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少儿科技》2009,(6):28-28
这套中国原创新漫画“四大名著”系列作品被誉为“近年来中国原创漫画领域难得一遇的扛鼎之作”。四大名著是指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相似文献   

2.
科普漫画     
《科技潮》2002,(7)
山东潍坊市外国专家局 玮平吉林洮南市文化馆 周喜悦衣版点评 主持人杨全胜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科幻的解释为科学幻想,幻想则是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在漫画的种类中有“科幻漫画”一种,也称“拍脑袋发明”,职业漫画家张汉忠先生的《请》、《减肥通知》就属这类。《减肥通知》中的主人公胖得没有了脖子,肚子腆得老高,安装在腰带上的装置依据人体的身高、体重等因素,会随时报警提醒主人“该减肥”了。作品《请》采用拟人的创作手法,画中的椅子很有人情味,扶手毕恭毕敬地端着水杯,随时为主人服务着。…  相似文献   

3.
科普漫画     
“幻想”,意为以社会或个人的理想和愿望为依据,对还没有实现的事物有所想象。科幻漫画在漫画创作中也是独树一帜的。80年代的《幽默大师》中就已开辟了“拍脑袋发明”栏目,专门发表幻想类作品。  相似文献   

4.
科普漫画     
人类社会跨入新的时代,这是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科技高度发达,东西方文化相互交融的时代。 退休教师、著名漫画家范其恢先生早年研读《丰子恺漫画》,画漫画20多年,他的作品中也多少留下了一些丰子恺的遗风流韵。在作品《饮料伞》中,经过对伞的装置进行了改造,不仅可以使雨水变成可口的饮料,而且给雨中旅行增添了一份情趣,看画中人物眯着眼睛哑摸味道的表情,想必饮料的味道一定很不错。《去籽器》妙就妙在它不仅吸出了西瓜体内的全部瓜籽,而且在吸出的过程中又对瓜籽进行了“炒制”加工,使之成为了口味极佳的“香炒瓜子”。作者发明的不是简单…  相似文献   

5.
锦松漫画     
锦松自述2参军后,我的漫画专长在军营里大受欢迎。当时,我经常通过漫画为自己或为朋友宣泄心中的不满。1984年离开军营后,我的绘画技巧也日渐成熟了。在朋友的引见下,我开始定期为新加坡《联合早报》经济版绘画。当时题材主要是经济的。在早报主编的鼓励下,我的绘画题材不断突破,开始涉及政治方面。应该说,这段时期是我打基础的主要阶段,也是我有今天这样知名度的重要时期。但我漫画生涯的真正转折点还是在1992年。那一年,在美国漫画界的朋友将我的作品推荐到美国纽约的漫画供应社。从此我的作品的发表的范围扩大了。近年来,除了新加坡的《…  相似文献   

6.
《科技知识动漫》2012,(10):24-25
自1979年一部《机动战士高达》横空出世,30年间,这部以“高达”为品牌,动画超过30部,漫画游戏小说等更是数不胜数的系列作品成为了日本动画界,“不死神作”的代表。  相似文献   

7.
阳蓉 《科技咨询导报》2007,(18):108-109
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沈从文主张文学应远离政治,《边城》便是代表。在《边城》里,作者只是,呈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也就是告诉我们不应用政治眼光去解读作品,而应基于作品本身,即“文本解读”。  相似文献   

8.
科普漫画     
《科技潮》2002,(12)
主持入杨全胜 这期的几幅漫画内容比较丰富,有对环境恶化现象的针眨,有时提高人们知识水平的劝勉还有几幅是对未来高科技生活的杨想二可谓各有千秋 江西作者侯玉良的作品《进化树种—盔甲树》,是衬一些人乱砍滥伐,使土地出现沙澳化现象的一种忧虑。大树为了避免人类的乱砍滥伐,干脆自己“长”上了一层外衣-一.“盔甲”,不仅防砍伐,就连刀,枪都不怕了。当然,这只是人们的一种想象,但反巴一下,大树无奈出此下策,难道不是人类造成的吗? 马恒超是支持本刊的一位老作者了,他的作品一一《乖乖,现代三项全要会》表现的是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连扫…  相似文献   

9.
赵小斌  Mia 《世界博览》2023,(14):50-53
<正>2011年至2015年间,意大利作家埃莱娜·费兰特以相互关联的四部小说《我的天才女友》《新名字的故事》《离开的,留下的》《失踪的孩子》(也被称作“那不勒斯四部曲”)在全世界读者中刮起了一股“那不勒斯旋风”。由于作者费兰特始终选择“藏”在作品身后,作为该系列小说中文译者的陈英老师,在翻译工作之外,某种程度上也承担了诸多与中文读者的交流和沟通事宜。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美国著名物理学家乔治·伽莫夫的《物理学发展史》一书中指出的“物理学的开端”作了简略的评述,同时对这一问题提出了修正的看法;作者在“开端”之前加上“真正”二字,以表示同伽莫夫的提法相区别。为论证“物理学的真正开端”这一命题,作者提出了四条论据。  相似文献   

11.
《还乡》的悲剧艺术魅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还乡》是托马斯·哈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悲剧性作品。作者以一种凝重,忧郁而惆怅的笔调,描写了爱敦荒原上的“现代人”与亘古不变的荒原的激烈碰撞,演绎了一幕惊天地泣鬼神的人生悲剧,产生了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关于唐诗《渡桑乾》的作者问题,大都认为是贾岛的作品,后来注释唐诗的人也均从此说。刘逸生先生所著的《唐诗小札》(修订本)一书,也持这种说法。我认为《渡桑乾》不是贾岛的作品,应该是刘皂的作品。理由如下:(一)刘皂是唐代咸阳(今陕西成阳县附近)人,“归心日夜忆咸阳“一句中的“咸阳”是他的故乡,与他的生平联系得上。(二)《全唐诗》存其五首诗,诗的语言和风格皆与《渡桑乾》诗象似。(三)在《全唐诗》中《渡桑乾》诗名为《旅次朔方》,作者为刘皂。当时编辑《元和御览诗集》的主编是令狐楚,他的年龄比刘皂大,他们之间有过交往。当  相似文献   

13.
老作家杨绛在新时期以来,写了很多散文,如《干校六记》、《丙午丁未记事》等。这些作品,记述了作者在“文化大革命”中的经历和见闻,表现了作者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劳动和生活赞美,也表现了作  相似文献   

14.
童真童趣     
①④选自安徽省青少年“叶公德,’午法纪”卡通哟人赛作占占 ②③选向“了恺杯”全国儿甫漫画大赛作品①④选自安徽省青少年“叶公德,’午法纪”卡通哟人赛作占占 ②③选向“了恺杯”全国儿甫漫画大赛作品①④选自安徽省青少年“叶公德,’午法纪”卡通哟人赛作占占 ②③选向“了恺杯”全国儿甫漫画大赛作品①④选自安徽省青少年“叶公德,’午法纪”卡通哟人赛作占占 ②③选向“了恺杯”全国儿甫漫画大赛作品①④选自安徽省青少年“叶公德,’午法纪”卡通哟人赛作占占 ②③选向“了恺杯”全国儿甫漫画大赛作品①④选自安徽省青少年“叶公德,…  相似文献   

15.
《后西游记》第17回中的“截腰坑”、“情欲堑”乃实有其地,是在广东,又加之小说多用潮州方言,则可大体断《后西游记》作者为潮人;《后西游记》中第32、33回出现了“不老婆婆”,在明末小说《韩湘子全传》第24回中也出现了“不老婆婆”,则可大概断《后西游记》为明末作品。  相似文献   

16.
《围城》是一座迷人的“城”,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象这样有着深刻丰富的思想与杰出的幽默讽刺艺术的作品实在是不多见的.《围城》用以造成喜剧效果的主要途径有修辞、逻辑、漫画三个方面.比喻和比拟,是小说中使用最广泛,最有特色的修辞手法。作者用它们来“乱点鸳鸯谱”,把两种风马牛不相及的“身份”、“容貌”、“气质”,根本不“般配”的事物“撮合”在一起,以其思维的机智或事物的反差造成幽默。如以官吏商人换外汇来类比学国文的人要留学的虚荣心理;以政治家的大话喻某些女人的眼睛;以国民党冠冕堂皇的欺世之语喻人物举动;…  相似文献   

17.
罗漫先生在《云梦学刊》1995年1期发表《<远游>与屈原的“绝命词”》一文,提出《远游》是屈原的“绝命词”,这是屈学界至今为止提出有关屈原“绝命词”的第8种学说了。我姑且不谈前面7种中是否有“绝命词”,只想考证一下《远游》是不是屈原的作品,如果真的是屈原的作品,那么,这篇游仙赋是屈原的绝命词还是可以说得通的。假如《远游》根本不是屈原作品,那么,说《远游》是屈原的绝命词就不能成立。(一)《远游》是公认的游仙辞赋,作者在作《远游》之前居住在自己的故居,他是从故居起程游历“四荒”、“六漠”的。《远游》主人公的…  相似文献   

18.
在探索中前进在“一切都翻了身,一切都刚刚开始安排”的1977年春,二十岁的陈多发表了她的处女作《伙伴》(载《广西文艺》1977年第三期),由于时代的原因,作品不可避免地带着“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痕迹,人物也缺乏鲜明的个性。但从这篇处女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对党对人民的纯朴的感情,看到这位年青作者的艺术组织能力和生动流畅的语言功底。一年以后,陈多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她的第二个短篇《在北去的列车上》,小说去掉了“你死我活的阶级斗争”的痕迹,代之以人与人之间的友好、亲善关系。作品主人公——年青的女军医将陌路  相似文献   

19.
被严文井同志称为“一个奇才”(《给王蒙的信》)的高晓声,在粉碎“四人帮”之后,以《李顺大造屋》、《“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等短篇力作,开始奠定他在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这类作品,取材于江南农村,十分真实地反映了我国农民生活命运的重大转折,成为高晓声作品在思想艺术上走向成熟的突出标志。然而,我们认为,他的另一类作品,例如《鱼钓》、《山中》等也不可忽视。因为这类小说不但说明了作者在开拓文学作品的题材领域方面所作的努力,而且写得那样得心应手,富有特色,很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一番。  相似文献   

20.
本文本着探讨《变形记》本义和作者的主观价值指向的阅读原则,视主人公的“变形”为一种人生假设,认为作者通过这一假设预测了自己的人生结局。同时认为该作品存在着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生理“异化”和家人的心理“异化”,而后者才是作品的主旨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