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两栖爬行动物学实验的教学现状和特点,从2001年起四川农业大学对两栖爬行动物学实验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探索。通过整合实验内容、改变教学方法和手段、结合当地两栖爬行动物资源与科研、改进实验考核方法等措施,促进了学生学习两栖爬行动物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和学生的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
弄清区域物种组成是区域物种多样性保护的基础。本研究参照最新版本的两栖爬行动物分类体系,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确定江西两栖爬行动物组成及受威胁物种状况,并根据物种组成分析了区系特点。经确认江西两栖动物有2目8科24属63种,爬行动物2目18科55属93种。两栖爬行动物区系均东洋界占绝对优势,分布型上均以南中国型占绝对优势,其次是东洋型。江西两栖、爬行动物受威胁物种数分别占江西两栖、爬行动物总物种数的20.6%和32.3%。研究认为应加强对受威胁物种,特别是极危等级物种的重点调查与监测。  相似文献   

3.
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广,数量多,与人类的关系密切.它们捕食害虫、害兽,是农、林、牧业的"卫士",在维护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不少种类在教学、科研、医药卫生等方面是理想的实验动物.有些种类为我国所特有,分布区狭窄,数量甚少,多属珍贵、稀有、濒危动物,它们是探讨动物系统演化等科研的宝贵材料.许多种类广为人类所应用,如药用、食用、工艺用等,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因此,两栖爬行动物是我国的重要自然资源之一.  相似文献   

4.
2005年4月-2006年7月,对太白山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全面调查.结果表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内共有两栖爬行动物36种,隶属于5目11科26属.其中,两栖动物10种,区系组成以广布种和东洋界成分为主;爬行动物26种,以东洋界华中区和华中与华南区种类为主要成分.受气候和植被的影响,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内两栖爬行动物亦呈现出垂直分布的特征,基本上分布于4个带,并且古北界与东洋界种类交汇过渡分布.分析了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提出了今后保护管理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5.
正两栖爬行动物是高原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其特殊的生理构造和生活习性,两栖爬行动物对环境依赖性强,对环境变化极度敏感。三江源国家公园的建设,为区域内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开启了一种崭新模式。两栖爬行动物是对环境变化最敏感的生物类群之一。相较于其他高等脊椎动物,两栖爬行动物的扩散能力弱,对环境的依赖性强,在国内很多地区出现了种群下降甚至丧失的趋势。三江源地区的高海拔造就了这里低温、低湿、  相似文献   

6.
2008年8月对亿比措湿地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调查,采集到西藏齿突蟾、西藏蟾蜍、高原林蛙、倭蛙、高原蝮等5种标本,结合文献资料记载,亿比措湿地自然保护区共有两栖爬行动物9种,隶属于2纲3目6科8属.该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以东洋界成份为主,特有种所占比例较高.  相似文献   

7.
经2004年2~6月调查,笔架山有两栖类4科、5属、9种,全为无尾目.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种类1种.东洋界种类7种,约占种数的78%.广泛分布的种类2种,约占种数的22%.爬行类动物23种,隶属3目、10科、18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种类1种.18种是东洋界的种类,约占种数的78%.5种是广布种,约占种数22%.笔架山地处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在整体上是华南区与华中区成分的共有,这是本亚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的普遍现象,也是笔架山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的重要特征.分析了两栖爬行类的种群分布,对其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保护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甘肃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本文根据历年所采标本和文献记载,系统地整理了甘肃省两栖、爬行动物。文章概要地叙述了甘肃省的自然环境,两栖、爬行动物分类名录及地理分布,并对区系特征作了扼要的分析。讨论了省境内秦岭在动物地理区划上的位置,也概括地介绍了甘肃两栖、爬行动物的经济利用。  相似文献   

9.
2008年7月至2009年12月,利用标本采集和访问的方法对河池学院校园内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共记录到两栖爬行动物26种,其中两栖动物1目4科6种,爬行动物2目7科20种.在校园中最常见的两栖动物是斑腿泛树蛙(Polypedates leucomystax),最常见的爬行动物是红脖颈槽蛇(Rhabdphi...  相似文献   

10.
云南省东北部两栖爬行动物调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报告了云南东北部两栖爬行动物组成,垂直分布,与邻近地区的相似性.提出我国两栖动物地理区划中的华中区与西南区在该地的界线应以乌蒙山分水岭为界.  相似文献   

11.
记述了内蒙古东部地区两栖和爬行动物的种类和分布。报道胎生蜥蜴、极北鲵和无斑雨蛙在内蒙古的采地和分布区。对内蒙古东部地区两栖及爬行动物地理区划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2.
采用线路统计法,结合使用访问法和归纳法,于2022年4—5月对四川省西昌市邛海湖湿地及其周边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18次实地调查,并分析了其种群组成与生物多样性。结果表明:该区域内两栖爬行动物共有3目12科24种,其中两栖动物有1目6科13种,爬行动物有2目6科11种;两栖爬行动物主要为东洋界种类,分布类型以喜马拉雅-横断山区型为主。为此提出保护邛海湖湿地内两栖爬行动物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关于安徽省两栖爬行动物的区系调查,过去已有一些人做过不少工作,但其调查的范围主要是安徽南部及西部,对安徽北部的两栖爬行动物却很少有人作过调查研究,然而这一地区的资源调查无论对讨论安徽省的动物地理区划或讨论固北界和东洋界在安徽境内的分界线问题无疑都是十分有益的.为给安徽省两栖爬行动物提供部分资料,我们于1978年的7月至8月在安徽北部的淮北市、肖县、灵璧、符离集、曹村、褚兰、宿县等地、1980年7月至8月在大别山金寨县的梅山水库、长岭公社,宿松的破凉亭等地进行了短期的采集和调查.  相似文献   

14.
四川布拖乐安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16日至30日作者对布拖乐安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并分析了该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本次调查共发现两栖爬行动物135号,经鉴定为13种,访问到有2种,共有15种,隶属于13属9科4目.分析表明:两栖爬行动物的多样性比较丰富,其多样性指数(D)分别是3.5246、1.4132.爬行类DG-F远远高于两栖类DG-F,表明爬行类的科属间多样性较高.  相似文献   

15.
河西三地区两栖爬行动物补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甘肃的两栖爬行动物多分布在东南部,只有蜥蜴类则以西北部分布的种类较多。有关甘肃蝎蜥类的资料虽然曾见于Bedriaga(1907—1909),Nikolskii(1915),Pope(1935),四川生物研究所两栖爬行动物研究室(1977)。赵肯堂(1981)等的著作中,但总的来说,过去已有的调查地点偏少,资料积累不够丰富,特别是生态资料贫乏。解放以来甘肃各兄弟院校也只是多在本省东南部进行动物资源调查,因此保存蜴蜥类标本的种数都较少。我们为配合《甘肃脊椎动物志》的编写工作,特组织了这次以蜥蜴类为主的河西三地区两栖爬行动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0月和2012年4—5月,对北仑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进行两栖爬行动物调查:保护区内共有两栖动物1目4科14种,爬行动物2目7科18种。两栖爬行动物分布型主要以东洋型为主,分布区主要以华南区与华中区共有物种为主。爬行动物的F指数、G指数、G-F指数(3.471、2.553、0.264)均高于两栖动物(1.830、1.946、-0.063),表示爬行动物的科属多样性与两栖动物相比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保护区内草丛生境中的两栖动物物种数最多,灌丛生境中的爬行动物物种数最多。  相似文献   

17.
秦岭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特点及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秦岭地区内11个县的两栖爬行动物进行了调查研究。该区共有两栖爬行动物60种(亚种),占陕西省总种数的75.0%。其中两栖动物19种,隶2目7科12属;爬行动物41种,分隶2目8科26属。该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华中区或华中-华南区共有种类为主,也有一定数量的广布种和古北界华北区种类,还有少量东洋界西南区种类,并就秦岭地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提出了5项可持续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8.
采用β多样性指数中的二元属性数据测度法对天水地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的β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在天水地区分布的31种两栖爬行动中,属东洋界16种,占该地区两栖爬行动的51.61%,古北界8种,占25.81%,广布种7种,占22.59%,东洋界成分占有一定的优势,古北界和广布种成分相当,反映了该地区区系成分的过渡性质;从天水地区向陇南地区、陇东高原的生境变迁中,属间、种间更替相对比较缓慢;天水地区和陇东高原属间、种间分化和隔离较小;天水地区和陇东高原两栖爬行动物的区系的相似程度最高,物种组成最为接近.  相似文献   

19.
经2004年2~6月调查,笔架山有两栖类4科、5属、9种,全为无尾目。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种类1种。东洋界种类7种,约占种数的78%。广泛分布的种类2种,约占种数的22%。爬行类动物23种,隶属3目、10科、18属。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种类1种。18种是东洋界的种类,约占种数的78%。5种是广布种,约占种数22%。笔架山地处东洋界华南区闽广沿海亚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在整体上是华南区与华中区成分的共有,这是本亚区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组成的普遍现象,也是笔架山两栖爬行动物区系的重要特征。分析了两栖爬行类的种群分布,对其资源状况进行了评价,并提出保护管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掌握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现状,促进湿地公园的有效管理,2016年4月至8月采用样线法和访谈法先后2次对阿哈湖国家湿地公园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共观察到两栖爬行动物22种,隶属2目13科20属。区系特点:在调查的两栖爬行种类中,分布在东洋界的种类有12种,古北界东洋界广布种有10种,东洋界占优势。生态类群:两栖类各生态类型的物种组成以陆栖—静水型(8种)最多,占调查到的两栖动物种数的66.7%;爬行类各生态类型的物种组成以陆栖型(9种)最多,占调查到爬行动物种类的90.0%。根据湿地公园的现状,提出了两栖爬行动物的保护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