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凤 《科技信息》2007,(20):212-213
“どぅひ”一词在日语语言交际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被称为日语日常用语的“润滑油”,不仅具有超高的使用频率,而且具有更为丰富的蕴含。本文主要从日本人的禅宗思想中“以心传心”这一文化视角来探讨“どぅひ”之类的词语在日语语言交际中“如鱼得水,顺风行船”的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2.
鄢璐 《科技信息》2007,(15):107-108
言语行为是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言语行为又分为直接言语行为和间接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是语言使用过程中的一种极为普遍的现象,其主要动机是礼貌的表达所要说的话,尤其是命令,拒绝,批评和暗示之类的话语。日语是间接言语行为高度发达的语言,研究间接言语行为主要是探讨婉转的表达方式,研究言外之意。本文紧密结合语境,考察了有“万能语”之称的“どうも”一词背后省略的言外之意,以及利用接续助词实现的省略句所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本文从句式角度,紧密结合具体的语境,探讨了日语的间接言语行为与省略句的关系及其间接表达的言外之意。  相似文献   

3.
如何提高日语专业的学生的日语语言交际能力,减少"文化摩擦"引起的矛盾,促进中、日两国的经济贸易发展和友好交流是从事日语教育的教师们的永恒课题。本文主要从教学中文化意识的导入的重要性;目前我国日语专业的教学模式和现状;文化意识与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强调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是否导入文化意识,是培养高水平、高素质的日语语言人才,提高学生的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4.
日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让学生真正理解中日文化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运用日语解决问题,毕业后在中日交往活动中能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际。然而,高职院校的日语专业基本是零起点教育,在两年半左右的时间里,要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日语语言交际能力,对广大师生来说绝非易事。由于中日文化背景的差异、汉语环境的影响、教学时数的限制、日语外教聘任的不足等诸多因素,导致大多数的高职学生在日语国际能力考试中听力成绩偏低,以及在日资企业工作中日语语言交际能力的欠缺。本文将从四个方面就高职学生日语语言交际技巧作初步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5.
日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不是只要取得日语国际能力测试的资格证书就可以,而是掌握基本的语言知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是目前外语界的热点。本文阐述跨文化交际的定义以及重要性,对日语专业教学大纲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进行了考察,结合日语学习者目前存在的问题,在语言学习、文化理解、实践三方面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  相似文献   

6.
从比较美国和日本两种文化入手,分析了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文化对英语和日语语言特征形成的影响。从代词的使用,对清晰/模糊表达的期待,非言语交际的使用三个方面比较了英语和日语在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制约性。对语言交际行为中的文化冲突作出解释,并提示英语专业的中国学生在学习日语时须注意文化的理解与语境的转换。  相似文献   

7.
李雪艳 《科技信息》2011,(15):168-168
研究跨文化交际,实际上是研究文化。语言与文化密切相关,外语教学不仅仅是语言教学,还应该包括文化教学。只有了解日本国家的文化才能学好日语并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因此,在外语教学中加强和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能力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日语作为一种语言工具与日本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间”与“和”是反映在日语中的日本文化特征。将日本文化导入日语教学,对帮助学生消除学习障碍,学好日语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9.
抽象的语言符号不能完全描绘文化的细致特性,只有语言和文化一致才可以进行实际有效的跨文化交际。由于长期受中日同文看法的误导,我们在日语学习与教授过程中忽视了日本语言文化的特性,导致在与日本人交际过程中文化干扰现象的发生。在日语教学中,教师应遵循文化内容综合性导入原则,使学生彻底摈弃中日同文的错误观念,努力探求中日传统文化与国民性格的差异性,树立敏感的中日语言文化差异认知意识。  相似文献   

10.
学习语言不能仅限于语音、语法等基础知识的学习,还应该了解所学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文化内涵。在日语教学中,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导入文化内容,让学生感受到日本文化对日语的深远影响,了解中日文化之间存在的差异,避免因不同的文化背景可能导致的语言交际障碍,进行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1.
日语暧昧性的表达及历史文化背景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魅力,日语也是如此.有人说日语是"朦胧含蓄""雾里看花"般的语言,这其实反映了日语的一个很大的特点--暧昧性.在日常的语言交际中暧昧表达随处可见,它既反映了日语这门语言的某些性格,又附带着浓厚的文化色彩.正确掌握暧昧语对学好日语有很大的帮助.本文从日常生活会话入手,对日语暧昧性表达作了阐述和解释,并且多角度剖析了暧昧性表达产生的历史、文化根源.  相似文献   

12.
日语学习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学习语言了解日本文化,传播中国文化,培养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语言学习"、"外国文化的学习"、"本国文化的理解"这三部分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但是,从诸多研究结果以及教学现场情况来看,日语专业教育往往只重视外国文化的学习,对中国文化的重视却明显不足。应该通过多种方式的改革,来加强中国文化在日语学习中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中国文化素养。  相似文献   

13.
根据日语教学实际情况,通过踌文化交际的方法给学生适时进行文化导入,这是提高学生日语水平、进而提高日语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日语教师必须让学生明确文化导入的重要性并且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注意主要的语用差异,从而达到正确、规范的语言输出.  相似文献   

14.
日语学习者使用日语进行交际时,采用的交际策略中包括“聞き返し”。本研究以中国学习者使用的“聞き返し”为切入点,研究其使用倾向。本研究结果显示,中国学习者使用“聞き返し”的频率为每1分钟3.26次,其中,每1分钟使用“对虑·聞き返し”2.16次,远高于尾崎(1992)的0.5次和猪狩(1997)的0.84次。而其他研究者尚未给予足够重视的“回避·聞き返し”,其每1分钟使用次数则是1.10次。另外,从日语语言水平来看,日语语言水平越高的学习者,使用“对店·聞き返し”的倾向越高,使用“回避·聞き返し”倾向越低。与先行研究中所显示的结论有所不同。本论文无意推翻先行研究中的结论,旨在倡议在中国的日语教育的实际教学中,加强日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于泳 《科技信息》2009,(31):38-39
当今社会多元文化共存,日语教育早已不再单纯教授日语语言;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并非如此前的很多尝试那样是可以作为独立于语言的专项能力进行教授的。因此,文学素养的培养以及文学知识的引入对探讨在教授语言的同时如何更有效的培养学生语言交际能力必然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6.
仲崇伟 《科技信息》2012,(32):I0081-I0081
授受表达是日语中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现象,对于日语学习者来说正确理解和翻译日语的授受表达是一个重点也是难点。语言渗透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在汉译过程中正确处理这一语言现象除了了解这一表达的词汇及语法含意外,还应该从文化层面对这一语言现象进行分析,深入理解文化与语言之间的交互作用。本文拟从文化视点着手探讨日语授受表达的汉译问题。  相似文献   

17.
日语有较大的性差别,女性用语较之男性用语具有感情色彩浓厚、柔和、委婉、敬语程度高等特点,女性用语的特征亦是传统的日语语言文化和社会人文文化的双重反映,因此,在教授日本语时有必要注意男女用语的区分,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掌握日语这门交际工具。  相似文献   

18.
以“すみません”语言为例,阐述了大学日语教学中文化教学和语言教学融合的必要性,进而分析了“すみません”的文化价值。文化教学与语言教学的融合有助于调动、发挥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日语综合应用能力。  相似文献   

19.
张秋燕 《科技资讯》2010,(25):179-179,18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更是文化的一部分。在日常的日语教学中,既要重点培养和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五会的能力,更应该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探讨语言深处所隐藏的涵义,这样才不会产生歧义。更进一步说,从文化与语言之关系的层面来看,两者是不可分割的,任何分割这两者的关系,都会导致语言和文化在意义上的不完整。语言不是孤立存在的,每一种语言背后都有其独特的文化背景,在日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是对日语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也是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顺利进行跨文化交际打好基础的重要有机部分。  相似文献   

20.
日语口语课程是培养日语专业学生利用日语语言,表达自己思想,进行口语交流的工具课;是一门以锻炼日语语言交际能力为导向的专业基础课;是一门培养适用型日语人才的极其重要课程。在教授课程中,把教学活动作为一项艺术,努力带给学生学习的快乐之感、享受之感,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促进培养具有一口流利日语的专业人才。文章就对日语口语教学艺术提出了一些尝试性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