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 一、电视的保真性使人们下意识地将 “电视环境”等同于现实环境, 从而阻隔了人与现实的真实交流; 二、电视接受心理上的轻松感降低着人们的理解力, 瓦解着人们的耐性, 从而使人疏远印刷品, 变成思想的懒汉; 三、电视作为时髦形成和传播的温床, 极易将人的兴趣导向肤浅的时尚追求。文章最后指出, 要兴利除弊地发挥电视的作用, 首先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 其次要注意其内容的导向  相似文献   

2.
结合我国电视产业经营发展的现状,提出了电视产业化发展的思路:一是加快改革步伐,致力产业开发,拓展经营思路;二是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资源重组,激活电视荧屏;三是事业政府主导,产业市场主导,形成公益事业与经营产业并存的新型电视体制,构建以市场竞争为手段,以公益事业与经营产业分离为策略,以舆论导向为保证的中国电视新格局。  相似文献   

3.
侯瑞 《信息化建设》2014,(11):10-14
视频网站作电视,传统电视面临死亡;IT企业搞农业,传统农业获得新生;互联网公司造汽车。传统汽车发展遇困;网络公司做金融,传统银行纷纷危急;有道是不互联必困难,有互联必颠覆。的确,从农耕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技术力量不断地推动着人类创造新的世界。  相似文献   

4.
王楠 《奇闻怪事》2011,(9):46-60,24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已成为生活的必须,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消费社会”的发展特征,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电视媒介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在传播立场、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上都发生转变,与消费社会共谋,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本文以消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消费主义、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媒介传播进行现状分析,揭示出消费社会与电视媒介是^何共谋的。进而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及电视媒介作为传者的偏向3个方面分析二者共谋带来的消极影响:视觉表达肤浅、内容表达趋同、意义表达虚无;对受众价值观产生了自我实现功利化、对幸福的追求物质化、人性结构单一化的影响;电视媒介作为传者传播注重电视的商品主导、受众主导、技术主导。  相似文献   

5.
戏剧性、电视性、喜剧性、本土性、经济性、平民性是喜剧小品的固有属性。随着电视喜剧真人秀走红,当下的喜剧小品正在本体论的层面改变存在方式和体验方式。喜剧小品的“变脸”引发了其艺术身份的不确定性和所涉边界的不稳定性的诘问。面对全球化语境下的技术革命与媒介创新,喜剧小品要走进“轮廓重绘”的新时代,首先,必须固守戏剧性,从戏剧舞台表演艺术的发展中谋求传承与创新;坚守本土性,从中华民族的喜剧宝库中汲取精华营养;其次,应当坚持“经济性”与“平民性”,从“小而耐品”的本质属性上探索永葆青春的生命秘诀;再次,努力超越电视性,从传播媒介上开拓“剧场+电视+网络”的全新立体传播模式。  相似文献   

6.
电视对中学生的影响优劣并存,其正面功能帮助学生获取知识、信息,遍思想,满足心理需要;其负面功能中较为突出的信息污染则对中学生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行为等造成了不良影响,通过班主任工作,重视电视教育,使电视成为中学生的良友,是解决电视对中学生影响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7.
王楠 《奇闻怪事》2011,(10):39-45
近年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消费已成为生活的必须,中国社会已经呈现出“消费社会”的发展特征,深受消费文化的影响。电视媒介在消费社会的背景下,在传播立场、内容、对受众的影响上都发生转变,与消费社会共谋,深刻影响着大众的生活。本文以消费、消费社会、消费文化、消费主义、符号学等理论为指导,采用内容分析法、个案研究法、文献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消费社会背景下的电视媒介传播进行现状分析,揭示出消费社会与电视媒介是如何共谋的。进而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价值观的影响及电视媒介作为传者的偏向三个方面分析二者共谋带来的消极影响:视觉表达肤浅、内容表达趋同、意义表达虚无;对受众价值观产生了自我实现功利化、对幸福的追求物质化、人性结构单一化的影响;电视媒介作为传者传播注重电视的商品主导、受众主导、技术主导。笔者最后针对不良影响从电视媒介传播内容、对受众影响、对传者的要求三个方面提出了积极对策。希望本文能够对消费社会中电视媒介的良性发展带来些许启示。  相似文献   

8.
面对电视购物里琳琅满目的商品,你可以亲手触摸并判断是否满意;面对娱乐节目里喜爱的明星,你可以身临其境,仿佛就在他(她)身畔;面对旅游频道壮美的名山大川,你可以坐在家里恣意畅游……如果未来某一天,能将电视里的虚拟世界还原到眼前,还有什么比这更神奇?  相似文献   

9.
《今日科技》2009,(11):22-23
近日,世界首创超大屏幕全高清三维立体激光电视在深圳精彩亮相。世界显示技术经历了黑白、彩色、数字显示后,作为第四代显示技术的激光显示终于问世了。专家预计,由世纪晶源科技公司推出的这一全新视角技术,将掀起3D立体视像以及产业升级新潮。世纪晶源自主研发的激光显示技术,拥有多项世界首创的核心专利技术。研发专家介绍,传统的数字高清电视LCD电视颜色保真率30%,激光电视达90%;  相似文献   

10.
电影与电视的艺术文化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和电视各有独特的文化形态:第一,电影在发生学意义上具有文化实验性,而电视在本体上丧失了实验性;第二,影视的比较是媒介优势的比较,电影是一种艺术型的热媒介,电视则是冷媒介;第三.影视的观赏心理的不同转向了休闲心态的不同和此种心态的生态性构成上:第四.在审美特性上.影视的区别在于技术美感影响下的神奇性和纪实性的区别。  相似文献   

11.
根据北京地区观众媒介接触行为的分析,充分肯定了电视传播满足了人们社会生活中种种需求的重要地位,并根据早期社会化时期青少年特点的分析,探讨了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作用;从电视化对青少年社会化负面影响的角度,重点论述了电视与青少年社会的化的关系,特别强调了电视应该为青少年社会化提供高教于乐的电视通俗化。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全球首款联合定制的高清电视产品“INNOV”的出世,文广的高清电视内容将借助海尔彩电的渠道、服务平台进入消费者的家庭;而海尔高清电视产品也将借助文广的运营、媒体平台融入消费者的生活……[编者按]  相似文献   

13.
葛莹 《科技咨询导报》2009,(29):238-238
社会科技日新月异,电视、网络各种媒体信息良莠不齐,多种舶来文化充斥人心。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日益低下,漠视文学、漠视经典。本文从创设情境,进行师生互动;加强诵读,进行审美思辨;紧扣文本,进行理性点评;点燃激情,进行情感对话这几方面来谈谈提高中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世纪之交的现代民族工业,已经走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即以高科技支江的高度。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攀升,消费需求也随之朝着更高的层次变化。为适应这一发展,满足这一需求,目前国内许多彩电生产厂家都以高科依为手段推动中国家庭的信息化。长虹的星际快车、红太阳21世纪;康佳的福临门、起平一族;反华的福满堂;海信的因文先峰;海尔的先行者、探路者、影音王等无一不是高科技的结晶。高科技在电视机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电视的功能多样化、数字化、智能化、多制式。中国的电视市场在经历了两轮“价格战”后,目前,已趋于平和,价格…  相似文献   

15.
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电影、电视、录像共同的美学特征,将三者归纳为影像文化;影像文化使人类从语言、文字的单向思维,变为立体多向思维;这一深刻的变化,使影像文化成为国家、民族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  相似文献   

16.
郭霞 《华东科技》2011,(2):70-72
从来没有一个物件,可以与人们发生如此紧密的联系。它是电话,随时联系到你,你也用它来联系世界;它是音乐播放器、是电子阅读器,是数码相机、是DV;它是闹钟、是日程记录、是游戏机、是最新的地图;它可以实现随时上网,随地阅读、看电影、电视,购物。  相似文献   

17.
围绕电视纪录片创作与市场化生存存在的不适应的问题,从纪录片创作的角度,探索纪录片创作怎样适应纪录片市场化的问题。提出了电视纪录片要可信、可感,以真实为底线;要选择有思想性的、适于画面表现的、能有画面表现力的题材;要向观众讲述一个精彩的故事,要让观众在情感的经历中,感受艺术的美。高潮点是作品情感的总爆发,是使观众审美经验与情感体验现实化的关键点,要设计好作品的情感高潮点。  相似文献   

18.
大众传媒-电视,作为一种新的化力量,其节目内容和形式正面临着世俗性发展的趋势,引来众多议论。本从电视的特点,对观众的社会调查,以及与小说发展相比较,粗略讨化了精英化、世俗化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经济发展对多元化的影响;并提出了自己对电视化必然走向世俗性的观点,以及在向世俗性发展中应把握的度,而不致陷入庸俗化。  相似文献   

19.
讨论了几种用于克服斩波调制模式红外电视温度标定困难的技术,包括用乘法器补偿响应率的非均匀性;用数字式像差处理器消除本底电流的非均匀性;用多场平均技术提高信噪比等.介绍了使用红外电视测量目标温度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多,信息的获取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公交车载移动电视以其独特的优势加入信息传播队伍中来。然而,公交车载移动电视在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明显的不足,主要有技术设备欠缺稳定性、混乱的乘车环境降低了车栽节目的实际到达率、乘客的收视愿望存在矛盾、运营成本相对较高等。对此,应尽量扩大覆盖面;采用人性化管理措施,提高收视效果;改革节目编排理念,靠高质量的内容以及快捷的资讯来吸引受众;节目形式上实现多样化。只有在节目质量和收视环境上下工夫,才能满足受众的需要,从而更好地服务社会、服务人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