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型钢混凝土结构在国内外应用和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地介绍了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总结了型钢混凝土在国内外的研究方法,应用现状及发展过程,分析了国外建立型钢混凝土梁和柱的计算模型存在的优点和不足,提出了型钢混凝土存在及应解决的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贾金刚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1,21(28):194-196
苏州站改造工程高架候车室是一座大跨度高空间的跨线路双层结构,其结构上采用型钢混凝土框架结构与预应力梁相结合的结构形式。详细介绍了采用AutoCAD建立三维模型辅助工程结构节点的处理等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3.
基于ABAQUS平台对比分析了3种节点模型的承载力及受力性能:①配置型钢锚脚的型钢混凝土梁-钢筋混凝土柱边节点;②型钢混凝土梁柱边节点;③配置型钢锚脚的型钢混凝土梁-角钢混凝土柱边节点,并对节点③开展参数分析.结果表明:角钢将对节点核心区混凝土产生约束作用,增大节点抗剪承载力,同时基于大量参数分析结果给出了节点③的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4.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是近年来在我国逐渐兴起的一种新的结构形式,同传统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与钢结构相比,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充分发挥了钢与混凝土两种材料的优点,在用钢量相同的条件下,构件的强度及延性均有所提高,增加了结构及构件的抗震性能,在日本等国家已广泛应用。我国是一个多地震国家,绝大多数地区为地震区,甚至位于高烈度区,到目前为止,我国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建筑面积还不到建筑总面积的千分之一,因此在我国,推广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6.
7.
8.
综述了再生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主要包括再生混凝土梁的受穹、受剪、抗震及疲劳性能,再生混凝土柱的受力性能,再生混凝土梁-柱节点和再生混凝土框架的抗震性能.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基本构件的受力性能与普通混凝土存在一定差异,但是这种差异不显著,再生混凝土用于结构构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型钢混凝土结构中节点构造探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型钢混凝土结构作为一种重要的结构形式,近来被越来越多的采用,其主要优点是组织形式比较灵活,结构受力良好,大大提高结构的抗剪、抗弯能力,被较多应用到高层建筑和一些大跨度结构中。然而型钢混凝土结构由于其构件形式特点,其节点连接成为型钢结构的难点,尤其是在配有钢筋情况下,其连接的形式更为复杂,本文着重从型钢结构构件的安装和节点连接进行更深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对某工程预应力无梁楼盖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梁进行加固。在加固施工中采取支顶卸荷、顶升等一系列措施保证了施工质量,经竣工后的定期检观测,该工程未出现楼板裂缝及异常变形,加固后结构受力性能良好,较好的满足了原设计使用功能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呼和浩特火车东站站房为大跨度钢结构屋盖,关键位置的梁柱节点为钢管混凝土柱,型钢混凝土梁,梁内设预应力钢绞线,节点核心区受力复杂。已有的研究成果已经证明了预应力混凝土、型钢混凝土、钢管混凝土三个技术各自或者两者结合的优点,但是没有三者结合的设计依据。故在设计上选择一处复杂节点,制作了1∶4节点模型进行荷载试验,研究其节点应力特征,通过试验验证其节点设计的安全合理。 相似文献
12.
13.
采用平截面假定和变形协调原理,考虑型钢和混凝土组合作用,建立了型钢混凝土梁正截面承载力简化计算公式,供工程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4.
采用梁柱纤维模型对型钢混凝土梁-角钢混凝土柱组合框架滞回全过程开展数值仿真研究,并与试验结果对比. 在大量参数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此类组合框架滞回曲线特点,建立了单层单跨组合框架的荷载-位移恢复力模型,该模型可综合考虑轴压比和预应力度等的影响,能对此类组合框架在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滞回性能进行预测,其结果与试验及数值仿真结果一致. 相关研究可为简化结构弹塑性动力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基于文献[1]提出了型钢混凝土框架梁正截面承载力的计算原理,编写调试了计算程序,对《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中建议的简化计计算公式进行了分析与评估。并对规程计算方法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对设计及修改规程有用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进行了4个钢筋混凝土(RC)超短柱、4个型钢混凝土(SRC)超短柱和6个RC分体柱的滞回性能试验研究.8个超短柱的剪跨比为1;6个分体柱的剪跨比为2.4.试验结果表明,RC超短柱的变形能力不满足现行抗震规范要求.不设剪力连接件的SRC超短柱的破坏模式为黏结破坏,与RC超短柱相比,其抗剪承载力和变形能力并无明显提高;设置剪力连接件的SRC超短柱的破坏模式为斜压破坏,其抗剪承载力和变形能力显著提高,但构件的变形能力仍然难以满足现行抗震规范要求.试验结果还表明,在RC超短柱中开缝,形成剪跨比大于2的RC分体柱,可有效提高柱子的延性和变形能力.对于RC分体柱,随轴压比的提高,构件的抗弯承载力提高,但延性和变形能力下降;当设计轴压比大于0.7时,RC分体柱的变形能力不满足现行抗震规范要求.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SRC超短柱的剪力连接件设计方法和RC分体柱的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了利用非线性推覆分析(Push-over)方法分析型钢偏心对型钢混凝土(SRC)柱承载力的影响,建立了SRC柱的Push-over分析模型,进行了偏心SRC柱的偏心受压试验和Push-over计算,验证了Push-over方法用于SRC柱分析的可靠性,并用Push-over方法分析了当SRC柱的长度和荷载作用位置等参数变化时,随着型钢偏心距的不同,SRC柱受力性能的变化情况,找出了型钢偏心对整柱承载力影响的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当荷载和型钢同时偏心在截面形心轴的同一侧时,荷栽偏心距较小的SRC柱的承栽力随着型钢偏心位置的增大而减少,荷载偏心距较大的SRC柱的承栽力随着型钢偏心位置的增加而略有增加;当荷载和型钢偏心在截面形心轴的两侧时,无论荷载偏心距的大小,SRC柱的承载力随着型钢偏心位置的增加而增加,但其变化幅度不大. 相似文献
18.
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具有柱肢厚度与填充墙等厚,室内没有柱楞凸出,便于使用,可增加实际使用面积等优点,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主要分析了异形柱框架结构体系中型钢混凝土异形柱概念的设计,并对其前景和可能遇到的问题作出了说明。 相似文献
19.
以某工程为例,分别利用弹塑性动力时程分析法和弹塑性静力分析法,对全部配置型钢混凝土柱的结构和仅底部配置型钢混凝土柱的结构进行抗震性能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随着建筑施工技术的不断发展,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在建筑工程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主要结合某建筑工程型钢混凝土组合设计实例,对其中的主要计算、设计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