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西省林麝的数量估计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1985年作者通过12个样方,对陕西省秦巴山区林麝(Muschusberezovski)的数量进行了调查,其结果是密度2.49±0.37只/km2,凤县林麝的数量为3700±500只,每平方公里栖息地面积平均产麝香2.78g.以其它各产区县单位面积(km2)的麝香产量与凤县产量之比为校正值,推算出各县林麝资源贮存量.陕西省林麝资源存量为85200±10400只.这一研究结果对林麝资源的保护,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查饲养林麝的麝场规模、饲养空间及年龄因素对饲养林麝毛发生理应激的影响,为林麝饲养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陕西凤县25个麝场142只饲养雄性林麝同一部位的毛发,运用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比较不同年龄组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的差异,聚类分析林麝的毛发皮质醇含量,卡方检验高皮质醇组和低皮质醇组林麝在不同饲养环境中的分布情况,探查评估饲养雄性林麝的生理应激状态。【结果】饲养雄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在3~9岁龄没有显著差异。毛发皮质醇含量的聚类分析表明,雄麝的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低皮质醇和高皮质醇2个组别;卡方检验结果显示,皮质醇的2个组别在不同规模麝场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在不同饲养空间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高皮质醇组林麝在小圈占比最高,低皮质醇组林麝在大圈占比最高。【结论】饲养条件下,根据林麝毛发皮质醇含量可有效探查其生理应激状态,可分为高敏感组和低敏感组;林麝饲养空间显著影响其生理状态,进而影响高敏感和低敏感个体的比例组成。  相似文献   

3.
作者对二只林麝的大肠作了大体解剖及组织学观察。大体解剖所见:大肠各段的位置、形态和结构与其它反刍动物基本相似。组织学观察:大肠不同肠段的组织构造表现出一定差异。还观察到大肠各段的淋巴细胞十分稀少,淋巴系统比较薄弱。这可能是林麝肠道防御机制差而多患肠道病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4.
上海郊区夏季鸟类群落特征及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2001年和2002年夏季对上海郊区不同生境鸟类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68种,隶属11目25科。上海郊区夏季鸟类平均密度为2.7237只/hm2,现存生物量为276.0663g/hm2。鸟类多样性指数为2.2815,均匀度指数为0.5407,优势指数为0.2254.农田居民区、滩涂湿地和丘陵林地三种典型生境中,湿地鸟类种类最多,多样性指数最高,但密度最低;农田生境多样性最低,但密度最高,林地生境种类最少。研究结果表明,上海郊区夏季不同生境鸟类群落特征差异显著,但群落结构稳定,改善环境的自然性、增加空间异质性、减少人为干扰等可使鸟类群落的多样性和密度增加。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家养林麝资源现状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2-2004年,作者对陕西家养林麝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结果表明,截止到2004年8 月底,陕西家养林麝存栏量约800余只,主要集中在宝鸡、安康和汉中,约占全省家养林麝资源 80%以上.针对目前养殖现状,按照国家林业局麝工程保护规划和国家中药现代化GAP基地建设的要求,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为陕西林麝资源的产业化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饲养密度和饵料密度对花鲈稚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两因素五梯度的正交设计方法,分析了不同饲养密度和不同饵料密度对花鲈稚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花鲈稚鱼(全长8.22~11.05mm)和饵料(卤虫无节幼体)被分为5个不同的密度组饲养30d(花鲈稚鱼的密度:5,10,15,20,25尾/L;饵料密度:250~1125,500~2250,1000~4500,2000~9000,4000~18000只/L).结果表明:在水温为(20±1)℃,盐度为28~30条件下,饵料密度对花鲈稚鱼生长及存活有显著影响,花鲈稚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在饵料密度为250~1125只/L至2000~9000只/L范围内呈增长趋势,当饵料密度增加到4000~18000只/L时,花鲈稚鱼生长率和存活率反而下降.饲养密度较高时花鲈稚鱼的生长率和存活率较低,但方差分析结果显示,饲养密度对花鲈稚鱼生长及存活的影响不显著.可以认为,饲养密度和饵料密度分别为15~20尾/L和2000~9000只/L对花鲈稚鱼生长和存活应该是适宜的.  相似文献   

7.
四川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林麝种群密度初步分析魏辅文,王维,杨光,胡锦矗四川师范学院珍稀动植物研究所四川动物1995,14(2):66~70.利用分层抽样粪堆计数法对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4种不同生境中林后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常绿阔叶林内林口密...  相似文献   

8.
兽类学报 1990,10(4):255—262 根据我们收集的106个林麝头骨,依其骨片愈合情况及牙齿的蘑损程度和饲养观察进行年龄鉴定,用曲线拟合法估计各年龄阶段的存活情况,拟编出该地区林麝种群的静态生命表并对此进行了系统分析。1.林麝种群可划分为5个年龄组,即幼仔组、少年组、成年Ⅰ组、成年Ⅱ组和老年组。2.用曲线拟合法估计出林麝各年龄阶段(t)相对于幼仔产出时的存活率(P(t)),当t=0时,P(t)=100,当2.5≤t≤20时,P(t)=105.116798e~(-0.2825561);当t≥20时,P(t)=0;3、不同年龄阶段林麝的雌雄性比不同,未成年阶段接近1:1,成年Ⅰ阶段为1.77:1,成年Ⅱ阶段为2.80:1,老年阶段为1:2。4、林麝的内禀增长率为0.071,平均世代时间为9.511年,净生殖率为1.5873,林麝6—8岁时繁殖率最高为3.0048。  相似文献   

9.
基于以最低表观密度达到设计强度的目的,本文将砂浆视为一相,粗轻骨料视为一相,砂浆相主要提供强度,粗轻骨料相主要起填充和轻质的作用。将砂浆相和粗轻骨料相按不同比例复合,得到不同表观密度的轻骨料混凝土,测量轻骨料混凝土的28天强度和实际表观密度,绘制28天强度—表观密度曲线,得出满足以最低表观密度达到设计强度要求的CL35轻质高强混凝土的最佳配比。配置出表观密度为1550Kg/m3,28天抗压强度为38.7MPa的轻质高强混凝土。  相似文献   

10.
《大自然》2000,(5)
放林麝归山包胜平原是陕西省长青林业局的伐木工,1995年长青成立自然保护区后,调到保护区担任巡护员。为了保护区内生物资源的安全,他经常起早贪黑,翻山越岭,汗水和疲惫渗透着他的每个工作日,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成为他的神圣职责。一次,老包去华阳赶集,路上碰到一个相识的村民抱着一只小动物,准备去集市出售。老包走近一看,原来是一头小林麝,他劝说林麝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不能随意捕捉出售。农民不理睬,不管老包怎么说,还是要去市场上卖个好价钱。老包无耐,只好买下林麝。经过讨价还价,最后以30元成交。可老包身上只带5元,答应余钱以后还清。由于是老相识,卖麝人只好答应。老包把林麝买到以后,就放归自己管护的山林之中。那个  相似文献   

11.
采用二因素4×3设计,研究不同饲养密度(375.0cm2/只、450.0cm2/只、462.5cm2/只、750.0cm2/只)与不同层次(上、中、下)对星杂579商品代蛋鸡产蛋前期生产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饲养密度的增加,产蛋率下降,笼底面积为750.0cm2/只时,产蛋率显著高于375.0cm2/只的蛋鸡(P<0.05).随着密度的增加,平均蛋重有减小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层次间的产蛋率以中层最高,下层最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平均蛋重以下层最高,上层最低,但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林麝胃的解剖及组织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麝(moschus beerezouskiflerov)是经济价值很高的珍贵药用动物,为国家重点保护二类动物。麝香是我国重要的药物资源,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关于林麝胃的解剖、组织结构迄今尚缺这方面的资料。为了给饲养管理,疫病防治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基础理论依据,我们先后解剖了两只健康麝(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导2只人工饲养林麝瘤胃内粥样内容物的纤毛虫数是42—64万/ml,其纤毛虫种类为两种即Entodinium lboosospinosum和E.SP,隶属于纤毛虫纲(Ciliata),旋唇目(Spirotrichicha),头毛科(Ophryo Sco—lecidae),内毛属(Entodinium)。文中描述了纤毛虫的形态、大小并附有照片。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2只人工驯养林麝11项血液生理、生化值的测定结果。可供在人工驯养条件下探索其适应性、检测其生理状况和疾病诊断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出生率死亡率1.最高尼日尔52.2临1,最高孟加拉28.1%。2.最低西_德一几2最低汤加1.7编3.中国26.9兔3.中国10.3嘛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1,最高叙利亚40.6编1.最高澳门17371人/平方公里,2最低梵蒂冈7.5呱2最低格林兰1人/38.9平方公里,3.中国16.6肠人口最多的城市东京11,649,000人 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958,230,000人本资料来源198眸坚尼斯世界纪录;198眸世界年鉴。自1979年的世界人口小统计~~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不同放养密度下黄鳝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不同放养密度对网箱养殖黄鳝的体重和体长的增长有显著的影响.黄鳝在密度35尾/m2的网箱养殖条件下体重增长速度较快,其最终体重、增重率、增长率显著高于黄鳝最低密度组15尾/m2和黄鳝最高密度组90尾/m2.实验表明密度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黄鳝的生长,黄鳝网箱养殖存在着一个最适放养的密度.高密度养殖黄鳝生长离散较大,大小规格不齐;密度过低时,黄鳝摄食效果差,生长发育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老岭自然保护区天女木兰茎叶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北省老岭自然保护区不同海拔天女木兰茎叶中的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1在不同海拔的同一营养器官中,叶和嫩枝中绿原酸、皂苷和鞣质的质量分数均以1 100 m处的最高,黄酮的质量分数以海拔800 m处叶、1 300 m处嫩枝的最高;2在同一海拔高度的不同营养器官中,绿原酸和黄酮的质量分数是叶中的高于嫩枝中的,而鞣质的质量分数以嫩枝中的高于叶中的,皂苷的质量分数则在茎叶中无明显差异;3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营养器官中,总绿原酸的质量分数都要高于其他3种次生代谢产物,而总皂苷的质量分数远低于其他3种次生代谢产物。4种次生代谢产物在海拔1 100 m处的质量分数均最高,总绿原酸、总黄酮和总鞣质的质量分数在海拔500 m处的最低,总皂苷的质量分数在海拔1 000 m处的最低。  相似文献   

18.
200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武汉地区4种生境共捕获蝇类4科7属11种15 603只,家蝇和丝光绿蝇为优势种.武汉地区蝇类全年活动,总密度季节消长趋势呈双峰型,第一个高峰出现在5月,第二个高峰出现在9月;蝇类活跃期较长,4—11月密度均较高,不同年份蝇类密度高峰期不同.蝇密度年际消长整体呈下降趋势,仅2010年密度反弹至14.5只/笼.绿化带蝇类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均最高,居民区次之,餐饮外环境和农贸市场最低.4种生境蝇类群落相似性指数在0.87~1.00之间,均为极相似.基于欧式距离的系统聚类和物种非度量多维标度排序分析显示,2006—2008年和2010年为一组,2011—2016年为一组,相互之间距离较近.这些结果说明,4种生境蝇类多样性与气候和人为干扰因素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74个样方共55.17km2,分别对陕西分布的4种鹿类动物中的3种的种群数量进行了调查,借助数理统计学方法,对其资源贮存量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林麝(Muschusberezovski)1985年的密度是2.49±0.37只/km2,秦巴山区的资源估计贮存量为85200±10400只;1983~1984年黄麂(Muntiacusrevesi)的密度为9.80±0.75只/km2,安康地区10县黄麂资源存量为64700±4900只,年种群自然增长率为35%,适宜猎取量为13000~14000只;陕北黄土高原狍(Capreoluscapre-olus)1976年的密度为6.02±0.83只/km2,资源贮存量为81200±11200只.1981年狍的密度为5.09±0.61只/km2,资源存量为68700±8200只,狍的年种群自然增长率为38%,适宜猎取量为12000~15000只.文中对陕西省鹿类动物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选择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的四个主要阶段:灌草丛、马尾松林、木荷林与栲树林,研究其土壤剖面特征和碳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 随演替进行,演替后期土壤机械组成的细颗粒比例增加,土壤容重显著降低,pH值略有降低(但不显著),有机质含量显著增加,10~20 cm层含水率显著增加;(2) 碳密度在演替前期和后期高于演替中期,而在剖面中间层(10~20 cm)最低;(3) 土壤细颗粒比例与含水率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容重显著负相关,土壤有机质与碳密度显著正相关(0.01).可以认为,随着常绿阔叶林次生演替进行,土壤剖面理化性质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