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成为 《世界科学》1996,(12):31-32
人的行为都注定了吗?成为“一个人的行为、命运都早已被注定了吗?”一般人对此问题会回答:“不是。”这是因为生活中的经验告诉人们——人的行为完全取决于自己的意志支配,而不是什么“事先注定的”。但实际上,问题并非如此简单。英国雷丁大学哲学系著名教授弗卢曾经...  相似文献   

2.
『不良嗜好』对身体有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夫 《科学之友》2006,(7):75-75
科学家重新审视了被人们摒弃的“不良嗜好”和“危险运动”。他们认为,在人类社会中,人对自己本身,对其养生之道和行为规范,都存在一个认识的过程。一些昨天还被认为是“不良习惯”、“不良环境”和“危险运动”而坚决摒弃的东西,今天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而且还有一定的科学依据。既然如此,让我们瞧瞧,这些对身体有益的“不良嗜好”究竟是什么呢?咖啡因能减肥比萨饼能抗癌近年来,人们都相信有2种食物对人体有害:咖啡因和比萨饼。可是最近,意大利科学家发现比萨饼有抗癌功能,经常吃比萨饼的人患食道癌的危险降低了59%,患结肠癌的危险降低了…  相似文献   

3.
反馈一词原为通讯技术领域的概念,后广泛用于工程技术、生物医学和社会科学领域,它是指系统输出返回输入端.以调整输入信号对输出的影响。此概念一经提出很快被心理学家接受。可以说人和动物后天学得的一切行为都是反馈的结果。任何肢体动作或认知活动,皆因受到肯定的反馈而巩固,受到否定的反馈而消退。但心理学家对反馈的定义并未取得一致意见。有些人关注行为策略的选择。将其定义为“环境针对个体作出的反应所给予的信息.是个体通过比较现有策略与理想策略而进行后续活动的必要步骤”。  相似文献   

4.
民间所说的“迷魂术”,顾名思义,就是用语言或行为使人迷失本性的某种“法术”。充满迷信色彩的“迷魂术”自然是子虚乌有,但在现实生活中,被“迷魂”的现象又无处不在。君不见少数“法轮功”信徒,竟痴迷地自残自焚或杀人,用老百姓的话,真是中了邪,迷了魂。可在心理学家眼里,他们不过是因久练“法轮功”而被催眠、进而引发精神病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这是一个现代物理学的传说:有两位科学家在同一所大学工作,但是他们的研究领域不同.其中的一位研究的是距离地球非常遥远的巨型天体;而另一位则被他面前的微型物质弄得神魂颠倒.为了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其中的一人建造了世界上最强大的望远镜,另一个人则建造了世界上最好的显微镜.而当他们把自己的仪器对准越来越远或者越来越小的客体时,他们开始观测到人们未曾见过甚至从未想过的结构和行为……他们感到激动不已,但同时也有一种失望的感觉,因为他们的发现跟现存理论并不相符.  相似文献   

6.
脑银行     
王凡 《大自然探索》2001,(11):12-12
有这样一个银行,存在那里的东西是得不到利息的,就是连本金都无法退还。这个银行的工作人员希望更多的人将他们最宝贵的东西──大脑存进去,这就是“脑银行”。 位于哈佛大学麦格里医院的脑组织研究中心,就是一个“脑银行”。这个银行里所存的东西是人的大脑,而不是金钱。 数十年来,“脑银行”一直在不懈地寻找他们的“客户”,希望并鼓励人们死后将自己的大脑存入他们那里,尤其特别欢迎那些患脑病的人将自己的大脑送上门。对于此事,“脑银行”是非常认真和严肃的。 很多人绞尽脑汁地猜测为什么“脑银行” 对收集人脑如此感兴趣,如…  相似文献   

7.
行为生态学是研究生物行为与其环境互相作用的科学。近年来发展迅速,特别是吸收了一些数学、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形成了一个有严密的理论体系的学科。本文拟对基本概念作一简单的介绍,希望能引起有关研究者的注意和兴趣。综合起来,行为生态学建立在以下几个基本概念之上。基因选择论利他行为是生物界普遍存在的。亲代对子代的哺育,膜翅目社会性昆虫的职虫勇刺敌害而牺牲自已,群集活动动物的“哨兵”发现敌害时发出的报警声使同伴能尽早逃走,也把敌害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增加了自己的风险。根据“适者生存”经典的进化论这类利他行为会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单纯的利已行为的个体才具有适应性而保存下来。经典进化  相似文献   

8.
每年,美国诚信研究办公室(0RI,简称“诚信办公室”)都会调查数十起针对学术不端行为的指控。一旦诚信办公室做出了对学术不端行为的处罚决定,这些信息最终会出现在网络上。如果用谷歌搜索那些受过惩罚的人的名字,即使他们的禁期早在十年之前被解除,甚至他们签署接受处罚的文件是在网络时代到来之前,然而,网络上留存的这些记录对他们的不利影响仍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接受惩罚对他们来说不过是一个开始而已。  相似文献   

9.
赵鹏  方益波 《知识就是力量》2006,(6):F0005-F0005
直到媒体对电影《无极》剧组严重破坏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景区之事披露之后,直到建设部长仇保兴对《无极》剧组的行为严厉批评时,人们才知道,电影《无极》中那些令人神往的青山绿水碧草鲜花,有些人们再也看不到了。毁掉它们的正是这些美丽画面的制作者。人们备感惊讶的是,原本是高尚美好的精神产品的生产者,在现实生活中却成为社会公德的践踏者、环境的破坏者。人们更觉不解和气愤的是,《无极》剧组对自己的失德行为不是反躬自省,反而以“留下财物解决善后”而心安理得、振振有词。说《无极》剧组不爱美那是太冤枉了他们,他们对美的热爱和…  相似文献   

10.
神童展望     
目前,对于测定种种特殊才能的方案层出不穷,然而,应该如何最佳地培养“绝对天才”的设想却寥寥无几。爱因斯坦四岁时才会说话,直到七岁才能认字。托马斯·爱迪生无论是他的父母还是他的老师都认为他是智力低下的。那么,有多少当今的爱因斯坦和爱迪生正在被他们的教师们所忽视呢?由于他们的行为乖张而遭同辈人的嫌弃,性格古怪而被社会蔑视,从而他们的非凡才华难以得到显露。近来,人们对发现神童的才华以及如何最佳地培养他们的才能显然有着极高的兴趣。许多地方纷纷成立基金会或天才办公室,专门为发掘和培养那些天赋独厚的神童筹集资金、设计方案。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学一位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神童现已成为  相似文献   

11.
在许多国家,人们都喜欢将昼夜颠倒,晚睡晚起的人称为“夜猫子”,而那些起得特别早的人则被称为“早百灵”。调查显示,在人群中,“夜猫子”和“早百灵”的人数都不多,大约各占10%,而其他80%的大多数则没有极端的特征,他们属于普通的类型。科学家说,“早百灵”们最机警的时候大约出现在中午,最能干的时候大约出现在上午的晚些时候,而早上九点至下午4点的这段时间是他们最健谈,友好和感觉愉悦的时候。然而对于“夜猫子”来说,一切则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形,他们常常在下午以前还没有真正地清醒过来,他们最机警的时候大约出现于下午六点。现在我们知…  相似文献   

12.
男女性差心理学告诉我们:从行为表现上讲,世上没有绝对的男性和女性,男女性是混合交织地存在于一个人的个体中的.当人们说一个人是男人时,不仅仅意味着这个人具有男人的躯体,而且还表现出男人的行为方式.同样,对于女人也是这样.  相似文献   

13.
马铃薯亦称土豆,有“土苹果”的雅号。马铃薯每到一个国家,都有一个特殊的名称。西班人管它叫“地豆”;法国人叫“地苹果”;德国人叫“地梨”;美国人叫“爱尔兰薯”;俄国人叫“荷兰薯”;中国人对外来的东西一般要加上个“洋”字,马铃薯在清代经由菲律宾传入后,人们称它“洋芋”、“洋山芋”,而大多数人都习惯称它为“土豆”,也有称“地蛋”或“山药蛋”的。 历史记载表明,早在公元前60年,马铃薯就是美洲印第安人的“活命粮”了。至今印第安人还把马铃薯当作崇拜物刻在容器上。 1565年奴隶商贩把马铃薯传入爱尔兰和苏格兰,可是当地居民拒食这种“危险的食品”,他们认为马铃薯是由块茎长成的,不是粮食,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称那些习惯于早起的人为“百灵鸟”,而那些习惯于每天深夜才睡的人,常自称为“夜猫子”。大家都很清楚,早起或晚睡的习惯并不是遗传的,而是在具体的生活条件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成为“百灵鸟”或者“夜猫子”,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行为方式和生活  相似文献   

15.
从科学家鉴定出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的那时起,社会性的恐惧、忌讳、羞辱和歧视就与这种流行病相伴而行。迅速传播的歧视,加剧了对易受感染人群以及携带病毒生存的人们的偏见。艾滋病作为一个社会问题,和它作为一个生物学和医学问题具有同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综观全世界,艾滋病的广泛传播已经激起了人们的同情和互助合作,从而为他们、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带来了福祉。但当一个个被艾滋病病毒感染(或疑被感染)的人被家庭、爱他们的人或社会所拒绝的时候,这种病也就与羞辱、压抑和歧视难解难分。这种拒绝,在北半球的富国和南半球的穷国都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16.
尼安德特人(以下简称尼人)是现代人类的“堂兄弟”,他们早在3万年前就已经灭绝了,虽然人们一般认为尼人愚笨,故被淘汰,但是最新的研究证实他们是聪明勇敢的猎手.能运用各种巧妙的方法猎捕最强悍狡猎的动物。  相似文献   

17.
广角镜     
大脑随人一起长人们一般都认为,人的智力与生俱有,即所谓“天资”。然而,最近在《自然》杂志上。美国一个研究小组发表了他们多年的研究绪果:人脑直到青春期还在发展,“年轻人的行为决定了他们的智力情况”。美国加利福尼亚洛杉巩大学和加拿大的科学家,使用磁共振扫描仪,对3到15岁的试验者进行了三维摄影,观察他们脑部的变化。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如此详细地研究人脑的发展变化。观测的时间从两周到四年。他们主要观察连接人脑两半球的中间部分的形状和大小的改变,因为这个部分是人脑其他区域活动的指示器。科学家观察到,在人脑的某…  相似文献   

18.
武汉大学物理系李鼎初先生撰文,对狭义相对论予以诘难(见《湛江科技》1986年第二期),现就他所论及的“孪生子悖论”、以太假说等问题发表一些商榷性意见。一、“孪生子悖论”和相对论时级李先生写道:“孪生子悖论是真谬而不是佯谬”,因为“两个孪生兄弟以高速相互分开,而又以高速相互回到一起,他们都可能发现,对方比自己年轻些。……两人高速分开又高速回到一起,除了有两个高的匀速过程外,还有两个相互加速和减速的过程,而这些都不是狭义相对论能够处理的。……我们把两个匀速过程搞得长而又长,从而使两个加速和减速过程,对时间变化的效果小而又小,以至可以略去不计,这一过程仍可由两个匀速过程来决定。这样,总的效果,就仍是每个人都将发现对方比自己年轻些。”如果两个孪生子相互作匀速直线运动,并非一个  相似文献   

19.
SARS危机中17城市民众的理性特征及心理行为预测模型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考察了中国17个城市的4231名市民对SARS疫情信息认知的理性和非理性特征, 初步建立了中国民众在SARS危机事件中风险认知的心理行为预测模型. 调查结果发现: (ⅰ) 负性信息, 特别是与民众自身关系密切的信息, 更易引起他们的高风险评价, 导致非理性的紧张或恐慌; 而治愈信息、政府的防范措施等正性信息更能降低个体风险认知水平, 使民众保持理性的应对行为, 增进其心理健康; (ⅱ) 民众风险认知因素空间分布图的结果表明, SARS病因处于不熟悉和难以控制一端, “愈后对身体的影响”和“有无传染性”处于不熟悉一端, 需要特别关注; (ⅲ) 中国民众在SARS危机中的心理行为预测模型初步得到了验证, 即SARS疫情信息是通过风险认知影响个体的应对行为与心理健康的, 风险评估、心理紧张度、应对行为和心理健康是有效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20.
从1960年到1967年,在芝加哥的布鲁克菲尔德(Brookfield)动物园,我们密切地注视着由捕获到的森林狼(Canis lupus)狼群内个体成员所形成的社会关系。1958年,5只一周岁的幼兽开始组建这个狼群——3只雌性,2只雄性。它们的亲缘关系都是兄妹或异父(异母)兄妹。在以后的十年里,这些动物被关在同一个椭圆形的围场中。狼所发展形成的关系保持着相对的连贯性,因而也就有了可以分析的起点。由于后来的幼体成熟而涌入成年群体中,自然会引起一些变化。尽管这样,社会组织仍然依靠群体中个体的行为而得以维持。也就是说一个成员允许别的成员的典型社会行为,而限制其反社会行为。这样的社会性活动可以方便地采用相当拟人的术语来描述:一只处于下属的狼“服从于”一只处于统治地位的狼,一些地位较低的动物“维护”最高统治者的社会地位,一只狼“惩罚”另一只狼,等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