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晓阳 《世界科学》2006,(9):19-20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能源宝库,我们的脚下除了有我们熟知的石油、煤和天然气外,还有一个我们关注较少的能源——地热。这种新能源不仅储量大,而且污染很小,因此日渐受到人们重视。目前,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还是世界上的主要能源,然而它们并非是可持续发展的绿色能源,还对我们的生  相似文献   

2.
郭伟 《自然与人》2010,(4):13-15
进入21世纪,随着石油、煤炭、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日益枯竭,以及全球变暖和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开发可再生低污染的绿色能源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科学家开发出了一种神奇的能像植物那样进行光合作用的太阳能电池。  相似文献   

3.
科技前沿     
<正>我国将开发"可燃冰"我国计划于201 5年在中国海域实施天然气水合物的钻探工程。天然气水合物因外观像冰且遇火即燃,俗称"可燃冰",主要分布于深海沉积物或陆域的永久冻土中。其甲烷含量占80%~999%,燃烧污染比煤、石油、天然气都小得多,而且储量丰富,全球储量足够人类使用1 000年,因而被各国视为未来石油、天然气的替代能源。这个工程将有力地推动中国"可燃冰"勘探与开发的进程,引发中国能源开发利用的"革命"。  相似文献   

4.
基于我国向低碳能源过渡时期所面临的以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与绿色、低碳发展迫切需求之间的巨大矛盾,本文根据绿色碳科学的概念,提出了"天然气耦合煤炭的低碳能源系统"的设想,即根据我国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气等天然气资源和煤炭资源地理分布的一致性,就地利用低碳高氢的天然气与高碳低氢的煤炭耦合制合成气,取消水煤气变换装置,提高系统的碳效和能效,使得碳氧化生成CO2反应发生于能源使用过程而非能源工业自身,最终实现二氧化碳的减排,使其成为近期我国向低碳能源过渡时期最有可能实现的低碳能源战略解决方案.在此基础上,构建了集成煤-天然气制油系统(CGTL)、集成煤-天然气制甲醇-MTG制汽油系统(CGTG)和集成微藻生物质-煤-天然气制油系统(BCGTL),并对其进行相应技术评价.  相似文献   

5.
奇云 《世界科学》2010,(10):20-22
<正>能源与人类的生存密切相关,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展世界文明和征服自然的物质基础。如果我们正视现实,那就不得不承认,我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目前广泛使用的能源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但是这些化石燃料的储量十分有限  相似文献   

6.
王春华 《科学之友》2007,(9A):84-85
长期以来,由于石油、天然气等资源的大量消耗,全球能源日渐匮乏。全世界都在谈节能,大力提倡循环利用资源,创造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经济。今天,开发太阳能、风能、水能等可持续利用的绿色能源已成为热门的科技课题,成了全世界节约能源的一条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7.
最近,欧盟公布一份能源计划,预计到2020年将煤、石油、天然气等一次性能源的消耗量减少20%。美国总统布什也提出了一项节能计划,美国将执行更严格的车辆燃油效率标准,在10年内把汽油消耗量减少20%。在能源紧缺的今天,我们除了要继续号召  相似文献   

8.
如果说 ,20世纪初主要的能源是煤。20世纪中叶主要的能源是石油 ,那么当今时代 ,天然气将跃居一次性能源的首位。  相似文献   

9.
直到现在,太阳为我们创造的煤、石油和天然气等能源都是来自地球上有生命的物质。每年,人类用沉重的劳动开采出30多亿吨矿物燃料,而当利用核燃料来生产同样多的能量时,只需1,500吨铀或钍,而铀和钍在地球上的储量并不很少。那末,难道不可以不利用太阳的这一小部分储存起来的能量(如煤、石油、天然气等),而在地球上建造自己的太阳吗?如果我们学会控制热核反应,那么我们就能达到这个目的。事实上,实现轻原子核的聚变反应看来并不是这  相似文献   

10.
中国低碳地热发电的回顾和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廖志杰 《自然杂志》2011,33(2):86-92
一个国家地热产业的发展程度主要是以地热发电的装机容量来衡量的。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进行地热发电以来,装机容量一直徘徊在25 MWe左右,在世界上进行地热发电的24个国家中排名为第18位。本文分析了中国地热发电裹足不前的国内外的原因,讨论了中国地热资源的潜力和可能利用高温地热资源进行地热发电的区域,展望了地热发电的前景。  相似文献   

11.
正支撑人类社会运转的几乎一切能源,从煤、石油、天然气,到风能、生物能,其本质都是太阳能,而太阳上的能量来自内部的核聚变反应。当人类发现太阳产生能量的原理(核聚变)之后,便找到了无限能源的可能性。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是人类通过科学技术在实验室里复制一个"太阳",目的就是为了寻找人类未来的能源出路。更重要的是,核聚变技术是一项几乎完美的技术,不会产生污染且近乎于无限使用。未来一旦掌握这项技术,人类将踏入无限能源时代。  相似文献   

12.
漫谈核动力     
现在,世界各国对燃料的需求量与日俱增,在近100年内消耗量已增加了20倍,而且还正以每10年翻一番的速度增长着.六十年代初期全世界能源消耗量约为40亿吨标准煤值,而七十年代初期就已达到了80亿吨标准煤值.目前能源嫌料消耗已经很大,今后在很长时期内还要提供更大量的能源燃料,这就迫使世界各国不得不认真考虑能源开发的问题. 自然界中可利用的能量资源是繁多的.为了弥补有机能源(煤、石油、天然气)的不足,世界各国正在进行太阳能、地热和潮汐能等能源的实验研究工作,但由于气候、地理条件和利用效率的限制,这些能源的大规模利用还有一定困难.  相似文献   

13.
当我们乘坐轮船在海上航行时,我们有没有想到轮船正在污染脚下的海水和头顶的大气.这一切都是因为动力问题,轮船若是采用石油作为能源,污染就不可避免了.如果轮船采用绿色的太阳能作为动力,污染问题就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4.
苏联已经开始设计利用地下4,000~5,000米深处地热的发电站,并有四个研究所的专家在从事用地热代替煤、石油和瓦斯的发电站的设计工作。设计这种发电站,理论上并不困难。只要在地热达200℃以上的两个地点进行钻探,将水从一边送入地下,再从另一边将此水以蒸汽形式回收到地上,就可用它来推动发电机。但是,这种发电站实际上是很复杂的。因为地热的分布是分散而零乱的。有些地方的地热存在于地表附  相似文献   

15.
节能与生活     
能源是指为人类提供能量的天然物质.它包括煤、石油、天然气和水能等,也包括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潮汐能)和核能等新能源.  相似文献   

16.
由于世界经历着石油过剩,人们可能已经忘记在并非很多年以前,我们不得不忍受的能源短缺及高昂的价格。但是专家警告说,地球这个行星仅拥有的那么多石油、煤及天然气,早晚我们会全部用净。我们不能等待到今天生长的树木变成后天的矿石燃料。我们必须寻求并开发新的能源。我们时代尚未满足的希望是核能的惠赐。尽管在利用这令人畏惧的原子能有很多进展,核能还未与我们的期待一致。它太昂贵,而且很多人认为它不安全。  相似文献   

17.
可再生能源我们知道,目前世界上的能源主要是矿物燃料,包括石油、煤炭、天然气等等。这些矿物燃料是地球经历了亿万年的演变而逐渐形成的,可是人类只用了短短的几个世纪就将把它们彻底消耗殆尽。因为这种矿物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开采一点就少一点。当它们被全部开采完后,人类将怎么办呢?与这些矿物燃料能源不同的是,太阳光能、风能、水能、潮汐能、地热能等会不断地产生,不会越用越少,因此人们把它们称作可再生能源。这些可再生能源不仅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而且使用它们不会产生大量废弃污染和温室效应,对我们的生态环境不会形成负面影响,所以…  相似文献   

18.
氢之梦     
Nadis  S 范黎明 《世界科学》1991,13(6):39-39,33
从逻辑上来讲氢是很有发展前景的燃料.在过去的几个世纪,美国的主要能源来源在不断变化.从木材到煤,石油,天然气.从每一个时期的发展来看,燃料中碳的成分在不断减少,而氢的成份在增加. 彼德·哈佛曼是《氢元素》一书的编辑,自70年代以来,他对这种既无污染又取之不尽的能源已经听到了种种夸张的预言,他总认为此事一直“毫无进展”,但是现在他也看到了令人乐观的前景.  相似文献   

19.
石油是20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它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动力和经济的腾飞。天然气将是21世纪最重要的能源,它将带来清洁的环境和高品质的生活。21世纪是天然气世纪天然气这种碳氢化合物通常与石油、煤炭共存,以气田气、油田伴生气、煤层气以及埋藏在深海或冻土带以天然气水合物的形式存在。据地质学家预测,全球天然气可采储量与石油基本相当,约1317亿吨油当量,主要集中在中东和原苏联地区。现已探明的世界天然气储量约5146TCF(百万立方英尺)。过去20年,随着勘探、开发和储运技术的进步,天然气的产量平均每年增长3.15%,探明储量平均每…  相似文献   

20.
随着世界上石油、天然气资源的日渐耗尽,各国的科学家正在致力寻找新的替代能源. 可燃冰(天然气水合物)被称为21世纪最具商业开发前景的战略资源,正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据专家估算:在全世界的边缘海、深海槽区及大洋盆地中,目前已发现的水深3 km以内沉积物天然气水合物中,甲烷资源量为2.1亿亿m3,水合物中甲烷的碳总量相当于全世界已知煤、石油和天然气总量的两倍,可满足人类1000年的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