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从许渊冲文学翻译理论中的"三美"、"三化"和"三之"出发,选取了《三国演义》第八回描写貂蝉样貌和心理的诗歌,对该诗的两个英译本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诗并非不可译,明确了"三美"、"三化"和"三之"理论在诗歌翻译中的重要作用,即能够在传达意义的基础上传情,兼顾诗词音韵与形式,实现译语读者的良好阅读感受,使实现文学翻译的最高目标——翻译文学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是当代伟大的政治家、理论家、军事家,也是伟大的诗人。毛泽东"长征诗"是其创作的第一首七言律诗,也是毛泽东诗词中最早被国内外媒体所披露的作品。"长征诗"是毛泽东对火热战争生活的一种诗性解读,艺术地概括了长征这一艰苦卓越、影响深远的历史壮举。它的问世、公开发表与传播过程较为复杂,且与时代结合紧密。"长征诗"所折射出的生命姿态和精神张力远远超出了其文本意义,是伟大的长征精神和中华民族精神的高度浓缩,具有极大的艺术独创性,闪烁着永恒的魅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艺术高峰。  相似文献   

3.
李清照的《论词》专门为词正名,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这在词学史上意义重大。她将词与诗放在同一个平台上加以区别,认为词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具有区别于诗的自身特点,而不只是对诗的延承。李清照对词提出了五点要求即高雅、协律、铺叙、典重、故实,在保持词原有特性的基础上赋予其新的意义,并就词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她的看法。"别是一家"虽有一定局限性,但其在词学上的重要意义不可磨灭。  相似文献   

4.
"建筑美"是闻一多新诗观念中极为重要的内容。从诗的分行、美学观念、诗的音乐性等角度展开论述"建筑美"的内涵,然后结合具体历史语境反思其意义。闻一多"建筑美"的提出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到了诗歌的视觉意义,而诗的分行的出现则进一步放大了"建筑美"的美学意义;同时,其内在精神也充满了中国律诗均齐美学与西方格律诗歌美学的调和;闻一多对诗形的追求与"五四"精神中所倡导的现代性是联系在一起的,但具体到诗歌实践,又可以看出从音尺数角度带来的均齐未必能促成音节的调和,这在一定程度上让闻一多走入了囿于形式的窘境。  相似文献   

5.
新时期"诗"与"画"关系的研究,可以分为否定者和肯定者两个派别。否定者认为,诗的表现力远比画强,所以"诗中有画"这样的说法欠妥;肯定者认为,画的表现力与诗相当,这在中国诗与中国画关系中更是如此,所以,"诗中有画"是不可轻易否定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6.
高伟华 《长春大学学报》2012,(9):1157-1158,1163
在理工类高校开设选修课"英诗赏析",对于培养具有宽阔的专业知识和广泛的文化修养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选修课"英诗赏析"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建设意义出发,分析了该课程的知识结构,并以此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测试与评估方法做了介绍。最后对该门课程的某些教学改革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思考和见解。  相似文献   

7.
严羽《沧浪诗话》中提出的"以禅喻诗"一说,学者们多有阐释和评说,但由于不能区分"悟"多方面的意思,导致论述的混乱和片面。严羽提出的"以禅喻诗"实际包含三重内涵:鉴赏之"悟"、诗法之悟、作诗时的特殊思维方式——"妙悟"。  相似文献   

8.
"齐诗"失传较早,历来少有学者研究。但随着清中后期汉学及今文经学的兴起,"齐诗"研究繁盛一时,出现了魏源、廖平、刘师培等大师,但之后却又一度消沉,直至近期"齐诗"研究才又重新出现繁盛的趋势,由此可见近二百年来"齐诗"研究大致经历创始、中衰、复兴三个时期。  相似文献   

9.
"离合诗"虽可从谶纬中寻求源头,但仅限于修辞状况;汉字离合的现象用于诗中且主导诗篇风貌,主要是在六朝时期。此时的"离合诗"充满求新求变的"试验"意味,代表着文士们的多方探索。唐代的"离合诗"创作主要集中在大历年间权德舆集团的唱和与晚唐的皮、陆唱和中,其中新制、奇制颇多,说明诗人对于汉字结构之美有了更为充分的发掘。宋代以后,社会趣味等因素的变化导致"离合诗"已难觅踪影。  相似文献   

10.
"诗言志"与"诗缘情"是中国古代关于诗歌本质和功能的两个命题,它们的转变有一个很复杂的历程。曹丕的创作实践及其文论就是其中一个异常重要的阶段,曹丕是"诗言志"说向"诗缘情"说发展的先导。  相似文献   

11.
作为CCTV品牌栏目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其产生顺应天时地利人和,其评选视角体现了对于当下中国社会最缺失因而弥足珍贵的感动这一品质的唤醒,其意义在于一个民族对于其社会脊梁所表达的崇高敬意与重构个体精神家因的可贵探索,在于对沉浸于大众消费文化所渗透的虚幻欲望叙事背景下的个体精神立足点的积极扭转。它标志着一种精神仪式的日益形成,一种社会共识的广泛回归,一种文化传播的可喜实践。  相似文献   

12.
分析钟嵘在《诗品》中对五言诗作品及作家的评价,认为钟嵘《诗品》主要是以“文质”为诗美标准来品评五言诗歌的,通过对其五言诗的文质观可反观其对四言诗“文约意广”和“文繁意少”的评论。  相似文献   

13.
明清之际,文坛出现了巾帼群体,数量之多堪称空前繁荣。素有“满清第一女词人”之誉的顾春与一代名妓柳如是的诗词创作,为后人称赞不已。一为满族贵妇,一为风尘乐妓,她们的诗词创作必然呈现不同的风格特色:顾多平淡,柳喜用典;顾多柔慈,柳呈侠义;顾真淳于本色,柳哀婉于豪爽。两人的诗词创作也不同程度地反映了独立自由精神和忧国忧民的社会意识,表达了女性解放意识的先声。  相似文献   

14.
论述了如何在英译中更好体现毛泽东诗词的特点。指出毛泽东诗词多用动词,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飞”字,从而形成毛泽东诗词的“飞动之美”。于飞动之外,毛泽东诗词另有一种沉思之美。提出对于毛泽东诗词当中的“飞”字,英译文应注意表现出其动态、力度、气势、形象,以传达出毛泽东诗词所蕴涵的气势与气魄。同时,对于毛诗当中表沉思的诗句,则应注意选用表示阴柔的或沉思性的单词或短语,这样才能如实传译毛泽东诗词的语言风格。  相似文献   

15.
刘克庄是南宋后期著名词人,目前对后村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爱国时政词,对其词风则基本定性为豪放排宕。通过对刘克庄花卉鸟兽词咏物词中“物”、“我”关系以及“我”的感情的分析,说明后村词艺术风格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6.
针对达州诗人龙克诗歌创作的“疼痛”现象和倡导的“疼痛诗学”,指出龙克以“疼痛”为词根或关键词,不仅由此出发去理解、拷问诗歌,雄心勃勃地建构他的“疼痛诗学”;而且,疼痛也像一道血迹斑斑、永难愈合的伤口。无休止地到处撕咬着他的诗歌。阐述了在经历、穷尽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花样繁多的革命性语言方式和文本样态之后,诗歌创作和诗学理论的标举“疼痛”既是龙克个人新的写作生长点的突破口,也是当下中国诗歌新的写作生长,最。  相似文献   

17.
“活袍”文化是阿昌族最重要的文化因素,梁河地区的曹明宽就是较有声望的当代活袍。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宗教文化变迁主要体现在信仰观念上的嬗变及意义转换上。活袍文化的构成要素包括节日文化、成巫经历、传承谱系、仪式实践与服具等。要正确认识传统宗教的价值和意义,从中寻找民族地区现代化发展的动力资源。  相似文献   

18.
《海国图志》系魏源愤于鸦片战争失败,为了寻求抵抗西方侵略方策而编辑的一部名著,倾注在这部著作中的“师夷”、“制夷”的反侵略思想,集中反映了魏源的爱国主义情怀。这部书传播到日本后,引起日本社会的广泛共鸣,在介绍和传播“西洋情形与一般近代文化”、“关于国际法和立宪政治的知识”以及影响日本维新运动的发展上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邵谒是晚唐岭南著名诗人,“与曲江公岿然并存,其诗当不下人矣”(明代香山学者黄佐语)。学界对邵谒的研究已有初步成果。傅璇琮主编的《唐才子传校笺》有《邵谒传校笺》。其中有二点不准确之处,故予以纠正,并作二点补充。  相似文献   

20.
进入20世纪80年代,台湾的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中产阶级不断发展壮大逐渐成为台湾社会的主体,其身份地位的提高也带来文化领域话语权的提升。大众媒介作为现代大众文化,也在日渐靠近中产阶级的消费兴趣和文化指向。运用"内容分析法"及"话语分析"的整合性观点,针对台湾《天下》杂志2010—2013年共80多期封面故事,分析其内容意涵和表达模式。观察发现,由《天下》杂志文本内容可看出中产阶级身份特征和社会态度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