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今年的裁军会议出现了新气氛。在边缘性问题上取得了较好的进展,在有关核武器和外空军备竞赛问题上依然分歧严重,但也有些变化。今后美苏竞赛的重点转向了空间技术。在裁军谈判中,美苏将争夺支配权,抓紧分化第三世界国家,并且把裁军斗争范围扩大,把斗争锋芒指向中等核国家,这是值得警惕的。  相似文献   

2.
中欧均衡裁军的意向是在美苏军备竞赛和规避冲突的纠葛中逐渐产生的。尼克松政府在中欧均衡裁军问题上的主要政策目标:一是利用苏联对欧安会的热衷获取其在欧洲缓和与裁军问题上的让步;二是欲通过裁军谈判缩小两大军事集团在中欧常规力量上的差距;三是借由多边裁军会议推行美国的防务分担政策,减轻自身的防务压力。中欧均衡裁军谈判作为缓解美苏军备竞赛的主要手段之一,为缓和东西方的紧张局势,缓解美国面临的国内外压力发挥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法国总统密特朗,在7月上旬的一周之内,先后访问了美国和苏联。他出席了纽约自由女神像落成百周年盛典并同里根总统晤谈,接着又在莫斯科同戈尔巴乔夫进行会谈。舆论认为,法国这次重火外交行动的意义和作用大大超过了双边关系的范围。密特朗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访问美苏的呢?一方面美苏首脑在酝酿新的会晤,里根对苏联6月提出“灵活的”裁军新建议作了某些积极的评价;另一方面美多次表示要废除美苏反  相似文献   

4.
问: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是怎样开始的? 答:美苏限制战略武器谈判始于1969年11月17日。而对这一谈判的酝酿则要早得多。1964年1月,当时的美国总统约翰逊致函日内瓦18国裁军会议,建议荧苏在1963年缔结核禁试条约之后,对战略进攻与防御武器实行“可核查的冻结”。由于当时美国核力量处于明显优势,“冻结”对苏不利,因而遭到苏联的拒绝。五年之后,苏联的核武器有了长足进展,美苏谈判才得以进行。会谈原定于1968年10月约翰逊访苏时进行,由于当年8月20日发生了苏联出兵捷克斯洛  相似文献   

5.
西欧对美苏中导谈判忧喜参半:一方面认为它可能推动整个裁军进程,有助于东西方缓和;另一方面担心美苏搞损害西欧利益的越顶交易。  相似文献   

6.
苏联和美国在日内瓦核裁军谈判已经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法国的态度,特别是它对苏美在外层空间的武器竞赛的态度更引起了人们的注意。早在去年6月,法国在日内瓦联合国裁军会议上就率先表示反对“在外层空间进行军备竞赛”,主张严格限制反卫星系统和禁止定向能武器。这次,在美苏日内瓦谈判开始前的1月3日,密特朗总统表示希望日内瓦会谈将有助于“最终可靠地开始把军备保持在尽可能低的水平上的裁军进程”。到1月7日,法国对外关系部公开表示希望美苏谈判能导致“这两个拥有最大军备的国家”“大量和均衡”地削减各自的核武库,使双方核武器减少到最低水平,并重申了去年6  相似文献   

7.
中断一年的美苏核裁军谈判终于恢复是件好事。能否达成有效的裁军协议取决于双方有无诚意,两个超级大国在历史的新十字路口面临严峻的抉择。  相似文献   

8.
随着美苏日内瓦核裁军谈判的开始,被称为“星球大战”的美国“战略防御计划”日益成为西欧各国关注的焦点。西欧对此计划采取什么态度,不仅关系到欧美防务战略,也对欧美苏三角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西欧朝野人士对美国战略防御计划和者甚寡,反对、质问者居多。各国官方基本上持保留态度。西德、法国的国防部长等军政要员还公开提出批评。1984年6月,法国在日内瓦联合国裁军委员会上又提出限制反导弹武器的建议,显然与美不合拍。为什么支持美国部署中程导弹的西欧对美国“星球大战”计划却顾虑重重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担心激发美苏新的一轮军备竞赛。西欧看  相似文献   

9.
世纪之交,千年轮回,天下并不太平。军备控制与裁军作为国际斗争与合作的重要领域,其现状和发展趋势如何,将对未来国际安全形势产生重要影响。冷战后取得系列进展冷战结束后,随着东西方对抗的消失、国际关系的缓和。双边和多边军控与裁军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在核裁军方面,美苏于1991年达成《关于削减和  相似文献   

10.
裁军会议3月14日在日内瓦开始举行。美国肯尾迪政府在会谈召开前和召开后都进行蛮横的威胁和无耻的讹诈。美国资产阶级的报刊杂志大量对会议散布悲观气氛。作为裁军会议参加国的美国政府,为什么这样害怕裁军?3月5日的“纽约时报”刊载了该报特派记者弗兰克耳发自华盛顿的报道,提出了“美国是否能经得起裁军?”的疑问。这多少回答了上面的问题。根据弗兰克耳的报道,美国“研究裁军对美国经济的影响”的专家小组认为:依靠增加“用于国际监督、警察部队”的开支、增加用于“民用的空间和核能力计划”的变相军事开支的“有力的行动”,大概能避免“立即使美国经济萎缩”;但即使如此,裁军“在心理和制度方面”还是“危险”的。由此可见,肯尼迪政府对于裁军问题抱怎样一种态度了。下面是弗兰克耳报道的摘要。——编者  相似文献   

11.
6月10日,美国总统肯尼迪在美利坚大学发表了一篇演说,大谈美国的“和平”意愿,说美国在过去、现在以及未来都是讲求“和平”的。肯尼迪并大谈其“裁军”,说美国的“根本的长远的利益”是“全面彻底的裁军”,说“从本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美国政府一直在为实现裁军而努力”,特别是“最近三届政府一直在迫切的谋求裁军”。不言而喻,肯尼迪认为其中最积极的当然就是他自己领导下的本届政府了。  相似文献   

12.
裁军问题始终是各国人民深切关心的事件,本期梁纯夫同志的“裁军问题和武力威胁政策”分析了裁军问题的目前情况和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3.
裁军谈判会议是世界上唯一的多边裁军谈判机构它是根据1978年第一届裁军特别联大的决定在原裁军委员会会议基础上扩大成员建立的,当时称裁军谈判委员会,1984年改用现在的名称。会址设在日内瓦。任务是进行多边裁军谈判。它同双边裁军谈判,例如美苏核武器和外空武器谈判等并列进行,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独特的组织形式和工作方式裁军谈判会议有40个国家参加,包括五个核大国和其他三十五个不同  相似文献   

14.
肯尼迪上台以来,两次三番地追加军费,疯狂地大规模扩军备战。但是,在最近的联合国大会中,肯尼迪却亲自出马,大谈其“全面彻底裁军”;美国代表团在联大的会议上还提出了所谓裁军建议;美国国务院更发表了所谓“全面彻底裁军”的具体方案。仿佛世界上最凶恶、最反动的战爭势力局然有意于裁军。然而,这种口是心非的言词未必能够欺骗得了什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东南亚“逆裁军”问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年冷战的结束,为全球或地区性的军控与裁军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在东南亚却出现了扩充军务的“逆裁军”。究其原因,固然是由于东南亚自身的经济增长和南中国海的分歧与争端,但也与“中国威胁论”、地区安全机制及冷战后军控与裁军的现状与理论缺失等有关。就其影响而言,“逆裁军”不仅占用了大量的经济资源,而且破坏了地区稳定,也对中国的安全环境造成了消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近一时期,美苏围绕北约追补军备决议的争夺愈演愈烈,西欧一些国家出现了声势较大的反对部署美制新式中程导弹的和平主义浪潮。在荷兰,和平主义思潮渗入了某些主要政党,提出了西方中小国家单方面裁军以推动大国削减军备的主张,并使荷兰政府迟迟无法作出同意部署中程导弹的决定。在英国,争取核裁军的运动也有相当发展,工党“左”翼在反对核军备运动中充当了急先锋的角色。在北欧,反对引进核武器的浪潮此伏彼起,最近,5,000名“和平进军者”从哥本哈根步行1,200公里到达巴黎,沿途进行反核宣传。但是,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还数西德的和平主义运动,它在西方国家引起了震惊,成了国际舆论关注的问题。鉴于西德是北约在欧洲的一个重要支柱,它在美苏争夺欧洲的角逐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们普遍关心:西德的  相似文献   

17.
3月下旬,许多国家的外交家、裁军问题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在北京聚会,举行联合国“世界裁军运动”区域讨论会,共同探讨实现裁军、维护和平的途径。与会代表各抒己见,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气氛生动活泼。开会期间,本刊记者专程采访了中国外交部副部长钱其琛,请他就当前世界和平和裁军问题谈谈他的看法。  相似文献   

18.
国际形势的缓和是国际社会共同努力和美苏等许多重要国家进行战略调整的结果。缓和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和平共处与和平竞赛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关系的主旋律。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个重要趋势,是用以寸话代替对抗,以裁军缓和军备竞赛,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军事冲突和国际争端,从而逐步实现国际关系的正常化。  相似文献   

19.
“热线”是指各国首脑,特别是指美苏两国首脑之间,直接通讯通话的专用线。 1963年6月20日,美苏两国在日内瓦签订两国政府之间的直接通讯联系协议。根据协议,这条通讯线路于1963年9月1日在美国华盛顿的白宫和苏联莫斯科克里姆林宫之间开设,这就是世界上最早的“热线”。建立这条“热线”起因于1962年古巴危机。当时苏美之间几乎发生直接军事对抗。据说,人们由此感到美苏两国首脑肯尼迪和赫鲁晓夫之间联系太慢,担心这种联系的缓慢可能促使热核战争爆发。建立“热线”的用意,就在于使美苏两国首脑在一旦发生“核战争  相似文献   

20.
日内瓦十七国裁軍会議于今年一月二十七日复会后,在美苏代表的积极倡議下,从二月十七日开始,进入了对“防止核扩散”問題的具体討論阶段。美苏双方在会上一唱一和,鼓吹必須“迅速”、“毫不拖延地”就“防止核扩散”問題达成协議,声称“防止核扩散协議已取得了某些进展”,已进入“决定性阶段”。这表明,在继臭名昭彰的苏美英三国部分禁止核試驗条約后,美苏在裁軍問題上的第二个“慕尼黑”交易正在加紧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