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设计合成了化学传感分子2,2’-二乙酰色氨酸甲酯(bATM),应用吸收光谱考察了其对金属离子(Cu2+,Hg2+,Pb2+,Zn2+,Cd2+和Ni2+)的响应.结果表明,bATM的吸收光谱仅对Cu2+响应显著,光谱红移102nm,溶液由无色转变为黄色,实现了Cu2+的高选择性高灵敏裸眼识别.对Cu2+的响应线性范围为5.0×10-8~1.8×10-5 mol/L,检测限为5.5nmol/L.初步探讨了传感分子与Cu2+的结合模式和光谱传感机制.  相似文献   

2.
使用一个含Schiff碱结构的萘胺类衍生物作为比色传感分子L,通过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金属离子的识别性研究.研究表明:L在乙醇与水(体积比1∶1)的溶液中能对Cu2+实现专一的选择性识别,溶液的颜色由黄色变为无色,可进行裸眼识别,L对Cu2+的最低检测限达到0.224μmol/L.通过Job’s曲线测试表明:L与Cu2+形成摩尔比1∶1的稳定配合物,且络合常数为1.483×105L·mol-1.  相似文献   

3.
合成了三维超分子化合物[Cu(tzda) (phen)(H2O)]n(H2tzda为1,3,4-噻二唑-2,5-二硫代乙酸,phen为邻菲咯啉),测定了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配合物属单斜晶系,空间群P21/c.配合物中,与金属中心Cu(Ⅱ)离子配位的3个氧原子分别来自2个tzda2-配体酸根和1个水分子,2个氮原子则来自同一个1,10-邻菲咯啉分子,形成五配位的变形四角锥结构.由于tzda2-的桥联作用以及氢键和π-π弱堆积作用,配合物堆积成三维超分子网状结构.对配合物的电化学研究表明:在-0.6 V~ +0.4 V电位范围内,Cu2+/Cu+电对在电极上的氧化还原反应过程是准可逆过程且受扩散控制.  相似文献   

4.
以罗丹明B为原料,设计合成了一个Cu2+荧光探针R1.通过其光谱性能和离子选择性测试结果表明,R1在V(乙醇)∶V(水)=10∶90的介质中能高选择性识别Cu2+.其最大发射波长为582 nm,而其它常见离子如Na+,K+,Mg2+,Ca2+,Mn2+,Cd2+,Cr3+,Co2+,Ni2+,Ag+,Pb2+,Zn2+,Fe3+和Hg2+则几乎不引起探针的荧光光谱变化.在1×10-5mol/L范围内Cu2+的荧光滴定结果表明,探针的检测限为8×10-6mol/L.表明R1对Cu2+的识别具有很高的灵敏度.此外,R1是一个对pH不敏感的分子探针,通过拟合计算出探针R1的pKa为4.2.表明探针可以在pH 4.5~10的范围内对Cu2+进行有效地检测.  相似文献   

5.
合成了5-(4-溴苯基)-1,3,4-噁二唑-2-硫酮(化合物4),研究了其热稳定性.比较了Cu2+、Ni2+、Cd2+、Zn2+、Ca2+、Pb2+、Co2+、Al3+等8种金属离子对该化合物的荧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所选金属离子中只有Cu2+对其荧光猝灭较为显著,而对其他金属离子几乎无选择性.因此,该化合物衍生物有望能作为识别铜离子的有机荧光探针.差热分析显示,该化合物较稳定,分解温度在240℃以上.  相似文献   

6.
以香豆素衍生物为基本原料合成了一种新型荧光分子探针TK.通过研究荧光分子探针TK在中性缓冲溶液中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性能.结果显示,TK可以选择性荧光猝灭识别Cu2+、Fe3+.TK与Fe3+络合后,TK在351nm处的荧光峰强度发生猝灭,猝灭幅度为31%;与Cu2络合后,TK在474nm的荧光峰强度几乎完全猝灭,猝灭幅度达97%.经定量分析显示,TK与Cu2+形成了1∶1型络合物.通过金属离子竞争实验表明,常见的金属离子均不干扰TK对Cu2+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利用2,4-二羟基苯甲醛将三乙醇胺与三个罗丹明酰肼连接,合成了一种三角架结构罗丹明探针s4。在DMF/H2O(1/1,v/v,p H 6)介质中,Cu2+能使探针s4在558 nm波长处的吸收显著增强,呈紫红色。作为Cu2+比色探针,显色敏锐、共存干扰极小。在Cu2+浓度2.0×10-7mol·L-1~1.6×10-5mol·L-1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线性相关,检出限为1.052×10-7mol·L-1。对水样中微量Cu2+检测的回收率在95%~105%,相对标准偏差小于5%。红外光谱、核磁证实了探针识别Cu2+的配合作用为探针分子中罗丹明螺环的开环和闭环两种结构的互变。  相似文献   

8.
用循环伏安法和计时电量法等电化学方法研究了2,5-二(α-硫甲基吡啶)1,3,4噻二唑(DPTD)在玻碳电极(GCE)上的电化学行为.结果表明:在0.1 mol.L-1四丁基高氯酸铵(TBAP)的N,N-二甲基甲酰胺底液中于1.08 V(vs.SCE)处有一个不可逆的氧化峰,氧化峰电流与扫描速度的平方根(v1/2)呈良好的线性关系,表明DPTD在GCE上的伏安行为是一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电化学过程.利用电化学方法求出该电极反应过程是单电子转移,传递系数α为0.78,扩散系数为1.20×10-5cm2.s-1.利用循环伏安法还研究了该化合物对过渡金属离子的识别作用,发现该化合物在一定浓度下对Cu2+和Pb2+有较好的选择识别性.  相似文献   

9.
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罗丹明B的铜离子荧光分子探针RF。研究发现在V乙腈∶V水=1∶1介质中,化合物RF最大发射波长为566 nm,Cu2+可使探针RF的荧光强度明显增大,同时溶液颜色从无色变为桃红色。该荧光探针对Cu2+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好的选择性。RF的选择性荧光增强是由于其对Cu2+的识别开环引起的。该探针对Cu2+的识别是不可逆的,而且pH对探针RF在中性水溶液中检测Cu2+几乎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BODIPY近红外荧光探针分子1,并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研究了其对各种金属离子的响应.结果表明:在乙腈溶液中,采用630nm激发波长时,在所有的检测金属离子(Na+,K+,Mg2+,Ca2+,Ba2+,Cu2+,Zn2+,Cd2+,Fe2+,Pb2+,Ni 2+,Co2+,Hg2+,Ag+)中,1对Cu2+具有高度选择性;Cu2+的加入导致1的乙腈溶液在636nm处显示一个很强的红色吸收峰,在662nm处显示一个很强的荧光发射峰;同时,由于发生了显著的颜色变化,1也可以作为对Cu2+的比色传感器.  相似文献   

11.
用离子浮选法以C_(5-9)异羟肟酸为捕收剂,在一定条件下分别得到Cu~(2+),Ni~(2+),zn~(2+)与C_(5-9)异羟肟酸形成的螯合物沉淀浮渣。用红外光谱法对其浮渣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Cu~(2+),Ni~(2+),Zn~(2+)与异羟肟酸的配位方式基本相同,即:  相似文献   

12.
Zn_(0.95)Co_(0.05)O and Zn_(0.91)Co_(0.05)Cu_(0.04)O thin films were fabricated on Si(111) substrate by the reactive magnetron sputtering method at different O-Ar ratios.Detailed characterizations by X-ray diffractometry(XRD),X-ray photo-electronic spectrum(XPS), and electron paramagnetic resonance(EPR) indicate that the doped Cu ions substitute the Zn~(2+) ions in the ZnO lattice.The doped Cu ions are in Cu~+ and Cu~(2+) mixture valence states.The ferromagnetism of the Zn_(0.91)Co_(0.05)Cu_(0.04)O film ...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于痕量铜在过硫酸盐-溴化物-抗坏血酸体系中的催化动力分析从事研究、并确定其实验最佳条件。得出一般分析线性范围为0.01—1.0ppm,检测下限可达10ppb,外来离子例如1000ppm Mg~(2+),Zn~(2+),C1~(3+),Pb~(2+)等对于0.1ppmCu~(2+)干扰甚小;但Fe~(2+),Sb_(3+)及Mo(Ⅳ)在一定浓度下干扰较大。应用于实物测定:人发铜14.0,指甲铜11.1,血清铜1.77ppm,与原子吸收法比较,结果基本相似。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以冬小麦为实验材料,经不同浓度铜溶液处理,研究了铜肋迫对幼苗生长、细胞分裂及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的铜溶液可不同程度地抑制幼苗的生长,并导致根尖细胞有丝分裂指数的下降。较高浓度的氯化铜溶液(50ppm)处理可破坏叶绿体的膜系统,使叶绿体基粒垛迭减少,排列不规则。  相似文献   

15.
铜及其配合物对鲫鱼肝脏谷胱甘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研究在低浓度长期(40d)暴露条件下,不同形态铜(cu^2 及cu-EDTA)对鲫鱼(Carassius auratus)肝脏中谷胱甘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实验剂量范围内,Cu^2 对谷胱甘肽还原酶(GR)在低浓度有轻微诱导,最终表现为抑制作用;cu-EDTA对GR则始终表现为抑制.Cu^2 对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含量的影响是:低浓度显诱导,高浓度时抑制.Cu-EDTA则对GSSG是诱导作用,诱导程度随浓度增大而不同.Cu^2 及Cu-EDTA对鱼体肝脏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产生激活作用,Cu^2 对GSH的激活率相对高于Cu-EDTA处理.这表明不同形态的铜离子对鲫鱼肝脏谷胱甘肽的影响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基于联二萘酚衍生物的荧光传感器1,1在乙腈溶液中对Cu2+具有很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度.当所加金属离子的浓度为1的10倍的时候,只有Cu2+能显著猝灭1的荧光,而其它离子(Hg2+,Pb2+,Sr2+,Ba2+,Cd2+,Ni2+,Co2+,Fe2+,Mn2+,Zn2+,Ce3+,Mg2+,K2+,Fe3+...  相似文献   

17.
通过浮选实验,吸附量和红外光谱测定,考察脂类捕收剂DLZ对黄铁矿可浮性的影响及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DLZ在整个pH范围内对黄铁矿的捕收能力弱,黄铁矿回收率小于24%;在低铜离子浓度(1 mol/L)下,对黄铁矿回收率影响不大;当铜离子浓度增加至4 mol/L,pH值为2.7时,黄铜矿回收率达到42%;在碱性条件下,黄铁矿回收率与不加铜离子时的回收率相当;DLZ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量随其用量的增加而增大;加入铜离子对DLZ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有促进作用;DLZ与黄铁矿作用前后,以及加入铜离子后的红外光谱图基本没有变化,即DLZ在黄铁矿表面的吸附属于物理吸附;加入CaO后在873.7 cm-1和797.7 cm-1处出现2个吸收峰,表明黄铁矿表面附着Ca(OH)2等含钙的化合物,阻止了DLZ在矿物表面的吸附,降低了黄铁矿的可浮性.  相似文献   

18.
Cu2+和Zn2+对活性污泥生长动力学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Cu2+和Zn2+是污水处理工艺中经常遇到的金属离子,文章利用序批式实验研究了活性污泥在Cu2+和Zn2+作用下的生长模式.尽管微量的Cu2+和Zn2+对微生物的生长有益,但当它们达到一定的质量浓度时,均会对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COD的去除速率产生抑制作用.实验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的产量在Cu2+的质量浓度为1~20 mg/L时均有所减少;而Zn2+的质量浓度只有超过5 mg/L时,才能使污泥产量降低,当Zn2+的质量浓度等于或低于5 mg/L时,它反而轻微促进微生物的生长速率和COD的去除速率.总体而言,根据微生物的比生长速率、基质比去除速率、活性污泥产率以及COD的去除效率等各方面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Cu2+的毒性比Zn2+强.  相似文献   

19.
制备了交联海藻酸,从静态吸附方面研究了海藻酸交联前后对Cu~(2+)的吸附性能。用三种动力学模型(准一级动力学方程,准二级动力学方程,粒子扩散方程)对不同Cu~(2+)浓度、不同吸附时间的吸附曲线进行分析,探讨了吸附剂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准二级动力学模型的拟合度较好,海藻酸吸附Cu~(2+)是一个复杂的非均相扩散的化学吸附过程,表面络合和吸附剂内部扩散共同控制着吸附速率。交联后吸附的平衡时间延长,吸附量增大。交联后的海藻酸是一种价格低廉,绿色环保的吸附剂。  相似文献   

20.
NH_4 Br:Cu~(2+)的EPR参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用晶体场理论研究了3d9离子Cu2+在NH4Br中的EPR参量,采用半自洽波函数模型计算了NH4Br:Cu2+的二阶和三阶近似下的g因子和A因子,计算结果与实验符合;比较了NH4Br:Cu2+和NH4Cl:Cu2+的光谱实验值,发现它们的能级次序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