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感是客观事物的美所引起的一种特殊心理活动 ,美感的产生是由美的客观存在决定的 ,没有对象的美 ,就没有主体美感的产生。美感心理研究的重要内容是人在审美活动中形成的审美意识与审美经验及其心理因素作用。现代心理学表明 :美感意识中的种种心理因素作用与人才素质的成长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是培养美感的艺术手段之一。优美健康的音乐是审美主体获得美感的重要源泉。因此 ,音乐教育在学校工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 ,音乐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 ,同德育、智育、体育有关系怎样 ?在人才素质培养过程中 ,它的主要功能是什么 ?现通过音乐…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思想的那些与人类美感相一致的原则以及在这个思想指导下的伟大实践,无疑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觉,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体验。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教育与美育相结合的角度进行思考和闻释,毛泽东思想具有内容广傅、思想深邃的壮美;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美;人民至上、以民为本的崇高美;与时俱进、男于开拓的创新美以及语言朴实、风豪放的个性美(朴实美)。  相似文献   

3.
多媒体的应用,使大量的知识、抽象的内容实现了对象化,这种对象化的结果,使人产生一种美感。由于美感的直觉把握力,能调动学生丰富的记忆和内在情感,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质量。多媒体中文本、图片、动画、影像、声音的合理运用,可以营造一个逼真的美的世界,多方面为学生提供审美的感受效果,增强学生的审美情感,从美的感受中得到愉快,从愉快中掌握知识,同时,还可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审美创造力。  相似文献   

4.
审美教育或者说美感教育就其性质来说,是一种情感教育。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教育的功用在怡情养性。”审美教育的过程,就是使人的情感理性化的过程,其最终目的是塑造和陶冶人的心灵,建造完美的审美心理结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以推动整个社会的改造。席勒说:“从美的事物中找到美,这就是审美教育的任务。”找到了美,认识了美,  相似文献   

5.
美育就是通过美的具体的、鲜明的形象来感染人,引起人的美感;美育也是通过美的事物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从而使人们心理上产生感受,情感上产生共鸣,性情上得到陶冶。总之,审美教育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并激励着人们去行动。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真理的追求。"美育不仅能让人感受美,而且能驱使人去追求美,去创造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良好的学习动机,并坚强其克服困难的意志,实现美的追求。  相似文献   

6.
刘武安 《科技信息》2010,(2):310-311
抽象绘画是依个人情绪随意性挥洒而成画面的艺术形式。它表现作者情感或情绪,给人以运动、奔放、不安、热烈、喜悦、恐惧等情绪感受。观赏抽象绘画,审美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视觉感受和画面产生的主观思考以抽象的形式抒发人的感情使人产生美感,这就是它的价值。  相似文献   

7.
美和美感是在以物质生产为中心的社会实践中生成的。这是新实践美学所坚持的根本观点。从实践的整体来看,美和美感是在人通过实践的自我生成过程之中逐渐同步生成的,它们同步生成于实践-创造的自由所生成的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之中。从实践的具体类型来看,物质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最原初的基础,它使人脱离动物界成为人,并且开始了“按照美的规律建造”;话语生产是美和美感生成的中介基础,它使人成为“符号的人”和“文化的人”,从而构筑了“审美的家园”;精神生产是美和美感的最终基础,它使人成为“意识形态的人”,创造了文学艺术的“审美意识形态”。物质生产、话语生产、精神生产交互作用使得美和美感同步生成,相伴发展。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理论的那些与人类美感相一致的原则以及在这个理论指导下的伟大实践 ,无疑具有一种独特的审美视角 ,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体验。本文结合美学基本理论 ,思考阐释了邓小平理论的壮美、科学美、崇高美、智慧美和朴实美 ,这对于深入领会和把握邓小平理论的精神实质和理论风范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9.
品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流,需要研究语言,地域文化,消费心理,审美价值的差异。作为服饰品牌,对于美感的追求更胜一筹,在翻译中要做道发音美,形式美,意义美。本文旨在通过大量的服饰品牌实例研究,探讨如何再现或补偿原商标名的美感。  相似文献   

10.
在我国美学研究中主观派认为美是“自然的人化”,是人的主观意识的“外化”和“物化”;客观派认为作为审美对象的自然界无须“人化”,自然美在人类社会以前早已客观存在;主客观统一派主张美是“自然的人化”,但认为美是主观意识与客观自然的统一;客观性与杜会性统一派虽然强调美是“自然的人化”,但认为美是社会实践在对象上打上人的印记,体现人的本质。  相似文献   

11.
健美操是以人体自身为审美对象,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以有氧运动为基础,达到增进健康、塑造形体和娱乐目的的体育运动。是一种集形体美、动作美、韵律美相结合的艺术形式。因此,在健美操教学过程中.使学生了解健美操中美的存在,重视对学生美感意识的培养,提高他们对美的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从而使学生更喜爱这一运动项目,提高健身效果及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2.
美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叫审美教育,美感教育。它是培养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实践表明,美育教育和德智体劳的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它可教育学生树立科学的审美观念,审美情趣,系统地获得审美知识,发展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和追求,它是全面育人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付裕坤 《中国西部科技》2010,9(36):98-98,101
音乐是一门情感艺术,审美,是主观对能够对引起主观美感的客观事物的把握过程,教育是以塑造人、为目的的一种实践活动,而这三个要素之间相互交织、相互结合,构成了音乐教育的概念及本质。音乐教育活动是音乐教育学产生的前提和基础,是揭示音乐教育规律的各种音乐教育分支学科的总称。弄清楚音乐教育与音乐教育学的概念和内涵,是我们实践这门学科理论的有利保证。  相似文献   

14.
物理学中充满简单、精确、对称与和谐之美,在物理学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就是要使学生在获取物理学知识的同时,充分享受美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热情与兴趣,使学生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相似文献   

15.
贾富海 《科技信息》2010,(21):333-333
美育,即美感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不但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科美感,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相似文献   

16.
审美意象是作家审美活动的内在表现;或者说,是作家的心灵与“不在场”的事物进行接触并赋予这“不在场”的事物以心理的呈现或心理的存在的一种方式。文学创作是一种审美的意向活动。作家感知客观事物的过程,并不是被动地接受和记录客观事物的过程,而是在一个预在的意向指导下的构造过程。正是这种预在的意向性构造过程,决定了作家的感受方式和感受向度。如果说,审美活动最终是要营造一个意象,那么,离开审美主体的意向性构造,这个意向就不可能产生。意象之所以不是一个实在物,就因为它是一种意向性的产物。审美意向的“意”,离不…  相似文献   

17.
美学神秘主义的主要命题是:审美超越的形而上性,审美经验的“不可言说性”,审美经验与宗教经验的同一性。实践美学需要对这些美学神秘主义观点进行祛魅。实践美学将美看成一种客观的社会现象,将美感视为可以理解的人的一种心理机制,反对过度夸大审美的功能,把审美当成拯救人类的新宗教而加以神秘化的倾向。  相似文献   

18.
1993年2月《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明确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审美素质教育是素质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要求形成人的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的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物理学以它特有的科学简洁美、自然对称美、和谐统一美,构筑成了一座庄严雄伟、动人心弦的美丽殿堂,而展现这个美丽殿堂的物理教学过程理所当然应该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本文就物理教学过程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谈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  相似文献   

19.
生态美感是人类对一种新的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欣赏 ,这种认识经历了一个历史过程 ,是美感的更高级的层次 ;它是人类对自然界生命活力的认识和欣赏 ,是对生命与生命之间的平等、和谐、共生的认识和欣赏 ,是对人与自然环境之间和谐的认识和欣赏 ,是美感达到的一种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20.
化学中的形式美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化学美是在化学科学的实践活动中人类对客观自然界(化学研究对象)规律的揭示,是实现人的自由创造而显示出的人的本质力量。化学美通过一定的形式体现出来,化学科学中存在着两种形式美:一种是事物的外在形式美,它通过各种形式因素(色、线、形、声、质、味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具有鲜明的可感性,是一种感性之美;化学科学中更重要的还存在着事物的内在形式美,这种内形式即是抽象的“内容的结构形态”,又是一种科学理性之美。本文探讨了化学科学中存在的和谐、对称、奇异、简单等内形式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