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1.总则1.1 审定科技名词(术语)的任务是给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称,以统一我国的自然科学名词。1.2 本条例作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工作条例》的附件,对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中的原则、方法、体例等作具体的规定和说明。1.3 本条例是科技名词审定工作的通则。各学科审定分委员会应遵照执行。各学科的特殊问题,可自行适当地补充规定,并报名词委员会办公室。1.4 少数民族语言科技名词(术语)的审定与统一工作的方针、政策、方法以及组织安排,由各自治区有关部门根据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和具体情况自行决定。2.订名基本要求2.1 科技名词的用字应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定名要符合我国汉语的构词规律。2.2 贯彻“一词一义”的原则。2.2.1 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词。2.2.2 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如果已分别有统一的名词,确实不宜统一为一个名词时,特殊情况允许分别订名,在注释中以“又称”列出另一个订名。2.2.3 为便于了解情况,提供参考,与所公布的名词概念相同的异名,可选择某些常用的列在注释栏中,并分别冠以“又称”、“简称”、“俗称”、“全称”、“曾用名”。2.3 协调一致的原则。2.3.1 学科间交叉的词,由该词所属的主学科定名。订名时注意“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2.3.2 不易分清主、副学科关系的交叉词,几个学科要互相协调,统一订名。2.3.3 与国内已发布的、有影响的名词术语方面的标准及出版物,原则上应协调一致。个别不一致的,应充分协商、慎重订名。2.3.4 订名有严重分歧的名词,暂不宜统一时,应继续调查研究,条件成熟后再公布。2.3.5 各学科以外国人(地)名命名的名词,其外国人(地)名的译名由委员会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组织讨论复审,按照“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的原则,协调一致。协调委员会开会时应请有关学科的审定委员会派人参加。2.3.6 各学科委员会在三审前应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可召开各种形式的协调会、座谈会。2.4 订名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和约定俗成的原则。2.4.1 科学性:订名一般应反映名词的科学概念和本质属性。对不科学的,易引起概念混乱的订名应予以纠正。2.4.2 系统性:1.在审定工作中各学科应按学科的概念体系,系统地进行订名。2.基础性名词确定后,其派生出的词应与之相对应。2.4.3 简明性和约定俗成:1.订名要易懂、易记,使用方便,不使用怪僻字。2.尊重“约定俗成”的原则。对应用面较广,虽不很科学但使用已久,已为大家接受的词,力求稳定,不轻易改动。2.4.4 当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和约定俗成互相矛盾时,要综合考虑,合理订名。3.关于选词3.1 各学科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基本词。3.1.1 基本词是指:(1)本学科较基础的词;(2)本学科特有的常用词;(3)本学科的重要词。3.1.2 尽量少收其他学科的词。这些词由其所属的主学科审定。3.1.3 主学科对本学科的基本词可系统收词,渗透到其他学科的词一般不收(或少收);某些词虽常用,但明显属于其他主学科的基本词,则应少收。3.2 注意选收科学概念清楚的、相对稳定的新词,使审定工作能反映当代学科发展水平。3.3 已淘汰的、无现实意义的名词一般不审定。3.4 各学科可按本学科名词的概念层次、难易、重要性、工作量等情况分批选词,审定、公布。4.定义4.1 定义是该词本质属性的表述。即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该词与其他事物区别的本质属性(该词的其他说明,如原理、构造、源出、特点、应用等一般不写),作为所公布的名词“所指”的依据,避免使用中产生误解或混乱。4.2 定义工作的安排可分两步走:各学科第一批名词审定时可以只对概念易混淆的、有争议的、新出现的以及具有我国特点的名词写出简明的定义或说明。第二批审定时除少数外,一般应给出定义或注释(将试点后进行)。有条件的学科(资料、人力条件)和某些与社会科学交叉的学科应该定名、定义一步完成。4.3 科学概念的内涵,往往不断发展变化,定义只能代表当前的认识。如果对某一重要科技名词的概念本质有争议或认识不清的可以暂时不写定义,或写出说明性注释。4.4 定义的一般方法是:种差+属例如:偶数 能被2整除的数 (术语) (种差) (属)比较复杂的概念表述时,根据具体情况,达到4.1节的要求。5.编排体例5.1 词条按学科的相关概念体系排列。例1 概念体系的框架例2 词条排列(以天文学为例)日 月 年视日 恒星月 回归年恒星日 朔望月 恒星年太阳日 太阳年平太阳日5.2 中文词后附与该词概念对应的英文(或拉丁文)名。我国特有的术语若无习惯的英文名,或暂时无法确定英文名,可不写。5.3 词条按下列方法编序码,序码分为两节:第一节代表专业序号,第二节为该词在本专业中的序号。例:02 天体测量学 02.001 天体测量学 02.002 球面天文学 02.003 实用天文学5.4 符号用法5.4.1 中文名中[ ]内的字为可省略的字。例:偏[振]光镜 polariscope5.4.2 一条中文词若对应相同概念的两条以上的英文词(包括缩写词),则将最常用的英文词列出,并用“,”分开。例:平均位置 mean place,mean position 图象数字仪 photo-digitizing system,PDS5.4.3 一条词在本学科中有几个不同的涵义时,用(1)、(2)分别写出英文和定义。例:大距(1)greatest elongation 内行星或卫星距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 (2)elongation 天极与天顶之间上中天的恒星在周日运动过程中,其地平圈与子午圈交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6.索引6.1 正文后附名词术语的英汉索引和汉英索引。6.2 英汉索引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希腊文、阿拉伯数字及罗马数字不排序。例:①Alpha ray按“A”排。 ②αray按“r”排。6.3 汉英索引按第一个汉字的汉语拼音排序,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例:①Am星按“xing(星)”排。 ②α射线按“she(射)”排。繁体字版本的汉英索引按汉字的笔画数排列,笔画数相同时按笔顺(横、竖、撇、点、折)排。7.审定程序各学科审定委员会按下列程序工作(不包括繁体字版本):各步骤说明:1.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明确审定的要求,确定学科概念框架及专业分工。2.按专业分工分别收词。3.初审:各组分别初步审定本专业范围内的词(选词、排序、订名),确定需定义的词,分工写定义。若专业组成员很分散,初审可由组长负责。4.初审稿整理后(包括定义)打印二审稿。5.二审:召开全体委员会议,从收词、订名、定义、排序等方面审定二审稿。6.整理后打印成征求意见稿。7.发征求意见稿:本专业的主要专家、学者、主要单位以及有关专业审定委员会和其他关系较密切的单位都应征求意见。与外国人(地)名有关的名词,单独列出交委员会办公室,由“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讨论协调。8.对返回的“征求意见稿”,由专人逐条整理汇总。与有关专业重复的、不统一的词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协调(书信、口头)研究。9.三审(终审):召开全体委员会议,汇报征求意见情况。对本批公布的词的订名、定义等全面审查初步定稿。10.三审后整理成上报稿,作到清稿、定稿,必要时可召开主任、副主任或组长会讨论解决定稿中的遗留问题。定稿后拟写前言、编订说明、列出委员会名单。填写“报批表”,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签名后上报。11.全国委员会主任再次请有关学科的全国委员和专家提出复审意见,分委员会召开扩大会对所提意见复议。12.全国委员会主任签字批准。13.办公室组织编辑、出版。14.出书正式公布。15.以上程序可根据各分委员会具体情况酌情调整。  相似文献   

2.
一、总则(一)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名词委员会)遵照国务院授权,在广义的自然科学范畴(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球科学、生物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及交叉学科)内审定并公布各学科规范的基本词(包括命名原则和科学符号等)。(二)本条例对名词委员会的任务、工作范围、活动和审定工作中的主要原则问题作出规定。二、任务及工作范围(三)全国委员会1.研究制定名词委员会的方针、政策、任务和措施等重要问题。2.制定名词委员会的规划和计划。3.组织各学科分委员会开展审定工作;审批分委员会上报的各学科名词,并予以公布。4.宣传推广已公布的名词。(四)学科分委员会1.按照名词委员会的计划和审定原则等要求,组织开展学科名词审定工作,向全国委员会提出上报稿。2.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联系,促进名词的沟通和统一。注意与相关学科交叉名词的协调统一。(五)委员会办公室1.宣传贯彻全国委员会作出的决定和制定的工作原则。2.协助分委员会开展审定工作,组织学科间的协调。3.定期向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会汇报工作。4.研究审定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负责处理一般问题。重要问题应向全国委员会请示汇报。5.开展应用术语学的研究,不断提高理论和业务水平。6.编辑出版学术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编印审定工作《简报》,及时交流经验指导工作。三、审定的组织工作(六)按学科体系有计划地组织各学科开展审定。(七)建立专业组、分委员会、全国委员会复审的三级审查制度。分委员会是基本审查单位。(八)审定程序详见“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和方法”。四、审定原则(九)审定工作要建立在术语学的原则基础上。(十)审定工作要求按概念定名、一词一义。(十一)学科之间交叉的词要按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的原则协调统一。(十二)正确处理订名中科学性、系统性、简明性、约定俗成的矛盾和统一关系。(十三)订名要符合我国汉语的构词规律。(十四)注意掌握好概念、定名、定义三个环节。(十五)发扬学术民主,对出现的矛盾问题一般采取协商的办法解决。个别严重混乱而又影响很大的词,在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集中统一。五、其他(十六)为明确规定审定中的具体要求,另制定“自然科学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作为本条例的补充件。  相似文献   

3.
天文学名词的审定从1984年下达任务到1986年完成送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送审稿,前后历时三年。现在我代表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向全国委员会工作会议做工作汇报。中国天文学家一向重视名词的定名和统一。从《史记·天官书》起,两千年来,一直以汉文记载、公布、讲授和传播天文学知识和著作。近现代天文学从西方传入之后,汉文仍是主要的信息传播工具。这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背景,致使中国天文学家始终将天文学名词作为天文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1922年,中国天文学会成立后,即将天文学名词定为学会的一项长期性工作。1930年成立了天文学译名和定名的审定组织。1933年,经当时的教育部核定出版了《天文学名词》,以部令公布。这是中国现代天文学史上第一部国家颁布的天文学名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国天文学会名词审定委员会又修订和增补编辑了新的《天文学名词》,于1952年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颁布。近三十多年来,天文学有了很大发展,建立了新的分支学科,发现了新的天体和天象,出现了新的理论和技术,相应地天文学名词和术语也有了大幅度的增加。新中国成立初期颁布的天文学名词已不能适应和满足今日天文知识的传播,天文文献的编篡、出版和检索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的需要和要求。在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于1984年3月下达了天文学名词审定和公布的任务。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认识到在新的历史时期审定、统一和颁布天文学名词的重要社会效益,愉快地接受了重托,作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将这一任务作为首要工作,全力以赶地展开。下面将就选词范围、编排体例、审定程序和人名译名四个方面汇报。选词范围 审定任务下达后,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是如何确定审定的规模和范围。1933年公布的词条是1300个。1952年颁布的共1700个。中国天文学会主持编辑的俄英中对照天文学名词(1958年版)收词5000个。受中国天文学会委托编辑的《英汉天文学词汇》第一版(1974年)有名词6000个,第二版(当时尚未出版)收词16000个。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的设想是作为第一批,审定并公布天文学名词2000个左右。天文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遂将选词范围确定为现代中国天文学文献、教材和报刊中经常出现的天文学专业基本名词。这个拟定的选词范围意味着,有些基本名词虽然经常出现在天文学文献中,但若是其它专业的名词,则不在入选之列。例如:光谱,物质、函数、曲线、离子、稀释。然而由它们作为基本词组成的天文专业特有的名词,则在选词范围之内。例如:光谱型,星际物质,光度函数,生长曲线,负氢离子,稀化因子。有些词虽是天文学名词,但较为生僻,在现代天文学中不经常出现,也不列入审定。例如,尼奎斯特(Nyquist)采样定理,勒梅特(Lemaitre)正规化。此外,在确认不会产生误解的前提下,应尽量减少复合词的数量。例如:在入选之列的有“照相星等”和“极限星等”,复合词“极限照相星等”则不收。为了能反映现代天文学的时代特征,要选入和审定一批天文学新词。例如:质心力学时,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棱栅,黑洞,物质占优期。这样,按这一拟议的选词范围,于1984年3月,以待出版的《英汉天文学词汇》第二版为基础,选出词目3500个,在分委员会召开审定会之前一个月印发给每个委员。1984年7月召开了第一次审定会。审定会的任务是拟定审定条例,并以此为据,审定初选出的天文学名词。审定会上选定了2000个作为第一批审定的基本名词。会后打印成征求意见稿,连同选词范围和审定条例,一并分送天文学界和物理、数学等相邻学科的分委员会征求意见。在此之后,又经过1985年和1986年的第二次和第三次审定会,审定的天文学名词几经增删和调整,最后,在1987年的上报稿中确定第一批收词为1956个。编排体例 1933年公布的天文学名词的编排是英德法日汉五文对照。1952年颁布的是英汉对照。这次审定将采取怎样的形式呢?我们认为,审定的目的是为定名和统一,由国家公布的应是一批经过审定并统一规范化了的汉文名词,其中既有外国天文学名词的译名,也有中国自古有之的天文学术语。在中国固有的天文学名词中,有些是只在中国天文学史中经常出现,例如:三垣二十八宿的恒星专名和星群专名,古代历法名词和术语,古代天文学说专名,古代天文仪器专名。还有些则是治用至今的基本名词,例如:赤道、黄道、子午圈、卯酉圈、天极、中天、岁差、彗星、新星等等。这样,分委员会和全国委员会办公室商定,审定和统一的《天文学名词》是汉文名词为主体,并为每一个汉文名词,配上符合国际习惯用法的英文名。例如:测时—time determina-tion,韧致辐射—bremsstrahlung,分光解—spectroscopic orbit。对于中国固有的名词,则配上内涵一致或接近的英文名词。例如:司天监—imperial astronomer,浑象—celestial globe,霜降—First Frost。以汉文名词为主,配以符合国际习惯用法的英文或其他外文名的编排体例,将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二次由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的《天文学名词》的主要特点。此外,为了便于查讯和检索,确定要附有英文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审定程序 1984年,分委员会在召开第一次审定会之前,专门研究了如何有效地发挥分委员会拥有天文学各分支学科的专家的有利条件。我们决定,将初选出的3500个名词,按天文学、天体测量学、天体力学、天体物理学、天文学史、天文仪器共6个分支学科,并按星系和宇宙、恒星和银河系、太阳、太阳系共4个天体层次,分为10类,打印成分类词表。还编出星座、黄道十二宫、二十四节气、星系、星团、星云、恒星、星际分子、天然卫星、月面、流星群共11个天体专名表和天象专名表。分委员会把分类词表和专用词表,分别发给不同分支学科的委员,只要求审定本人最熟悉的专业的名词和术语。鉴于天文名词按分支学科分类尚没有成熟的框架和方案,我们一再申明,《天文学名词》的学科分类和层次分类,并非严谨的分类研究,仅是便于审定和查索,所以,分类本身不是审定的对象。这样,由于要求分委员会的每个委员审定的不是3500个词的词表,而是与每个委员所熟悉的领域关系最深的300-400个词,这就大大地提高了分委员会内一级的审查质量和效率,也对名词的增删,对各分支学科,各层次之间的调整和平衡提供了方便。随后,在1984年7月举行的第一次审定会上,顺利地通过了选词规范、编辑条例和审定条例,并审编出载有2000个名词的天文学名词分类词表和专用词表。会后,作为征求意见稿印发全国有关专家和单位广泛征求意见。1985年6月召开了第二次审定会,任务是研究和审议征求意见稿回收的反馈意见,修订《天文学名词》征求意见稿。全国委员会办公室提出要对《天文学名词》中一些新词、概念易于混淆的有争议的词以及有我国特点的名词作简明的注释,并要求《天文学名词》在按分支学科和天体层次的分类词表内,名词按内涵的相关性排序。会后,分委员会拟定了100个新词和概念易于混淆的名词,分配给委员分头撰写注释,并将《天文学名词》分类词表按内涵相关性重新排序。例如:摄动、摄动理论、普遍摄动、特殊摄动、摄动体、受摄体、摄动函数、长期摄动、周期摄动等几个内涵相近的名词编排成群。又如,星族、星族Ⅰ、星族Ⅱ、星族Ⅲ、盘族、臂族、晕族等几个词也排列一起。1986年4月举行了第三次审定会。审定会完成了《天文学名词》的定稿,其中第一部分是天文学中常见的基本词,第二部分是天体专名和天象专名的11个表,共收词1956个,并对其中100个词加了注释。会后由全国委员会办公室用计算机编印成册,作为送审稿上报全国委员会。1986年6月以全国委员会钱三强主任名义,将送审稿分送全国委员会中的天文学科的全国委员及指定的专家进行复审。1986年7月分委员会召开工作会议对复审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并逐步作出答复,再次送有关专家复审。1987年4月举行了第四次审定委员会会议,对送审稿作了必要的修饰和补充,完成了《天文学名词》的前言、编排说明、名词正文和注释、天体和天象词表的全部定稿,并由全国委员会办公室用计算机编辑了英文索引和汉语拼音索引,作为上报稿,上报国务院。《天文学名词》所经历的审定程序是第一次审定完成征求意见稿,送同行评议。第二次审定根据评议意见完成修订稿。第三次审定完善修订稿,作为送审稿,由全国委员会送专家复审。第四次审定根据复审意见完善送审稿,作为上报稿,上报国务院。人名译名 现代天文学的常用的和基本的名词和术语中,有为数不少的以人名命名的天象、天体、天文仪器、天文机构、常数、图表、方法、效应、关系、定律、定理和学说,还有以人名命名的月面结构、小行星。《天文学名词》送审稿的汇编和审定在1984-1986年期间,当时,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尚未成立。我们就尽可能少地选用和审定含有人名的名词和术语。既便这样,在第一批《天文学名词》1956个之中,仍有头人名的名词143个,涉及104个科学家译名。占名词总数的7%。在这批含有人名和地名的天文学名词的汉文名审定过程中,采用了名从主人,约定俗成,遵从规范,适当简化,靠拢主科,避免生僻共六条准则。名从主人——查明人物的国别,尽可能地按照该国的发音或国际习惯的发音,确定其汉文名。约定俗成——有些人名的译名由来已久,甚至能上溯到清代末年李善兰时代,就沿用不变。遵从规范——近年已陆续有多种文种的姓名译名手册问世,就尽量遵从规范,不另译定。适当简化——有些外国姓氏的音译很长,在容许范围内,适当简化。靠拢主科——在天文学中,有一批含物理学家、数学家、化学家以及其它非天文学家的姓名的名词和术语,按靠拢主科的原则,遵照其它学科的译名,不再另定。避免生僻——除少数流传已久约定俗成者外,力求避免采用生僻少用的汉字。关于含有地名的天文学名词,在天文仪器、天文机构、天文图表、地面陨星坑、月面结构、火星表面地形、小行星之中都有,这更是相当复杂的问题。不过,在《天文学名词》中,只有12个含有地名的基本名词,涉及10个地名。在此就不细说了。最后,对当前的和今后的名词审定提三点建议和希望。名词审定和统一工作的连续性和长期性——上一次国家颁布天文学名词是1952年,距今已35年了。鉴于现代天文学的发展和四化建设的需要,再过些年,就要审定并颁布第二批天文学名词。它将包括一些重要新词的补充,以及对第一批名词的可能有的修订。应该把对新词的汇集、整理、定名、做为分委员会的长期工作的一部分。还应着手安排涉及人名、地名、神名的天文学名词的审定和统一。建议全国委员会考虑建立计算机管理的名词词库。关于分委员会的名词审定和挂靠单位的支持问题——天文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没有专职人员,委员们都是天文学家。他们来自全国五个天文台和四个大学天文系和天文专业。过去三、四年的名词审定全都是业余活动,只是由于所在单位的支持,特别是分委员会中分工负责名词审定的挂靠单位的多方面支持,才得以有效地完成。现在,科研单位的人员和经费都分配到科研课题。凡不列入课题的项目,很难再得到人力和物力的支持,以及工作时间的保证。所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交办的任务,要争取列入名词审定的负责人或主要工作人员所在单位的课题计划。也许应提请尚在进行名词审定的各个分委员会加以考虑。对于《天文学名词》公布和出版的一点希望——《天文学名词》的颁布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一件大事,希望把好出版的质量关,我们说的出版质量主要指的是文字差错率和版式差错率。力求做到编辑和排印中可能有的差错,消灭在出版之前。  相似文献   

4.
1.总则1.1 审定名词术语的任务是给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词,以统一我国的自然科学名词术语。1.2 本条例对自然科学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原则、方法、体例等作具体的规定和说明。1.3 本条例是名词术语审定工作的通则。各审定分委员会应遵照执行。各学科的特殊问题,可自行适当地补充规定,并报名词委员会办公室。2.订名基本要求2.1 名词术语的用字应执行国家对语言、文字的有关规定。2.2 贯彻“一词一义”的原则。2.2.1 一个概念应确定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规范的中文名词术语。2.2.2 一个概念在不同的学科中如果已分别有统一的名词术语,确实不宜强行统一为一个名词术语时,极个别情况允许分别订名,在注释中以“又称”列出。2.2.3 为便于了解情况,提供参考,与所公布的名词术语概念相同的异名(包括港台名),选择某些常用的在注释栏中分别冠以“又称”、“简称”、“曾用名”、“港台名”列出。(港台名视资料情况逐步完善)。2.3 协调一致的原则。2.3.1 名词术语应由该词所属的学科(主科)统一定名。订名时应充分考虑与该词相关的其他学科(副科)的习惯用法。2.3.2 若副科使用主科的基本名词术语,则应与其保持统一,一般不再重复审定。2.3.3 不易分清主、副学科关系的一部分交叉词,几个学科要互相协调,统一订名。2.3.4 与国内已发布的、有影响的名词术语方面的标准及出版物原则上应协调一致。个别不一致的订名应充分协商、慎重订名。2.3.5 订名有严重分歧的名词术语,不宜强行统一时,可暂时不公布,待继续调查研究,条件成熟后再公布。2.3.6 各学科以外国人名命名的名词术语,其外国人名的译名由委员会的“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组织讨论,协调一致。协调委员会开会时应请有关学科的审定委员会派人参加。2.3.7 各学科以地名命名的名词术语,其地名译名以中国地名委员会公布的资料为准。2.3.8 各学科委员会在三审前应广泛征求意见,必要时还可召开各种形式的协调会。2.4 订名要遵从科学性、系统性、简明通俗性的原则。2.4.1 科学性:订名一般应反映名词术语的科学概念和本质属性。2.4.2 系统性:1,基础性术语确定后,其派生出的术语应与之相对应。2,在审定工作中各学科应按学科间的概念关系,系统地进行订名。2.4.3 简明通俗性:1,订名要易懂、易记,使用方便,不使用怪僻字。2,尊重“约定俗成”的原则。2.4.4 当科学性、系统性、简明通俗性互相矛盾时,要综合考虑,合理订名。3.关于选词3.1 各学科审定委员会负责审定本学科的基本词。3.1.1 基本词是指:(1)本学科较基础的词;(2)本学科特有的常用词;(3)本学科的重要词。3.1.2 使用其它学科的词,即使本学科使用频繁,也不收入审定。由该词所属的主学科审定。3.1.3 主学科对本学科的基本词可系统收词,渗透到其他学科的词一般不收(或少收);支干学科中使用到其他主干学科的一般词应不收(或少收),只收该学科渗透入本学科特有的词。3.2 注意选收科学概念清楚的、相对稳定的新词,使审定工作能反映当代学科发展水平。3.3 已淘汰的、无现实意义的名词术语一般不审定。3.4 各学科可按本学科名词术语的概念层次、难易、重要性、工作量等情况分批选词,审定、公布。4.定义4.1 凡概念易混淆的、有争议的、新出现的以及具有我国特点的名词术语应写出简明的定义性注释。4.2 定义是该词本质属性的表述。即用最简练的文字,准确、清楚地说明该词与其他事物区别的本质属性(该词的其他说明,如原理、构造、源出、特点、应用等一般不写)。4.3 定义的结构一般是 种差+属例如:比较复杂的概念表述时,根据具体情况,达到4.2节的要求即可。5.编排格式5.1 词条按学科的相关概念体系排列。例1例2 天文部分日 月 年视日 恒星月 回归年恒星日 朔望月 恒星年太阳日 : 太阳年平太阳日 : :天文日 : : : : :5.2 中文词后附与该词概念对应的英文(或拉丁文)名。我国特有的术语若无习惯的英文名,或暂时无法确定英文名,可不写。5.3 定义和重要的异名均列在注释栏。5.4 词条按下列方法编序码。序码分为两节:第一节代表专业序号,第二节为该词在本专业中的序号。例: 02 天体测量学 02.001 天体测量学 02.002 球面天文学 02.003 实用天文学 : :5.5 符号用法5.5.1 中文名中〔 〕内的字为可省略的字。例:位〔量〕矢〔量〕 position vector5.5.2 一条中文词若对应相同概念的两条以上的英文词(包括缩写词),则将最常用的英文词列出,并用“,”分开。例:平均位置 mean place,mean position图象数字仪 photo-digitizing system,PDS5.5.3 一条词在本专业中有几个不同的涵义时,用(1)、(2)分别写出英文和定义。例:大距(1)greatest elongation 内行星或卫星距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2)elongation 恒星在视运动过程中,其地平圈与子午圈交角达到极大时的位置。6.索引6.1 正文后附名词术语的英汉索引和汉英索引。6.2 英汉索引按英文字母顺序排列,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6.3 汉英索引按汉语拼音排序,并注明该词在正文中的序码。6.4 汉英索引按第一个汉字的读音排序(例1);在英汉索引中,英文字母照样排序(例2①)。希腊文、阿拉伯数字及罗马数字不排序(例2②)。例1 ① Am星 按“xing(星)”排。 ② α射线 按“she(射)”排。例2 ① Alpha ray 按“A”排。 ② α ray 按“r”排。7.审定程序各学科审定委员会按下列程序工作:各步骤说明:1.准备工作:主要包括明确审定的要求,确定学科概念体系及专业组分工。2.按专业分工分别收词。3.初审:各组分别初步审定本专业范围内的词(选词、排序、订名),确定需定义的词,分工写定义。若专业组成员很分散,初审可由组长负责。4.初审稿整理后(包括定义)打印二审稿。5.二审:召开全体委员会,从收词、订名、定义、排序等方面审定二审稿。6.整理后打印成征求意见稿。7.发征求意见稿:本专业的主要专家、学者、主要单位以及有关专业审定委员会和其他关系较密切的单位都应广泛征求意见。与外国人名有关的名词术语,单独列出交委员会办公室,由“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协调委员会”讨论协调。8.对返回的“征求意见稿”,由专人逐条整理汇总。与有关专业重复的、不统一的词应进行多种形式的协调(开会、书信、口头)。9.三审(终审):召开全体委员会,汇报征求意见情况。对本批公布的词的订名、定义等全面审查初步定稿。10.三审后整理成上报稿作到清稿、定稿,必要时可召开主任、副主任或组长会讨论解决定稿中的遗留问题。定稿后拟写前言、编订说明、列出委员会名单。填写“报批表”,分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签名后上报。11.全国委员会主任再次请有关专业的全国委员和专家提出复审意见,然后签字批准。12.全国委员会主任批准后,由办公室组织编辑、出版。13.出书同时发表公告正式公布。(樊静执笔)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后,医疗卫生事业迅速发展,人民的健康水平大为提高,消灭了危害严重的传染病,开创了医学发展的新纪元。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医学的治疗范畴和研究领域日益扩大,新学科、新概念、新理论、新方法层出不穷,相应产生新的医学术语。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发展,国内外学术交流日趋频繁,医学书刊大量出版,术语使用存在一些混乱现象,为了适应医学科学发展,统一医学术语十分必要。术语的统一和规范化,对医学知识的传播,教材、文献的编纂、检索,以及国内外学术交流均有重要意义。我国医学界历来重视这项工作,老一辈医学家不辞艰辛,为创立医学术语规范化作出巨大贡献。1916年,中华医学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就设立了“名词部”,嗣后十年,每年都举行医学名词审定会议,厘订医学术语。建国初期,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领导下,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医药卫生组,进行汇集和审定医学名词工作,1957年出版了《医学名词汇编》其后,因十年动乱和其它原因,名词审定工作中断了。1986年7月,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和中华医学会直接领导下,成立了以吴阶平教授为主任的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开展医学术语审定工作。一、术语审定的程序与方法医学术语浩如烟海,审定工作从何做起?根据医学系多科性综合应用学科的特点,审定工作大致按临床、预防和医技基础三大部类,由专科学会组成专业术语审定组,负责本专业术语的收集、审议、征集意见以及与有关学科的协调工作。各专业的术语均需经过几次会议审议讨论才能定稿。术语的规范化不能用行政命令强制推行,必须先经广泛的民主讨论,然后才能集中统一。目前我国尚无医学术语专业队伍,部分医学家将是医学术语学家。他们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医学术语的使用者和审定者主要是同一专业的工作者。充分利用学会横向联系,人才荟萃的优势,聘请临床知识渊博,科研、教学经验丰富,热心从事术语审定工作的专家担负审定工作。审定组成员按业务专长,负责某一领域术语的收集和初选工作。为避免交叉重复,划分收词范围,明确审定医学术语不同于编写《词汇》、《词典》工具书,审定的内容包含本专业的疾病名称、症状体征和诊疗技术等方面。术语的顺序按专业的概念体系排列,汉文名和英文名对照。包涵新概念,易混淆产生歧义和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术语,加以简明定义性注释。术语初选主要参考《医学百科全书》和《国际疾病分类》(ICD-9),保证术语初选质量,利于国际交流和国内规范统一。专业审定组整理的初审稿,寄发全国有关专家,广泛征询意见。有关单位的学者对审定工作热心支持,大部分反馈回书面意见,有的建议修改汉文订名,增加术语系列;有的填补疏漏,纠正外文拼写错误;有的阐述改订的理由。通常百分七十左右返回意见,审定组归纳整理成第二稿。实践证明,利用学科年会或学术会议,召开专科学会常委扩大会议,并邀请关心术语审定工作的专家对术语进行复审,既节省时间和经费,又直接听取各方面意见,集思广益,有利于提高审定会议质量。这样做既有群众基础,又有权威性,也便于推广使用。专科学会常委对术语进行复审后,审定组对第二稿进行整理,提出与相关学科协调订名的名词,进行订名协调,其原则是“副科服从主科,临床服从基础;基础学科订名也要认真考虑临床各科的意见”。协调的目的在于统一,各方互相谦让,相互照应,尽量一致,确有不能统一者,注明又称名,或注明相关学科的叫法。妇产科术语“绝经期综合征”(menopausal syndrome)协调后改为“更年期综合征”(c1imacteric syndrome);“盆腔脏器切除术”改为“盆腔廓清术”(pelvic exenteration);口腔医学术语“智牙”(wisdom tooth)改订为“第三磨牙”(third molar)。经过三个程序的审议,专业术语基本确定后,报请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议通过。医学名词审定委员由各科知名专家组成,他们大多是各专业的学科带头人,有更高的权威性和更广泛的代表性。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贯彻执行术语审定的原则和方法,审定术语,解决共性问题,拟订遵循的原则,经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议通过的术语,由医学名词办公室整理上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委请专家复审,解决复审提出的问题后批准公布,即为医学专业规范术语。二、审定医学术语遵循的原则医学是自然科学的一个分支,其术语订名应遵循术语学原则,体现单义性、科学性、系统性和简明通俗性。现代医学术语多数由国外翻译引进。术语订名受医学发展历史条件,译者水平和名词沿革的影响,部分医学术语订名不确切,未能体现所指事物的本质属性。术语的主旨是概念内涵,审定医学术语是给医学各专业的科学概念确定规范的中文名。坚持术语的单义性是术语学的基本原则,一个概念确定一个术语,只订一个推荐用名,不能将一个概念订为几个术语。如thalassemia病首先在地中海沿岸发现,因此称为“地中海贫血”,后来在其他地方继续发现同一症状的疾病。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证实此病的机制是珠蛋白生成障碍所致,故审定名为“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注明又称“地中海贫血”。又如“花粉症”(pollinosis)注明又称“枯草热”(hay fever)、“季节性变应性鼻炎”(seasonal allergic rhinitis)。再如口腔医学的“急性坏死溃疡性龈炎”又称“奋森龈炎”,曾用名“文森龈炎”。前者为推荐用名,是审定的规范术语;又称名为仍可使用的同义词,是异名;曾用名为已废弃,不再使用的旧名。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先行各科术语审定工作中遇到的共性问题,经过研究,确定了下列遵循的原则:(1)术语订名要符合科学性,当它与约定俗成矛盾时,首先考虑的是科学性。妇产科术语cesarean section,原意为剖开腹腔,胎儿娩出的手术。俗称“剖腹产术”,其实要进一步剖开腹腔内的子宫,胎儿才能不经产道而降生,故订名“剖宫产术”,注明曾用名“剖腹产术”。心血管病学术语infarction,1959年以前订名“梗死”,1959年推广保护性医疗,为了安抚病人,使患者解除思想顾虑,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将“梗死”改名“梗塞”。《英汉医学词汇》等工具书将infarction订名“梗塞、梗死”,一直沿用下来。病理学者认为infarction订名“梗死”才表明疾病本质,体现科学性。众所周知,肠道内含食糜或粪便,有可能梗阻;血管充盈血液,血栓形成后会发生闭塞。肌肉组织本身没有空腔和管道,若严重损害、坏死,失却功能就是梗死。myocardial infarction是因供应心壁肌肉的血流中断,部分心肌严重缺血,产生一系列严重症状,如合并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乃至死亡。专家们认为医学术语应能表达术语的概念内涵,阐明疾病的本质。从病理学和发病机制考虑,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决定将myocardial infarction订名“心肌梗死”,注明又称“心肌梗塞”,便于逐渐过渡,统一使用经审定的推荐用名。(2)以外国科学家姓氏命名的术语,有人主张照写原文,不必汉译。我们审定的是汉文医学术语,外国科学家的姓氏应有规范的汉文译名,因此,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下设译名协调委员会,由精通外文,擅长人名地名翻译并熟悉专业的专家组成,负责译名协调工作。译名协调的原则是“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人名译名过去多按英语发音翻译,容易因发音不同产生差误,致使同一人名在不同学科称谓不同,或在同一学科有不同叫法,应按科学家所属国的语音进行审定,如将“何杰金病”(Hodgkin disease)改为“霍奇金病”;“美尼尔病”(Meniere disease)改为“梅尼埃病”;奋森氏咽峡炎”(Vincent angina)改为“樊尚咽峡炎”……按照协调原则译出汉文名,有所遵循,利于规范统一。(3)术语订名力求简明通俗,便于推广使用。如耳鼻咽喉科,因中耳的镫骨底板缺损造成的外淋巴喷溢症,订名“镫井喷”(stapedial gusher)。对已有的简明意译名,在国内又普遍使用的术语,就肯定其意译名。如将Takayasu arteritis订名“大动脉炎”,Kaschin-Beck disease订名“大骨节病”,Trousseau sign订名“低钙束臂征”,Chvostek sign订名“低钙击面征”,托伦瓦尔特氏病(Thornwald disease)订名“咽囊炎”。(4)现代医学术语多从国外翻译而来,构成术语辅助成分的英语往往译法不一,产生称谓不同,审定医学术语,统一将artificial译为“人工的”,allergic译为“变应性”,primary译为“原发性”,idiopathic译为“特发性”,septic译为“脓毒性”,auto-译为“自身”,-genic译为“源性”,mechanism译为“机制”,作为词素规范术语。(5)把握术语审定稿的质量是做好审定工作的关键。审定医学名词,是确定规范的专业基本术语,为了避免收词冗长累赘,对一些具有共性的系列术语,可举一反三,归类订名。由各种细菌、病毒或真菌引起的肺炎,不必细列各种肺炎的具体名称,仅归纳为“细菌性肺炎”(bacterial pneumonia)、“病毒性肺炎”(viral pneumonia)和“肺真菌病”(pulmonary mycosis)。具体订名时,在“肺炎”之前冠以病源微生物的名称,如“链球菌肺炎”等。三、成绩、问题及展望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有关部门协助和各专科学会大力支持下,经过几年的努力,组建了45个医学专业术语审定组,审定了妇产科学、耳鼻咽喉科学、风湿病学、血液病学、呼吸病学、内分泌病学、口腔医学等7个科的第一批规范术语约4000条,经审定委员会审议原则通过了传染病、心血管病,胃肠病、肾脏病、神经病、精神病、结核病等11个科的术语6000余条,其余27个专业术语审定组继续审议协调工作,近期将陆续完成上报,经复审批准后公布。通过几年工作实践,总结一些成功经验,探讨一些问题:医学本身是一个大系统,是多科性综合应用学科。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医学分科越来越细,彼此又密切相关。几十个医学专科宛如枝繁叶茂的大树,枝干交叉,网络纵横,各专业使用的术语互相渗透,相关学科协调订名的任务比较繁重,同一概念在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之间,在医学各专科之间有不同的称谓。如perinatology在妇产科原称“围产医学”,在儿科却称“围生医学”。前者对孕产妇而言,后者为胎儿、新生儿而论。“产”与“生”密切相关,孕产妇健康是为了胎儿顺产、新生儿健康成长。妇产科习惯叫“围产医学”,在儿科则称之“围生医学”,强调习惯,各执己见,经过几次协商,最后在终审会上决定订名“围生医学”又称“围产医学”,前者为推荐用名,后者为还可使用的同义词。传染病学和免疫学术语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缩写为AIDS,是一种病死率极高的流行性免疫缺陷病。此病系接触传染,在世界各地蔓延,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办法。新闻媒体以AIDS的近似音译“艾滋病”(曾译爱兹病)宣传报道,产生快速新闻效应,广为人知。传染病学术语审定组以通俗、简明为由,订名“艾滋病”;免疫学术语审定组则认为订名要表明疾病的本质,体现科学性,订为“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两个审定组经过几次协商,取得共识,统一订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简称“艾滋病”。临床医学与基础医学各科的术语互有交叉,部分订名不一致,如“牙本质”与“牙质”两词,前者在口腔医学中,专指牙体某一层的牙质;后者在组织学中泛指牙质,概念不明确,经过协调,统一订为“牙本质”(dentin)。“前磨牙”(permolar)与“双尖牙”(bicuspid),统一订名为“前磨牙”又称“双尖牙”。呼吸病学的“生理死区”与呼吸生理术语“无效腔”(dead space)协调后统一订名“生理无效腔(physiologic dead space)。医学本身几十个分支学科的名词互相渗透生理学、生物化学、组织学、胚胎学、解剖学、遗传学、微生物学等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与医学关系密切,使用的术语有所交叉。审定医学术语,有大量的协调工作要做,医学名词办公室肩负繁重的任务,需要加强力量,系统安排才能如期完成任务。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已审定7个科的术语,其余各科均不同程度开展工作,面已铺开,基础较好。今后加强领导,充实力量,切实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各方面给予支持,拨给足量经费,增速术语审定速度,相对集中,大力协调,引进激励机制,群策群力,加强成熟报批工作,经过努力,名词审定工作的数量和质量就能跃上新台阶,完成第一批医学术语审定任务指日可待。  相似文献   

6.
做工作,办事情,速度快,质量好,较为理想。欲达此目的,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经过不懈的努力,并有良好的客观条件相配合,方能事半功倍,如愿实现。开展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工作四年来,在上级领导下,笔者从事生物学和医学等几个学科的名词审定组织工作,有的学科进展速度快,质量好,有的学科工作开展较缓慢,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应吸取的教训。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起步较晚,但一年多时间,完成通常三年才能完成的名词审定工作。时间短,用费节省,达到质量标准,已经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准备出版公布。本文对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进行一些初步探讨,(一)生理学名词规范化的历史和现状生理学是生物学和医学的基础学科,是我国自然科学中发展较早的学科之一。本世纪初,老一辈生理学家呕心沥血,为发展我国生理科学事业历尽艰辛,为建立完整的生理学研究方法,实现名词术语规范化,作出巨大贡献〔1〕。我国生理学界历来重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中国生理科学会1926年成立,1927年便创办《中国生理学杂志》(The Chinese Journal of Physiology),交流生理学研究成果,推广生理学名词术语,六十多年来对我国生理学的发展和生理学名词术语规范化,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2〕。新中国成立后,在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下,设立了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1950年8月,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和中央卫生部联合聘请李铭新、沈霁春、汪堃仁、孟昭威、侯宗濂、张锡钧、蔡翘、赵以炳、刘曾复、鲁德馨等15位先生为生理学名词审查委员〔3〕,召开审查会议,逐字审查了卫生部卫生教材编审委员会编订的《生理学名词》。《名词》收集生理学和巴浦洛夫学说术语3600余条,于1954年正式出版,这是我国近代生理学名词规范化与统一的重要工作。建国四十年来,生理学迅速发展,新技术层出不穷,新理论相继诞生,相应地产生了许多新的生理学名词。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贯彻实施,国内外学术交流日趋频繁,生理学书刊大量出版,术语的使用存在混乱现象。如长期以来“出汗”与“发汗”概念混淆,“拮抗”与“颉颃”并用,“铃蟾肽”误为“蛙皮素”………。“压抑”与“阻抑”,“递质”与“介质”、“调质”,“转运”与“转移”、“转换”,“传递”与“传导”等区分不清,英文译名混乱。“泌尿”、“排尿”还是“尿生成”,哪个正确?诸如此类,不胜枚举。生理学名词的规范化与统一,对生理学知识的传播,生理学文献的编篡、检索,国内外学术交流,以及相关学科之间的沟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生理学名词的审定统一成为当务之急。1987年11月,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领导下,由中国生理学会开始筹备,1988年5月正式成立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分委员会),聘请著名生理学家冯德培、王志均、吴襄三位教授为顾问,梅镇彤教授为主任委员,陈宜张、邓希贤、陈国治三位先生为副主任委员,以及28名委员组成分委员会,具体负责收选名词、征询意见和审议核定工作。(二)熟悉情况,组成得力的工作班子“方针、政策确定后,干部是决定的因素”。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能否在短期内完成名词审定任务?关键在于熟悉情况,组成有代表性、工作实干的名词审定委员会。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生理学工作者相对集中于上海和北京两市。中国科学院所属的上海生理研究所和脑研究所,数百名科研人员开展多课题的研究工作,尤以生理学的前沿——神经生理学研究见长。上海医科大学等六所高等院校生理学科研教学力量很强,海军医学研究所的潜水生理研究在全国名列前矛。徐丰彦、冯德培、朱鹤年等老一辈生理学家培养出相当数量的后起之秀,活跃在科研、教学第一线,成为学科带头人。全国生理学会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会员243人,上海市便有56人〔4〕。上海生理学人才荟萃,是我国生理学科研、教学工作的大本营。北京是生理学会所在地,医学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军事医学科学院和中医研究院所属的研究所,北京医科大学等六所有关的高等院校,生理学力量强大,研究课题较多,除神经生理、消化生理、循环生理原有较好的研究基础外,其他领域也扎实地开展工作。著名生理学家蔡翘、王志均教授等培养了一大批中壮年骨干力量,成为生理学领域的中坚。此外,各省市、自治区的高等院校及科研单位也有相当数量的生理学科研教学骨干,形成以上海、北京为主要基地的全国生理学人才网络。鉴于我国生理学人才分布情况,组成的名词审定委员会,既要有代表性,又必须相对集中于沪、京两地,以上海为中心,组成有各系统、各大区代表参加的分委员会。32名成员中,上海15人,北京6人,其余为东北、西北、华北、西南和中南地区的代表。为了加强名词审定工作,实现名词审定委员会和学会干部一元化领导,分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由学会领导担任。学会副理事长、原上海生理所的所长梅镇彤教授为分委员会主任委员。另外两位副主任委员分别由学会的副理事长、副秘书长兼任,挂靠在上海生理研究所,由《生理学报》编辑部负责日常事务。学报编辑部主任担任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便于组织推进工作。分委员会委员相对年轻化,55岁至62岁者占多数。他们学有专长,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外文水平,能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富有实干精神。他们中的部分同志做过生理学工具书的编写和翻译工作,熟悉收选专业基本词,对审定名词的框架,收词层次有明确认识。学报编辑部的同志有编辑业务工作能力,筛选名词,审核定义性注释,较为得心应手。委员相对集中在上海,利于集中研究,开展审定工作。上海生理研究所、上海脑研究所的现任所长,上海医科大学的副校长、生理教研室主任均系分委员会委员。分委员会的工作得到有关单位的支持,工作效率高,成为工作实干的领导班子。(三)充分准备,确定审定名词的框架和层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磨刀不误砍柴工”。1987年9月,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名词审定工作会议,中国生理学会派副秘书长邓希贤先生参加了大会。同年11月,中国生理学会开始筹备成立生理学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分委员会成立后,首先学习有关的文件和名词术语审定的原则及方法,学习天文学分委员会等有关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经验,具体制定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计划,拟定了选词的原则和审定名词的要求,明确了审定的生理学名词,主要是生理学文献中经常出现的专业基本词,注意选收科学概念清楚和相对稳定的新词,使审定的名词能反映当代生理学发展的水平。经过讨论,确定生理学名词的选词框架为:01绪论;02肌肉和神经;03中枢神经系统;04感觉器官;05血液及其他体液;06循环;07呼吸;08消化和吸收;09排泄;10代谢,体温;11内分泌,生殖生理;12特殊环境生理;13实验仪器,共13部分。具体工作时,可参考高等院校生理学教科书的章节目录,确定收词层次。收词层次不能过低,不能太细,只收基本词。新的名词术语,层次可以深一些,要有定义性注释,以免概念混淆,引起误解。选词注意避免与相关学科交叉,尽量减少重复劳动。为了学科名词的系统性,必不可少的重复,应协调统一。(四)连续作战,一气呵成根据生理学学科范畴,确定审定名词的框架之后,按委员业务专长,分为若干专业审定组。每位委员负责收选一定范围的名词。1988年3月底,各委员按系统完成名词初选工作,共计4059条。5月中旬,在上海召开分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生理学名词审定工作会议。会前作好了准备,统一收选名词书写格式及文字注释的要求,安排好各部分内容的大概条数。开会时,委员们对名词初选稿进行讨论,经删简修改,整理汇编成征求意见稿1709条,寄发全国有关的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专家、教授,广泛征求意见。9月份,各方面意见陆续反馈回来,按系统汇总整理,修正补充,先召集在沪委员开会,为召开全体审定委员大会作好准备。经过一个多月的归纳整理,10月下旬在沪召开第二次名词审定工作会议。委员们对征求意见后的二审稿,进行认真讨论,修正完善;按框架系统,进行词汇量和条目内容的综合平衡。11月中旬,在沪的委员再次开会,删去了各系统间的重复名词,对汉语用词,英文拼写等认真讨论,反复推敲,对错误之处进行校正。将全部名词输入IBM-PC微机内,打印成复审稿。(五)广泛征询意见,注意与相关学科协调为集思广益,分委员会向有关单位,有关专家寄发征求意见稿70多份。根据征求意见对象的专业特长,提出重点审阅某几方面内容的要求,欢迎他们对其他部分的名词提出宝贵意见,要求按期寄回名词术语审定意见表。结果50余位先生提出增补修改的建议。少数先生对审定生理学名词与编写《生理学同汇》区分不开,建议多收一些与生理学有关的词汇。他们不了解名词审定的原则及方法,不明白审定名词是为国家审定生理学规范的基本词。生理学既是生物学的基本学科又是医学的基础学科,它与生物学范畴的组织学、生物化学、动物学、细胞生物学的部分名词有交叉,与医学的呼吸病学、血液病学和内分泌病学的术语相互渗透,从严掌握收选属生理本质、生理现象和生理过程的名词术语。审定的生理学名词必须与相关学科协调统一,分别征求医学、组织学、生物化学、动物学和细胞生物学等学科有关专家的意见。例如生理学名词中原有“自突触”(autapse)、“自受体”(autoreceptor)、“自调节”(autoregulation)……等词。在医学、微生物学和动物学中,类似的名词定为“自身……”,其英文名的前缀与生理学的相同,均为“auto-”或“aut-”,生理学名词应考虑与相关学科协调统一,因此定名为“自身突触”、“自身受体”、“自身调节”……。生理学中“拮抗”(antag-onism)与“颉颃”并用,不统一,而医学、生物学、微生物学和组织学中则统一为“拮抗”。根据汉名含义,按《辞海》释义,为了简明通俗,易懂易写,生理学也统一定为“拮抗”〔5〕。(六)发扬学术民主,统一术语定名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员,60岁左右者占多数,彼此资历相近,学识相当,开会讨论,竞相发言,进行心平气和的争论。如讨论体温调节中的“出汗”(perspiration)还是“发汗”时,部分委员认为定“发汗”恰当,北方民间习惯叫“发汗”;另外的委员则认为定“出汗”正确。两词仅一字之差,但两者的概念及其机理却不相同。“出汗”(perspiration)是大脑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以排汗形式散发体内蓄积的过多热量,使机体主动适应高温环境,是主动排汗。而“发汗”多系服用中、西药物,或用物理方法,促使排汗,降低体温,是被动排汗,两词概念内涵不同。会议决议定名“出汗”。在具体讨论几个新旧名词更替时,要用发展的眼光、科学的观点,根据最新的科研成果,确定符合概念内涵本质属性的名词。如“蛙皮素”(bombesin),最早是在一种形似蛙,实为蟾类的皮肤中提取的一种激素,后来经动物分类学鉴定,不是蛙而是铃蟾。那种激素现已确定是一种肽类物质。因此,将“蛙皮素”正名为“铃蟾肽”。在讨论循环系统的生理学名词时,“心房利尿钠因子”、“心房利尿钠素”和“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三个名词的沿革,初时只发现心房分泌某种因素起利尿钠作用,进一步发现该因素系一种激素。后来才确定这种激素系由心房分泌的一种肽类物质,它随血液循环,促使肾脏排出尿钠增多。为使名词精炼简明,定名“心房钠尿肽”。通过审定会议发扬学术民主,对一些词义相近,容易混淆的名词,以及一些新的术语,进行统一定名,使名词的概念更清晰,含义更科学。过去“压抑”、“阻抑”、“抑制”几个近义词,不仅其概念容易混淆,英文译名也不统一,通过会议讨论,明确“压抑”、“阻抑”、“抑制”、分别对应depression,suppression,和inhibition的概念内涵;“递质”“介质”“调质”分别对应transmitter,mediator和modu1ator的概念内涵。根据名词审定简明、通俗的原则,把“促”、“缩”、“催”置于词首,使名词含义既简明又科学。如过去称“胃泌素”、“胰泌素”、“肠泌素”现在改为“促胃液素”(gastrin)、“促胰液素”(sectretin)、“促十二指肠液素”(duocrinin);又如过去叫“胆囊收缩素”、“绒毛收缩素”,现定名为“缩胆囊素”(cholecys-tokinin)、“缩绒毛素”(villikinin),以及“催产素”(prolactin)、“催乳素”(1actogen)等。在审议循环系统的名词时,为了更符合科学性,把“加压”(pressor)和“减压”(depressor)改为“升压”和“降压”,把相应的“加压区”、“加压神经”、“加压中枢”改名为“升压区”、“升压神经”、“升压中枢”;“减压区”、“减压神经”、“减压中枢”改名为“降压区”、“降压神经”、“降压中枢”。(七)虚心接受复审,采纳人名译名协调委员会的意见生理学名词经过两次全体委员大会审议,广泛征求意见,四次小会讨论,整理成稿,请冯德培、王志均和吴襄三位教授复审。三位老专家对名词审定工作热心支持。冯老年逾八旬,亲自参加审定工作会议,勉励大家共同努力,做好名词审定工作。王、吴两位教授虽年事已高,健康状况欠佳,仍认真细致审阅复审稿,提出修改的建议。上海和北京的审定委员分别开会,对三位老先生的复审意见,逐词、逐条认真讨论,对他们提出的宝贵意见,尽量予以采纳,如将“感官特异能”(specific of sense)改为“感官特殊能”,避免与特异功能相混淆。少数不能接受的则保留原定名,向上级写出复审意见处理情况报告,向复审者讲明保留原定名的原因。关于人名译名,采纳人名译名协调委员会的意见,按照“名从主人”,“约定俗成”、“副从主科”和“尊重规范”四项原则,统一生理学名词中外国人名译名。例如循环生理名词“马雷定律”(Marey’s law)原定名玛丽定律,吴襄教授复审指出,Marey系法国男性生理学家,改为“马利定律”。人名译名协调委员会根据“名从主人”的译名原则,按法语语音,建议改为“马雷定律”,被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采纳。总之,生理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从成立到完成第一批名词审定工作,前后仅经历一年多时间。一年内召开两次审定大会,前后召开四次小型讨论会议。名词审定工作起步虽迟,但进展速度较快,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名词审定任务。他们的工作,提供了一些经验,值得参改,如:分委员会成员相对集中,相对“年轻”化;强化名词审定工作,实现学会和名词审定委员会的一元化领导,组成实干的工作班子;作好准备,发扬连续作战作风;得到有关单位支持,尽量节省开支等。  相似文献   

7.
经过七年多的工作,《数学名词》(第一批)已于1992年底完成,并上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批准,以图书的形式于1994年初公布出版。根据国务院授权,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审定公布的名词术语,科研、教学、生产、经营以及新闻出版等各部门均应遵照使用。七年来,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下简称全国名词委)和中国数学会的领导下,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做了许多工作,现将工作情况简单汇报如下:一、1985年成立数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田方增先生任委员会主任,聂灵诏、王隽骧先生任委员会副主任,先后聘请顾问四名,委员20名。同年按全国名词委的“自然科学名词审定条例”着手于数学学科基本词的收集。按“条例”规定,这次审定数学领域的基本词,确定规范的汉文名。经过前后词条草稿、一审稿的讨论研究,田先生起草了《数学名词》基础框架,共10部分,得到大家的赞同。经二审会讨论研究,增设一个部分,它由已定的10部分中属基本且公用的词构成,全部确定为11个部分。经三审会讨论研究后,调整为最终的12部分,基本上覆盖了数学基础理论及其应用,所收集的词条亦反映了近20年学科的新发展。二、由于我们着重于基本词,如果某些复合词的词义只是基本词意义上的叠加,则这些复合词不必都列出。有的一系列词,加上一形容词后,成一系列新概念新词,则只收这些形容词(或有代表性的少量复合词),其复合的一系列词不再一一列出,读者使用时可自行复合。因此我们的收词量远少于一般词书工具书的量。数学学科从其历史和涉及的领域来看,都是个庞大的学科。由于整个学科分支繁多,理论与应用错综复杂,又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各分支收词的标准不易掌握统一,使各种选词取舍难免存在不均衡的情况,有些基本词遗漏的现象也是存在的。三、根据“审定条例”,这次审定工作以“科学性、系统性、简明通俗性”为原则,由概念出发,确定规范的汉文名,目的是使汉文的数学名词规范、统一。“审定条例”规定,对已约定俗成的名词术语,一般不再强行改动。数学是老学科,前辈学者留下的整套数学名词,是我们的巨大财富。我们继承前人的遗产,开拓新的工作,以适应和推动数学学科的新发展。对数学内部一些不统一的称谓,如“映射”、“映照”,同一概念不同名的词,经多次研究讨论,广泛征求全国各地数学工作者的意见,选用“映射”为推荐用名。数学名词委与物理名词委协商,“概率”、“几率”两词选用了“概率”,物理工作者放弃原有的“几率”,向数学靠拢。在“矢量”、“向量”的争论上,经多次协商,并由全国名词委前主任钱三强主持召开多个学科名词委讨论,协商结果认为这两词使用广泛,各自都已派生了一系列的复合词,难以统一。物理称“矢量”,数学称“向量”,有待以后发展再作定论。几年来的工作,我们体会到,术语统一是重要的,但统一要有个过程,如强行一步统一将适得其反。即使在数学内部各分支学科中,概念相同而不同称谓的现象也存在。因此有些词暂时在“推荐名”后作为“又称”列出,允许其存在;有些词列为“曾用名”,表示此名今后不再使用。四、由于历史的客观原因,近代科学技术源源不断传入中国,外文科技术语也不断流入,中文科技术语的定名受到外文(尤其是英文)的影响。在审定中,掌握以下两点是必要的。一是立足于概念定义,二是尊重中文的用字习惯。因此这次的审定,不仅仅是翻译。有些英文词,直接反映了概念的内涵,直译是不成问题,名符其实。有些英文词有多义性,应根据不同概念取其义定中文名,如只取一个英文意思直译,造成不同概念的中文术语都相同,就甚为不妥。吴大任先生多次强调,要充分发扬汉语的优势,坚持汉语构词规律,就能创造简洁、流畅、严谨的数学语言,这是大有利于我国普及数学学科的。五、在这次审定过程中,有些词不是“遗漏”而是“等待”。如“模糊”(fuzzy)以及由它衍生的复合词“模糊数学”、“模糊逻辑”、“模糊拓扑”等。审定委员会经过多次认真的讨论,尽管也看到此方面学术很活跃,术语应用也很多,但对它们的内涵及与其它学科术语间的关系还要看发展,因此把这类词存留至下一批解决,有待学科发展更加成熟,有更明确的涵义再确定(我们注意到《自动化名词》把“模糊逻辑”等6条词已审定公布),还有一些词,诸如“计量数学”、“数值数学”、“工业数学”、“医药数学”,甚至“灰数学”等,都有待下一批进一步讨论决定。在征求意见中,很多同志来信希望能把近年来发展活跃的新学科术语尽快收入,规范统一。我们增收了个别词,还有更多的词有待第二批系统地考虑收集。六、在整个审定过程中,共召开了3次全体委员的审定会,10多次分组讨论会,还组织了交叉学科名词的协调会,外国数学家人名的定名协调统一会。全国名词委组织各个学科对外国人名作了统一规范译名,数学名词中一千多带有人名的词条都作了在整个自然科学和技术范围内的人名统一译名。七、我们曾先后得到台湾出版的《数学名词》(1980年版)和“统计学名词”的讨论稿。在第一批公布名词的讨论中,我们还未顾及与台湾数学名词的统一工作。随着近年来海峡两岸交流增加,海峡两岸科技名词统一问题已提上日程,今后应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两岸数学名词对照统一工作。当今信息时代,在国际、国内科技的学术交流、文献情报检索等方面,都对科技名词规范化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在七年多的工作中,我们得到数学界的广泛支持和帮助,许多同志多次审阅,提出了很好的意见。科学出版社的《数学百科全书》、高教出版社的数学组、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科图法”、“汉语主题词表”、《数学学报》等编辑部同志都非常关心和支持我们的工作,并且给予很多帮助,在此我们向这些同志表示深切的谢意,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关心《数学名词》工作,并对已公布的名词提出意见,有待今后修订、提高。  相似文献   

8.
1990年1月6日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在中国记者协会新闻发布厅举行了第三次新闻发布会。新闻发布会由国家科委高技术司司长、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马俊如同志主持,中国科学院特邀顾问、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钱三强同志,代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正式公布了《大气科学名词》、《土壤学名词》、《地理学名词》、《地球物理学名词》、《物理学名词(基础物理学部分)》、《微生物学名词》、《林学名词》和《医学名词(第一分册)》等八个学科的自然科学名词,并宣布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委员会全体会议,将于1990年1月8日-9日在北京召开。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刘杲同志讲了话,他说:贯彻使用经过审定的规范的自然科学名词,新闻出版界的同志们肩负着重要责任。一是要做好宣传工作,通过各种出版物,各种传播媒介,进行广泛的、持久的宣传。二是要带头使用规范的自然科学名词,各报纸、杂志、图书,特别是教科书和工具书,要非常自觉地使用经过国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首都新闻出版界各单位,如:新华社、中国新闻社、人民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光明日报、中国科技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日报、北京周报、健康报、新闻出版报、北京日报、经济日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林业报、中国电子报、中国有色金属报、中国农机化报、中国环境报、消费时报、上海文汇报驻京办事处,科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高等教育出版社、农业出版社、林业出版社、冶金出版社、水电出版社、化工出版社、石油工业出版社、地质出版社、人民交通出版社、中国标准出版社、中国地图出版社、北京科技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及有关学术期刊编辑部等八十多个单位的记者、编辑,出席了新闻发布会。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有关分委员会主任或代表,与记者们见了面,并回答了他们提出的问题。新闻发布会后,各新闻单位相继做了宣传报导:《中国新闻》1990年1月8日以“中国公布一批审定完成的自然科学名词”为题,重点报导了钱三强主任的讲话。报导说:“由于中国近代科技起步较晚,各学科使用的名词术语大多由国外引入,译名缺乏统一标准,学术名词订名十分混乱,出现概念与订名不一致,同一概念有不同订名,同一订名蕴含不同概念等现象,给科技信息交流、科研、教学工作带来有害影响。为此国务院于一九八五年批准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并指示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人民日报》1990年1月7日报导的标题是“我国逐步统一自然科学名词”。《光明日报》1990年1月8日报导的标题是“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八个学科的统一名词。”《科技日报》1990年1月7日报导的标题是“统一规范自然科学名词,大气科学等八个学科名词公布。”《新闻出版报》、《中国教育报》、《健康报》、《中国林业报》、《消费时报》等有关报刊都及时做了报道。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北京人民广播电台也都在当天新闻节目中播发了新闻发布会的消息。这些宣传报道发出之后,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科技界的广泛反响。  相似文献   

9.
一、总则(一)为了适应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促进自然科学名词规范化,经国务院批准,成立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以下简称名词委员会)。名词委员会负责审定自然科学各学科的名词(包括命名原则),并根据国务院授权予以公布,所公布的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二)受国务院委托并经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商定,名词委员会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共同领导,以中国科学院牵头。二、组织机构(三)名词委员会由全国委员会、学科分委员会两级组成。(四)全国委员会1.全国委员会的任务是组织各学科的名词审定工作,经审查批准后予以公布。2.全国委员会设主任委员1人,副主任委员若干人(其中一名专职副主任委员),委员总数为80人左右。3.全国委员会主任委员由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联合提名,报国务院批准;副主任委员由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教委、中国科协、国家技术监督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新闻出版署分别委派有关负责人担任,由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批准后联名聘任。主任、副主任组成常务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副主任列席常委会),在全国委员会全体会议闭会期间执行全国委员会的职责。全国委员会委员由有关单位推荐,经常委会同意后报国家科委和中国科学院批准并联名聘任,任期四年一届。4.全国委员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全体委员会议,每两年召开一次工作会议。5.全国委员会委员应该由各学科在学术上有较高造诣的科技专家、学者组成。6.全国委员会委员一般应参加有关学科分委员会的名词审定活动;对分委员会的上报稿进行复审;宣传、贯彻全国委员会的方针、政策和咨询等工作;向全国委员会提出名词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五)分委员会1.分委员会根据全国委员会的安排和要求,负责制定本学科的名词审定计划,具体组织审定工作,向全国委员会提出上报稿,分委员会对本学科所审定的名词负责。2.分委员会按学科建立。委员一般为25-30人。设主任1人,副主任1-2人,秘书1-2人。3.分委员会的组成人员要求有较高的学术水平,以保证审定委员会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分委员会委员和正副主任人选由有关学会推荐,经与名词委员会办公室协商后,报全国委员会批准,由名词委员会和有关专业学会联合聘任。4.委员任期一般为4年。为保证审定工作的连续性,换届工作需根据一批名词审定工作的自然阶段,或学会换届等具体情况分别决定。换届时一般应保留上届委员半数以上。5.分委员会可根据审定工作需要分设若干专业组。(六)办公室1.办公室是全国名词委员会的办事机构。负责处理名词委员会的日常工作。2.办公室设主任1人,副主任1-2人。3.办公室成员分工联系各分委员会,协助分委员会开展名词审定工作;贯彻执行全国委员会的审定原则与方法;组织各学科之间名词协调统一的工作。三、其他(七)名词委员会的英文名称:China National Committee for Natural Scientific Terms(CNCNST)  相似文献   

10.
简讯     
2005年7月15日,通信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通信科技名词终审会,信息产业部科技委主任、通信名词委主任宋直元和20多名委员出席了会议。通信名词委自2003年8月成立,经过全体委员科学严谨、艰苦细致的工作,三易其稿,终于圆满地完成了通信名词的审定工作。在此间,还成功开展了海峡两岸通信科技名词的对照统一工作。会议通过了三审稿和大会决议,决定将终审稿上报全国科技名词委审批。 (刘青)
2005年7月19~20日,计量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召开审定工作会议。国家质检总局副局长、计量名词委主任王秦平和近30名专家参加了会议。会议对已收录的12个分支学科名词进行了筛选和审定,初步确定了约4000条计量学名词。与会专家对上述名词进行了严谨、细致的讨论。会议决定在会后对此一审稿进行增补、删削和分支学科之间的协调,经二审工作确定词条之后,分专业组编写定义。 (刘青)  相似文献   

11.
明中后期,作为与阳明心学并存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出现,影响了一大批学者做学问的理路。他们逐渐以"实用"为指向,以面向生产、生活为研究旨趣,总结扬弃以往实践经验、设计开发新型实用技术,直接促成了明朝技术科学的大发展。其中,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与徐光启的《农政全书》,是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这样一股"实用"之风,是经济、政治、社会、中西汇通多方面原因的综合产物。我们从明代此阶段技术科学兴衰发展的因果分析中,可以尝试着找到回应"李约瑟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12.
涉及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食品安全的转基因作物推广争议,是政府、科学共同体、媒体与社会公众等多主体多元叙事的结果。政府对科普工作的主导不力、科学共同体单向叙事的失效、媒体对信息层级化的编码与操控以及社会内部社群分化的加剧,合力促成了这场社会性的科学争议。在现代性的心理焦虑下,公众对以转基因育种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风险的恐惧与拒斥,在激进的心理对抗、文化对抗和社会对抗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反转"氛围。整个社会迫切需要一场科学精神的启蒙,在理性中审视和适应常态化的不确定性风险。  相似文献   

13.
工程范畴演变考略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从词源的考察入手,阐述中国工程一词含义演变及engineering词义在西方的发展,从而探讨工程范畴的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4.
宋代学术性质对构建新型天地观念极为有利,它以自然之学、象数之学、动静之学的精神,突出影响了宇宙观的理论范式,并使得抽象性与形象性空前结合。借助先天易学,宋代理学家对宇宙形态进行了理论设定和易学验证,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假说。对宇宙形态及物质阴阳刚柔交粹的认识、对天体密度的关注,对地外空间的理论证明,甚至对物质来源于非物质的思考、对宇宙间不可见物质存在的预测、宇宙结构与力的作用的探讨等,都深刻反映了宋人强烈的探索精神,有的至今仍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5.
各位委员,各位代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自1985年4月正式成立以来已经四年多了,第一届委员会圆满完成了使命,这次大会将组成第二届委员会。现在我代表第一届委员会做工作总结报告,并提出第二届委员会工作要点,请审议。第一部份 第一届全国名词委员会工作总结统一科技名词是一个国家发展科学技术所必须的基础条件之一,也是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重要标志。统一科技名词,对科学知识的传播,新学科的开拓,新理论的建立,国内外科技交流,学科与行业间的沟通,科技书刊和教材等出版物的编译出版,科技情报信息传递等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工作历史悠久,有着光荣的传统,老一辈科学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建设具有我国特点的自然科学名词,促进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以当时的中国科学院郭沫若院长为首,组织了全国许多学科领域的科学家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审定了一批自然科学名词,现在名词委员会中许多老科学家曾参加过那个时期的工作。这批自然科学名词对我国近三十年科学技术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并载入了史册。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名词审定工作中断。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我国的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事业出现了新局面,科学技术迅速发展,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的推广使用,对统一科技名词提出了更紧迫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一形势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1985年正式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它标志着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工作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全国名词委员会的工作得到了国务院的重视以及国家领导同志的关怀和支持。委员会成立时,严济慈副委员长以他六十多年的亲身经历,对我国自然科学名词的历史、现状及其在四化建设中的作用做了重要讲话。1987年当第一个审定完成的《天文学名词》即将公布的时候,在《国务院关于公布天文学名词问题的批复》(国函[1987]142号)中指出:“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是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审定公布各学科名词是该委员会职权范围,经其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具有权威性和约束力,全国科研、教学、生产、经营、新闻出版等单位应遵照使用。”并指出“各学科经审定的自然科学名词,国务院授权该委员会自行公布。”李鹏同志曾发来贺信,强调“审定自然科学名词,统一科学技术术语,实现科学技术的规范化,以适应我国科学技术现代化的需要,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此外,委员会还曾得到了方毅、宋健、钱学森、卢嘉锡等领导同志的亲切指导和有关部委的支持。四年多来,在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的领导下,在国家教委、中国科协、国家技术监督局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共同努力下,委员会的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一、建立了一支自然科学名词审定队伍我们已组织了以基础学科为主的31个学科名词审定分委员会进行审定工作。它们是:数学、物理、力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地质学、大气科学、土壤学、测绘学、海洋科学、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遗传学、细胞生物学、生理学、解剖学、昆虫学、农学、林学、医学、电子学、自动化、计算机科学、石油科学、自然科学史、自然辩证法,以及交叉学科和外国自然科学家译名两个协调委员会。有一千多位学者、专家、教授应聘为各学科审定委员会委员。还有更多的专家和广大科技工作者参加书面审查或座谈讨论等各种形式的审查,形成了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在学术上有较高水平,又有权威性的审定队伍。全国数千位科学家组成为一个整体从事系统的名词审定工作,这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过程中前所未有的,对我国自然科学名词工作来说是有历史意义的大事。我代表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向为我国科技名词统一工作作出贡献的各位学者、专家、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二、制定了自然科学名词的审定原则与方法在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具有我国特点的审定名词原则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点。1.初步建立了按自然科学体系分学科进行名词审定;在学科安排上遵循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学科内部按术语的概念系统;学科之间交叉的名词一般按照“副科服从主科”,“主科尊重副科”,“加强协调统一”等原则。2.坚持按概念定名、“一词一义”的原则,解决好“一义多词”和“一词多义”的问题。对影响较大的比较习用的名词进行改动时,要允许这些习用词有一个逐步淘汰的过程,逐步实现统一。3.解决好定名的科学性和约定俗成之间矛盾和统一的问题。一方面对于那些不科学的,易引起概念混乱的名词要按照科学性的原则予以纠正,另一方面要注意对一些应用范围较广,虽不很科学,但使用已久,已为大家接受的名词不轻易改动,以免造成新的混乱。4.对以外国科学家(或地名)命名的名词要遵照“名从主人,约定俗成,服从主科,尊重规范”的原则,综合考虑,统一定名。5.注意贯彻“学术民主”和“协商统一”的原则。在各学科审定委员会定名的同时,建立广泛分发草案征求意见、认真讨论反馈的意见;召开协调会、研讨会;聘请专家复审等制度和措施。三、完成了一批名词的审定工作根据审定工作条例的要求,先着手审查各学科的基本词。我们着手对大量的科学名词进行多次筛选,选出基本词进行审定,目前已初步列入第一批公布的大约有12万条。到1989年11月为止委员会已按计划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任务,公布了9个学科的名词,包括天文学、大气科学、土壤学、地理学、地球物理学、物理学(基础物理部份)、微生物学、林学、医学(第一分册)共2万多条名词。另外海洋学、遗传学、生理学、测绘学等学科已完成审定,正在进行排印或后期整理工作。余下的学科分别进入了不同的审定阶段。以上公布的9个学科都已正式出版。为了有利于加强与港台,以及华语地区的交流,1987年委员会工作会议决定试行组织出版海外版(繁体字本),现在天文学及大气科学的海外版已经出版。四、修订、更正、统一了某些长期混乱的名词在各委员会慎重讨论的基础上修订和统一了一批科技名词。如大气科学中的“临近预报”一词,曾分别有5个同义词,这次公布时确定了统一的订名。又如天文学中以地名命名的术语中,长期来有“格林尼治”和“格林威治”两种名称,这次审定按照外国人、地名“名从主人”的原则,统一定为“格林尼治天文台”,如“格林尼治平时”等。审定中纠正了某些错误的或不当的定名。地理学名词“潟(音细)湖”,有人误写为“泻湖”,致使两种写法同时流行,这次审定时,统一为“潟湖”。1986年我国推行夏时制,起初广播电台报时的名称定为“北京夏季时间”,天文学名词委员会根据天文学历法的计时标准中的订名,建议将这一名词订正为“北京夏令时”,经全国名词委员会向有关部门反映后采纳了这个意见,避免了名词的混乱。此外,名词审定委员会还对当代出现的某些科学新概念、新物质、新方法进行了命名;划清了一些概念易混淆或使用混乱的名词;区分了若干“同名异义”的名词;淘汰了某些旧词,简化了部份名词。这次审定中所改动的订名,还有待在推广使用中经受考验。我们相信,凡是改得好的,一定会逐步为大家接受。若有不当之处,我们将在以后进一步研究,继续修订。五、加强了委员会办公室的建设办公室是委员会的日常办事机构。办公室的同志们贯彻执行委员会的工作方针,具体组织落实完成各项任务,成为沟通全国委员会与各分委员会之间的纵向联系,促进各分委员会之间横向交流与协调的桥梁和纽带。从审定委员会的筹建、组织审定、制定草案、计算机处理、校对、出版等每一个环节,他们都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办公室编辑出版了委员会的学术刊物《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已出版了十期,发表了约140篇文章。这个刊物成为我国第一个交流名词工作经验、探讨术语学理论的园地,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此外,还编辑了简报70期,及时交流经验,指导工作。他们还注意结合名词审定工作开展应用术语学研究,多次组织了报告会、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以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六、开展与港、台及国际上的交流为了促进大陆与港、台科学技术的交流,科技名词的统一是一个重要方面,许多委员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工作,有的通过学会或科学家之间的联系,寄送草案征求意见,还有的通过书信交换意见,利用国际学术活动的机会交流讨论,或通过港台的出版物了解他们的定名。个别分委员会还聘请了香港地区的专家为委员,以促进相互的沟通和了解。我们与国际术语标准化组织、国际术语情报组织等建立了联系,邀请了国外术语学专家前来讲学,介绍术语学研究的理论和经验。也曾派人参加了主要的有关术语工作的国际会议,考察了国外术语数据库的情况。通过这些活动,使我们可借鉴国外的理论方法和经验,推动开展我国科技名词工作。四年来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首先要感谢参加审定工作的各位委员,大家认真负责的态度,严谨的作风,艰苦工作,不计报酬做奉献的精神,是取得成绩的重要保证。办公室的同志在人员少、任务重,工作条件比较困难的情况下,积极努力,保证了审定任务按计划顺利完成,做出了显著成绩。由全国委员会主任、副主任组成的正副主任会议,是委员会的领导集体,我们定期召开会议,共同商讨委员会的组织、规划、方针、经费以及审定工作中某些重要的问题,保证了委员会的工作得以顺利开展。这里我要汇报一下,对这项与科技和经济活动关系密切的基础建设性的工作得到了许多部门和单位的热情支持与帮助。在目前国家计划拨款有困难的情况下,按国务院批复文件的精神,我们的经费主要是由科学院和国家科委分担。宋健主任和周光召院长对此都曾作了批示,这一工作还一直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的支持。国家教委在教育经费很紧张的情况下也曾给予资助。审定工作中还得到有关学科的学会、国务院有关部委、研究单位等部门从经费、人力、工作条件等方面给予的支持,这里要特别向他们表示感谢。我们的工作虽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为自然科学名词的统一和规范化打下了基础,但工作中还存在一些缺点和问题。譬如个别学科进展缓慢,影响了整体安排;新概念订名注重不够;概念、定名、定义三个环节掌握得不够好,对定义重视不够;已出版公布的名词还存在个别技术性差错或不当之处;极个别基本词或常用词,有关学科间未能协调一致,这些问题,都有待我们今后认真改进。另外,还应加强对已公布的名词的宣传贯彻工作,要通过多种渠道使大家了解并使用已公布的名词,特别要注意新闻报道、书刊、教材、工具书编辑出版时使用规范的名词,使我们的工作发挥应有的社会效益。第二部分 1990-1993年工作计划要点第二届委员会正副主任最近讨论了今后四年工作的初步设想。一、审定工作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1.根据国务院对(84)科出1242号文关于名词委员会方针、任务批复的精神,我们将继续开展基础科学、技术科学、农业科学、医学及交叉学科范围内的科学名词的审定,予以公布。2.按照先基础,后应用,先单科,后综合,注意结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和财力的可能,有步骤地开展审定工作。3.继续按照审定的原则与方法进行审定工作,主要审定各学科的基本词。4.对学科之间交叉的词,注意加强协调。并注意与国家技术监督局制定的部分术语标准的协调统一。5.努力争取各方支持,扩大财力来源,今后在各学科名词出版公布时对主要的资助者将分别予以署名。6.支持少数民族地区根据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特点,确定名词术语工作的方针、政策和方法。二、今后四年的主要任务是1.第一批已开展审定,目前尚未完成工作的学科[遗传、生理、海洋、测绘、化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地质、自动化、电子学、物理(第二册)、医学(第二到第五册)、解剖学(两册)、数学、力学、古生物、动物、植物、细胞生物学、计算机、自然科学史、农学、石油、昆虫等],今后四年内应抓紧完成审定并公布。2.继续开辟一批学科领域进行审定,例如计量、航空航天、水产、化学工程、煤炭、水利、电力、土木工程、建筑、冶金、机械等学科将酝酿、筹建审定委员会,陆续开展审定工作并争取一部分学科完成审定任务。3.自然科学名词的审定和统一工作,是长期的经常性的工作。凡已完成第一批审定任务的分委员会,应注意听取反馈意见;注意收集不断产生的新科学概念和新名词,提出命名意见;研究第一批审定中遗留的问题,逐步开展第二批审定工作。审定名词的任务是对科学概念(或事物)命名,公布时应该说明该词所代表的概念,即它的内涵本质,使所定名词的“所指”有据可依,不致产生误解或混乱。今后第二批公布时,一般要求给出定义性注释。此项工作目前将先进行试点。4.加强宣传工作,通过各种报刊杂志,利用各种会议,采取各种措施,使所审定公布的名词被推广采用。同时要注意收集反馈意见,以便今后修订。5.扩大计算机在术语工作中的应用,筹建多功能的具有较高水平的综合性术语数据库,使术语工作实现现代化。6.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重点是加强与港、澳、台,国外华语地区、华裔科学家之间的交流和联系,通过各种途径,促进相互了解,以利自然科学名词的统一。继续与国际术语组织保持联系。7.加强办公室工作,进一步调整、充实人员,保持一支少而精的队伍,完善管理制度及设备配备,以保证任务的完成。继续办好《自然科学术语研究》。各位委员,第二届委员会在我们跨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新时期诞生了,在我们进入信息化时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建设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名词的审定和统一这一基础性的工作,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汉语是世界五分之一人口使用的语言,我们的工作艰巨而细致,任重而道远。我们要同心协力,兢兢业业,克服困难,努力创造优异的成绩,为建立汉字科技术语体系,在2000年前基本完成一整套具有我国当代特点的科技名词术语而奋斗。为促进我国早日实现科学技术现代化,作出我们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风险观念视野下的科技观立足于对“技术公害”等现实问题的反思,揭示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复杂矛盾。这对于我们超越传统科技观,富于启发意义。但这种科技观的后现代主义消极立场,决定了其诸多的局限性。本文意在表明,我们应当把化解风险危机作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作为新型科学技术发展的契机,切实实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7.
抓住西部大开发大好机遇,加速西部信息化发展进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提出在知识与信息的经济、全球信息化浪潮的时代背影下,我国西部要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大好机遇,尽快取得经济与社会的高速发展,首先应该把加快信息化发展进程作为第一重要的,也是第一关键的战略目标。在分析了影响西部信息化发展速度的限制因素的基础上,文章提出了加速西部未来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对策性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18.
《自然辩证法研究》2020,(2):124-128
针对在传统戏台设"共鸣瓮"以增强戏曲演奏声学效果的说法,本文通过文献调研、声学原理以及相关实验数据的分析,指出"设瓮"一说广为流传,亦在个别传统戏台确有其事,但是由于"瓮"而产生振动,实为选择性频率吸声。而在考古中发现的瓮,其共振频率并不在人声和传统乐器的主要频率范围,实无"助声"之效果。尽管如此,古人对传统戏场的"助声"仍然做了有益的尝试,如戏台藻井和八字壁等建筑形式的出现。  相似文献   

19.
后现代的科学哲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为后现代科学哲学研究的不同“定位”,强调研究范式的转变与惟一注重新论题的引进相比是更为恰当的。对于“现代科学”,特别是相关世界观的自觉反思被看成“后现代科学哲学”的一个主要内容,就“后现代科学”的建设而言,又不应集中于某一种具体的观点,而应更加强调它的开放性,变化性和多元性。  相似文献   

20.
人文思想在自然科学发展中重要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发展在本质上是相互促进的,人文学科中的哲学、美学、宗教、伦理学和文学艺术等都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对自然科学起促进作用。这至少表现在四个方面:人文学科的许多基本原理成为自然科学的理论基础;人文学科的思想和意境是科学发现的灵感和动力;人文学科的许多思雏方法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人文学科的许多概念和表述方法被自然科学使用。我们应该有意识促进自然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大融合。才能创造出更加灿烂辉煌的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