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以往犯罪前科人员分类研究,通常基于历史犯罪信息中的静态属性信息,而忽略了对动态轨迹信息的利用,且缺乏专门针对盗窃前科人员再犯罪风险预测的研究.基于上述以往研究的不足,本文研究融合静态属性和动态轨迹的盗窃前科人员初犯/累犯分类.构建了融合静态属性和动态轨迹的长时间跨度盗窃前科人员分类数据集,然后探索和对比多种不同类型机器学习模型在该数据集上对盗窃前科人员的分类性能,提炼出与盗窃前科人员分类最相关的特征;基于上述分析结果,提出基于加权关联规则的盗窃犯罪人员预警模型.本文的相关研究成果可以应用于盗窃犯罪的预警工作中,对犯罪打击和安全防范工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学生盗窃罪犯罪逐年增多,并成为教育工作者和法律工作者关注的焦点。本文从大学生盗窃犯罪法理出发,立足于大学生盗窃犯罪的现状,分析其形成原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实际,探讨大学生犯罪的预防与处理。  相似文献   

3.
论盗窃罪     
盗窃罪是古今中外刑法中最普通的犯罪,也是最古老的一种犯罪形态。人类社会自从有了财产的私有制,有了物质生活条件的剩余,就出现了盗窃犯罪。在社会主义法制逐渐完善的今天,盗窃罪仍然是最为普遍的犯罪现象,刑法修订后,虽然对盗窃罪有了进一步的规定,解决了很多司法实践中的难题,但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针对愈演愈烈的窃电风,各级电力部门多次开展大规模的反窃电斗争,但收效甚微,原因之一是对相关法律尤其刑事法律运用不足。本文则利用刑法理论对窃电犯罪进行剖析,梳理了我国该领域的立法沿革并重点对窍电犯罪的认定与处罚问题予以探讨,最后提出了反窃电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5.
研究美国汽车盗窃问题的现状,分析了犯罪动机,案件多发时间、地点以及主要的销赃渠道,美国执法机构打击车辆盗窃犯罪的重点等问题。目前美国各级警务部门对确保国土安全和预防、阻止恐怖攻击事件肩负起更大的责任,在侦破汽车盗窃案件、交通犯罪时,首要考虑的是此案件是否与恐怖袭击活动相关,以及预防恐怖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6.
邱海云 《科技信息》2008,(5):226-226
现行刑法在盗窃罪中未将单位作为犯罪主体加以规定,但单位盗窃在现实生活中日益泛滥,且单位盗窃行为具有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和刑事违法性;同时单位有能力承担由其盗窃行为所引发的刑事责任,并符合刑罚目的。故本文认为单位应作为盗窃罪的犯罪主体。  相似文献   

7.
首先分析了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s,GIS)用于城市犯罪研究的优点,并回顾了国内外基于GIS的城市犯罪研究现状.然后,以2006年上海市公安局提供的犯罪数据为基础,对抢劫、敲诈勒索、盗窃和诈骗4类案件进行了数据挖掘分析,并运用ArcGIS进行犯罪特征的空间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上海市外环以内,特别是城市核心区是犯罪最高发区域,同时人民广场也是上海市犯罪的"热点"地区.本研究结果有助于相关部门制订更加有效的预防和打击犯罪的策略.  相似文献   

8.
根据2012年10月份福州市主城四个区的盗窃犯罪案事件数据,利用标准差椭圆、最近邻层次聚类、核密度估算等方法,分别研究了福州市犯罪的总体集聚与发展方向、犯罪相对集聚和重点区域、以及犯罪的空间连续变化和集聚中心,并对每种方法进行了适合性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福州市盗窃犯罪案的平均中心位于台江区的茶亭街道附近;犯罪的总体集聚区域位于鼓楼区、台江区西部和仓山区北部;犯罪集聚中心为台江区的中亭街、祥坂村和晋安区的福州火车站.  相似文献   

9.
张勃  张馨泽  林艳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2,22(21):9437-9446
基于道路交通网络的热点分析可以获取犯罪热点道路,从而为公安巡控、警务资源优化提供指导性意见。本文以等距路段为最小研究单元,采用等距路段热点研究方法识别分析北京市西城区2016年盗窃犯罪在道路交通网络上的分布情况。对于空间兴趣点(Points of Interest,POI)的10类源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实现降维,通过多元线性回归对提取出的两类主成分因子进行犯罪影响因素解释。研究发现:北京市西城区盗窃犯罪在空间分布上呈高度聚集态势,少量路段聚集了大量犯罪;热点路段大都集中在人员流动性大、交通便利等地区;较不等距路段犯罪热点分析方法而言,等距路段犯罪热点分析方法可以更精准的实现热点路段的识别;提取两个主成分分别是与居民日常生活类和与居民精神文化类,与居民日常生活较多的区域对犯罪的发生呈正相关作用,与居民精神文化相关的区域对犯罪的发生呈反相关作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以为一线执法机关的警务资源分布优化、维护社会稳定提供安全防范依据。  相似文献   

10.
随着网络的迅速发展和网络游戏的盛行,网络盗窃现象时有发生,但学术界关于虚拟财产是否可作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试图从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数额计算以及盗窃虚拟财产行为界定的角度,说明虚拟财产可作为盗窃罪的犯罪对象,盗窃虚拟财产的行为应以盗窃罪定罪处罚。  相似文献   

11.
盗窃类案件是公安机关较为棘手的一类犯罪,呈现高发低破态势.提前预测发案情况是预防该类型犯罪的有效途径,因此对预测盗窃犯罪提出了一种以Bagging方法为基础、基于特征选择准确度和差异性双重考量的集成学习算法,根据集成学习器好而不同的原则,构造由异质基学习器集成的特征选择器,实现对影响盗窃犯罪发生因子的有效选择,使用更少维度的特征数据集提升犯罪预测的效率和准确度.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SEFV_Bagging算法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和稳定性,在测试数据上表现出的预测准确度也较为理想,且算法无需根据先验知识设置所选特征子集维数,在盗窃犯罪数据分析预测领域应用中有较为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12.
我国现行反“洗钱”刑事立法有需要继续完善之处:洗钱罪的立法相对滞后,影响了对洗钱犯罪的打击;“洗钱”范围限定的过于狭窄,不利于对洗钱犯罪的惩处;与洗钱罪相关的法律规定不配套,惩治洗钱犯罪的效果不明显。本文建议对洗钱罪立法在以下方面加以改进:一是对洗钱罪进行修改,使其具有超前性;二是合理界定洗钱罪的行为方式,严密刑事法网;三是完善配套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盗窃罪的既遂与未遂,关系到盗窃行为社会危害性大小的认定,关系到追诉时效的认定,关系到共同犯罪是否成立等等,因此有必要对之进行探讨.对于盗窃罪的既遂未遂,不能一概以控制说作为认定标准,应当根据我国刑法规定盗窃罪的犯罪构成,区分不同情况,依据不同标准来确定.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行政犯罪惩罚机制的缺陷及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行政犯罪作为犯罪的一种,同时也是一种行政违法行为,具有双重违法性。其与普通犯罪和一般行政违法行为具有紧密联系,但其与二者的区别也是明显的,为有效地惩处行政犯罪,其惩罚机制也有其特殊性。我国现行法制认可了对行政犯罪并处行政法上的制裁与刑罚的双罚制,但在具体的制度设计上还存在较多不完善之处,需要予以完善。  相似文献   

15.
中国犯罪地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回顾了新中国的犯罪历史,指出其经历了5个犯罪高峰期.其次,从31个省级行政区。9个经济区和3个经济地带分析了犯罪的区域差异性.并阐述了中国犯罪的现状特征.最后采用最小二乘法原理建立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对中国未来犯罪进行了预测,指出未来15年中国的犯罪将持续升高.  相似文献   

16.
惩罚犯罪与保障无辜的信号检测论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刑事司法的实体正义主要体现在惩罚犯罪与保障无辜上。以往对两者关系仅仅作了描述性的解释或猜测性的选择,无法揭示两者关系的实质内容与优先抉择的理论依据。信号检测论是以数学统计决策理论为基础、可应用于个体的信号检测的信息论,所以从信号检测论这一视角来审视两者关系,不仅可以解释宏观的刑事诉讼的可错性,而且还可以为实现个体正义提供决策思路。通过信号检测论的分析,还揭示了犯罪率、司法人员的奖惩、侦查手段等因素对惩罚犯罪与保障无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论渎职罪中的"前提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以"前提罪"作为构成条件的渎职罪进行了分析,界定了"前提罪"的概念,确定了"前提罪"的存在范围和分类,在此基础上,认为"前提罪"的确定标准应以行为人对作为对象的"前提罪"达到刑法分则所要求的明知,并进一步阐述了"前提罪"与关联渎职罪之间的犯罪形态和处罚原则.  相似文献   

18.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是刑法修改后新增加的一种犯罪,它的设立对于促进我国的廉政建设意义重大。但该罪在立法上存在明显缺陷,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法律适用活动,削弱了其在反腐败斗争中的作用,亟需明确和完善。  相似文献   

19.
犯罪过失是犯罪的主观要件 ,在犯罪构成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注意的缺陷是犯罪过失产生的心理基础 ,而注意是心理资源对行为及对象的集中和聚焦 ,它不仅仅表现为疏忽大意和轻信 ,它应当是心理的连续体。依据注意缺陷的程度可以为量刑提供帮助 ,并可借助注意加工的机制来预防犯罪过失。注意在现代认知心理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引入注意的分析对丰富和深化犯罪过失理论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20.
1997年弄法典确立的单位犯罪,大都在触犯刑律的同时又违反了行政法规范的规定,表现出明显的“双违性”特征。这一现象究竟是立法上的一种偶然,还是有其内在的客观必然性?本文通过引入行政犯罪的概念,从理论上探究了单位犯罪中行政违法的普遍性根源,充分阐述了单位犯罪中行、刑两种法律性质的交叉关系及其法律特征,旨在为法律实践中全面、客观、公正、准确地落实单位犯罪的全部法律责任,以切实有效地预防和打击单位犯罪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