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本文就袁良骏先生指责金庸小说存在若干“痼疾”的论断,提出了反批评.全文围绕金庸小说的总体构思、情节设置、与史实的关系、社会影响、是否脱离现实等问题,提出了与袁文相反的见解,对金庸小说做了全面的肯定;同时,从不同侧面指出了金庸小说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2.
金庸小说的情节缺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庸小说的情节跌宕起伏,是金庸小说观赏性得以产生的重要原因。但是,金庸小说的情节是有缺陷的。《笑傲江湖》是金庸的晚期之作,也是其代表作,在这一小说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节设置上的不合情理、前后矛盾、重复等缺陷,正是金庸小说在情节设置上普遍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是因为紧张而漫长的写作过程、个体局限、商业化需求和武侠小说类型本身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国外对金庸小说,“金庸现象”的研究越来越深刻,但始终没有人就“西方文艺与金庸”做专门的研究,本文从艺术表现手法、人物形象、悲剧意识三个方面论述了西方文艺对金庸创作的影响,并指出金庸在武侠小说的创作上之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这和他对西方文艺的接受也有很大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金庸小说在武侠叙事之外,还有一个言情叙事的存在。其作品通过言情叙事来彰显人的生命价值,从情爱本质的拷问中展示人性的复杂与深刻,情侣们携手江湖还表现了金庸小说对诗意生存理想的追寻。小说中丰富的言情话语已经构成情爱诗学。  相似文献   

5.
刘铁群 《河池师专学报》2001,21(1):16-19,45
本文将金庸的小说纳入知识分子写作,并在20世纪中国文学的广阔背景下对其作出严肃的解读,指出金庸的小说一直贯穿着他对知识分子问题的思考。认为金庸的整个创作过程就是他作为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对自我进行审视与批判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金庸图书馆的落成,极大地改善了我校的教育设施。而金庸作品,深得我校师生的厚爱。为提高广大读者的文学鉴赏水平,1994年11月,金庸图书馆、校报编辑部和中文系联合举办了“金庸小说赏析活动。”整个活动由“有奖征答”、“文学评论”、“专题报告”三项内容组成。  相似文献   

7.
金庸的武侠小说之所以深受人们喜爱,与小说中独具特色的语言有着密切的关系。雅俗共赏、生动形象的语言风格,变换自如的叙述方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以及小说语言细节处的精雕细琢,是金庸武侠小说语言的主要特色,这些特色表现了金庸在语言运用方面独具魅力的驾驭能力。  相似文献   

8.
文章试图通过对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与RPG网络游戏文本中的英雄角色进行分析,探讨RPG游戏塑造英雄与小说文本的不同及其形象内在的置换方式。  相似文献   

9.
关于金庸小说的接受早已超出个人趣味,涉及对文化现象的客观价值的评价.围绕金庸作品意义的批评虽然已有许多,但无论是否定的立场还是肯定的见解,仍都存在有待商榷的方面.通过对金庸小说意义的讨论,我们能够对诸如"文学与消遣"、"艺术价值与历史真实"、"审美欣赏与思想内涵"等诗学基本问题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百年一金庸     
罗东 《当代地方科技》1999,(6):30-31,32
现代文学研究权威严家炎教授专门在北大开设了金庸研究课,他在一篇文章中透露说:"中国领导人邓小平,可能是内地最早接触金庸作品的读者之一,他在70年代后期自江西返回北京,就托人从境外买到一套金庸小说,很喜欢读。"1981年7月18日上午,邓小平接见金庸时,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小说我是读了的。"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从背景、过程、内容、结果四个方面对20世纪90年代关于金庸小说的两次伦争进行具体的分析,认为:由于社会多元化格局,中国大陆文化精英的话语由原来的“大一统”状态逐渐转向多声部“复调”形态,并且逐渐疏离大众关注中心。文化精英丧失了话语权威,产生了精神危机、生存危机等多重危机。同时,金庸小说经过10余年的传播,在大陆逐渐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逐渐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大陆文化精英借助金庸小说这一大众关注焦点,以论争的姿态迎合大众发表言说,从而抓住大众注意中心,使自己重返话语世界的中心。因此这两次论争实际上是当时中国大陆文化精英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努力重返话语世界中心的产物,而他们的这种努力恰好说明了当时中国大陆文化精英的沦陷以及由此所造成的文化批评的颓废与堕落。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金庸的生命意识对其小说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影响,金庸的悲剧意识、叛逆意识、隐逸意识和孤儿意识这四种生命意识主要体现在其小说中的悲剧形象、叛逆形象、隐逸形象和孤儿形象这四类人物形象中,发掘二者的联系更有利于我们理解金庸的作品和他本人.  相似文献   

13.
金庸的武侠小说带给我们一个多姿多彩的武侠世界,蕴含着丰富的内容,为我们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层次的认识和解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笔者就从远古神话——羿射十日中寻找潜在的民族精神,运用原型批评挖掘金庸小说人物郭靖身上蕴藏着的原型形象,并分析其意义。  相似文献   

14.
终极地狱     
终极地狱是在“侠客行”的mud基础上改编而成的,使用了大家熟悉的金庸武侠小说中的人名和功夫名,有一些秘密也是根据金庸小说设计的,但是基本上跟金庸小说情节没有什么关系。主要门派“终极地狱”现阶段有以下门派:正派少林派、武当派、华山派、峨嵋派、全真派、邪派有星宿派、雪山派、神龙教、白驼山庄,亦正亦邪有丐帮、灵鹫宫、逍遥派、  相似文献   

15.
金庸小说的意义无可置疑,但其价值确认仍有待进一步辨析.如果以"好小说体现文学艺术的魅力,伟大作品呈现精神境界的高度"这个观点为据,那么我们应该明确承认,金庸作品不仅是通常所谓的"好小说",而且是能与古今中外那些文学经典相提并论的"伟大小说".这着重在金腐的武侠叙事通过对以"侠士道"为核心的"中国精神"的艺术呈现,对"审美解放"与"诗性正义"作出了成功的文学诠释.  相似文献   

16.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金庸现象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金庸小说盛行已久,但大陆金学研究起步较晚,虽有北大教授严家炎、红学专家冯其庸鼎立支持,然总的格局仍不够开阔。学术界一直将眼光聚焦于文学内部,从文学属性、文学地位、文学审美价值等角度评价金庸小说的论文、专著着实不少,金庸百家谈不仅没有为“金庸热”提供合理的解释,似乎更是把这一文坛神话带进迷宫。本文无意再去挖掘作品的文化底蕴、艺术成就、思想内涵,而将研究基点定位于接受现象的考察,通过对其传播的政治气候、经济形势、文化心态、受众心理的梳理,还原一段真实的故事。金庸现象只不过是特定的传播时代的产物,与传播氛围息息相关,借助传播大势和金先生的超人才智共同造就了20世纪后50年代众人瞩目的宏大气象。  相似文献   

17.
接受过新文化运动熏染的金庸,十分推崇鲁迅这位五四文学大师,金庸不仅借鉴了鲁迅,又能独辟蹊径.金庸和鲁迅在作品形象、文化精神及艺术手法等方面的挖掘体现了对精神本体中潜在的哲理和人物心理内涵的认同.鲁迅与金庸非常忠实地反映了人们真实的精神与心理状态,他们对精神本体的建构是凭借"阿Q性"、看客及勇士形象呈现出来.金庸小说因与鲁迅作品的历史记忆结成纽带,具有更深一层的提示性的精神蕴涵,这种承继性体现在对奴性哲学的批判、启蒙意识的张扬及人格理想的追求上.鲁迅和金庸运用卓越高超的幽默、意境、语言等艺术技巧,使作品具有强大的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8.
金庸先生在历史记载的基础上对张三丰这一人物形象加以演绎和重塑。从他的姓名、出身、生活时代、外貌形象和道行武功以及思想性格等方面入手塑造了立体、丰满、真实可信的张三丰的形象。这种将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融洽处理是金庸小说创作的一个重要特点。  相似文献   

19.
正若有心,可以带着书中的故事一一打卡。一代武侠泰斗金庸的去世,带走了几代人的回忆。世上再无金大侠,但是江湖上还留着他的传说,有传言,未来数年,我们又会迎来一批金庸小说改编剧。虽然斯人已去,但是人们依然不断让金老的作品焕发新生,永远不会淡出大家的视线。读金庸的小说,除了其中江湖儿女叱咤风云的情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故事背  相似文献   

20.
《白马啸西风》是金庸的一个实验性的小说文本。其实验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跨文体实验和反武侠倾向。在该作中,作者有意无意地融入了影剧、童话、民谣、神话、寓言等多种文体因素,从而使之在总体风貌上,呈现出明显的跨文体性。同时,《白马》还是金庸开始走向“反武侠”进程的一个转折性作品,其反武侠倾向甚至超过历来被公认为他这方面的典范之作《鹿鼎记》。作为一个实验性作品,《白马》虽然在叙事上存在许多缺憾,堪称是金庸所有作品中叙事上最不圆熟的一部,但对金庸此后的小说创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