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白洋淀是我国华北地区最大的淡水湖,属于华北平原北部海河流域。它汇集了上游自太行山麓发源的9条河流之水,形成一片由3700多条沟渠、河道连接的146个大小湖泊群.  相似文献   

2.
白洋淀,我心中美丽的湖、传奇的湖、丰饶的湖!还在上小学时,我就从课本中认识了它。那丛密的芦苇荡,交织的河汊,艳丽的荷花,敏捷的鱼鹰,还有神勇的雁翎队、“小兵张嘎”……常常在我的脑海里萦绕。今天,我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白洋淀!同行的小贾,老家就在保定安新县同口乡曲堤村。一路上,他当起了“导游”。他介绍说,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内陆淡水湖泊,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安新县境内有312平方公里,约占总面积的85%。白洋淀由大小143个淀泊、3700条沟壕连接而成,百亩以上的淀泊有99个,各有其名,其中以…  相似文献   

3.
白洋淀位于京、津、保三角地带,公路四通八达,大清河与府河上下贯穿,上通保定,下达天津,是水、陆两路交通的枢纽。白洋淀水域广阔,拥有99个淀泊和3700多条沟濠,面积360平方公里,淀内七分水面三分陆地,有62个村庄和116000多亩芦苇。它美丽富饶素有“北方鱼米之乡”之称。淀内港汊纵横交错,地形复杂险要,历来在军事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朝杨延昭在这里屯兵抗辽;明成祖朱棣带兵到留通淀、莲花淀修过台田,清康熙也曾  相似文献   

4.
白洋淀的兴衰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地质和历史资料研究了白洋淀的生成、发展、缩小和干涸的演变过程,并分析了影响白洋淀历史演变的几个主要因素,从而认为人类活动是促使白洋淀兴衰全过程的主导因素。因此,在综合治理白洋淀的指导思想、原则、措施以及方案的制定与实施的各个环节中均要把人为作用放在首要的战略地位,这样才能得以尽快恢复和永葆白洋淀的青春。  相似文献   

5.
我是在解放初期从小说《新儿女英雄传》中知道白洋淀的大名的,它那传奇的色彩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六十年代初,终于有幸来到白洋淀,亲睹它的绮丽风光,并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三十年来,几次造访白洋淀,每次都能感到它的巨大变化.我初次到白洋淀是一个夏日的傍晚.在安新县城安顿好住宿之后,即怀着兴奋的心情,风尘仆仆地跑到城外大堤上.翘首张望,竟看不到一丝的湖光山色,映在眼前的却是一片广袤的绿洲,风起处泛起层层绿浪.大堤外狭窄的河面上,大大小小的木船来来往往,满载着粮食、煤炭或芦苇、苇席及鱼、虾等水产品.  相似文献   

6.
本文应用PCR-TGGE指纹图谱技术对8个地点、8个月份的白洋淀底泥细菌种群的动态变化及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白洋淀底泥细菌的16S rDNA的PCR扩增结果约为230bp,为16S rDNA V3区特异片断。8个地点的白洋淀样品的TGGE条带数目和位置表现出明显差异;同一地点、不同时间的样品TGGE图谱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7.
白洋淀防洪排涝与生态干旱监测数字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地区重要的湖泊,对调节该地区的防洪排涝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白洋淀面临的2个主要的问题是防洪排涝的科学调度和预防发生生态干旱.本文对白洋淀内366 km2的地形进行了数字化处理,绘制了白洋淀在防洪水位下水域面积的分布情况,并给出了所谓“干淀”及发生生态干旱时,白洋淀具体的水域分布范围,为科学调水及时补充提供更加准确的信息.  相似文献   

8.
基于模糊隶属度的白洋淀生态干旱评价函数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白洋淀生态环境日趋恶化、生态系统安全受到威胁的现实,通过构建关于渔业产量和芦苇面积2个指标的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计算生态系统健康相对隶属度,进而对生态系统健康相对隶属度与年均水位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两者呈指数函数关系,函数形式为f(x)=e1.251x-11.712;以此为基础,确定生态干旱评价函数,结合白洋淀历年水位观测资料,分析白洋淀生态干旱演变趋势及主要成因.分析结果表明:白洋淀生态系统呈持续干旱趋势;入淀水量锐减是造成白洋淀干旱的主要原因,虽然多次实施应急生态补水,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缓解白洋淀生态系统干旱状态.  相似文献   

9.
驰名中外的白洋淀,自进入七十年代以来,出现了水源不足,水位不稳,水质污染,泥沙淤积,水生生物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等问题。目前,正面临着湮废的威胁。本文从白洋淀担负的缓洪滞沥、调蓄水量、鱼苇生产、发展旅游、改善生态环境等五方面功能论述了综合治理白洋淀的必要性;从分析影响白洋淀兴衰的主导因素,造成白洋淀水源不足的主要原因和通过水资源优化调度能维持当前白洋淀最低蓄水要求等方面论述了综合治理白洋淀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0.
建立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白洋淀的生态保护价值、经济保护价值和社会效益保护价值,说明了建立白洋淀自然保护区的必要性,同时通过分析目前白洋淀生态保护中存在的问题,阐明了建立白洋淀自然保护区的紧迫性。最后,建议尽快建立白洋淀湿地自然保护区,并提出了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1.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湿地和重要的生态功能区,在自然和人为驱动影响下,生态系统呈明显的退化趋势。通过对白洋淀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演变分析,剖析了其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及驱动机制。气候干旱是白洋淀生态系统退化的环境背景条件,而上游水库的截流、水利工程的建设及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等自然、人为因素的耦合作用,加速了白洋淀生态系统退化的过程。基于白洋淀生态系统退化的特征和驱动机制,从流域生态水文过程演变出发,为湿地的保护提出了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2.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内陆湖泊之一,有着良好的水生生态系统,鱼苇粮航全面发展。水位不稳甚至干淀使水生生物资源遭到毁灭性破坏;导致白洋淀由水生生态系向陆地生态系的演替。人为控制和稳定白洋淀水位,积极恢复和发展水生生物资源,保持水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以达到延缓或避免白洋淀湮废、更好地发挥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白洋淀水环境状况与治理保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连年干旱和人类活动的干扰,白洋淀面临生态缺水、水环境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及水生生物多样性破坏等生态危机。近几年,白洋淀水体多为V类或劣V类,处于轻度富营养状态,主要污染指标为化学需氧量与总磷。研究表明,白洋淀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失去自净与生态修复能力的主要原因有:上游修建大量水利工程截断水源,导致入淀水量减少;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大量流经府河汇入白洋淀;淀区养殖业与旅游业发展加快了污染进程;而紧绕白洋淀规划的雄安新区对入淀污染负荷有潜在贡献。针对白洋淀生态环境现状与水体恶化原因,为使白洋淀恢复生态自净与循环能力,提出了污染源治理与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白洋淀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分类及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新县白洋淀风景名胜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但至今仍未跳出以观赏旅游为主的传统旅游模式.依照我国2003年5月1日颁布的《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 /18972-2003)国家标准,对安新县白洋淀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进行了系统分类,并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加快旅游资源层次开发,实现白洋淀风景名胜区由传统水域风光向现代生态旅游转变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白洋淀气候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首先根据水热平衡原理,讨论了白洋淀对气温和湿度的影响。其次通过两种对比的方法,把白洋淀的湖泊效应从常規气象资料中分离出来。计算表明,白洋淀对局地气候有调节和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白洋淀水生植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白洋淀1988年重新蓄水后,水生植物区系组成已完全恢复。现有维管束植物48种,隶属21科33属。芦苇、莲、马来眼子菜、菹草、轮叶黑藻、水鳖和紫萍为优势种。植被类型可划分为挺水植被、浮叶植被、漂浮植被和沉水植被四个亚型,包括16个主要植物群丛。芦苇群落分布广泛,面积最大,是白洋淀的景观植物群落。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盐渍化沼泽土壤团聚体中有机碳的区域分布特征对湿地土壤碳循环的影响,选取津冀地区3个咸化沼泽湿地(北大港、七里海和白洋淀)为研究对象,分别采集表层(0~15 cm)和亚表层(15~30 cm)土壤样品,基于湿筛法得到4个不同粒级的土壤团聚体,通过酸化法去除无机碳后,对其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①北大港湿地土壤表层总SOC含量显著高于七里海和白洋淀,七里海湿地亚表层总SOC含量显著高于白洋淀,但与北大港湿地无显著差异;②北大港、七里海和白洋淀湿地表层均以粒径 0.250 mm的大团聚体为主;七里海湿地亚表层以粒径 0.250 mm的大团聚体为主,而北大港湿地和白洋淀湿地亚表层则以粒径为0.250~2.000 mm的中间团聚体、粒径为0.053~0.250 mm的微团聚体和矿质颗粒组分为主;③北大港湿地表层土壤各粒级团聚体和矿质颗粒SOC含量显著高于七里海和白洋淀;在亚表层土壤中,北大港湿地大团聚体( 0.250 mm)的SOC含量显著高于七里海和白洋淀大团聚体SOC的含量,而七里海微团聚体(0.053~0.250 mm)和矿质颗粒组分的SOC含量显著高于北大港和白洋淀湿地的.④土壤总有机碳和各粒级团聚体的有机碳含量与湿地植物生物量(地上、根)呈负相关关系,但与土壤盐度呈正相关关系,表明该区盐渍化梯度尽管抑制了植物生长,但增加了有机碳含量,这可能是因为该盐度梯度抑制了微生物对有机质的矿化分解,从而有利于湿地土壤有机碳的累积,说明盐渍化影响津冀地区咸化湿地土壤有机碳库分异的过程机理亟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8.
于2009年6月对白洋淀9个点位的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其多样性进行了调查,通过模糊隶属函数对各指数进行标准化处理,对白洋淀水体污染状态进行了评价.调查共监测到浮游植物8门148种,生物量变化范围为23.97×104-1416.5×104个·L-1,平均值为249.49×104个·L-1.优势藻类为衣藻(Chlamydomonas)、狭形纤维藻(Ankistrodesmus angustus)、不定微囊藻(Microcystis,incerta).多样性指数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白洋淀水体已经属于中度污染,其中泥李庄、王家寨、烧车淀和鲥鯸淀为β-中污型,而其余的各采样点枣林庄、何庄子、采蒲台、圈头和端村为α-中污型.  相似文献   

19.
白洋淀次表层水温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洋淀是华北地区重要的淡水湖泊,对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巨大.利用开发的数字化软件对白洋淀进行数字化,计算出了3-9月白洋淀内次表层水温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从而为白洋淀的管理及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结果表明,白洋淀次表层水温变化与季节变化密切相关,3月份次表层开始出现温度差异,温差为3℃;4-7月,随着气温的回升,水温也逐渐上升;次表层水温的年最高值出现在8月,其值为14℃;9月份温度开始回落,温差也减小到2℃.  相似文献   

20.
陈倩 《科技信息》2011,(8):382-382
白洋淀是华北平原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泊,作为生态功能服务区其在维持区域生态平衡、蓄洪调洪、调节京津冀乃至华北地区气候、补充地下水、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但近几年,白洋淀淀区水量不足、水位不稳、水体污染、淀内非法围埝、泥沙淤积,种植业、养殖业和旅游业造成的污染严重等问题,都直接威胁了白洋淀湿地的生态环境质量。本文在分析存在的问题基础上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