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室温条件下以254 nm波长的紫外灯照射层间插有乙二胺修饰的10,12-二十五碳二炔酸的有机蒙脱土,引发二炔酰胺单体聚合,得到蓝色聚N-(2-氨基乙基)-10,12-二十五碳二炔酰胺/有机蒙脱土(聚(PCDA-NH_2)/OMMT)复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及热重分析对该复合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热稳定性进行了表征.热致变色实验结果表明,该复合材料加热至100℃时,颜色由蓝变红,冷却后颜色变为棕色,在加热-冷却循环实验中,复合材料颜色在棕色与红色之间可逆转变,说明制备的复合材料具有热致可逆变色性能.  相似文献   

2.
以CuI催化的2—丙炔溴化镁对香叶基溴进行偶联反应合成6,10—二甲基—5,9—十一碳二烯—1—炔及6,10—二甲基—1,2,5,9—十一碳四烯,然后用Etcu对其进行立体专一性末端炔烃的烯铜化反应,水解即得到具有特定构型的蚜虫警戒素类似物——2—乙基—6,10—二甲基—1,5,9—十一碳三烯。  相似文献   

3.
用紫外光照射含N2O4供体锌配合物(BFP-Zn)和10,12-二十三碳二炔酸(TCDA)的混合溶液,引发聚合得到聚10,12-二十三碳二炔酸/锌配合物(聚(TCDA)/BFP-Zn),通过FT-IR,XRD,SEM及TG对材料的结构、形貌及热稳定性进行表征.聚二炔酸中—COO-与配合物中Zn2+的螯合使复合材料具有可逆热致变色行为,50℃时复合材料由蓝色转变为红色,140℃变为橙红色,且热致可逆;170℃变为橙黄色,热致不可逆.光照时间、BFP-Zn用量对复合材料热致变色温度影响较大,光照15 min,BFP-Zn质量是二炔酸单体的30%时,聚(TCDA)/BFP-Zn复合材料变红色最快,变色温度范围较宽,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4.
以2,5‐二溴‐4‐己基苯胺为起始原料,经与三异丙基硅炔进行Pd/Cu催化Sonogashira 偶联反应得到二炔基取代的苯胺.用TBAF可选择性去保护得到单、双脱的端炔化合物.这些化合物能与四氰基乙烯经[2+2]加成开环得到同时带推吸电子的产物5和6.通过1 H NMR、13C NMR、红外光谱等表征了化合物的结构.由紫外吸收光谱分析发现化合物5和6存在明显的溶剂效应.电化学测量发现所得的目标化合物适合作为新型发光二极管(OLED )材料.  相似文献   

5.
以柠檬醛和3-甲基戊烯-1,5—二酸二乙酯为原料,经氢化、缩合、脱羧、转型和分离等步骤,制得高立体化学纯度的昆虫生长调节剂Hydroprene和Kinoprene的主要中间体(2E,4E)—3,7,11—三甲基—2,4—十二碳二烯酸。  相似文献   

6.
以异丙苯和正十六烷裂解两种特征探针反应对空气中焙烧脱铝、酸洗脱铝与脱铝-再铝化的β沸石样品的活性进行表征,并与正丁胺滴定的结果进行比较,获得了关于β沸石的酸性及其与催化活性相关联的认识。对正十六烷裂解反应和异丙苯裂解反应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证明正十六烷裂解是较易进行的、较快的反应,所需催化剂的酸强度较弱。  相似文献   

7.
(3E/Z,13^1 E/Z)焦脱镁叶绿酸-α甲酯13^1-酮肟的合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焦脱镁叶绿酸-α甲酯(MPP—α)为起始原料,经四氧化锇氧化形成焦脱镁叶绿酸-α甲酯,将其3-位甲酰基保护后与盐酸羟胺作用得到E-环成肟;利用3-位甲酰基与氯化苄基三苯基膦的Wittig反应,完成(3E/Z,13^1 E/Z)-3b-苯基焦脱镁叶绿酸-α甲酯13^1-酮肟的合成及其异构体的分离.所合成的新化合物均经UV、IR、^1HNMR及元素分析证明其结构.  相似文献   

8.
炔基金属配合物在非线性光学材料、分子导线等领域的应用一直以来备受关注.以4-溴-1,2-二甲氧基苯为基本原料,通过碘代、Sonogashira交叉偶联反应、脱TMS得到端炔化合物,然后与碘代物再进行一次交叉偶联反应,得到1,2-二(2-溴-4,5-二甲氧基苯基)乙炔,最后依次与正丁基锂、二苯基氯化膦反应生成目标产物1,...  相似文献   

9.
Ni—Y分子筛的表面酸性及对甲苯脱烷基反应催化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采用吡啶中毒脉冲色诏技术,在440~500℃范围的反应条件下,考察了 Ni—Y 分子筛的甲苯脱烷基反应表面活性中心及其催化作用.结果表明:Br(?)nsted 酸和 Lewis 酸均有催化作用.但活性规律不尽一致,它们对脱烷基反应的贡献又随温度的变化出现相反结果,在465℃以下时 B酸中心起主要作用.而在490℃以上 L 酸中心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在480℃左右二者的作用相当.催化剂再生实验指出,吡啶在 Ni—Y 上的吸附具有一定可逆性.对脉冲中毒催化剂进行红外光谱检测,发现1450.4Cm~(-1)和1536.3Cm~(-1)处有吡啶分子与 L 酸和 B 酸作用的特征吸收带,给出了L 酸和 B 酸含量之比 C_L/C_B=1.68,相对含量 C_L%=62.69%,C_B%=37.31%.  相似文献   

10.
以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为起始原料得到3-甲酰基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4),与苄基溴化镁进行Grignard反应将其3-位甲酰基转化为1-羟苄基.选用高钌酸四丙基铵(TPAP)和N-甲基吗啉N-氧化物混合氧化剂实施氧化而生成3-位苯乙酰基焦脱镁叶绿酸衍生物(6).再与苄基溴化镁进行Grignard反应,分别得到二氢卟吩叔醇(7)和二氢卟吩仲醇(5);在干燥苯中酸催化对化合物7实施脱水,给出cis-结构的3-位双苯基取代的焦脱镁叶绿酸-a甲酯衍生物(8),采用相同的格氏和脱保护反应,分离出二苯基取代二氢卟吩酮醇(9).所合成的3-位苯基取代的新叶绿素类二氢卟吩衍生物的化学结构均经UV,1H NMR及元素分析予以证明.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树脂吸附法处理1,2-重氮氧基萘-4-磺酸生产酸析母液废水,考察了树脂吸附脱附性能的影响因素,并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结果表明,NDA-409树脂对1,2,4-酸氧体生产酸析母液废水的吸附脱附效果良好。原废水呈深黑色,其中1,2,4-酸氧体浓度为8000-9000mg/L,CODcr浓度为10000-11000mg/L左右,处理后的出水无色透明,1,2,4-酸氧体浓度约为85mg/L,氧体去除率达99%,CODcr浓度小于100mg/L,CODcr去除率达99%;采用组合脱附剂对树脂进行洗脱再生,1,2,4-酸氧体的脱附率能稳定在99%以上。经过12批次小试稳定性实验和四批次放大实验证明,NDA-409树脂对1,2,4-酸氧体的吸附-脱附性能稳定。该工艺简单,操作方便,技术先进,不仅能有效地处理废水,使其实现达标排放,而且能回收废水中宝贵的化工原料,实现环境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是一项具有推广价值的废水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12.
脱镁叶绿酸a可以作为光敏活性剂用于光动力治疗.从天然植物的叶绿素出发,采用酸选择性降解,硅胶层析纯化的方法制备脱镁叶绿酸a.得到的产物经液相色谱、二极管阵列检测和质谱分析,表明其光谱吸收和分子量均与脱镁叶绿酸a一致.利用荧光光度法研究了脱镁叶绿酸a与牛血清白蛋白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脱镁叶绿酸a与牛血清白蛋白形成1:1的配合物,结合常数为5 0×105L/moL.  相似文献   

13.
日本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新采摘的日本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粉碎后用甲醇浸泡,浸出液依次用正已烷、乙酸乙酯和氯仿萃取,制得相应的提取物。乙酸乙酯提取物被进一步采用柱层析及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三种化合物。利用红外光谱、^1H—NMR、^13C-NMR方法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表征,证实其分别为β-谷甾醇、脱镁叶绿酸甲酯(Phaeophorbide—a methyl ester),和10-羟基脱镁叶绿酸甲酯Methyl(10s)-hydroxypheophorbide;其含量分别占乙酸乙酯提取物的0.0234%,0.115%和0.030%。  相似文献   

14.
应用一条新的合成路线合成了尚未见文献报导的黄酮—4’O糖苷8:先由庚二酰氯l与对甲氧基苯乙酮的烯胺2反应生成4’—甲氧基四氢黄酮3,再经脱氢、脱甲基得到4’-羟基黄酮5,最后与l—溴—2,3,4,6—O四乙酰基—α-D-吡喃葡萄糖进行缩合生成了黄酮—4’—O-糖苷8.  相似文献   

15.
一朵云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水蒸气蒸馏-乙醚萃取法提取一朵云中挥发油成分,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并人工图解析挥发油的化学成分.鉴定出47个化合物,相对含量高达86.62%.主要成分依次为糠醛(2.08%),邻-羟基幕甲酸(15.74%).2-羟基3-甲基幕甲醛(1.65%).α-桉叶油醇(2.41%),甜没药萜醇(2.70%).甲基-1-(6-羟基-2-异丙基)-苯并呋喃基酮(6.40%),正十六酸(13.96%),(9Z,12Z)-9,12-共轭二烯十六酸(11.85%),17-十八烯-14-炔-1-醇(9.16%)等.  相似文献   

16.
本文研究了用富氧空气—乙炔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祁连黄蘑菇中的钙和镁,比较了乙炔流量、氧气流量及氧炔比的影响,当混合空气中含氧量为34%,氧炔比为0、81时对钙和镁有较高的灵敏度.在此火焰中,不同浓度的各种酸及大多数金属离子对钙和镁的测定干扰较少,当溶液中引入0.1%镧盐+1%磺基水杨酸时,具有最大的增感及消除干扰的效应.方法的检出限为0.13ngmL^-1和0.32ngmL^-1,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3.7%和2.5%(n=8,C=50ngmL^-1).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利用铌—N—肉桂醯—N—邻甲苯羟胺—硫氰酸盐三元络合物的灵敏显色反应分光光度测定微克量铌的方法。萃取时酸浓度为5—8N盐酸。还找出了硫氰酸铵,N-肉桂醯—Ⅳ-邻甲苯羟胺(简称N-CTHA)的适宜用量,氯仿层中金黄色铌络合物遵守比尔定律的浓度范围及其它离子的影响,在研究的十五种阳离子中仅钛有严重干扰,应事先分离。本方法试用于钢样中铌的分析,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选择性较好,得到较满意结果。还用Job连续变更浓度法和平衡移动法求出了氯仿层中Nb—N—CTHA—SCN三元络合物的组成比为1:2:1。  相似文献   

18.
12—钼鈰酸属于1:12系列杂多酸,制备杂多酸的经典方法——乙醚萃取法对其失效。因而欲制得固体12—钼铈酸,目前大多采用①通过离子交換的方法得到极稀的酸溶液,令其自然蒸干。②向极稀的酸溶液中加入60%的浓硫酸,在不断搅拌下有细小颗粒状固体生成——12—钼鈰酸,这是苏联首先采用的方法,其原理据认为是12—钼鈰杂多酸在浓酸中溶解度降低,从而析出固体酸。自然蒸干的方法需时较长、效率低;加入60%浓硫酸的方法,从理论上即不易为人们所接受,在非常强的酸性下,12—钼鈰酸不  相似文献   

19.
巯基—烯/炔点击化学是近年来发展衍生出来的一类新型的点击反应,它以光引发自由基反应为催化介质,高效、选择性的在特定的区域和官能团进行反应,因此能够广泛的应用于生物医用高分子材料的开发.该文主要介绍了巯基—烯/炔反应的机理及其在树形聚合物合成中的研究进展,最后展望了巯基—烯/炔点击化学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20.
在PH3.7—4.2的醋酸—醋酸钠缓冲溶液中,可获得2,6-二羟酸吡啶的极谱波(E_(1/2)=—0.94V),它是其一价阴离子得到四个电子的还原扩散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