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李萌 《洛阳大学学报》2006,21(3):102-103
辽统治者注重学习汉文化,受汉文化影响,非常重视绘画艺术。因此,辽代画家辈出,作品丰富。辽代绘画在接受汉文化影响的同时,又受民族生活习惯和风俗、审美特点的影响,产生了一些不同于汉族艺术的新的艺术现象和美学特征,体现出契丹民族游牧文化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2.
除了古籍文献和出土文物,诗歌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作品之一,也是了解古代风俗的重要来源之一。辽代东北地区以契丹族的风俗为主流,对东北地区风俗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对辽诗中东北地区饮食、穿着、生产、酒乐舞蹈等方面诗歌的归纳总结,为辽代东北地区的风俗与文化做一粗浅勾勒。  相似文献   

3.
《科技潮》2003,(10):60-61
我国首次对辽代契丹贵族进行DNA鉴定8月27日,内蒙古吐尔基山辽代贵族墓主人遗骸被运送到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该中心对其进行了体质人类学、分子人类学和颅像复原等方面的研究。这是我国首次对辽代契丹贵族进行考古DNA鉴定。根据遗骸的骨骼形态,考古人员初步判断其为女性,身高1.56米,年龄在20岁左右。此次研究将进一步获得有关遗骸的年龄、性别、人种等方面准确的信息,为研究辽代契丹族的历史提供重要的依据。9月5日,北京市文物局宣布,经初步考证,北京市房山区周口店镇龙门口村北的九龙山主峰下大宝顶前约15米处的大石坑为金太祖完…  相似文献   

4.
辽朝统治前期,大量汉人被俘入辽,与契丹等北方族群混居。绝大部分被俘汉人从事农业,手工业,商业,仅有小部分汉人获得官位,跻身统治阶层内部,拥有显赫政治地位与社会地位,最典型的就是玉田韩氏家族。韩家二代韩匡嗣历经辽代五朝皇帝,父辈入辽及个人发迹经过与辽初的汉族与契丹族群互动有着密切的关系。韩氏家族"被俘成为宫分人—为仕/建立军功—与大族联姻"是入辽汉人生存发展的显著模式。本文希望藉由韩氏家族第二代韩匡嗣夫妇墓志的分析梳理,从迁徙路线、社会流动、族群互动方面挖掘线索,把握早期汉人入辽的脉络。  相似文献   

5.
由契丹族建立的辽王朝,由于始终重视对汉文化的学习和利用,所以也十分重视对图书的搜集与典藏。契丹贵族和汉族知识分子是私人藏书的主体。汉文典藏在辽朝境内收藏与流通的主流趋势,反映了它永远是中华民族统一强盛的精神纽带和强大动力。佛教在辽朝的盛行,促进了寺院藏书的发展与繁荣,亦成为辽代文化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6.
北京西山的大觉寺位于海淀区西北部的阳台山麓,始建于辽咸雍四年(1068年),距今已近千年。该寺坐西朝东,是北京地区辽代寺庙面东的典型代表(因古契丹人有“朝日”的习惯,认为太阳升起的地方是神圣的,故所建寺庙都坐西朝东)。寺东北方的香道上,至今还有一面东的砖影壁,上书“紫气东来”。在金章宗时这里是“西山八  相似文献   

7.
萧韩家奴是辽代一位博学多才的文人,对我国历史文化的发展做出了值得称道的贡献。其一,直笔修史,对我国古代史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其二,关心朝政,直言敢谏,以文学之才为兴宗朝治国安邦做出了贡献。其三,思想进步,善于吸收和利用汉文化,将重要的汉文典籍译为契丹文,促进了辽汉文化的交流。  相似文献   

8.
民族大迁移,尤其是少数民族大迁移造就了北京城。辽、金、元、明、清五朝,均有民族大迁移。尤其是明清两朝,均将北京的前朝居民迁移出去,本族居民迁移进来。在今天的北京,辽代契丹人留下了天宁寺塔,金代女真人遗下金太液池的一汪清水,元代蒙古人的胡同和六海水系还在沿用,明代汉族工匠建成了宫殿、长城和十三陵,清代精美的皇家园林和王府建筑后人至今无法企及。  相似文献   

9.
《科技潮》1999,(6)
一批有近千年历史的辽代木版画,近日在中国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被发现。这批木版画中,一幅辽代"鹰军图"被考古专家认为是稀世珍宝,填补了中国军事考古的一项空白,对研究中国古代历史乃至整个北方民族史具有十分重要的参考价值。据敖汉旗博物馆馆长邵国田介绍,这批木版画出土于内蒙古与辽宁省接界的努鲁儿虎山一带的一座辽墓中。两副木棺均已残缺,一幅木门却保存完好。木棺、木门的外壁均绘有十分精美的壁画。中国历史上的辽代(公元907~1125年)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契丹人建立的。"鹰军图"中,采用透视技法在较远处绘一临时搭建的  相似文献   

10.
契丹艺术研究首先要重视契丹艺术的生成与契丹多元、开放的文化观念的关系。契丹艺术不仅对中原各艺术形式进行了全面的借鉴,同时也是在北方各少数民族漫长的碰撞、融合和整体推进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忽视了这一点,就很难把握契丹艺术的整体面貌。契丹艺术研究还应与契丹艺术遗产的保护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归有光以卓越的成就赢得了“明文第一”的至尊地位,但其一生科举之路坎坷,归有光以自身曲折的科举考试经历和深厚的学养,指斥了科举制度的种种弊端,有着当时人无法企及的远见卓识;然而穷其一生,却又深陷科场不能自拔,对科举取士,始终缠绵萦系,欲说还休,有着深厚的科举情结。  相似文献   

12.
胡安国是两宋治春秋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学者,他的学术渊源于孙复和程颐之学,为程氏私淑弟子.他的<春秋传>不仅对南宋理学战胜新学产生了重要作用,对后世<春秋>学以及湖湘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3.
第巴·桑结嘉措(1653-1705年)是清代藏族著名的第巴,藏族历 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科学家、作家。他一生勤于治学,著作等身,为藏族的天文历 算和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刘秉忠及其词进行探索,认为刘秉忠想出人头地,但未必是想以为蒙古统治者服务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他为蒙古统治者服务有出于不得已的一面。刘秉忠为蒙古统治者服务与那些投降蒙古统治者的南宋官员不同,他祖籍为汉族人,他出生地为蒙古统治者占领地。刘秉忠随忽必烈征战云南、鄂州等地,保护了南宋许多臣民。刘秉忠向蒙古统治者建言,保存了汉族儒家的许多文化传统。刘秉忠的词内容丰富,他被《元名儒草堂诗余》编辑者作为此书的第一人,这似乎反映此书编辑者以蒙古高官和颂扬蒙古王朝的词掩盖追悼宋王朝的主旨。  相似文献   

15.
在贵州开发史上,田秋是一位值得认真研究和大力宣传的人物.作为西南民族地区士绅阶层的政治精英,田秋不仅以学识渊博、刚直敢言而卓声当朝,而且还以身居庙堂,不鄙南荒,勇于推动贵州社会文化的发展而名重黔中.本文就田秋对贵州文化教育发展的作为和贡献略作论述,以期唤起后人对历史经验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于右任的自传体回忆文章《牧羊儿自述》表明其民族主义思想的形成经历了3个阶段;青少年时代所读的诗词经赋启发了他的民族意识;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朝政府的媚外暴内、帝国主义的无理侵逼促进其民族主义思想向前发展;1906年加入同盟会后将其民族主义思想付诸实施,渐趋成熟。  相似文献   

17.
文章指出,由穆尼阁翻译的<天步真原>一书的底本是比利时天文学家兰斯玻治的<永恒天体运动表>.兰斯玻治是哥白尼学说的信从者,他的天文表是以日心地动理论为基础编制的.从穆尼阁翻译该表的目的及一些中国学者曾从他那里了解到西方地动说的事实来看,<天步真原>的原本中很可能使用的是日心地动模型,而薛凤祚在将该书辑入<历学会通>时对这些模型中的日地位置作了人为的颠倒.  相似文献   

18.
秦汉时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之后,中央王朝采取政治、军事、法律等多种手段调整汉族与周边少数民族之间复杂的民族关系。《属邦律》和《蛮夷律》是秦汉时期中央王朝对民族关系进行法律调整的主要依据。秦汉之后,民族关系的法律调整已经被纳入整个社会管理体制之内,成为一种经常性的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9.
胡适作为20世纪中国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学者之一,其思想已成为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一部分。胡适的宗教与民族思想作为其思想和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研究当今的宗教与民族问题有着重要启示和指导意义。胡适关于宗教问题的研究,其态度是理性主义的,其方法是实验主义的;而胡适的民族思想则是感性主义的、爱国主义的和民族主义的。传统与现代的纠缠贯穿在他的宗教与民族思想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