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考察了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区域差异与结构失衡问题,认为存在的突出问题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技术水平和研发投入方面存在着严重的区域差异,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差距悬殊,高新技术产业产出向东部地区高度集聚;高新技术产业的增加值率过低,出口中进料加工和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占绝大多数份额,此外,高新技术产业中研发投入和人才结构也不合理。政府应加大对高新技术产业自主研发的扶持力度,逐步引导高新技术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地区的梯度转移,大力推动技术创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的科学发展。  相似文献   

2.
运用DEA模型和LINDO规划法结合的方法对我国31个地区我国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投入包括绩效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东部地区医药高新技术产业非有效程度低于中、西部地区,非DEA有效的决策单元是产出的不足和投入的过剩共同存在的结果,医药高新技术产业的各投入指标对产出指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3.
本文运用Solow经济增长模型计算Solow余项,结合高新技术产业的特点,实证分析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科技、资本和劳动投入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影响,通过分析了解科技进步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作用的现状,从而为提出提高科技进步对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贡献率对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高层次人才为核心的人力资本对于区域发展越来越重要,这也成为中国各地通过优惠政策“广栽梧桐,争引凤凰”的根本原因。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借鉴β-收敛模型,分析高层次人才集聚对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区域差异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2—2016年长三角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的区域差距呈现缩小的趋势;就整体而言,长三角地区人力资本水平的地区差异是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因素;就人才结构而言,大专、大学及研究生以上人才对于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差距收敛均有负向效应。高层次人才越多越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化与其他地方拉开差距。另外,研发投入、交通条件具有正效应;而产业配套、开放程度具有负向效应。  相似文献   

5.
我国长三角地区的工业集聚伴随着近些年当地经济的高速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规模,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也初步显现。地区的不断开放成为长三角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原因。其中,国际贸易对长三角地区产业集聚发展有多大的推动作用?是否在国际化程度较高的行业有较为显著的影响。该文选择长三角制造业中六个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行业对以上问题做了实证检验。结果证明这种正影响在某些行业中确实存在。  相似文献   

6.
《科学管理研究》2016,(3):60-63
当前国内对于该方面的研究大多集中在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方面,但在工业行业产业集聚方面的研究却几乎没有。本文以我国不同地区工业行业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区位熵指数来测度产业集聚程度,在对东中西部地区工业集聚发展现状进行横向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面板门限模型分析了产业集聚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影响所具有的区域差异性,即对不同地区,产业集聚对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作用效果不同,且程度不同。最后,本文尝试从影响产业集聚和工业行业技术创新效率的因素提出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产业内贸易的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对外贸易发展迅速,在我国经济中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因此,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不仅是我国实施“科技兴贸”战略的关键,也是我国由贸易大国转变为贸易强国的标志之一。对此,本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内涵进行了分析,运用贸易竞争力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等指标对我国高新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进行了实证研究,最后对提高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国际竞争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高新技术产业的竞争已从单个企业发展战略向产业集聚战略演化,产业集聚通过协同效应显示出新的竞争优势.目前,我国的产业集聚形成了两种方式,一种是人工集聚的方式,另一种是自然集聚方式.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聚、金融发展对IT企业的R&D投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产业集聚和金融发展在推动产业创新力和产业竞争力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建立实证检验模型,运用IT上市公司和中国工业经济年鉴等数据,研究产业集聚和金融发展对信息技术企业R&D投资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集聚的区域差异大,产业集聚对IT企业R&D投资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但金融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相对较小,所在区域的金融发展水平对IT企业R&D投资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10.
封丹 《科技智囊》2008,(3):8-21
大胆实践,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现跨越式大发展 科技工业园,即高新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是一种新的产业空间形态(在我国一般把它称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简称高新区)。它的出现是20世纪人类在科技产业化方面的一个重大创举。  相似文献   

11.
发展数字经济是新时代的战略选择,高新技术产业作为重大突破性技术的主要创新载体,其核心技术创新对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明确数字经济对高技术产业驱动创新的内在机制,才能有效利用数字经济赋能产业创新,引领未来经济高质量。本研究以2011~2021年度中国34个省份中的30个省份的数据为基础,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多维度实证分析数字经济对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对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同时,数字经济通过促进产业协同集聚的中介效应促进高技术产业的技术创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促进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存在区域异质性,东部地区的驱动效应相比中部和西部更大;数字经济的创新效应存在非线性关系。  相似文献   

12.
"十一五"以来我国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产业产值规模和产品出口额均位居世界前列,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呈现出地理集中度高,内资企业所占比重呈上升趋势,研发经费、有效发明专利持续增长的特点。但高技术产业发展中仍存在诸多突出问题,如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产业R&D经费投入强度仍较低,三资企业R&D投入强度和专利产出比重均较低。基于以上分析,本文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根据中部地区2012—2016年高技术产业数据,利用DEA模型及Malmquist指数,具体分析了中部6省高技术产业R&D活动投入产出绩效,结果显示: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R&D活动的投入和产出在地区和行业方面均存在较大差距.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R&D活动取得了较大成果,其投入产出效率整体较高,R&D投入产出效率存在地区差异,行业差异较小. 2012—2016年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的整体全要素生产效率在上升,这主要取决于技术的变动,说明近几年中部崛起战略和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的政策有较好的成果.根据分析结果提出促进中部地区高技术产业R&D活动投入产出绩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平顶山学院学报》2020,(2):100-105
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高低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区域旅游产业集聚度的研究至关重要.采用产业基尼系数、区位熵指数等研究方法,选取2007—2017年的面板数据,测算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水平,并构建区域产业集聚度竞争态模型,分析各省辖市旅游产业集聚水平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河南省旅游产业整体集聚水平降低;各省辖市之间旅游产业集聚度差异显著;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的竞争态势空间分布不均,豫西、豫北地区旅游产业集聚水平较高,其他地区集聚水平较低.最后,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对河南省旅游产业集聚发展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模式的比较选择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孵化器的含义及其发展进程进行了阐述。在此基础上 ,首先对孵化器选择的价值评估问题进行了研究探讨 ,然后根据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周期的不同阶段和不同需要 ,提出了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模式选择的几种主要类型 ,并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 ,本文结合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提出了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孵化器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加速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成果与高新技术产业,两者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缺一不可。高新技术成果要转化为高新技术产业,必须有一个客观的转化过程。就当前制约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的几个重要环节,从人才、市场、资金3个方面,展开了讨论,并提出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7.
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融资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新技术产业与金融存在互促共进的关系,高新技术产业化需要金融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技术经济系统是分为多阶段的,由于各个阶段和各个环节的投融资的金融价值不同,对投融资需求的方式和数量也不同,从而导致对金融工具多样性的需求。高新技术产业成长根据各个阶段的目标、主体和特点不同,可以选择商业银行、投资银行、共同基金、风险投资基金、资本市场等不同的渠道融资和方式。  相似文献   

18.
高技术产业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并成为衡量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结合高技术产业的特征,基于五元协同机理,对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提出了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构成的“圆轮模型”,建立了区域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综合评价模型。运用模型对天津市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进行了实证分析,并针对天津市高技术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从多方面提出了提升天津市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