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论网络隐私侵权的概念和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晋京 《科技信息》2007,(27):649-650
目前我国对网络隐私侵权的理论和相关制度的研究仍较为滞后,立法上并没有对网络隐私权给予确认,隐私权法律保护制度正面临着空前严峻的挑战。本文试图对网络隐私侵权的基本问题作出界定,首先从对网络隐私、网络隐私权这几个与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相关联的概念辨析入手,导出了网络隐私侵权的概念,并从侵权主体、侵权客体、侵权对象性质、侵权行为手段以及侵权后果几个方面总结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特征,希望能对网络隐私立法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的网络隐私保障手段对网民们网络隐私忧虑的影响,对于互联网行业未来的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以技术威胁规避理论中的控制理论为基础,构建网络隐私忧虑影响机制研究模型,并针对模型提出假设.实证结果表明在中国:1)政府立法与网络隐私忧虑没有关系.2)互联网业界行规的自律与网络隐私忧虑没有关系.3)自我保护手段中的技术性自我保护手段虽然与感知避免能力正相关,但感知避免能力与网络隐私忧虑负相关的假设没有得到证实,无法进一步验证两者关系.4)感知威胁与网络隐私忧虑正相关,提出网络隐私忧虑影响机制模型,对未来相关领域研究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影响机制中的因素对网络隐私忧虑测量模型中二阶因子的影响,也可为学术界进一步研究相关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3.
针对移动社交网络隐私保护方案的研究现状,分析总结了当前方案中存在的隐私保护效果差、通信开销高和数据可用性低等问题.首先,系统地介绍了移动社交网络位置隐私保护主流的三大体系结构;其次,分析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应用在移动社交网络中的隐私保护方案的隐私保护程度、计算开销、服务质量及数据可用性等问题,分别从基于失真、加密、增强和差分隐私四个方面对其进行讨论;最后,从理论、技术、硬件设施三个方面阐述了移动社交网络位置隐私面临的挑战及未来的研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当今社会,网络越来越深入地走入了人们的生活,在网络带给我们便利的同时,网络隐私侵权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网络隐私权不同于一般的隐私权,其侵犯方式也较传统隐私权的手段、隐蔽性、内容等更为广泛。文章通过分析我国当前对于网络隐私保护的现状并结合国外保护方式提出在我国保护网络隐私的法律建议。  相似文献   

5.
针对已有的广播加密方案无法很好地对用户的隐私进行保护问题,提出了基于合数阶双线性群以及拉格朗日插值法的具有接收者匿名性的广播加密方案。并针对现有的P2P社交网络存在的隐私保护方面的不足,基于匿名广播加密方案构建了P2P社交网络隐私保护系统。在Android客户端设计与实现了关键算法及系统的功能模块,并对各模块进行了功能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匿名广播加密算法在保证对用户数据进行分发同时,解决了已有P2P社交网络中依赖高代价匿名技术来对用户数据进行隐私保护或者用户权限的过度开放等问题,有效地保护了接收者的隐私性。  相似文献   

6.
电子商务涉及的个人隐私侵害范围随着商务活动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扩张。文章通过对网络个人隐私权相关概念的阐述和隐私侵害行为的类型分析,提出了运用法规制订、技术控制等方式进行隐私有效防御与保护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7.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空间的不断扩展,传统隐私权不断向网络领域延伸,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实体内容,网络隐私权应运而生。但是网络空间的法律缺失导致了对网络隐私侵权行为的规制捉襟见肘。本文对于网络隐私权的保护,从宏观上完善我国目前的立法,到微观上逐渐推行网络实名制度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网络环境下图书馆用户隐私与隐私侵权的特点,阐述了我国现行法律法规对隐私权保护的相对不足,提出了在网络环境下加强图书馆用户隐私权法律保护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王汇 《科技信息》2010,(5):49-49,396
随着电子商务技术的发展,网络交易安全成为了电子商务发展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对网络隐私数据(网络隐私权)安全的有效保护,成为电子商务顺利发展的重要市场环境条件。网络信息安全技术、信息安全协议、P2P技术成为网络穗私安全保护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0.
扰动技术是社交网络隐私保护的重要方法,本文提出了高斯随机扰动和贪心扰动两种扰动算法保护社交网络的权值,分别适用于动态和静态社交网络。高斯随机扰动可以简单有效地保护动态社交网络的权值隐私,贪心扰动算法将社交网络的边分类,可以在保护静态社交网络权值隐私的同时保证社交网络的最小生成树不变,提高社交网络数据的可用性。实验结果表明两种算法均能有效保护社交网络的权值安全,并且保持较高的数据可用性。  相似文献   

11.
张超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0):38-39
随着网络终端的普及以及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在利用网络获得商品、服务,便利生活的同时也面临着网络隐私权被侵害的危险。这种状况已经严重阻碍了网络经济的发展,并对公民隐私权保护提出了严峻挑战。本文在借鉴国外有关成熟立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现状,提出了完善网络隐私权保护制度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高游岫 《科技资讯》2012,(8):230-230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正成为公民参政议政的重要平台。公民政治参与推动了我国公民社会的发展,深刻地影响着我们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进程。然而我国网络参政还处于初级阶段,公民参与体制相对还不够完善,信息经济发展相对比较落后,任何混乱无效的政治参与都会对我国政治体系的有效运转产生负面作用。因此,实现网络政治参与有效性,是维护社会安定和政治稳定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传统面向加权社会网络的隐私保护技术多数针对用户个体隐私保护,而对基于权重背景知识引发集群隐私泄露缺少关注。将权重属性信息作为额外背景知识,提出一种基于数据扰动的(kα,lβ)-secure社会网络隐私保护模型,有效防止个体用户和社区结构敏感标识的逆推攻击;并基于此模型设计实现了一种图匿名化方法,能够以尽可能小的信息损失构建符合(kα,lβ)-secure模型的匿名图。理论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可以有效避免攻击者对用户个体隐私和社区集群隐私所造成的逆推攻击,同时最大限度保持权重信息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4.
对无线传感器网络隐私保护范围查询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进展进行了综述.首先介绍研究模型,包括网络模型、攻击模型和性能评价模型.接着,按照桶技术、前缀成员验证技术、保序加密技术等隐私保护技术对现有研究成果进行分类,详细阐述代表性协议的核心技术.对各协议性能的分析比较表明:现有技术均未较好地实现隐私性、完整性、高效性和精确性四者之间的均衡.最后,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5.
我国网络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迅速普及,侵犯网络隐私权的问题和矛盾日益突出,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成为当务之急。我们应综合考虑目前的立法状况和网络时代侵犯隐私权的特征,借鉴他国的先进经验并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完善我国网络隐私权立法,全面保护公民的网络隐私权。  相似文献   

16.
阐述了网络环境中个人数据的存储安全和隐私保护的研究背景和目的,分析了网络环境下个人数据存储终端的影响因素,论述了隐私保护、隐私泄露、隐私安全和信息存储的关系及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手机短信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手机短信作为个人资料的一种,与信件、电子邮件一样皆具有隐私。我国当前法律对隐私权的保护比较零散,难成体系。公民的隐私经常遭到侵害而难以得到有效救济。手机短信隐私权的保护依赖于法律对其上位概念“隐私权”的确认和保护。  相似文献   

18.
由于数据库系统正面临越来越多的隐私信息泄露的威胁,如何在数据库中保护用户隐私成为一个研究热点。这里概速了数据库隐私保护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常用的隐私保护技术,包括用户认证、访问控制和推理控制等,并介绍了其最新研究进展。对数据挖掘中的隐私保护进行了探讨,展望了数据库隐私保护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权衡安全性和可用性两方面的合理需求是构建隐私保护数据库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19.
基于k-邻域同构的动态社会网络隐私保护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网络数据分析蕴藏着巨大的经济利益,但是直接研究社会网络数据可能造成用户敏感信息泄漏,对个人隐私构成威胁.目前的隐私保护技术集中于研究单次数据发布,即静态网络中的隐私保护,然而社会网络数据动态发布需要动态的隐私保护方法.文中针对攻击者拥有在不同时刻的节点1-邻域子图作为背景知识的应用场景,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社会网络的隐私保护方法,该方法利用相邻时间片网络图之间的关联关系,依据信息变化增量确定邻域同构等价组中的基准节点,并通过对下三角矩阵操作来实现等价组中节点邻域子图匿名化的持久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够有效地抵制邻域攻击,保护动态社会网络发布的用户数据隐私.  相似文献   

20.
文章综述了基于推理控制的数据库隐私保护技术,分析了常见的数据库推理通道,归纳了推理控制的常用方法,举例说明了推理控制在隐私保护中的应用,展望了数据库推理控制与隐私保护技术研究的发展方向.研究认为,推理控制是实现数据库隐私保护的有效手段,权衡安全性和可用性两方面的合理需求是构建隐私保护数据库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