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2 毫秒
1.
短梗霉多糖及其应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短梗霉多糖系出芽短梗霉的发酵产物,由于该多糖具有许多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药制造、食品工业、化妆品工业、烟草工业及农业等众多领域,是一种具有极大经济价值的多功能新型生物产品。本文对该多糖的性质及应用进行较详细地综述。  相似文献   

2.
短梗霉发酵液变黄原因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分析和探讨了短梗霉多糖发酵过程发酵液变黄的主要原因,结果发现二价阳离子的种类和浓度是导致发酵液变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短梗霉多糖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非线性规划法对短梗霉多糖发酵的实验数据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短梗霉多糖转化率与培养基组分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利用此关系式再次使用非线性规划求出最优化的培养基配方,有效地提高了转化率水平。  相似文献   

4.
在(?)瓶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本实验室诱变筛选到的高产菌株进行了30立升发酵罐发酵试验,对底物转化率达到56.37%水平.发酵产物经酶水解分析和红外光谱分析确证其为短梗酶多糖.  相似文献   

5.
短梗霉多糖在豆制品加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对短梗霉多糖的大豆蛋白质絮凝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豆浆中加入一的短梗霉多糖后,由于大大减少了传统豆腐制作过程中卤水的用量,所制成的豆制品不仅具有色泽好、强度高、富有弹性、保持大带头的有的风味和芳香不变的特点,而且还能有效地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6.
出芽短梗霉原生质体再生育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原生质体再生的方法筛选到出芽短梗霉的六株变异菌株,它们的性状改变包括细胞形态,菌落特征、色素变化和多糖产量等.在同样的发酵条件下,测定了103株再生菌株的多糖产量,变异率达到69%,其中,R45菌株在发酵期(5d)内不产黑色素,其多糖产量比亲本菌株高50%.  相似文献   

7.
短梗霉多糖在海产品保鲜方面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短梗霉多糖溶液很容易在海产品表面形成一层薄膜。实验结果表明:以短梗霉多糖溶液做被膜剂处理后,能有效地防止海产品的水分蒸发,抑制挥发性盐基氮的产生和某些营养物质的氧化耗损,保持了海产品的原有风味。该方法不仅简单易行,而且较冰冻保存法节省空间和能耗,具有较大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选用了四组催化体系,并以不同的配比对甲基化短梗霉多糖进行了还原裂解,其产的用GC,IR和NMR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用这四组催化体系对甲基化短梗霉多糖的还原裂解都能得到了予期的产品,当Et3SiH:TMSOMS:BF3OEt2=5:5:1时效果好,同时测定了短梗霉多糖的结构。  相似文献   

9.
用 Savage法纯化并用薄层层析法鉴定短梗霉多糖 .用 Folin-酚法测定其含蛋白量为0 .5% ;用粘度法测定其分子量为 490 0 0 .用该糖对绿茶进行涂膜保存并跟踪测定绿茶中茶多酚的含量 ,结果表明 ,短梗霉多糖对绿茶中的茶多酚有较好的保护作用 .  相似文献   

10.
短梗霉多糖发酵条件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长期保存的出芽短梗霉菌种经复壮、筛选后得到一株多糖产量相对高、色素水平相对低的菌株,通过改变培养基渗透压和加入表面活性剂等方法,试图改变细胞膜透性,并针对真菌发酵菌丝易结团的问题进行研究.其中,表面活性剂吐温-80可以解决结团问题并可提高多糖产量.通过正交试验确定最适底物配比,使其多糖转化率达到70%,提高了10%~20%,色素含量减少,发酵液颜色在乳白到淡黄之间,无需脱色处理,即可得到白色粗糖产品.  相似文献   

11.
研究发现较低的细胞色素水平是导致出芽短梗霉突变体SN08细胞形态,以及卜多糖生成量改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卜多糖发酵条件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卜多糖系出芽短梗霉发酵蔗糖之主要产物.利用复合诱变的手段筛选到转化率较高的N_(435.3)号突变菌株.在最佳培养条件下其转化率为45.0%,利用流加糖的方法可使其转化率提高到51.7%.  相似文献   

13.
高产普鲁兰菌种的诱变与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紫外照射法对普鲁兰产生菌出芽短梗霉进行诱变和筛选,得到一株普鲁兰的高产变异株B9,其转化率可达52%.同时,对变异株B9进行菌落形态及发酵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响应面法对出芽短梗霉黑色素提取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研究以出芽短梗霉发酵液为原料提取黑色素,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选取实验因素与水平,用二水平实验确定影响黑色素色价的主要因素,然后根据Box-Behnken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原理采用三因素三水平的响应面分析法,得到最佳提取工艺为:酸沉时间90 min、乙醇添加量93.17%、乙醇浓度90.42%。在此条件下提取黑色素色价可达44.8μ/mL。  相似文献   

15.
毛竹基腐病病原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毛竹基腐病是于1975年在江苏省常熟市首次发现的新病害,现已知浙江,安徽,江西、湖北和四川均有分布,国外至今未见报道,经多年的分离培养试验,从病株组织内获得4种真菌和1种细菌的纯培养,通过竹笋期的室内,室外和有伤,无伤的多次反复接种和再分离试验,结果表明:这种细菌对毛竹不有任何致病力,茁芽短梗霉和交链孢对毛竹只有很轻微的致病力,仅造成局部组织的坏死,暗孢节菱孢和异孢镰刀菌对毛竹有极强的致病力,并能  相似文献   

16.
入侵植物紫茎泽兰叶斑真菌多样性及其致病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云南、广西等12个地区的紫茎泽兰和其他8种植物叶片上共分离得到47个真菌菌株.根据菌落、菌丝以及孢子形态,结合18SrRNA基因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型和序列测定分析,47个菌株共分为了19个类群,系统发育关系与Aspergillusniger,Cladosporiumcladosporioides,Sporisoriumreilianum,Colleto-trichumlupini,Alternaria sp.,Sporobolomycesroseus,Dothideomycetesp.,Phoma sp.,Filobasidiumelegans,Aureobasid-iumpullulans,Rhodotorulaslooffiae,R.glutinis,Penicilliumdecumbens,Pestalotiopsismaculans,Cryptococcusaureus,Bimurianovae-zelandiae,Xylariaceae sp.类似.这些菌株中仅有5个对紫茎泽兰离体叶片表现致病性,在系统发育树上分别和Myrothecium sp.,C.lupini,Alternaria sp.,C.cladosporioides,Dothideomycete sp.聚类.有2个R.gluti-nis菌株对马铃薯和白菜有致病作用,但对紫茎泽兰没有致病力.  相似文献   

17.
子午岭中国沙棘亚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方法对子午岭中国沙棘3个亚居群在小地理范围内的遗传变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居群水平上,子午岭中国沙棘居群存在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多态位点百分率为58.88%,Nei‘s基因多样性h=0.1744,Shunnon‘s多态性信息指数I=0.2687.子午岭中国沙棘居群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亚居群内,亚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总遗传变异的24.03%(Gst=0.2403),AMOVA的结果也表明,有18.80%的遗传变异存在于亚居群之间.这一结果符合中国沙棘风媒、异交的繁育系统特点,但亚居群间的基因分化系数仍要高于异交、风媒植物居群间遗传分化的平均值(Gst=0.1930).该地中国沙棘亚居群间较高的遗传分化与其生活环境和限制的基因流有关.  相似文献   

18.
李丽  郑晓鹰  E. Klocke 《广西科学》2004,11(3):249-257
应用RAPD和AFLP的DNA指纹图谱方法分析25个甜(辣)椒和22个番茄品种的真实性,并进一步比较RAPD和AFLP的DNA指纹图谱在鉴定亲缘关系较近的品种之间的真实性时的有效性。对于甜(辣)椒品种,AFLP方法中,2个引物组合扩增反应的多态性片段即能将25个品种完全分开。虽然,每个样品的AFLP的扩增产物中多态性片段的百分率为9%,低于RAPD的35%多态性片段的百分率。但是,AFLP的信息量远远大于RAPD的信息量,它的每对引物组合扩增的平均多态标记为5.1,而RAPD仅为2.2。所以,在甜(辣)椒的指纹图谱中,AFLP的有效率是RAPD的2倍。对于番茄品种,每个样品的AFLP的扩增产物中多态性片段的百分率为5.5%,大大低于RAPD的单引物61%多态性片段和双引物58%多态性片段的百分率。它的每对引物组合扩增反应的平均多态标记为2.6,而RAPD中,单引物扩增的平均多态标记为4.2,双引物扩增的平均多态标记为4.4。一个单引物和一个双引物的RAPD扩增反应的多态性片段即能将22个番茄品种中的21个完全分开。所以,在番茄的指纹图谱中,RAPD的有效率是AFLP的2倍。因此,在应用分子标记辅助鉴定品种的真实性时,不同的作物所适用的方法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9.
烷基化普鲁兰多糖的制备及性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出芽短梗霉发酵产生的普鲁兰多糖进行了烷基化改性,并通过扫描电镜、红外、元素分析及热分析等手段对其性质进行表征.结果表明:改性后的普鲁兰多糖呈带有孔洞的褶皱结构,具有更高的热稳定性,由水溶性成为水不溶,且达到了脂溶性的目的,有利于扩大普鲁兰多糖的应用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