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教育是推动城镇化发展,提高城镇化质量的重要手段与途径。对于以优质教育带动城镇化发展的会宁县来说,教育对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教育对学龄人口的影响会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的转移,也是农村居民转变传统生活观念,融入城镇现代生活的促进条件。本文通过对会宁县城镇化和教育发展基础条件进行分析,得出教育对城镇化发展有正负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教育对人口、经济、社会城镇化有促进作用;其二,教育同样也使得会宁县面临"虚假城镇化"和"因教致贫"的问题。同时,就会宁县现阶段的现状,从教育及规划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来促进全县城镇化健康有序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各种方略中,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农业产业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农村城镇化反过来又服务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与农业产业化的协调发展需要我们建立农业产业化利益分配机制,选择一条适合我国农村现状的产业化发展道路;强化城镇综合功能,建立科学合理的城镇体系;强化农民教育,培育适应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化的人力资本等等。  相似文献   

3.
农村城镇化水平是衡量农村经济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农村城镇化与农村经济结构二者互为作用 :一方面城镇化在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集聚效应” ;另一方面 ,农村经济结构又决定着农村小城镇的发展模式 ,影响着城镇化的发展速度。因此 ,农村城镇化进程应当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结合起来 ,通过城镇化促进农村结构调整 ,通过优化调整农村经济结构来拓宽城镇化的空间范围 ,确定城镇化的道路选择  相似文献   

4.
教师资源的配置使用,决定着教育的质量和学校的活力。达州市城乡教师资源配置的不均衡客观存在,其原因既有国家教育政策因素的影响,也有教育管理机制因素的制约。从均衡达州市义务教育教师队伍结构、提高达州市农村义务教育教师待遇、健全达州市义务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和师资调配机制等方面入手,有助于加快推进达州市城乡教师资源均衡配置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剩余劳动力转移之间存在着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关系。本文从研究农村城镇化建设与劳动力转移之间的关系入手。通过对黑龙江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建设发展水平的分析,找出影响二者协调发展的因素,进而提出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促进农村城镇化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6.
实现农业产业化是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是从根本上解决农业问题的必由之路。当前达州市各地对发展表业产业化积极性很高,但也还有一些不利因素制约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本文从促进农业产业化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出发,对有针对性地制定相应对策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7.
走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镇化发展道路,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途径。山东省诸城市在农村城镇化发展中的创新实践,形成了独特的“诸城模式”。对“诸城模式”的基本经验和特点进行总结,并通过效应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我国在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借鉴诸城模式的有益做法,对出现的问题加以解决,以促进我国城镇化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许多地区在推进城镇化特别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充分重视发挥信息化的效益。而信息化的同步发展,又促进了新型城镇化以节能、环保和经济可持续方式的发展。如河北、江苏、浙江、福建、吉林和四川等地,重视农村信息化发展,积极支持、引导和推进农村电子商务,通过电子商务应用改变农民传统的社会身份,提高经济收入和农民的组织化水平,促进农村和小城镇经济和产业结构优化,推进农民返村创  相似文献   

9.
肖海平 《科技信息》2007,(14):139-140
城镇化对我国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城镇化对农村人口的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育是提高农村人口素质的根本途径。因此教育在城镇化进程中担负着重要使命,必须对农村教育做出相应的改革和调整。  相似文献   

10.
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是实现城乡可持续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有效途径,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互为因果。新型城镇化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战略支持,乡村振兴能为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升内核驱动力。但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仍面临一些问题,如农村人口加速流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太多、农村产业基础薄弱等。应从城乡融合发展的高度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建设,消除城乡融合在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的障碍,促进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推动城市现代化、农村城镇化,以提升城乡文化、公共服务为中心,实现城乡社会和人的和谐可持续发展。社区体育服务是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方面,但在城镇化过程中,存在诸多矛盾和冲突,主要表现为新旧价值取向错位、边缘人群体育活动参与不足、体育文化服务不到位、终身教育理念缺失等几个方面。解决这些矛盾的对策,主要包括强化社区体育以人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加强城乡体育文化服务的引导,更加明确地倡导终身教育的价值取向,并借此实现新城镇化过程中社区体育事业的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12.
2012年,中央领导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城镇化战略在我国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城镇化的重要一步就是农村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通过对不同来源的湖北、河南近四百份调研数据进行计量分析,农村流动劳动力在进行择业决策的时候,他们的年龄因素、婚姻状况、现阶段的收入水平、文化程度等内在因素和农村劳动力还受到城市户籍政策、城市就业政策、城市医疗保障、城市社会保障、子女受教育环境等外在因素都会产生影响.在得出研究结论之后,从妥善引导农村劳动力流动的角度探索性的提出了一系列可能对城镇化建设带来正面作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发展农村社区教育 推进城乡统筹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30年之际,三农问题和城乡统筹已经成为社会热点。农村社区教育作为一个时代的新名词和新的教育模式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农村社区教育具有与其他教育模式不一样的特殊功能,同时我国在统筹城乡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根据社区的地域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符合不同社区特色的农村社区教育,探索出一条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4.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对人在体能、知识、技术、心理及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化进程,新型城镇化建设也为高等职业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高职院校需要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承担起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村人口的职业培训与城市文明文化教育的重任。  相似文献   

15.
统筹城乡教育发展是国家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方针和总体趋势,是珠江上游地区教育科学发展的内在要求,是珠江上游地区城乡一体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针对目前珠江上游地区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应以思想理念创新引领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以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以创新政策措施保证城乡教育统筹发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城市化概念中的“大城化”“入城化”“能城化”等误区的梳理,提出城市化就是农村与城市在功能上逐渐一致的过程,农村与城市只是“空间区域”的代名词。对于中国的城市化,可通过小城镇建设、都市圈发展、城市群带动以及区域功能均衡化等模式来加以推进;要保证这些模式的实施,还需要对政府管理水平的提升、人口素质的提高、产业结构的合理布局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等方面进行强化。  相似文献   

17.
我国城乡教育严重失衡,表现在教育发展的各个阶段。究其原因,一是城乡分割的管理制度,二是城乡悬殊的经济收入,三是教育制度的城市倾斜,四是农民观念的相对落后。实现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途径包括:大力发展农村的生产力,加快农村的城市化步伐;优化农村内部的教育系统,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促使农民观念革新,为教育均衡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完善教育法规,推动城乡教育均衡规范发展。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城镇化还要走很长的路.城镇化进程中必须统筹城乡规划、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体育作为社会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发展与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对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体育必须协调发展.据此提出:建立覆盖农村的各级政府体育财政制度;优先发展农村体育服务业;加快农村学校体育发展步伐,扩大其对农村体育的辐射作用;开发农村体育人力资源;广泛开展农村体育科学普及工作;建立健全农村体育组织,提高农村体育的组织化程度;加强城乡体育交流,实现城乡体育等值化;实施城市反哺农村体育制度.  相似文献   

19.
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问题及对策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乡结合部是一个特殊的微观经济地带,其用地类类型复杂多样,随着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结合部的经济发展很快,但其土地利用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尤其是耕地资源的浪费最为突出;本文以南京市城乡结合部为例,分析了城乡结合部土地利用的特征,土地利用问题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有助于城乡结合部土地的合理利用。  相似文献   

20.
农村学前教育面临城乡差距大、发展步履维艰的问题。政府对农村学前教育的扶持行为应在城乡统筹的大背景下加大经费投入力度,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统筹城乡师资,落实监督机制,促进农村学前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