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在热模条件下,采用电荷耦合器件图像测量和处理系统,对汽-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内固体颗粒的运动、分布及相应的传热特性,进行了可视化研究.热通量的变化范围为3150~5 825 w·m~(-2),固体颗粒含率的变化范围为O%~2%.研究中定性地分析了由启动到正常运行的不同阶段,汽-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内的流动和传热特性.结果表明,汽-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的启动阶段是一个非稳态过程;在汽-液-固三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的稳态操作过程中,加热管可分为液-固两相段和汽-液-固三相段;固体颗粒的加入,增加了沸腾段的高度,并且对产生的汽泡有破碎作用;加热管中固体颗粒平均轴向运动速度低于循环管,而固含率高于循环管.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气-液-固冷模多管自然循环流化床蒸发器,利用CCD图像采集和处理系统,研究了固体颗粒的种类、含率和通气量等操作参数对于固体颗粒的流化和运动形态、分布以及加热管束中液-固两相流压降的影响.结果表明:通气位置对于固体颗粒在加热管柬中的分布影响较大.在上、下管箱中,固体颗粒的运动和流化形态不同.在上管箱中,固体颗粒形成中心上升、四周下降的循环运动,并且随着其密度的降低,固体颗粒在上管箱中的分布逐渐趋向均匀;在下管箱中,固体颗粒在中心轴的两侧形成两个大的旋涡,旋涡的旋转速度随着通气量的增加而增大.当气体从上管箱加入时,加热管束中液-固两相流的压降随着固体颗粒加入量和通气量的增加而增大.利用实验数据建立了加热管束中液-固两相流的压降模型,模型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3.
为得到垂直管道内液-固两相的流动特征,采用电阻层析成像方法对流动的相分布和含率等进行测量,并采用无量纲参数对流动的压降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垂直管道内液-固两相流动中固相颗粒均呈非均匀分布,且浓度呈近似轴对称分布;不同颗粒粒径的液-固两相流动中的相间速度滑移程度不同;液-固两相流动中,粒径较小固相颗粒的掺入可有效降低流动的摩擦压降,具有湍流减阻的作用,而由于粒径较大固相颗粒间存在频繁碰撞,会增加流动压降;对于相间速度滑移较小的液-固两相流动,可采用均相流模型对流动的压降等参数进行精确计算,为准确预测液-固两相流动的压降,合理设计海洋资源生产及输送系统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盐析液固两相流场的PIV测量方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粒子图像速度场仪(particle image velocimetry,以下简称PIV)测量离心泵叶轮内部伴有盐析的液固两相流场.用图像采集卡将CCD相机拍摄的流动图像实时地传输并存储到计算机中,采用自行开发的液固两相流图像处理及分析软件,先把粒子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然后通过算法,根据粒径的大小分离出固相和液相两相流的粒子.经过实际测量研究表明,该方法对硬件的依赖小,测量成本低,是一种测量输送含有盐析晶体的液固两相流动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5.
汽-液-固多管循环流化床蒸发器中固体颗粒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三相循环流化床蒸发器加热管束内固体颗粒的分布规律,设计并构建了汽-液-固透明多管循环流化床蒸发系统.利用CCD图像采集和数据处理系统,研究了液体循环流量、热通量、颗粒加入量及颗种类等参数对于加热管束中固体颗粒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液体循环流量、热通量和颗粒加入量的增加,颗粒分布的不均匀度降低;而随着颗粒沉降速度的增加,颗粒分布的不均匀度增大.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解决固体颗粒在加热管束中良好分布的问题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采用以颗粒动力学为基础的Euler-Euler双流体模型和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技术模拟涡激振动下的管道内部液固两相流流动,研究了涡激振动对深海采矿矿物颗粒水利提升的影响.通过对3种涡激振动工况下液固两相流流场计算分析,发现管道的涡激振动会改变颗粒轴向速度分布和颗粒浓度分布.在涡激振动作用下颗粒轴向速度分布发生"波动"现象,颗粒浓度分布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局部浓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7.
为满足循环湍动流化床(circulating turbulent fluidized bed,C-TFB)颗粒流动速度在线测量的迫切需求,基于阵列式静电传感器,设计了一种颗粒局部平均速度测量系统,并在C-TFB冷模装置上进行速度测量试验.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够实现C-TFB颗粒局部平均速度在线准确测量;在一定条件下,颗...  相似文献   

8.
气固循环流化床提升管颗粒速度和浓度的测量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气固循环流化床提升管中颗粒速度、颗粒浓度的常用测量技术,较全面地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仅供循环流态化领域研究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9.
液固流化床颗粒速度场和固含率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三维N-S方程同时选用标准 湍流模型,采用通用流场分析软件fluent对液-固循环流化床的颗粒速度场和固含率的轴向分布情况进行了数值研究。结果表明流场的数值计算结果与文献中的试验值吻合较好,对进一步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循环流化床中颗粒团浓度沿轴向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环流化床中存在分散固体颗粒的连续上升气相和相对紧密的颗粒团两部分.颗粒团聚物对气固两相流动、传热和反应等行为有重要影响.通过拟Boltzmann动力学理论研究循环流化床中聚团流动的颗粒数份额沿轴向床高的分布,分析和讨论了气体表观流速、固体循环率等对聚团流动的颗粒数份额沿轴向分布的影响.所得结果可为深入研究循环流化床内气固传热传质和反应模型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一直径0.20m,高5.5m的流化床实验装置上,于湍流流化区域分别测定了分布板的布气性能、颗粒循环速率以及密相段的压强梯度,进而得到密相段的床层粒密度和床层空隙率,并对相应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关联处理。  相似文献   

12.
分离器入口段颗粒间相互作用的激光全息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研究循环流化床锅炉系统的气固两相流动特性,为分离器的优化设计提供参考依据,应用多脉冲激光全息技术,对循环流化床锅炉分离器入口段气流中不同筛分颗粒之间的相互作用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通过对所拍全息照片的分析判读,发现100μm尺度的细小煤粉绕过较大的球形颗粒时几乎没有小颗粒卷入小球的尾迹,而浓相小颗粒群绕流小球时,在小球的边缘形成一个高浓度区,随后部分小颗粒进入了小球的尾迹。小颗粒在尾迹中重力作用表现明显,但未观察到回流作用使其反向运动。不规则小颗粒在行进中有明显的取向,几个长条颗粒以650r/s的速度高速转动。试验表明脉冲激光全息系统具有很好的诊断动态颗粒场的能力,是一种适合于深入研究颗粒运动细节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3.
试验以水和空气为气液相,煤粉为固相研究了操作条件对直径1m、高9m大型冷模三相循环流化床中相含率轴向分布的影响。采用压降法测定气含率,抽吸取样方法测定床层中固相的局部固体浓度。结果表明,在实验范围内固体颗粒在系统中分布均匀,处于良好流化状态;根据实验提出了预测固体浓度的模型,模型预测与实验数据相符很好,可供反应器实用设计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变径液固流化床内单个颗粒运动过程的研究对整个流场分析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Fluent-EDEM耦合计算,对变径液固流化床内单个颗粒运动行为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密度颗粒进入分选区后,分别具有不同的运动轨迹,能够实现按密度分离,模拟分选效果较好;不同密度颗粒轴向速度表现为先是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加,达到一定速度后,开始逐渐减小趋势;将模拟所得单个颗粒轨迹与轴向速度值分别与高速动态拍摄所得值比较,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15.
多相循环流化床流动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影响多相流态化各个参数(包括全床平均气含率、全床平均固含率和液体循环量)的因素,细致地讨论了气液两相及固体颗粒加入时,气含率、液体循环量的变化规律,并且通过实验结果发现,固体颗粒加入后,不会改变全床平均气含率和液体循环量的变化趋势,但是液体循环量显著减少,并且从整个系统能量守恒的基础出发,建立了数学模型,用于对整个多相循环流态化系统进行模拟,模型的预测结果与实验获得的数据平均误差小于5%,可较好地描述多相循环流化床流动规律.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究流化床烟气脱汞反应器内气固两相的流动过程,通过可视化显形实验对不同主流化风速、床层物料高度、颗粒粒径和活性炭喷口速度下反应器内气固流动的行为和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对气固两相流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并与实验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数值模拟具有流动模拟的可靠性.主流化风速增加或颗粒粒径减小,均会加剧气固两相流动的剧烈程度,活性炭喷口气流会造成气固两相的局部湍动,但床层物料高度由于受到壁面与颗粒的摩擦力和内部气泡大小的综合作用,对气固流动行为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提出了采用欧拉坐标和拉格朗日坐标相结合研究稠密气固两相反应流的方法,建立了稠密两相反应流中两相运动、传热、化学反应的模型与算法,采用该模型与算法研究了循环流化床排烟脱硫装置内的两相反应过程,得到了详细合理的计算结果.结果表明,采用此模型和算法模拟工程意义上的稠密气固两相反应流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