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在技术哲学界具有广泛的影响,但是,这一理论有基本的局限性。首先,从现象学的视角来看,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难以解释技术的具身何以可能;其次,其理论上的困境来自方法论上的偏向,伊德在分析技术时与他在分析科学仪器时共享了知觉变更这一方法;第三,伊德的"人-技术关系现象学"实质上只能适用于特定的"科学式"技术。  相似文献   

2.
唐·伊德在他的"图像技术现象学"中,提出对图像技术的研究要避免将技术单纯描述为乌托邦和敌托邦,应侧重技术的规范性,即作为技术体验主体的现象学家对技术研究和发展的预测。那么,伊德是否提出一种规范性的图像技术现象学?塞林格认为,伊德提出了人-技术-世界三者关系的内在性规范维度,以及审视敌托邦和乌托邦的实质性规范维度。本文将阐明由于伊德自身的非基础主义立场和过分依赖情境和技术,塞林格所提出的主体的塑造并未成功,从而主体的预测性就无从谈起。因此,伊德并未提出一种规范性的图像技术现象学。  相似文献   

3.
库恩思想,从其奠基的意义上来看,乃是一种另类解释学.其思想奠基的意义,就是从解释亚里士多德文本的历史冲突和个人遭遇之中缘起的.库恩解释学思想从微观到宏观两个方面都拓展、扭转和超越了德国解释学的狭窄视野.  相似文献   

4.
意向性作为现象学的基本概念,也是现象学技术哲学重要的研究对象。伊德在胡塞尔、海德格尔和梅洛-庞蒂的基础上提出了技术意向性的概念,用以说明技术在人与世界的关系之中的中介作用。后现象学的倡导者费尔贝克则在伊德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技术制品意向性的概念。技术制品不仅具有伊德所说的技术意向性,而且对人类存在与世界之间的关系起到相互塑造的作用。本文试着简要描述意向性概念的变迁,以及技术意向性的沿革,最后做出总结。  相似文献   

5.
技术与知觉--唐·伊德对海德格尔技术哲学的批判和超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海德格尔之后的很多技术哲学家沿着海德格尔开启的思路,将技术哲学的研究逐步引向深入。美国哲学家唐·伊德(Don Ihde)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伊德认为,海德格尔对技术哲学的最大贡献是将现象学引进了技术哲学。但伊德同时也指出了海德格尔思想中的缺陷,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忽视了对技术与知觉关系的认识。伊德借助胡塞尔、特别是梅洛-庞蒂的现象学思想,论证了知觉在人的存在中的重要性,以及技术是如何改变人的知觉的,从而实现了对海德格尔的批判和超越。  相似文献   

6.
科学修辞学与“解释学转向”紧密相联,解释学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转向为修辞学提供了科学语言、科学解释、科学交往的理论论述域,科学修辞学作为一种元论述、境遇论述和主题论述不仅具有鲜明的解释学特征,而且也是对解释学难题、循环和实践的解答和修正。  相似文献   

7.
伊德的"多重稳定性"是后现象学中极具重要性但又意义含混的概念。多重稳定性来源于变项理论,伊德以多重稳定性来提高身体在知觉分析中的地位。但变项如何通过身体实现多重稳定变化是含混的。在考察伊德对网络中身体知觉分析之后,得出身体并非多重稳定变化的主要原因,这导致了伊德以及使用多重稳定性的人对于此概念产生不同的、有矛盾的理解。通过质疑此概念的构成前提,得出多重稳定性仍需在传统现象学以及新的技术案例中完善自身。  相似文献   

8.
纵观整个思想史,悖论一直是哲学家头痛的问题。哥德尔提出不完全性定理之后,众多解决悖论的方案开始深入语言的领域。20世纪中叶,源自分析哲学的语用学与现象学一解释学一起在语言领域中获得基本的共识,即:人一世界关系的情境性,而在解释学中,人一世界关系的情境性同时也是人一世界关系的时间性。20世纪后半叶以来,悖论的研究就是在语用学和解释学中赢得了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自然辩证法研究》2017,(6):120-123
增强现实的技术在人与世界之间增加了一个层面。从现象学视野出发,增强现实的技术丰富了感觉材料、增强了人的意识体验。感知分析是意向性问题的基础,意向性问题又贯穿人、技术与世界关系问题的研究。胡塞尔的分析忽略了物理世界,伊德的分析忽略了人对技术的原初感知体验。因此,结合胡塞尔的感知分析和伊德的"人-技术-世界"的结构,分析增强现实技术带来的人、技术与世界关系改变及技术意向性问题。  相似文献   

10.
李红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6):1-4,,50,
分析哲学与解释学之间的沟通和对话代表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发展趋向。本文分析了当代著名哲学家罗蒂和阿佩尔如何从不同的哲学传统建构沟通分析哲学和解释学的“桥梁”,从而表明了当代分析哲学和解释学发展中的融合趋向。  相似文献   

11.
符号消费是现代技术发展引发的新的消费方式,这种消费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和审美意识。从STS视角揭示和剖析符号消费的本质及其社会后果,可以为建构现代技术发展与大众消费活动的合理关系提供一种可能性路径。  相似文献   

12.
Don Ihde’s paper “Stretching the in-between: Embodiment and beyond” appears to me as a stimulating, topical text with a number of important arguments about human embodiment as a dynamic and epistemically relevant dimension to scientific knowledge production. But, indirectly, the text also raises some basic questions about how to describe the (current) scope of technoscientific knowledge, and the potentials of postphenomenology to deal with this complicated, multi-stable issue.  相似文献   

13.
劳斯的科学文化研究积极吸收和借鉴解释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力图深入揭示科学实践的对象、主体和活动与其文化语境的互动,进而以知识批判与政治批判的方式积极干涉科学实践。劳斯的科学文化研究独辟蹊径地从语境论和解释学的理论层面,深刻揭示了科学实践与其文化语境的动态关系,为理解科学与人文的深刻关联,推进两者的对话和交融开辟了一条颇具启发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The main suggestions and objections raised by Don Ihde and Charles Lenay to my ‘Technology and the body: the (im)possibilities of re-embodiment’ are summarized and discussed. On the one hand, I agree that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whole body experience and to further resisting Cartesian assumptions in the field of cognitive neuroscience and philosophy of cognition. On the other hand, I explain that my account in no way presupposes the myth of ‘natural man’ or of a natural, delineated body from before the fall into technology.  相似文献   

15.
俄罗斯认知术语学与语言学、心理学、逻辑学、科学学、信息技术科学密切相关。术语学家认为,认知术语学的产生得益于俄罗斯得天独厚的语言学土壤。它从问世之初就沿用了俄罗斯认知语言学的研究范式。在新的研究范式下,俄罗斯认知术语学研究主要遵循外延主义、人本中心主义、新功能主义和阐释主义等原则。扩张主义主张以跨学科的视角审视术语研究,主张不同学科相互交融,即坚持术语研究要秉持多学科主义的理念。俄罗斯认知术语学呈现出跨学科发展的态势,为心理学、逻辑学、科学学、计算机科学、哲学、语言学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这种范式主张研究术语的认知、交际、民族和文化属性。  相似文献   

16.
In my reply to the commentaries by Babette Babich and Robert C. Scharff I make a distinction between critical remarks and additions that are relevant for my view on philosophy for substantive reasons and others that relate to a style or way of philosophizing. My reply to Scharff concerns the latter. I continue to defend an updated version of Heidegger’s thinking about technology, which I bring together with elements from the work of Don Ihde and Andrew Feenberg. I read all th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 neo-pragmatist way of philosophizing, explicitly inspired by Richard Rorty.  相似文献   

17.
能源类文本属科技英语文本,内容通常涵盖各类能源概况、技术介绍及该行业发展特点和趋势。该类文本中含有大量的专业术语,正确地理解和翻译专业术语是准确再现原文的重要前提。专业术语通常包括专业技术类术语、新概念类术语和新意拓展类术语三大类,文章将在介绍分析这三类专业术语的概念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实例阐述平行文本在科技术语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8.
解释学转向导致了哲学解释学中方法论立场和本体论立场的分歧,解释由人文科学的普遍方法论转化为人的生存方式,自此出现了“解释”与“诠释”的术语界分,导致“法律解释”与“法律诠释”具有旨趣迥异的法理蕴含。对这两个术语进行区分具有法律概念论、政治哲学、道德哲学上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9.
由“技术”的多样化定义出发,引出了认识事物进行定义时所表现的“丛林效应”现象,并给出了“丛林效应”的来源、产生的原因及其判断原则。  相似文献   

20.
论跨文化理解中的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跨文化研究的视野出发,将跨文化研究中的文本理解理论运用于现代技术转移与跨文化冲突的阐释之中。本文认为,在技术转移的过程中,可以将现代技术视为一个特殊的技术文化文本,由于技术转移的过程中涉及到不同的国家、民族和不同的文化传统,必然引起不同文化之同的冲突。同样,技术文化在其转移过程中也遭遇到类似的冲突。解决不同的技术文化冲突的关键在于在平等的基础上,通过跨文化之间的交流,来缩小文化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