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熊猫幼仔叫声的声谱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Peter(1981,1985),D.G.Kleiman(1983)在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 David)叫声结构及生物学意义方面做过一些工作,但因实验条件的限制,还未涉及到大熊猫幼仔叫声.对大熊猫幼仔叫声的声谱结构及生物学意义进行研究,将有助于了解大熊猫的育幼行为和大熊猫叫声的演变过程,为人工抚幼提供一些科学依据. 一、材料和方法1.动物“蓝天”,雌性,生于1986年8月12日,母兽是“莉莉”. 2.行为观察,在产仔后的头一个月,利用闭路电视监测系统对其进行昼夜观察,按时间顺序描述性记录育幼行为.过后每周记录一次,直至幼仔  相似文献   

2.
正将鸟类发声划分为"叫声"和"鸣唱"是一项广泛而长期的工作。一般来讲,"叫声"是一种短促的发声,持续时间短,结构简单,雌性或雄性都有可能发起。与此相反,"鸣唱"在结构上更为复杂,持续时间更久,而且通常是由可育年龄的雄性发起的。"叫声"通常发生在特定的情境下,比如在求偶或进攻行为中,或是对发现掠食者发出的一个信号。一个物种可能拥有众多不同"叫声"所组成的  相似文献   

3.
动物的求爱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然界中,动物求偶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复杂的求偶可以持续几个小时,甚至几天。求偶常常以奇特的动作、炫耀鲜艳的色彩和发出复杂的声音而引人注目,这是因为求偶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吸引异性。通常是雄性吸引雌性,也有些动物是雌性吸引雄性,如雌蛾就是通过释放性信息素吸引雄娥。鸟类具有极好的视觉和听觉,但嗅觉不发达,  相似文献   

4.
化学通讯在哺乳动物的亲缘选择和性选择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以往针对啮齿动物的气味-基因协同变化关系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报道, 并由此定义了名词“亲缘气味”(kinship odor). 然而有关亲缘气味的生产者——动物的遗传关系与气味中化学物质相似性之间关系的研究却尚未有过报道. 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主要依靠化学通讯维持其社会等级和进行相互交往. 为揭示大熊猫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中化学物质组成及其相对含量与个体间亲缘关系的内在联系, 利用大熊猫谱系表及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GC-MS)技术, 对圈养大熊猫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中化学物质组成及其相对含量、个体间遗传关系相似性进行了系统分析. 在排除尿液和肛周腺分泌物中与年龄和性别有关的化学成分后, 发现个体间的亲缘系数与尿液中化学成分组成的相似性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s = 0.851, P < 0.001, n = 15), 而且这种显著性关系表现为对季节、性别和年龄的依赖性, 即气味中的化学物质组成相似性与个体间的亲缘系数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的结果仅见于交配季节的成年雄性个体尿液中, 而在非交配季节和其他年龄组(成年雌性、亚成年雌雄等)则不存在这种显著的相关关系. 对于肛周腺分泌物, 无论成年还是亚成年雌、雄个体, 均未发现这种相关关系. 本研究结果表明, 大熊猫极有可能存在亲缘气味, 而且该气味与年龄、性别和季节等多种因素有关. 该研究结果对于借助化学通讯和性选择方面的理论进一步推动野生大熊猫保护实践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大熊猫精子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大熊猫走向衰亡的原因。学者们有多种看法,而繁殖力下降是其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科学工作者研究了大熊猫雌配子—卵子,发现大熊猫卵巢长满数百只卵泡,就象青蛙的卵泡一样,说明大熊猫还保留着两栖动物的特征。美国纽约动物协会保护部主任乔治·夏勒博士最近撰文指出:“这一最新发现在大熊猫的活化石的三大特征之外又增加了一大特征。”既然,大熊猫的雌性配子如此,而雄性配子又如何呢?为此,我们对大熊猫的精子外部形态进行了研究。此材料可为大熊猫生殖生理、繁殖规律的研究提供参考。材料和方法(1) 大熊猫精子来自成都市动物园。(2) 方法:1) 取回的精液放入尖底离心管,以1000rpm离心8分钟;2) 去上清液后,用0.1M磷酸缓冲液(PBS,PH7.2)洗一次;3) 将精子混悬于适  相似文献   

6.
蟋蟀的声音清脆动听,像乐曲一样.当雌雄相处时,那轻悠的声调犹如情人窃窃私语;独处时,又会发出强音招引"朋友";在相互格斗时,则以高亢的叫声来壮胆、助威. 雄海豹用大声咆哮来表示它们保卫自己领土的意图;松鼠则发出啁啾的声音和颤鸣来宣布它们的领土权.至于犬吠、马嘶、虎啸、狼嚎、狮吼、猿啼等也都是动物信息或情感的交流.一般说来,动物在异性相互吸引、求偶交配时会发出欣喜欢快的鸣声:而在痛苦感伤时,又会发出哀婉悲凉的鸣声.  相似文献   

7.
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家庭网络: 当代基因流评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福尔马林固定的粪便材料、寡核苷酸指纹技术以及SRY基因的性别判定技术, 构建了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的家庭网络图, 同时对当代基因流(个体迁移)进行了评估. 从124份粪便样品中, 鉴定出37只大熊猫(22只雌性和15只雄性). 通过分析这些个体的家庭关系, 获得如下主要结果: (ⅰ) 一级亲戚间的遗传相似性为50%~90%, 无关个体间的相似性高达77%, 说明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整体具有很高的遗传相似性; (ⅱ) 鉴定了15对已繁殖过的大熊猫, 发现其中5对是高度近亲繁殖, 提示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的大熊猫近亲繁殖现象较为严重; (ⅲ) 发现4对繁殖大熊猫和5个子代呈远距离迁移, 表明保护区内的栖息地是整体相连的; (ⅳ) 有4对全胞兄妹(均为雌雄对)的扩散距离很近, 且彼此交配繁殖了高度近交的子代, 反映了长距离迁移对于避免近亲繁殖是非常重要的; (ⅴ) 共有17只成年大熊猫为短或中等距离扩散, 并在景观上被分为3个群组, 提示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栖息地的质量调查, 查明保护区内是否存在着某种因素, 阻碍了大熊猫的远距离迁移扩散, 从而导致近亲繁殖, 威胁大熊猫的生存.  相似文献   

8.
刘定震  田红 《自然杂志》2010,32(1):33-39
化学通讯在动物的社群行为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对于维系社会等级,传递发情信息,个体识别、亲缘识别等具有重要作用。自第一种外激素被发现,迄今已经整整50年,有关化学通讯功能及其机制的研究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并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本文回顾了化学通讯的研究进展,对外激素的化学组成和释放、其感受机制、功能和生理及遗传调节等进行了总结,并对未来的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棉铃虫和烟青虫杂交子一代幼虫的精巢和染色体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汤清波  阎云花  赵新成  王琛柱 《科学通报》2005,50(11):1103-1108
雌性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 (Hübner)和雄性烟青虫Helicoverpa assulta Guenée杂交(正交), 其杂交子一代在成虫期可分为可育的雄性个体和生殖器官畸形的不育个体. 雌性烟青虫和雄性棉铃虫杂交(反交), 其杂交子一代在成虫期雌性和雄性都可育. 反交子一代5龄2 d期幼虫没有精巢的个体为正常雌性, 有精巢的个体为正常雄性, 其精巢的长和宽与亲本的精巢没有显著差异(P > 0.05). 正交子一代5龄期幼虫的每个个体均可观察到精巢, 但是根据幼虫精巢发育正常与否, 可把他们分为明显的2类: 第1类幼虫个体的精巢长和宽与亲本精巢的差异不显著(P > 0.05); 第2类幼虫个体的精巢长和宽显著小于亲本的精巢(P < 0.01). 脑细胞染色体有丝分裂观察显示, 正交和反交子一代幼虫的脑细胞有丝分裂中期Ⅰ双倍体染色体均为2n = 62, 数目与其亲本的相同; 精母细胞减数分裂观察表明, 正交第1类幼虫和反交雄性幼虫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中期Ⅰ染色体数目与其亲本的相同, 证实其单倍体染色体n = 31; 正交第2类幼虫没有观察到任何精母细胞的减数分裂相. 联系成虫期杂交子一代的特征, 可知正交子一代第1类幼虫发育为正常可育的雄性个体, 第2类幼虫发育为畸形的不育个体. 推断正交子一代中第2类幼虫不育的直接原因是精巢发育异常和精母细胞不能够进行减数分裂, 从而不能产生正常的精细胞.  相似文献   

10.
人为因素影响生物多样性,并已导致世界各地许多动物种群的缩小与灭绝.本文通过对近300年来人口统计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人口爆发期间(18~19世纪)大熊猫分布区发生了快速收缩.同时,在大熊猫历史分布区,由于政府农业政策和引进新作物的推动,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导致了大熊猫栖息地的急剧丧失和破碎化.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大熊猫保护策略,即应积极保护和增加这个标志性物种的栖息地,尤其是已确定为高人类压力的分布区.  相似文献   

11.
尚玉昌 《自然杂志》2012,34(1):29-38
近年来动物行为学家从神经生物学的角度研究了普通田鼠的空间学习能力和定向能力,发现雄性田鼠的巢域比雌鼠大,因而比雌鼠有更强的空间定向和导航能力,而且发现多配偶制田鼠雄性个体的脑海马比雌性个体大,而单配偶制田鼠两性个体的脑海马大小没有差异。此外,大脑的颅内皮质和前额皮质对田鼠的空间学习过程也起着重要作用。 睡眠是动物行为的一种表现,绿头鸭在睡眠时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实际上是半个脑在睡眠,半个脑保持清醒状态。这种单半球的睡眠方式能使动物在睡眠中对捕食者作出快速反应。对于一些海洋哺乳动物来说,这种睡眠方式则能使动物在睡眠时游到水面进行呼吸换气。动物行为学家已经能够利用脑电图和测脑温技术对动物在睡眠期间的脑动态进行分析,这不仅对动物行为本身的研究开辟了新的前景,而且也揭示了前所未知的大脑活动。  相似文献   

12.
张建保  张晓军 《科学通报》2006,51(24):2857-2859
低频脉冲电磁场能够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 但其机理还有待研究. 使用15 Hz, 4 mT矩形电磁场照射新生鼠颅骨细胞, MTT方法测量细胞的增殖率, 通过电磁屏蔽与光隔离方法研究细胞间的通讯. 结果表明, 电磁场照射后的细胞能够辐射一种光信号, 受电磁场照射的成骨细胞可以通过这种光辐射的通讯方式促进未受电磁场照射的正常成骨细胞的增殖(P < 0.05).  相似文献   

13.
在许多动物种群中,为何雌性和雄性个体数量大体相等?当雄鹿之间进行咆哮竞赛时,为何双方都避免正面冲突导致重伤?工蜂为何自愿放弃繁殖能力,而抚养蜂后的后代?树木为何不会无限生长?……美国著名进化生物学家杜布然斯基(T.Dobzltlallsky)曾经说过:"如果不按照进化思想思考问题,生物学的一切将无法理解."  相似文献   

14.
邓涛  曾志杰 《科学通报》2009,54(23):3748-3752
报道的骨骼学证据显示一件雌性维氏大唇犀(Chilotherium wimani)的头骨上留有被巨鬣狗(Dinocrocuta gigantea)袭击的痕迹. 对比现生斑鬣狗(Crocuta crocuta)对非洲黑犀(Diceros bicornis)的进攻行为, 雌性大唇犀愈合的伤痕被解释为遭受晚中新世巨鬣狗攻击的后果. 巨鬣狗的捕猎古生态学行为长期以来都是广泛关注的焦点, 但以前一直未发现清晰的证据来指示这种食肉动物的捕猎习性. 这件维氏大唇犀标本提供的证据表明巨鬣狗具有与现生斑鬣狗相似的捕猎行为: 尽管其专门食骨的头骨和牙齿形态赋予巨鬣狗在腐食中处理骨头的强大能力, 但它仍然是主动的捕猎者.  相似文献   

15.
动物异三聚体G蛋白由α,β和γ3个亚基组成,通过G蛋白偶联受体(GPCR)感受外部刺激将信号转化为离子通道、酶和其他作用蛋白进而影响一系列的细胞行为.近10年对模式植物水稻(Oryza sativa)和拟南芥(Arabidopsis thaliana)G蛋白的研究发现了植物有别于动物G蛋白信号传导途径的新机理.植物G蛋白与动物一样也含有α,β和γ3个亚基,但是植物Ga亚基能自发地进行GTP与GDP的交换,使得G蛋白能够自我激活,这也使得植物不需要所以也就不存在GPCR.此外,植物还有不同于动物的大型Gα亚基和非典型Gγ亚基.水稻非典型Gγ亚基表现出C端抑制N端的自我抑制机制,并显著影响产量性状.本文着重介绍模式植物拟南芥和水稻G蛋白信号调控、效应和功能的相关研究进展,总结植物与动物G蛋白信号传导的异同,讨论通过G蛋白提高农作物产量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基因组变异是个体间疾病易感性和药物反应等表型多样性的遗传基础. 国际人类单体型图(International HapMap)旨在为复杂疾病相关遗传变异的研究提供路线图.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是HapMap的基本要素. SNPs等位基因频率影响连锁不平衡结构、单体型的构建、标签SNPs的筛选, 是影响HapMap精度的主要因素之一. 因此, 次要等位基因频率筛选阈值的选择对图谱精度有深远影响. 迄今大多数研究者选用自定的阈值, 且鲜有针对次要等位基因频率筛选阈值对HapMap精度影响的研究. 为探讨次要等位基因频率筛选阈值对相应HapMap精度的影响, 本研究用中国汉、藏族人群15号染色体中心粒区域基因的测序结果按不同次要等位基因频率筛选阈值(≥0.01, ≥0.05, ≥0.10)将以往的数据分成了3组, 即0.01组、0.05组以及0.10组, 分别构建了3组数据的HapMap, 并比较了各组HapMap精度、关联分析的研究效能及节约/总成本比值. 结果显示, 0.01组有最高的关联分析研究效能(相比0.05组: 汉族, P = 0.019; 藏族, P = 0.029), 并捕获了最多的人群特异性单体型(相比0.05组, P = 0.012). 在所检区域内, 与0.10阈值相比, 0.05阈值并没有显著提高关联分析的研究效能(汉族, P = 0.191; 藏族, P = 1.000)及人群特异性单体型的捕获(P = 0.592). 同时, 在藏族人群中, 0.05与0.10组产生了相同数据的标签SNPs效率、连锁不平衡结构域的数目和平均长度、关联分析研究效能及节约/总成本比值. 结果提示, 较低的次要等位基因频率筛选阈值更适合着重于人群特异性单体型的研究; 不同人群最佳次要等位基因频率筛选阈值可能不尽相同. 由于本研究检测基因数目有限, 这一重要议题仍需更多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张乐  王春雪  张双权  高星 《科学通报》2009,54(19):2871-2878
运用动物考古学方法对马鞍山遗址出土的第Ⅱ等级动物长骨进行了切割痕迹研究. 对切割痕迹的确认、定位以及出现频率的计算显示, 马鞍山遗址第Ⅱ等级动物长骨骨干表面的切割痕迹分布特征如下: (1) 下文化层切割痕迹出现频率明显高于上文化层; (2) 下文化层上部肢骨的切割痕迹出现频率最高, 中部肢骨其次, 下部肢骨最低; (3) 上文化层长骨骨干切割痕迹的出现频率及分布特征不及下文化层规律. 与西方的实验数据对比表明, 下文化层的数据点均分布在Dominguez-Rodrigo实验数据的95%置信区间内, 而且上、中、下部肢骨的切割痕迹出现频率与实验数据相似; 上文化层数据点的位置则相对较低, 肱骨、股骨和桡骨的数据点均落在区间外, 而且上、中、下部肢骨的切割痕迹出现频率与实验数据相差较大. 据此推测, 在下文化层堆积时期马鞍山远古人类用石制品对第Ⅱ等级动物腿部肌肉开发较上文化层堆积时期彻底, 参照骨骼表面碳化痕迹的研究, 推测这可能与晚更新世末期远古人类烧烤行为的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18.
从1960年到1967年,在芝加哥的布鲁克菲尔德(Brookfield)动物园,我们密切地注视着由捕获到的森林狼(Canis lupus)狼群内个体成员所形成的社会关系。1958年,5只一周岁的幼兽开始组建这个狼群——3只雌性,2只雄性。它们的亲缘关系都是兄妹或异父(异母)兄妹。在以后的十年里,这些动物被关在同一个椭圆形的围场中。狼所发展形成的关系保持着相对的连贯性,因而也就有了可以分析的起点。由于后来的幼体成熟而涌入成年群体中,自然会引起一些变化。尽管这样,社会组织仍然依靠群体中个体的行为而得以维持。也就是说一个成员允许别的成员的典型社会行为,而限制其反社会行为。这样的社会性活动可以方便地采用相当拟人的术语来描述:一只处于下属的狼“服从于”一只处于统治地位的狼,一些地位较低的动物“维护”最高统治者的社会地位,一只狼“惩罚”另一只狼,等等。  相似文献   

19.
聂敏  裴昌幸  李建东  马晨  杨震 《科学通报》2005,50(5):500-502
人耳是一种非规则自然曲面, 该结构对于人体接收可听声波是最优的[1], 但是它对电磁波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 为此, 我们对人耳模型进行了不同频率下的特性测量, 发现不同尺寸的模型存在两个特征频率 fl 和 fs, 对于频率 f = 2nξ(fl~fs)范围的电磁波, 曲面具有良好的吸收作用; 对于其它频率范围的电磁波, 曲面有很强的散射作用. 这一异常现象提示: 人耳曲面可作为特定频率的无线通信天线, 也可作为飞行器对雷达信号隐身的外形设计. 为了探索人耳的外形结构对电磁波的作用, 我们按比例制作了两副大小不同的人耳模型. 图1 是模型的正面照片, …  相似文献   

20.
人类游憩活动会影响野生动物正常的行为模式,导致它们逃避适宜生境并致使繁殖成功率下降.研究野生动物的反干扰行为机制对于我们认识该物种对其生境的行为适应、进化机制,进而制定有效的管理措施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评估岩羊(Pseudois nayaur)对人类游憩活动干扰的反应,于2010年7~8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保护区苏峪口森林公园内考察了岩羊的反干扰行为策略.通过多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multinomial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MLRM),主要考察了2个问题:(1)人类的哪一种游憩行为会使岩羊产生最强烈的反应?(2)不同的生态因子如何影响岩羊对人类活动的反干扰行为机制?考察了10个与生境和种群有关的变量及3种反应行为(无反应、警觉和逃跑行为).共搜集了921次样本,对其进行多元逻辑斯蒂回归模型分析后发现,生境类型(habitat type,HT),性别(gender,GEN),头的朝向(head direction,HD),可视度(visibility index,VI)和干扰源(disturbance source,DS)对岩羊反应的强度有显著的影响.和车辆相比,岩羊对游人的反应更加敏感.公路是人为干扰强度最高的生境,会导致岩羊最强烈的反应.雌性成年个体比雄性成年个体更加敏感.开阔生境可能是岩羊最为安全的生境类型.此外,当岩羊正对干扰源时警戒程度最高.根据这些研究结果,为苏峪口森林公园提供了岩羊保护和生态旅游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