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DNA条形码技术在白洋淀流域浮游动物调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 条形码在物种鉴定中得到了有效的应用,有助于分类学和生物多样性研究. 本研究基于线粒体COI基因序列,使用邻接法(neighbor joining method,NJ)和最大似然法(maximum Likelihood,ML)构建系统发育树,对2018年5月在白洋淀流域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进行初步研究. 结果表明,在对桡足类的系统发育树分析时,NJ树和ML树的结果保持一致,而且和形态学鉴定结果保持一致. 在对枝角类的系统发育树的分析中,NJ树和ML树的结果有所差异,和形态学鉴定结果也有所不同,分析原因,可能是由于拼接序列时剪短了部分序列,使序列间差异性变小引起误差. 总体上看,基于COI基因的DNA条形码可以有效地应用到白洋淀流域的浮游动物鉴定中,并可以逐步完善,最终建立一个完整的DNA条形码数据库. 相似文献
2.
3.
DNA宏条形码技术是随着2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物种鉴别技术.该技术结合了DNA条形码技术和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优点,可以对混合样本中的多物种来源进行同步鉴定.本研究介绍DNA宏条形码技术的含义以及目前的应用需求,分析DNA宏条形码技术在食品、药品监管、打击野生动植物犯罪、刑事案件侦查等司法实践中的应用现状,总... 相似文献
4.
DNA条形码技术作为近年来分子标记研究的热点,发展十分迅速,但在农用动物中的应用的相关报道还很少见。本文通过对DNA条形码的发展历程、原理和技术流程及其在肉类等鉴定中的应用等方面阐述了DNA条形码在农用动物中应用的前景和局限性,为农用动物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记述了采自中国吉林省的食蚜蝇科Syrphidae中国一新纪录种,即迷蚜蝇亚科Milesiinae毛管蚜蝇属Mallota的黄绿腹毛管蚜蝇Mallota ambigua(Shiraki,1968),标本保存在北华大学林学院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6.
系统发育分析在古DNA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介绍了系统发育分析的基本原理及各种构树方法的统计学基础,阐述了各种分析方法在古DNA数据分析中的具体应用,并对各种方法的优缺点进行了评价.分析了系统发育分析的局限性和发展趋势,以及古DNA研究的不断发展对其所提出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随着DNA条形码技术的不断发展,资源丰富的条形码序列信息可供研究者进行各个物种的研究工作,藻类分类学家也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开发有效的DNA条形码序列进行相关藻种的鉴定,目前的条形码如RBCL、ITS均在石莼属等物种鉴定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9.
10.
《陕西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2):51-57
为了探究DNA条形码技术在蓟马类昆虫物种鉴定方面的可行性,以采自陕西汉中地区的管蓟马种类为研究材料,借助DNA条形码技术,对该地区多种植物上的管蓟马进行分类研究,通过对蓟马标本的无损伤提取、扩增、测定序列,共成功获得18条序列,其中以蓟马科Thripidae的2属2种为外群,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管蓟马亚科Phlaeothripinae的3属5种作为内群,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鉴定出5属7种,其中简管蓟马属包括3种,滑管蓟马属1种,器管蓟马属1种以及蓟马科蓟马属1种和带蓟马属1种。DNA条形码数据可辅助形态学进一步确定物种,区分形态上难以区分的物种。 相似文献
11.
在对天门冬属4个种ITS(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序列克隆测序的基础上,并对4个种进行序列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4个物种的亲缘关系很近,它们间的ITS序列的变异小,GC含量高,在60%左右.(2)4个物种在系统树上聚为一类,文竹与其他3种天门冬的亲缘关系相对较远,处于系统树的一支,其... 相似文献
12.
DNA测序在苔藓植物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DNA序列分析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研究植物系统发生的常用方法,由于其快速、高效、准确等优点,因而近年来在苔藓植物系统发育与进化研究中应用的越来越广泛。简要介绍了苔藓植物形态分类学所面临的一些问题和分子系统学研究常用的DNA序列分析方法,并将近年来该方法在苔藓植物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做了概述。 相似文献
13.
YanSen Cai Liang Zhang FuJun Shen WenPing Zhang Rong Hou BiSong Yue Jing Li ZhiHe Zhang 《科学通报(英文版)》2011,56(2):164-168
Genetic divergences of 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 oxidase subunit I genes, known as DNA barcodes, have been used in species identification in the animal kingdom. Barcodes can assist field workers and taxonomists to determine groups in need of taxa analysis, and facilitate the recognition of appropriate populations and scales for conservation planning. In this study, 18 species of Bovidae were select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DNA barcoding for species differentia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all but 2 species had unique DNA barcodes. The mean intraspecific variation was 0.63%, yielding a threshold of 6.3% for flagging putative species. The results supported the inference that barcode variation within species of mammals is somewhat higher than within other animal groups. The present study valida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barcoding for the identification of bovid species. 相似文献
14.
生物膜是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聚合物组成的微生物簇.目前,生物膜培养和研究多采用静态培养平台(如培养皿和孔板),这种方式缺乏精准模拟理化微环境、高通量以及原位分析细菌行为的能力.近年来,微流控技术作为一种在微米尺度处理和操纵流体的新技术,在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不断增加,且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文章系统综述了最新的基于微流控技术的生物膜研究成果,总结并展望了微流控技术辅助生物膜研究的优缺点及未来方向,以期为全面了解和拓展微流控技术在生物膜研究中的应用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5.
16.
触觉可视化是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将图形显示和触觉显示相结合,为主控端操作者提供操作环境的模拟信息.本文介绍了触觉可视化的研究特点、应用前景,总结了四种系统的优缺点并对系统性能进行比较.最后总结了触觉可视化技术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7.
唐冬致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22(4):35-37
提出了一种基于GPRS技术的水情监测系统解决方案。方案通过GPRS网络实现水情信息数据的传输,降低了系统成本,解决了数据传输的不稳定性导致的数据丢失或延时问题。 相似文献
18.
腹足类系统发育及分类学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已证实腹足类是系统进化研究很好的材料,其优越性是其他动物类群难以取代的,但腹足类仍然没有被很好地用来进行系统进化研究。腹足类单源说得到多数研究人员的认同,但还需进一步考证。虽腹足类系统发育及其分类学研究有了很大的进展,但目前对腹足类的自然分类系统尚有不同的见解和看法,诸多研究工作还有待开展,其较长的进化历史、快速辐射演化、趋同进化、趋异进化等因素使腹足类的系统分类学面临挑战。通过回顾腹足类系统发育、分类学研究现状和其中较有影响的分类过程,并对肺螺类系统发育及分类现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9.
将切片技术与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原子力显微镜(AFM)、光学显微镜(LM)等快速发展的显微分析技术结合起来,可以研究聚合物材料的形貌结构、相容性和结晶,以及填料的分散及形貌结构等,有助于优化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工艺条件、配方和性能。进一步优化切片速度、温度等切片技术参数并加强与显微红外光谱等其他显微学表征手段的结合,将使切片技术在高分子材料的结构分析与性能优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为有效预防数控加工中机床、刀具和夹具相互之间的干涉碰撞问题,采用计算机虚拟仿真技术,构建了某数控车床虚拟加工仿真系统,重点介绍了该数控车床虚拟装配模型的建模过程.通过设置虚拟机床参数,完成了虚拟环境中的典型零件加工过程仿真,同时进行了数控加工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碰撞和干涉检查,分析了零件的可加工性和工序合理性,以及检验数控程序的正确性.仿真结果表明:该数控加工虚拟仿真系统的装配建模方法可行,加工仿真过程可有效判断该机床工艺系统可能存在的相互干涉问题,对预防现实加工中的碰撞事故的发生具有指导意义,为数控车床虚拟加工系统的后续开发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途径.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