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为进一步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推动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协调发展, 2006年9月13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  相似文献   

2.
《科技成果纵横》2007,(1):14-15
2006年中国技术市场协会紧紧围绕中央提出的“十一五”规划,将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协会近一个时期的工作重点,通过促进自主创新,加速科技成果迅速产业化,推动技术市场建设和经济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谐社会尽职尽力。一、加强自主创新,推进技术  相似文献   

3.
产学研合作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大有可为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历史任务。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4.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强调指出:“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的必然要求。”当前我国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关键时期,要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手  相似文献   

5.
吴新德 《太原科技》2007,160(5):6-6,8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内我们党工作的重中之重。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4年下发了关于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4个1号文件.把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摆到了全党工作的重要位置。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对新农村建设,特别是农村科技工作赋予了新的内涵,对广大科技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2006年初,党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天津市委、市政府制定了《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津党发[2006]10号)。今年6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张立昌在视察蓟县时指出,“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根本性的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7.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时期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十一五”规划中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驻马店市作为农业大市,农村经济还比较落后,农民的生活还不太富裕,抢抓机遇,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显得尤为重要。一、新农村建  相似文献   

8.
2006年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大决策的第一年,广东省委省政府就我省新农村工作做出重要部署,提出了“十一五”我省新农村建设十大目标,组织并启动了“十大行动”。在新的发展时期,广东新农村建设的抓手是什么?科技部门应该扮演一个什么角色?我们又如何面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给农村发展带来的新挑战?为此,记者就有关问题请教了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的陈祖煌副主任(以下简称陈副主任)。  相似文献   

9.
浅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村屯绿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期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被确定为农业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产,生活环境的重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屯造林绿化工作,是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抓好村屯绿化工作对建设新农村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阿坝州畜牧业经过二十多年的持续快速发展,实现了连续23个丰收年。畜牧业已经成为阿坝州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增加农牧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州建设全国藏区第一州的关键时期,更是畜牧业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目标是实现"养殖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经营产业化、产品安全化、环境生态化"。本文就如何通过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构建我州生态畜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提出了作者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1.
2005年10月8日至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2006年2月21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行动纲领。  相似文献   

12.
关于加快苏州现代农业服务业发展问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一五”时期是推进苏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也是加快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时期。农业服务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拓展农业外部功能、提升农业产业地位、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方面都发挥着积极作用。如何正确把握现代农业服务业的本质内涵,科学理解现代农业服务业的重大意义,辩证分析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健全完善现代农业服务业的保障措施,对促进苏州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任重道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解决“三农”问题,促进我国农村社会的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十一五”期间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和国家从战略高度作出的正确决策,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社会的第五次改革。这次改革是全面的改革,涉及到农村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  相似文献   

14.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一句“民以食为天”说尽了农民、农业、农村对中国的重要意义,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也一直是新中国领导人的头等大事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生产力的稳步提升,“温饱”这一生存问题已经基本上解决了。然而如何缩小城乡差距,使广大的人民,特别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切实地受益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十分严峻的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其中“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五项内容。如何落实中央精神,在“十一五”的开篇之年为农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记者带着这样的问题采访了温铁军老师。  相似文献   

15.
连日来,全国各族人民可谓兴高采烈、群情振奋,温家宝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求真务实、催人奋进,“十一五”规划纲要更是描绘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温家宝总理在报告中提出,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首先要发展现代农业;要抓好资源节约、建设环境友好  相似文献   

16.
继200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着力点”之后,2006年12月22日举行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进一步强调,推进新农村建设,首要任务是“建设现代农业”。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将关注焦点锁定在“积极发展现代农业”上。这也是继2004、2005、2006年之后,中央一号文件连续第4年锁定“三农”问题,同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第9个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相似文献   

17.
在“十一五”规划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第一个专题,可见中央对这项工作任务的重视程度。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繁重的历史任务,需要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把各方面力量和智慧凝聚起来,形成合力。因此,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力军、生力军的农  相似文献   

18.
刘东 《科技潮》2006,(8):1-1
当前,北京农业和农村发展已经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需要依靠科学技术。探索科技服务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加快推进新型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村科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伴随着农业和农村发展宏观形势和  相似文献   

19.
姜慧忠 《创新科技》2006,(12):14-1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新时期农村建设的方向。为了能在“十一五”期间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们必须树立新的发展理念,研究和创造建设的条件,明确达到的目标和着力点。我国总体上已经具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件和能力2004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13万亿元,第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5%以上,财政收入2.6万亿元,我国已经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最近两年,从中央到地方,围绕农民增收这条红…  相似文献   

20.
胡锦涛总书记于2006年1月13日到永安小陶镇八一村视察,在我市掀起了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潮。胡总书记于3月12日给八一村村民回信,勉励乡亲们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用好中央关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政策,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八一村近年来通过引进莴苣等高效作物,积极依靠科技进步进行农村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