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骆驼祥子》的英译确立了老舍在国际文坛的地位,其后的三英译本也很大程度上增强了海外读者对老舍作品的关注。四译本翻译风格各异,表明译者风格是原文作者写作风格与译者翻译特点结合的产物。四译本中最接近原著风格的译作是King译本。  相似文献   

2.
袁颖  肖水来 《咸宁学院学报》2011,31(1):71-74,92
作为人民的艺术家,老舍的写作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大量运用颇具地方特色的习语。其作品已被译成20余种文字出版,有力地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本文选取其代表作《骆驼祥子》的两个英译文本,即一九四五年版伊万.金的译本和一九八一年版施晓菁的译本,对比研究两个英译文本对原文中独具特色的习语的翻译,探寻汉语习语翻译的技巧与艺术。  相似文献   

3.
<骆驼祥子>中祥子和虎妞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一个复杂、丰富的民间文化形态.作家借此种文化形态的书写,传达出一种带有批判、反思精神的民间文化意识,也传达了他对身处其中的民间文化的依恋和同情.  相似文献   

4.
刘宝昌  李曹 《科技信息》2008,(16):261-262
本文从语言和文化两个层面对小说《骆驼祥子》译本翻译策略进行分析,认为翻译策略的选择受文本类型、翻译目的、读者审美期待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小说英译时,采取归化策略以减少目的语读者的阅读障碍,适度的异化策略可以使译文读者了解原作的语言风格及源语文化。两种策略应当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5.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概念首先由法国女学者克里斯蒂娃提出,指文学文本间的相互关联和影响。之后,巴特、热内特和里法泰尔等对"互文性"进行了更加深入的探讨,将其界定为在不同文本互动间的意义建构。本文通过对爱丽丝·沃克的《日常用品》和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的互文性阅读,透视摆脱奴隶制的非裔美国年轻一代,在对立与错位的多元文化和伤痛文化的夹缝中生存的精神危机,解读他们的自我意识、自我认同和身份认同的模糊性、矛盾性和混沌状态,探寻黑人身份认同的正确认知。  相似文献   

6.
《骆驼祥子》中祥子和虎妞等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出一个复杂、丰富的民间文化形态。作家借此种文化形态的书写,传达出一种带有批判、反思精神的民间文化意识,也传达了他对身处其中的民间文化的依恋和同情。  相似文献   

7.
《骆驼祥子》有三个著名的英译本:我国著名的英译家施晓箐翻译的CamelXiangzi、通晓中国文化的汉学家詹姆斯的译本Rickshaw以及伊万·金的译本RickshawBoy。三个译本中对小说人名的翻译各有千秋,使用了多种翻译方法,其中最突出的是归化和异化理论的运用,体现了不同译者在不同社会时代对文化输入的不同要求以及译者所持的文化态度、译文读者的文化接受心理。  相似文献   

8.
《骆驼祥子》中的祥子是自私的,他的悲剧在于他把理想和信念建立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基础上,只关注对自己的理想的追求。当维系他生活下去的三个维系,一是买车的理想,二是性的维系,三是身体的维系,在经历一番生活和现实的磨砺和打击之后,不断削弱,直至最后断裂,祥子陷入了彻底的人性堕落。如果说祥子是被当时黑暗的社会以及城市的文明病所吞噬的话,那么他自私的性格特征和缺乏自信的生活态度是他有此遭遇的主要内因,这个内因越是强大,祥子才越是会被社会和城市的文明病所吞噬。  相似文献   

9.
老舍《骆驼祥子》中的国民性批判内涵,只是作为一个隐性主题存在于文本之中,从根本上讲,还是一部社会人性批判小说。作品中融入的老舍的"本土化平民特质",体现了一种与众不同的"人文人道主义"关怀。文章通过"祥子"这一人物塑造的再解读,从三个方面分析了老舍这种对普通人的理想、品格和尊严的高度尊重的创作态度,进而追溯了小说独特的非主流视角和平民化创作风格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0.
《白雪公主》是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戏剧《死亡与少女》中的一部分,它与传统的格林童话在人物、情节和文字细节上形成互文性关系。但在主题上,它揭露并批判了女性潜在的奴性思想,同时又超越女性主义,直指人类终极命运——死亡。  相似文献   

11.
《白鹿原》与《创业史》的“互文”关系及其意义阐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鹿原>中的叙述隐约地暗示,其主人公白嘉轩与<创业史>中的姚士杰是基于同一个生活原型.这表明出现在不同语境中的两部经典作品存在着"互文"关系.这种"互文性"在故事之外构成了一个新的意义阐释空间.通过两组人物白嘉轩/姚士杰和小娥/素芳的对比,可以阐释前者对后者有意"误读"所产生的文学与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亚历克斯和莫里森立足于黑人寻根的共同母体和名字与自由的潜藏符谱,超越黑人饱受白人奴役的忧郁记忆,致力于不断地创新,分别创造出具有开创意义的《根》和世界名著《所罗门之歌》。这两个文本在共时层面上具有互文性,在互文性理论下,通过文本的鉴照,让读者对自由的含义有了更为深刻地认识,同时凸显了莫里森在思想认识上的深邃性和广延性。  相似文献   

13.
采用通辽地区沙地水稻生产上常用的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产量与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及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单穴产量与结实率和千粒重呈显著正相关,与空粒数呈显著负相关,与其它性状呈不显著负相关;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数学模型,通径分析结果表明,穗长、实粒数、千粒重对产量具有正向效应,而生育期、株高、分蘖数却对水稻的单穴产量具有负向效应。在沙地衬膜条件下,应选择穗长、生育期适中、千粒重大、分蘖数较少、实粒数多、株高适中的品种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水稻抛秧技术对水稻产量、经济性状、生育特征等的影响。试验表明,抛秧稻和手插稻相比,有效穗、每穗着粒数、分蘖数、叶面积、根系数明显增大,增产5.14%以上。  相似文献   

15.
我国北宋时期占城稻的推广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占城稻原产于古占城国(今越南中南部)。关于北宋时期占城稻引种时间、推广与发展的成果和意义,因史料不详,众说纷纭。结合当时自然、社会条件,通过分析资料,认为在北宋时期,因人口增加,粮食短缺,政府大力倡导、认真组织,民间积极响应的社会条件下,利用占城稻的耐旱特性,扩大粮食种植面积,达到了增加粮食产量的目的,并为以后江南地区稻麦两熟制的发展莫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本交通过对水稻种子、米粒及谷壳浸泡液的分析,研究了外渗离子与种子发芽率的关系.得出的结论是:水稻种子与其它大多数种子一样,外渗离子的变化可反映细胞膜的完整性,而膜系统的完整性则可衡量种子活力的状况。且改谷位浸泡为米粒浸泡结果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7.
在PPFD2000μmol·m~(-2)·g~(-1)、30℃的高光强逆境下,水稻分蘖盛期的功能叶出现明显的光抑光合现象,光强变化幅度大则光抑光合程度加剧。RuBP羧化酶活性下降与光抑光合相对应,至于RuBP加氧酶活性则稳中有升,表明此时RuBP羧化酶/加氧酶动力学发生变化,光合碳同化流偏向光呼吸氧化环,以消耗过剩的同化力,建立暂时的适应性平衡。在高光强影响下,丙二醛(MDA)增加与SOD活性提高相互对应,这是O_2~-启动膜脂过氧化反应产生伤害、同时又诱导SOD形成以加强防御的有力反映。O_2通过光呼吸与Mehler反应运两条途径的分流,使排除多余能量的效率大为提高,RuBP羧化酶/加氧酶动力学的调节迅速且流经的O_2量大,而SOD适应形成加速了Mehler反应中产生的O_2~-清除,这两种酶协调地发挥其功能,使高光强逆境下植物机体的光抑制得到缓解。  相似文献   

18.
本文重点研究探讨了不同群体冠层温光分布与甜椒疫霉病发生的相关回归关系,并提出了对策,结果表明:中午14时株底地面光强在26000~50500Lux范围内,随光强增加,病情指数与死亡率提高,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684、0.754,大于r_(0.01)=0.661,达极显著水平,回归方程分别为:y=15.523+0.00001x,y=20.183+0.00001x。其它群体冠层光强不是造成发病死亡的主要原因,光强愈强,地面温度愈高,中午株底温度与晚上20时根际5cm温度与甜椒发病死亡相关显著,中午株底温度区间在29.6℃~36.5℃范围,随温度升高发病死亡增加,与病情指数和死亡率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738、0.697,大于r_(0.01)=0.661,达极显著水平,回归方程分别为:y=39.665-0.96x,y=45.473-1.065x;晚上20时根际5cm温度区间在28.5℃~33.4℃间,随温度升高发病死亡提高,与病情指数和死亡率的相关系数r值分别为0.580、0.621,大于r_(0.05)=0.532,达显著水平,回归方程分别为:y=36.336-0.937x,y=51.824-1.366x。本文还从地面覆盖、改沟灌水、灌水时间、药剂防治、选育新品种方向上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光温敏感核不育水稻“安农S-1”为材料,对不育及可育花药中重要生化成分、三种同工酶和游离组蛋白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不育花药中游离脯氨酸、可溶性蛋白质和淀粉含量的缺乏,过氧化物酶同工酶酶带的增加,苹果酸脱氢酶同工酶酶带的减少及α-淀粉酶同工酶酶带Ⅱ活性减弱等可能是促进花粉败育的重要原因,但不是引起败育的最初原因.不育花药中游离组蛋白某些区带的消失和总含量的减少,进一步表明不育花药中与花粉发育有关的基因表达受到干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