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学者们在基本农田划定方法创新、农用地分等成果运用等方面做了积极的探索。但是目前基本农田的划定仍然存在为凑足指标而重数量不重质量、空间布局零散等问题,没有达到基本农田优化布局、集中连片的要求。本研究以广东省某县为例,结合该县农用地分等定级成果资料,引入"耕地连片性"、交通可达性和居民点辐射度等概念,运用Arc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对优化该县基本农田的空间格局进行了积极的探讨。  相似文献   

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仅是新形势下对耕地保护制度的一个创新,也是实现耕地保护由数量保护向数量、质量保护并重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参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国土资发[2011]144号),基于重庆市荣昌县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调研成果,针对丘陵区耕地资源的特殊性,对荣昌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础条件进行分析,结合国家下达给重庆市的34.67万hm2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标任务,进而从耕地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和集中连片程度三个核心指标层面对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及潜力进行分析.研究实例表明:丘陵区特定耕地资源禀赋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求应在国家建设要求基础上适当降低;选取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耕地集中连片度、灌溉保证率以及农业产业规模5个影响因子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结合潜力空间布局,划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示范片,并结合特色产业划分产业核心区,使划定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3.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不仅是新形势下对耕地保护制度的一个创新,也是实现耕地保护由数量保护向数量、 质量保护并重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参考《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规范(试行)》(国土资发[2011]144号),基于重庆市 荣昌县高标准基本农田的调研成果,针对丘陵区耕地资源的特殊性,对荣昌县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基础条件进行 分析,结合国家下达给重庆市的34.67万hm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指标任务,进而从耕地坡度、有效土层厚度和 集中连片程度三个核心指标层面对丘陵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条件及潜力进行分析.研究实例表明:丘陵区特定 耕地资源禀赋下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要求应在国家建设要求基础上适当降低;选取坡度、有效土层厚度、耕地集中 连片度、灌溉保证率以及农业产业规模5个影响因子进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潜力评价,结合潜力空间布局,划分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示范片,并结合特色产业划分产业核心区,使划定结果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4.
山地村域耕地质量评价对山地耕地资源的优化利用、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质量退化的遏制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地块尺度对山地村域耕地质量的影响,构建基于地块尺度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体系。选取地块坡度、地块面积、耕作高差、耕作距离作为评价指标,进行山地村域耕地质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耕地质量较差,一等耕地仅占总耕地面积的4.37%;二、三、四等耕地的面积所占比例较大,占耕地总面积的87.64%。在耕地质量评价结果分析基础上,为基本农田划定、耕地利用结构调整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格单元法的基本农田空间配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国各地在进行基本农田划定时,重点考虑的是完成上级下达的保护任务,而忽略了地区之间资源禀赋的差异.本研究借鉴土地适宜性研究的思路,运用网格单元法进行空间分析,提出依据土地适宜性指数和现行基本农田划定的思路,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以下简称“都安县”)为例,依上述划定方法,对都安县基本农田划定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都安县划定为基本农田的耕地面积32870.18公顷,占全县耕地面积的81.31%;县域地苏乡、澄江流域及刁江流域范围的耕地因适宜性高而划定比例较高,县城周边、道路两侧的耕地因适宜性低且开发需求高,划定比例相对较低.上述基本农田划定模式,有助于发挥不同区域间的资源禀赋优势,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力度,进而达到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相互协调的效果,为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保障.  相似文献   

6.
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是确保基本农田质量和数量的重要手段,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重庆市涪陵区清溪镇为例,从耕地的质量状况、地形条件、区位条件和政策属性出发,建立永久性基本农田决策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ArcGIS9.3获取评价因子数据,采用模糊优选模型对耕地的综合质量进行排序,最后运用GIS的空间分析和制图输出功能实现永久性基本农田划定.研究实例表明: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因子的权重,可以使评价结果更加科学与合理,模糊优选模型可以解决一些难以量化的问题,GIS技术在数据获取、基本农田空间定位和制图输出方面具有强大的功效.同时,本次研究成果也为乡镇尺度的基本农田划定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以中方县为研究区域,综合考虑耕地质量、区位条件和政策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选取土壤肥力、坡度、地貌类型、灌溉能力和连片性等指标,建立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利用MapGIS 6.7的空间分析功能,计算耕地入选基本农田的适宜性综合指数.再通过TOPSIS法对中方县耕地的综合质量进行排序,最终得出基本农田布局图.实例研究证明,该方法可以减少基本农田划定中人为因素的干扰,使得基本农田的划定过程更加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8.
以上海市奉贤区为例,综合考虑自然环境、土地利用和服务设施等因素,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成对比较法确定指标权重,在生态敏感性分析和土地适宜性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土地生态适宜性评价,在排除A类基本农田和高生态敏感区的前提下,进一步考虑区位、社会和服务功能,选择出适宜建设的区域.研究结果表明:奉贤区适宜进行开发的用地面积占18.88%,可在指导下进行适度开发的用地面积占8.20%,不宜作为城镇居住区用地面积占14.92%,需要对敏感脆弱生态环境进行保护的区域占26.52%,另外有31.49%的区域为基本农田,禁止进行开发.为奉贤区滨海生态区建设与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对区域整体人居空间布局优化和城市总体规划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9.
以罗山县为例,基于LESA体系建立了耕地质量和立地条件双层评价体系,划定高标准粮田建设区域,提出建设重心任务.研究结果表明:受地形地势影响,罗山县耕地质量等级大体由北向南降低;耕地级别受区位条件影响,由道路向两边下降,以县城为中心向偏远地区逐渐降低,体现出地理位置优势和交通便捷条件对提升耕地规模收益的重要性.将耕地质量综合评价得分从高到低分为五个等级,一等地占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4%,拥有自然质量和区位条件双重优势,属于高标准粮田核心建设区;二等地占比51%,在耕地综合质量方面具有改造潜力属于高标准粮田建设的优化提升区;三等和四等地共占比23%,在耕地质量方面受限,但具有社会经济优势,可作为储备资源区;五等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自然基础差且分布较为偏远,不适宜划为高标准粮田建设区.  相似文献   

10.
客观给定农田质量分级指标,是实现农田质量等级划定智能化的技术难题之一.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首先建立农田质量参照系;基于GIS,叠加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和地形图,生成农田质量评价单元和数据库;采用模糊非对称贴近度算法,计算各评价单元农田质量评分;提出了农田质量分级的模糊稀疏度与模糊贴近度比较算法模型,根据农田质量评分数值的密度分布,自动提取农田质量等级界定指标,划分农田质量等级  相似文献   

11.
客观给定农田质量分级指标,是实现农田质量等级划定智能化的技术难题之一。以北京市房山区为例,首先建立农田质量参照系。基于GIS,叠加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壤图和地形图,生成农田质量评价单元和数据库;采用模糊非对称贴近度算法,计算各评价单元农田质量评分;提出了农田质量分级的模糊稀疏度与模糊贴近度比较算法模型,根据农田质量评分数值的密度分布,自动提取农田质量等级界定指标,划分农田质量等级。  相似文献   

12.
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是当前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重要内容,合理制定相关规划,明确重点区域与建设时序是有效开展工作的保障,但在具体实践中由于缺乏相关研究,仅依靠其规定要求难以确保建设区顺利落地.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的传统方法包括图层加权叠加法、逻辑规则划分法和综合区划法,这些方法侧重考虑数据的客观性、分区的主观能动性和图层的纵向叠加性,易忽视地块之间的水平扩展效应.本文从地块单元受相邻地块的水平影响入手,采用最小费用距离模型,以陕西关中地区作为研究区,选取社会经济基础、农业生态环境和水土资源条件三个方面构建分区阻力面指标体系,以高等级耕地作为扩散的"源",依据累积阻力值的突变性建立了关中地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方案,将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区划定为重点区、限制区和禁止区.研究结果表明,关中地区划定为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重点区的面积为14828km2,占区域总面积的30.22%;其限制区面积31897km2,占区域总面积的65.00%;其禁止区面积2345km2,占区域总面积的4.78%;通过与传统的综合区划法比较,最小费用距离模型对高标准基本农田分区在现状耕地延续性、分区连续性等方面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13.
横县是广西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其粮食、糖蔗、茉莉花生产在经济中占主要地位。为贯彻落实“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最大限度地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依据各类用地需求量预测和耕地供需平衡分析,确保全县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面积140.7万亩(93.8千公顷),共设一级保护田2138块,二级保护田682块,将保护任务分配到各乡镇,并按有关法规对基本农田实行严格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该文以该研究者多年从事GIS相关工作的经验,以宾阳县基本农田划定为实例,介绍宾阳县基本农田划定的意义、原则和要求,探讨3S技术在宾阳县基本农田划定的工作流程,以便通过该次基该农田划定将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逐图斑落实到地块,确定基本农田地块的地类、数量、质量等级以及片(块)编号等信息,落实责任人,对基本农田正真起到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四平市2012年城区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模糊综合评判法对研究区的地下水进行了水质现状评价。评价结果显示,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削弱了最大值评价指标在最终评价等级中的贡献,使得评价等级"居中"(占90%);而模糊综合评判法由于"相乘取大"的运算法则使得权重矩阵A和隶属度矩阵R都与指标的质量浓度相关,夸大了超标指标在最终水质评价等级中的贡献,导致评价等级多为Ⅰ类和Ⅴ类水(占60%)。结合地下水水质监测数据,认为改进的内梅罗指数法更贴近真实地下水水质情况,也说明了任何的水质评价都不能脱离监测数据而只依赖数学的计算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16.
岩溶山区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开展建设用地拓展的适宜性评价,可为区域建设用地空间布局提供参考。基于紫云县2016年土地利用数据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从地形、生态、社会和区位4个方面选取高程、坡度、基本农田3个刚性指标,距建成区距离、土地利用现状等9个弹性指标,构建岩溶山区建设用地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极限条件法、层次分析法和多因素综合评价法,借助ArcGIS软件,分析典型岩溶山区城镇建设用地空间拓展的适宜性。结果表明:研究区适宜建设区和不适宜建设区分别占总面积的40.61%和59.39%;地形地貌是影响研究区适宜等级空间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建设用地高度适宜、中度适宜等级区域主要分布在以低中山丘陵为主的松山镇和以峰丛洼地为主的猫营镇;刚性因子是限制不适宜建设用地的主要因素,刚性因子和弹性因子限制的不适宜建设用地分别占不适宜建设用地面积的58.90%、41.10%。  相似文献   

17.
耕地质量监测是应当前我国耕地保护与建设数量质量并重管理的需求,针对我国耕地质量等级变化亟待建立的情况,在全国部分市县开展试点的一项工作.以江西省吉安县为例,以农用地分等成果为基础,将农用地分等成果与耕地质量等级监测相结合,在阐述监测控制区划分及监测样点布设的理论基础上,充分考虑了吉安县丘陵地形造成耕地等别变化复杂的特点,进行耕地监测控制区及监测样点布设的选取,为其他地区监测样点的布设提供参考,同时有利于监测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为科学划定基本农田与耕地资源数量与质量并重管理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18.
基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农田布局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保证粮食安全,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运用Lindo模型预测了规划期的耕地数量,运用熵权系数法等方法进行了基本农田的指标分解,并运用逼近于理想点的方法划定基本农田,取得了较合理的结果,有力的支持了新一轮的土地利用规划.通过在济南市的实证,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河南科学》2017,(9):1445-1450
全面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农村发展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举措.永久基本农田布局应当妥善协调社会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与耕地红线的关系.构建以耕地坡度级、利用等指数、耕地连片性、区位条件、灌溉保证率为因子的基本农田质量评价体系,按照项目类别分类的方式,对隆昌市划出或划入基本农田的耕地进行评价,分析不同类别项目对基本农田综合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因交通、规划、工业园等项目划出基本农田会对其综合质量产生不利影响,因矿业工矿类、农业类、聚居点类等项目划出基本农田对其综合质量影响不明显或有所提升.同时,高标准农田的建设对于基本农田综合质量提升具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以土默特左旗为例,借助ARCGIS10.2软件,构建LESA模型,在综合考虑自然质量和立地条件的情况下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研究结果表明,土默特左旗四、五级耕地及部分三级耕地的LESA综合指数较高,面积为81 825.36km2,宜划为基本农田.LESA体系在充分考虑区域差异的同时,全面体现了各因素对耕地的影响,可以为划定永久基本农田提供综合全面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