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承斌 《许昌师专学报》2011,(4):F0002-F0002
北宋初年,诗坛上先后有三种诗体——白体、晚唐体和西昆体。“西昆体”得名于杨亿所编的《西昆酬唱集》。在三体中它出现最晚,影响却最大。关于西昆体的研究,学界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而言仍较薄弱,很多方面还存在问题,一些领域尚无人涉及。张明华先生的专著《西昆体研究》的出版,使形势得以改观。  相似文献   

2.
本文针对从宋代开始至清代出现的以李商隐诗为西昆体的错误,重申西昆体始自杨亿、刘筠而非晚唐李商隐,昆体之名出自<西昆酬唱集>,乃取"玉山"、"策府"之名.宋初诗歌"三体"中,西昆体是唯一具有明确的创作宗旨和美学追求的.它的产生是在一定的历史文化背景、美学趣尚的变化以及杨亿等人有意识的倡导等诸因素的作用下而形成的.  相似文献   

3.
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是晚唐最重要的一位诗人。他在前辈作家已取得辉煌成就的情况下独辟蹊径,自成一家,千余年来在批评家和读者群中赢得了广泛声誉。也许是由于他在唐诗盛况难继的局面下有意识地在诗歌表现手法上做了多方探索的缘故,于是义山诗的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便吸引了众多专注的目光。十一世纪初的西昆体诗人专门效仿李商隐作诗,看重的是其诗的语精典博(“西昆”有“玉山秘册”的  相似文献   

4.
伍联群 《菏泽学院学报》2011,33(4):15-18,41
石介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极斥佛老,扫荡西昆文风,掀起了北宋儒学复兴和文风改革的浪潮。在文学史上,石介以文名世,其诗不显。石介的诗歌现存一百余首,内容多书写其道德情怀,诗风质朴劲实,表现了和西昆体华丽典雅诗风迥然相异的价值取向。石介的诗歌创作和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同声相应,是对当时西昆诗风的一种反动,开启了宋诗新的审美取向,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论及“孔子删诗”说,但对“孔子删诗”说的提出、流布、影响等问题都未曾论述。通过清理相关材料,可知汉初陆贾首次提出孔子编定《诗》一说,而司马迁则在陆贾的基础上,从编《诗》方式、标准、目的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孔子删诗”说,但还未提出“删《诗》”一语。西汉末东汉初,《论语讖》在删减《诗》《书》章句文献的风气下,首次提出孔子“删《诗》”一语,此说得到王充、班固、应劭等东汉学者的接受而成为学界共识,并对汉代《诗经》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礼记·学记》上说:“独学而无友,则孤陋寡闻。”学业不能长进。创作上也是如此。陶渊明很早就注意到这一点,说过:“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至杜甫,更为重视友朋间的观摩磋商,相互学习。在《杜少陵集》中,“论文”(六朝以无韵为笔,有韵为文,后世沿用,所以“文”也就是指诗)一语屡屡见诸篇什,如:(1)何时一樽酒,共与细论文?(《春日忆李白》)杜甫和李白在开元二十九年(741)第一次相会的时候,曾经非常愉快地畅谈过创作上的体会(见《遣怀》等诗)。他无限怀念那一次的讨论,渴望能与李白再次细细地“论文”谈诗,互证心得。(2)叹息高生老,新诗日…  相似文献   

7.
历来文学史家之论赋源,多溯及《诗经》、楚辞。班固在《两都赋序))中首先提出:“或曰,赋者,古诗之流也。”自班氏以后,依《诗》立论者,代有其人。刘勰《文心雕龙·诠赋》承其说并加以发展,说:“然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后人也大多持这观点,认为《诗经》为赋的远源,楚辞为赋的近源。“《诗经》楚辞赋源说”有一定的道理,但这种说法也存在着不很准确之弊。众所周知,代表汉赋最高成就的是以京殿苑猎为主要内容的汉散体大赋(以下简称汉大赋),并不是骚体赋(这种赋体主要是接受了《离骚》的影响)汉大赋的创作精神、文章结构、铺陈手法、句法组织等都与《诗经》、楚辞大相径庭。班固当时之所以模棱两可地说赋乃“古诗之流”,主要是因为汉代以经学为文学标准,认为《诗经》都是政治诗,并由赋的  相似文献   

8.
岑嘉州诗最早见于殷潘的《河岳英灵集》,最早对他的诗进行评论的也是殷潘.《河岳英灵集》选他的诗仅七首,殷潘的评语并不多:“参诗语奇体峻,意亦造奇.至如‘长风吹白茅,野火烧枯桑’,可谓逸才;又‘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宜称幽致也”.(《河岳英灵集》)可见当时并没称他为后世评论家所谓的边塞诗人,也没强调他的边塞诗.经过从唐至清许多学者的研究,以迄于今,许多文学史家一致肯定岑参的边塞诗的突出的成就.作为高校文科教材的文学史,(如游国恩等同志编写的《中国文学史》)更明确地把盛唐诗分为山水田园派和边塞派两大流派,岑参成为边塞派的杰出代表.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一书中更从历史的高度,肯定山水田园派反映了“宁静优美”,边塞派占有了“动荡壮丽”.岑参的边塞诗奠定了他在文学史美学史上的地位.这都是明确的事实,也是公允的结论.虽说如此,岑参的边塞诗,仍有许多话可说,仍有值得探讨之处.  相似文献   

9.
三百多年前的明末清初时期,云南出现了一位杰出的诗人陈翼叔。他的诗带有鲜明的反抗民族压迫的精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表现了下层人民的疾苦。对于他的诗,当时及后来滇内外一些文人学士曾经给过很高评价,例如,清初“性灵派”著名诗人袁枚就曾说过:“云南蒙化有陈把总翼叔即景《春夜》云:‘斜月低于树,远山高过天’。从军《边行》云:‘壮士从来有热血,深秋不必送寒衣’。有如此才而隐于百夫长,可叹也”。(看《重刊明遗老陈翼叔先生诗全集》中《宁瘦居诗评》)四川游僧朱中囷说陈的诗“竟不得传于中原,孰知滇中犹有忠义之士,风雅之人也!”(《是何庵集跋》)还有人  相似文献   

10.
屈原骚赋在中国文学史上,卓然特立,独放异彩。然而,它是怎样产生的呢?历代学者对它进行了种种的研究与推测,影响较大的主要有以下三种说法: 其一,“《骚》从《诗》出”。此论最为久远,影响也最大。西汉人刘安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东汉人王逸也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南朝人刘勰更明确地提出:“依《诗》制《骚》,讽兼比兴”。他们看到了《诗经》对《楚辞》的影响,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二,“源于楚歌”。这是近代较为流行的说法。王国维说:“《沧浪》《凤兮》二  相似文献   

11.
青年时期的刘勰曾入定林寺依僧祜十余年,原因何在,现众说纷纭。代表性观点有“家贫说”和“信佛说”,也有学者认为刘勰入寺是欲借僧祜的关系结识权贵以求仕进。但这些说法都遭人质疑。结合《文心雕龙》表现的思想和当时社会的实际情况来看,刘勰入寺的主要目的,应是借寺庙良好的环境,积累才学以求仕进,并留名后世。  相似文献   

12.
方勺《泊宅编》是一部重要的宋代史料笔记。是书记录了许多北宋末、南宋初朝野事实,其中对方腊起义始末、熙丰间财政状况等记载,尤为后世史家所重视。但是,关于方勺是什么地方人的问题,历史就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至今莫衷一是。所以,中华书局1983年出版的《泊宅编》,许沛藻、杨立扬两同志在《点校说明》中说:“方勺字仁声(一○六六——?),婺州金华(浙江金华县)人,一说亚漱(在浙江桐庐县)人。”这两种说法孰是孰非呢?笔者认为,应该以婺州金华人为是。查万历《金华府志》、《宋史翼·方勺传》、《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和近人余嘉锡《四  相似文献   

13.
《诗经·大、小雅》总的来说,它是一部反映周王朝兴衰的历史。 “正《大雅》”是指《大雅》《文王之什》和《生民之什》中从《生民》至《卷阿》八篇,共为十八篇。它应属周王朝盛隆时期的产物。关于《大雅》这十八篇的创作年代,各家说法不同:东汉郑玄认为《文王之什》是文王、武王时代的诗,《生民之什》从《生民》至《卷阿》八篇为周公、成王之世诗。朱熹认为:“正《大雅》……多周公制作时所定也。”“今按《文王》首句即云‘文王在上’,则非文王之诗矣。《大明》、《有声》并言文武者非一,安得为文武时所作乎?盖正雅皆成王、周公以后之诗,但此什(指《文王之什》)皆为追述文武之德。……”总之他们均认为“正大雅”是西周初年之诗。  相似文献   

14.
诗言外交     
外交本是一门讲究含蓄的艺术,以诗来言外交,其含蓄,其深邃,其哲理,或许比常规的外交方式更胜一筹。人们常说“诗言志”,殊不知诗还可言外交。外交本是一门讲究含蓄的艺术,以诗来言外交,其含蓄,其深邃,其哲理,或许比常规的外交方式更胜一筹。我国春秋时,使节必须会《诗》,所谓“达乎诗而使”。孔子对他的儿子孔鲤说,“不学《诗》无以言”。又说,“诵诗三百,使于四方”。当时,熟悉《诗》是使节一  相似文献   

15.
《洗兵马》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关于杜甫《洗兵马》诗系年有多种说法,最主要的有两种,即乾元元年(758)春说和乾元二年(759)春说。地理、官职、典故等因素是解决此诗系年问题的关键。梳理文本,比较各种说法之偏颇得失,可以判断乾元元年春说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16.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25(4):F0002-F0002
文廷式(1856—1904),字道希,亦作道羲、道溪。号芸阁,一作云阁,又号芗德、罗霄山人,晚号纯常子,江西萍乡人。他是晚清时期著名政治家、文学家。文廷式学问渊博。涉猎广泛,著作宏富,沈曾植先生誉之为:“有清元儒,东洲先觉”,于当时政界、学界、文坛都有过重大的影响。其平生学问汇萃于《纯常子枝语》40卷。文廷式以学人而为诗人、词人,现存诗近600首。词150余首。尤工于词,时人谓之“清季四大词人”、“清八大名家”。已故词学大师龙榆生曾对其词集《云起轩词》进行重校集评。  相似文献   

17.
关于唐诗《渡桑乾》的作者问题,大都认为是贾岛的作品,后来注释唐诗的人也均从此说。刘逸生先生所著的《唐诗小札》(修订本)一书,也持这种说法。我认为《渡桑乾》不是贾岛的作品,应该是刘皂的作品。理由如下:(一)刘皂是唐代咸阳(今陕西成阳县附近)人,“归心日夜忆咸阳“一句中的“咸阳”是他的故乡,与他的生平联系得上。(二)《全唐诗》存其五首诗,诗的语言和风格皆与《渡桑乾》诗象似。(三)在《全唐诗》中《渡桑乾》诗名为《旅次朔方》,作者为刘皂。当时编辑《元和御览诗集》的主编是令狐楚,他的年龄比刘皂大,他们之间有过交往。当  相似文献   

18.
今人认为朱熹《诗集传》废《毛诗序》不用,直接从文学角度求之于《诗经》。而《诗集传》对诸诗的题解。有近三分之二沿袭《毛诗序》,故“废《毛诗序》不用”的说法不能成立。朱熹反《毛诗序》的言论主要集中在“淫诗”和《诗经》尤其是“小雅”诸篇的写作时代两点上。“淫诗”说为朱熹承袭《论语》及《礼记·乐记》之说而来。但朱熹的推论犯了逻辑方面的错误,其“淫诗”说缺乏可靠的依据。《诗序》作者离开《诗经》写作时代下限不远、其所说时世较为可信。朱熹反《毛诗序》的主要目的,一是认为《毛诗序》为汉儒或村野妄人所作;二是认为《毛诗序》有害于温柔敦厚之“诗教”。其反《毛诗序》的根本目的,是想借解《诗》来为其理学思想服务。  相似文献   

19.
一严羽的《沧浪诗话》对诗歌艺术理论的探究颇具特色,而关于“妙悟”的论述则是其诗歌理论的核心。严羽“以禅喻诗”,他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悟”是禅家语,本意是指心解神领,与心领神会近义。严羽借用禅家的“悟理”论“诗道”,他的“妙悟”说,似乎兼有对诗歌特征的认识与对创作规律的掌握两方面的含义。就其对诗歌特征的认识来说,他认为,“诗者,吟咏情性也。”按此标准,认为诗有第一义和第二义之分。第一义指作品的艺术境界很高,即那些能充分反映诗歌艺术特征的优秀诗  相似文献   

20.
《诗经·小雅·黄鸟》(以下简称《黄鸟》)是一篇众说纷纭的诗。但对诗中的“黄鸟”,当代《诗经》研究者的意见却比较一致,即认为是指剥削者。高亨先生说《黄鸟》的“作者是个佃农”,黄鸟指地主,“此诗与《魏风·硕鼠》有相似的地方”(《诗经今注》)。余冠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