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运用新型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从足迹深度和足迹广度入手,引入资本流量占用率和存量流量利用比两个新指标对陕西省1978—2011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自然资本利用状况分析.研究表明:陕西省在1993年开始进入生态赤字状态,足迹深度从1978年的0.578增长到2011年的3.328.人均足迹广度维持在0.551~0.880hm2之间,足迹深度与人均足迹广度的变化率并不一致,消费需求已经远远超过自然资本流量,自然资本存量成为增加社会财富的主要来源.在2011年,陕西省需要3.5倍的国土面积才能维持其资源消费量,各市自然资本的利用程度受地理因素、历史原因、资源存量、经济水平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自然资本利用评估一直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议题。采用改进后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2009—2018年自然资本利用状况进行动态评估。结果表明:人均生态足迹广度呈现出不断增加的趋势,人均生态足迹深度却呈现出不断减小的趋势,说明研究区域资本流量利用不断增加,资本存量消耗不断减少,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不同地类自然资本利用存在差异,耕地、牧草地、水域的生态足迹广度与其生态承载力相等,其自然资本流量已被充分占用,但其生态足迹深度呈逐年递减的趋势,说明这3类资本存量消耗不断减少,其生态系统供给压力逐步缓解。  相似文献   

3.
目的:定量计算陕西省1995—2015年及其各市域2015年生态承载状况,分析研究区自然资本流量和自然资本存量的占用情况,真实反映陕西省自然资本利用变化状况和各市域自然资本利用差异,为当地或类似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提供参考。方法:在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本地化的基础上,运用改进三维生态足迹模型,核算陕西省及其各市域三维生态足迹及自然资本利用状况。结果:陕西省及其各市域的产量因子和均衡因子与全国存在较大差异,本地化后计算得出的生态足迹相较传统研究结果偏小,但更贴近区域实际;陕西省1995—2015年人均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均呈正向增长变化,足迹广度总体不断增加,足迹深度在5~7浮动,自然资本存量是陕西省发展的主要支撑;陕西省各市的自然资本利用方式受地理环境、历史原因、资源本底和经济发展水平等要素影响,水资源短缺是区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结论:优化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提高水域单产,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适度控制经济发达地区人口规模,逐步治理生态环境,减少生态压力,提高陕西省生态承载力。  相似文献   

4.
邬浩  方朝阳 《江西科学》2015,33(3):428-434
区域可持续发展定量评价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基于生态足迹模型,对江西省2004-2013年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和人均生态承载力进行测算和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江西省人均生态足迹从2004年的1.017 8 hm2/人上升至2013年的1.512 4 hm2/人,年均增幅达到了4.86%,人均生态赤字由0.513 6hm2/人扩大到0.897 7 hm2/人。江西省生态赤字水平较低,但总体呈递增的态势,表明江西省的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从2004年的1.261 2 hm2/万元减少至2013年的0.477 0 hm2/万元。万元GDP生态足迹值逐年递减,但人均生态足迹逐年升高,反映了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和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最后对江西省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简要的对策和建议,包括改变消费方式、减少能源消费等。  相似文献   

5.
江西省1949-2004年生态足迹演变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国勤  祝志辉 《江西科学》2006,24(5):292-296,310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本文应用M ath is W ackernagel等提出的生态足迹评价方法对江西省1949-2004年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和分析,以此来衡量江西省区域生态供给是否能满足开发和消费的需要,并定量化地研究了江西省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影响的程度。研究结果表明,从1949-2004年,江西省生态足迹逐步上升,生态承载力逐渐下降,目前人均生态足迹已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的出现表明当前江西省处在一种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同时探讨了江西省生态赤字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全文对维护江西生态安全、建设“绿色生态江西”、构建“和谐平安江西”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珠江三角洲地区生态足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生态足迹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地区9个地市自然资本的供需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整体生态足迹需求为1.5403 hm2/人,三角洲整体及9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对化石燃料的需求占总生态足迹需求的72.67%,位居第一位.珠江三角洲生态足迹供给量最少的地区为佛山、东莞和广州.珠江三角洲地区及9市均存在生态赤字,珠江三角洲人均尚需要生态足迹1.14 hm2/人.具有多种较高生态服务功能的耕地、草地、水域和化石燃料废气(CO2)吸收用地的供给均远远小于需求,包括林地在内的生物生产用地正在以较高的速度流失.受工业化程度的影响,化石燃料的供需状况是影响各地区生态赤字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生态足迹模型是一种定量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方法.该方法能够定量衡量人类对自然利用程度.文章运用生态足迹法计算和分析了都安县1997、2001和2002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以及生态足迹多样性、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和万元GDP的生态足迹.结果显示,近5年来都安县人均生态足迹大大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出现了生态赤字.整个县域呈现出生态足迹多样性指数较低、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不强和万元GDP的生态足迹过高的特点,这表明当前都安县的自然资源利用率很低,县域的发展处于一种非可持续状态.提出了减少生态赤字,实现县域可持续发展的途径.  相似文献   

8.
采用生态足迹方法,对陕西省三大区域生态资本供需态势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1991—2007年,陕西省三大区域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幅均很小,人均生态足迹却都有较大幅度增长,生态资本供需形势日趋严峻,尤以关中地区为甚.陕南地区和陕北地区由20世纪90年代初的"生态盈余"发展到"轻度赤字"状态,关中地区则由"轻度赤字"发展成为现阶段的"较严重赤字"状态.2007年,陕北地区、陕南地区和关中地区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0.27 hm2,0.19 hm2和1.15 hm2.关中地区尽管生态资本密度最大,但是人口密度和人均生态足迹也最大,因此生态资本供需缺口也最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定量研究干旱区典型绿洲乌苏市生态足迹演变及可持续发展进程。方法采用衡量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足迹模型方法。结果乌苏市从1990年到2003年,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减少,该地区13a间人均生态足迹供需经历了盈余、赤字、逐年恶化的变化;资源利用效益、生态足迹多样性、发展能力等稳步提高;当前乌苏市生态经济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结论乌苏市可持续发展现状及动态变化在西北干旱区较为典型,西北干旱区各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多年以来,基本经历了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加、人均生态承载力却不断减少、人均生态足迹供需由盈余到出现赤字且逐年恶化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基于锡尔系数与改进后的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河北省旅游环境承载力.结果表明:从2001年到2012年,河北省旅游生态足迹与旅游生态承载力均呈现下降趋势,且总体表现出生态赤字状态,河北省旅游发展处于不可持续状态;空间上,在11个地级市中,秦皇岛的人均旅游生态足迹与人均旅游生态赤字均最高,沧州市最低;而张家口人均旅游生态承载力最高,唐山最低,从环渤海、环京津与环省会旅游圈来看,3个旅游圈之间的旅游环境承载力差异较小,但各旅游圈内各市的差异较大,其中以环渤海旅游圈内的差异最大;为了促进河北省旅游发展的可持续性,发展生态旅游、降低旅游生态赤字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1.
广东省肇庆市生态足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生态足迹的概念和模型的引入,阐明肇庆市生态足迹研究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并以肇庆市2003生态足迹研究为基础,进一步分析了1990-2003年间肇庆市生态足迹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肇庆市人均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人均生态足迹高于人均生态承载力,人类对自然的利用程度已经超过了生态承载力范围,区域生态环境目前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12.
对河南省18个市2010年的生态状况进行研究,借助生态足迹理论对上述城市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2010年各市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生态赤字,其中平顶山市和济源市处于强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人均生态赤字分别为2.510 2 hm2和2.093 0 hm2;郑州、洛阳、焦作、三门峡、安阳、鹤壁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其他的10个市处于弱不可持续发展状态.万元GDP生态足迹表明:郑州市和漯河市的资源利用效率较高,平顶山的资源利用效率较低.针对分析结果,提出了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13.
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四川省1993—2002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四川省的人均生态足迹成增长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成下降趋势,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出现生态赤字,并持续扩大,四川省目前的发展处于一种强不可持续状态.最后根据定量测评结果分析了造成生态赤字的原因并提出了降低生态赤字,实现四川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生态足迹是衡量区域可持续发展通用的指标,运用生态足迹模型计算了2009—2013年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及生态赤字,结果表明,2009—2013年福建省人均生态足迹不断增大,由2009年的1.930hm~2上升到2013年的2.358hm~2;人均生态承载力不断减小,由2009年的0.501hm~2减小到2013年的0.397hm~2。人均生态赤字由2009年的-1.429hm~2增大到2013年的-1.961hm~2。并用灰色GM(1,1)预测模型对福建省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预测,表明福建省生态赤字将进一步加大,生态环境处于不安全状态,社会经济属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  相似文献   

15.
以珠江三角洲为案例研究区,将遥感获取数据应用到生态足迹的计算中,以此衡量该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计算结果表明:各土地类型的人均生态足迹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速率比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变化速率快得多;土地类型的生态盈亏由大到小的顺序依次为建筑用地、林地、水域、耕地、草地.200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5403 hm2,而实际人均生态承载力为0.280 7 hm2;生态赤字为O.182.生态赤字的存在表明该区域的发展模式仍处于一种不可持续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运用生态足迹模型对安徽省黄山市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通过对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等指标的分析,评价了黄山市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研究结果表明,2004年黄山市的生态需求大于生态供给,在扣除12%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后人均生态赤字为1.042546hm2,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状态;并对安徽省内的相关城市的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做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7.
运用生态足迹的改进模型——能值分析生态足迹方法对平顶山市2001年~2010年的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耕地生态可持续指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平顶山市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一直处于较低水平,且变化不大;人均耕地生态足迹不断增长;生态赤字逐年增大;耕地利用处于中等不可持续状态,接近于强不可持续;耕地利用的可持续性较低,人地矛盾十分尖锐.  相似文献   

18.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临沂市1996—2005年的生态足迹和1996年、2000年、2005年的生态承载力,分析了临沂市的可持续发展程度.结果表明:1996—2005年临沂市人均生态足迹需求增加0.598 34 hm2,人均生态足迹化石能源分量2005年与1996年相比增加4倍多,其他5类分量的动态变化波动较大.1996—2005年生态承载力下降,由生态盈余变为生态赤字,生态足迹压力指数由1996年的0.310 94增加到2005年的1.518 68,万元GDP生态足迹显示临沂市资源利用率较低.人均生态足迹趋势线显示临沂市2006—2010年生态足迹将继续增加,生态赤字和生态足迹压力指数将继续呈现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9.
计算舟曲县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生态赤字,通过舟曲县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研究人类活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发现舟曲县土地利用情况在"8.7舟曲特大泥石流"灾害后明显优化,但是土地利用形式依然严峻.舟曲县大峪乡、曲告纳乡等10个乡镇人均生态赤字属于负值,表明舟曲县面临相当大的生态压力.拟合自然状态下舟曲县人均生态足迹、人均生态承载力和人均生态赤字变化曲线可以为舟曲县生态利用和规划提供依据.通过生态足迹法研究地质灾害,为定量研究人为作用对地质灾害的影响提供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基于修正的生态足迹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传统的生态足迹模型在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中存在的不足,将其分为消费性生态足迹和生产性生态足迹,并以苏州为案例,计算分析了其1993年~2002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测算了其历年的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结果表明:苏州十年的人均生产性生态赤字均小于全球人均生态赤字0.4 hm2,人均消费性生态赤字则均大于0.4 hm2,其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全球不可持续型,且生态效率逐年提高;生态经济系统发展能力逐年上升,增加生态足迹多样性是增强发展能力的有效途径;修正后的生态足迹模型及采用的发展能力测算方法可较准确评价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