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含油废水处理微生物的化学包埋法固定化工艺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针对含油废水的特点,从盘锦某沥青厂被稠油污染的土壤和该厂含油废水生化处理单元的活性污泥中,经过筛选、驯化实验,获得TA-11,TA-17,HA-9,HD-1 4株对油类物质具有高效降解去除能力的细菌.通过几种固定化工艺的比较,确定了采用改进的PVA-Na.Alg共固定工艺,确定了聚乙烯醇(PVA)10.5%,海藻酸钠(Na.Alg)0.5%,活性炭3%及微量生长素的凝胶剂组成.运行64 h的测试结果表明,4种菌株的固定化颗粒对含油污水中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62%,65%,68.5%和66.5%,明显高于游离菌对CODCr的去除率.  相似文献   

2.
采用Fenton高级氧化技术对模拟含油废水进行了氧化处理,探讨了反应时间、pH值、温度、H2O2和Fe2+投加量等因素对油去除率的影响,确定了最佳处理条件。试验结果表明,在水样中油浓度为120mg/L时,Fenton高级氧化反应最佳工艺条件为:c(H2O2)=40mmol/L,c(Fe2+)=4mmol/L,pH=3.0,温度为30℃;反应2h后,油的去除率达到最高值48.4%。这将为该工艺处理实际含油废水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无机膜处理含油废水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采用自制膜分离器研究了自制陶瓷膜的乳化油分离特性,考察了膜内外压着、料液流速和料液浓度等因素对乳化油渗透通量和膜截留率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陶瓷膜具有较佳的分离效率,渗透率为0.11*10^-4-1.1*10^-4m^3/(m^2.s),截留率达95%以上,无机超滤膜的可清洗性能优于有机超滤膜,膜性能可能过清洗来提高。  相似文献   

4.
生物法处理含油废水微生物净化功能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了用生物法处理含油废水的微生物净化效能,从曝气池的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了降解油类的高铲菌株,并考察了该菌株降解油类的最佳生态条件;即充分曝气供氧,pH值7.0,降解温度25℃,在此条件下,油浓度50mg/L时,油的降解率可达98.31%。  相似文献   

5.
含油废水是一种常见而又难于处理的工业废水。目前常用PAC絮凝剂处理舍油废水,处理效果不好而且耗费的絮凝剂量较大。本课题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复合法絮凝处理舍油废水并与单一絮凝剂的处理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投加复合絮凝剂,具有投药量少,除油效果好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根据对该企业含油废水的实验研究和工程实践经验,采用斜板隔油-絮凝-加压气浮法对原有处理工艺进行改造。实际运行结果表明该工艺系统合理、有效,并且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7.
含油废水面广量大,在石油开采、炼制、油品贮运、车辆清洗、机械制造、食品加工等过程中均会产生含油污水。随着工业化的迅速发展,大量油品进入水体,其表层的油膜会阻碍氧气溶入水中,从而致使水中缺氧、生物死亡、发出恶臭,严重污染环境。  相似文献   

8.
活性炭处理含油废水技术试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用活性炭作为吸附过滤材料,对含油废水进行处理,找出COD、油类、悬浮物三项指标的去除率与外界条件的变化关系,以达到有效地回收表面浮油,处理乳化油,实现污水达标排放的目的。其中COD的去除率都在90%以上,油类的去除率都在88%以上。  相似文献   

9.
有机膜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秦朝远  钱冬梅  王瑞月 《甘肃科技》2005,21(11):157-159
含油废水是一种量大面广的工业废水,本文综述了有机膜材料在含油废水处理中的研究进展,归结了有机膜在含油废水处理中优缺点,并展望了有机膜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0.
新型高分子絮凝剂处理含油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利用新型高分子絮凝剂聚酰胺胺类 (polyam idoam ine PAMAM)树形分子对油田含油废水处理进行研究 .研究表明 :该絮凝剂在用量非常低的情况下 (15~ 2 0 m g· L- 1 ) ,除油效果明显 ,废水含油量从处理前 32 0 m g· L- 1降至处理后 1mg· L- 1 ;该絮凝剂与天然高分子助凝剂 (可溶性淀粉、羧甲基纤维素等 )配合使用效果更好 ,用量可降低到 5 mg· L- 1 .  相似文献   

11.
在油田普遍采用聚合物驱三次采油新技术的同时也产生了含聚丙烯酰胺(PAM)污水的处理问题。含PAM污水的特点是粘度大、含油多、乳化油稳定,故传统的废水处理方法及设施难以使该污水处理达到回注水水质的标准。对模拟含聚废水驯化的好氧颗粒污泥内微生物的研究将有助于油田含聚废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开发。采用人工模拟油田含聚废水在实验室内驯化好氧颗粒污泥,结果表明好氧颗粒污泥对含聚驱采出水有良好的适应性。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44h时,好氧颗粒污泥可以将进水中的聚丙烯酰胺由350mg/L降低至150mg/L,去除率达到57%。对颗粒污泥内的优势微生物研究表明,在模拟含聚废水中对PAM起主要降解作用的微生物为产碱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12.
曝气生物滤池处理含石油废水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含油废水COD含量高、可生化性差等特点,采用两段式曝气生物滤池(BAF)工艺对陕西某油田经过滤后的含油废水原水进行处理,考察了BAF在不同气水比、不同COD进水浓度、不同水力负荷以及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等工况运行的效果,对影响曝气生物滤池系统好氧段运行效果的主要因素和抗冲击负荷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确定了最佳工况.  相似文献   

13.
针对低浓度铀废水的修复,实验以合果芋与内生细菌Pseudomonas sp. XNN8和放线菌XNG3构建共生体系,研究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铀污染废水。研究结果表明:共生体系修复效果优于未定殖的合果芋,在0. 5 mg/L铀废水中达到最高铀富集率98. 34%。在0. 5 mg/L、1 mg/L、2 mg/L铀废水中,溶液中的浓度分别降至16. 615μg/L、17. 903μg/L、26. 067μg/L,均在排放标准0. 05 mg/L以下,因此该共生体系可用于低浓度铀废水修复。红外表征显示,内生菌可能增加了—OH含量或强化了—OH对铀的结合作用。  相似文献   

14.
污染地表水修复用微球菌的化学包埋法固定化工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污染地表水的特点,从辽河油田受石油污染的缓流河床底泥中筛选出一株能有效去除CODCr的微球菌(Micrococcussp.N3-9P),并对其进行了化学包埋法固定化.通过实验,确定了改进的聚乙烯醇-海藻酸钠共固定工艺配方(质量分数)聚乙烯醇10.5%,海藻酸钠0.5%,活性碳3%及微量生长素,优化了过程控制参数.地表水修复实验表明,96h后固定化颗粒对污染地表水中CODCr的去除率为70.9%,明显高于游离菌的33.6%.  相似文献   

15.
采用铝铁电极对三次采油废水进行电凝聚试验研究,以聚丙烯酰胺(HPAM)和含油量去除率为考察指标,研究了极板材料、电流、电解时间、极板间距和pH值对电凝聚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极板材料、电流、pH值等对电凝聚效果有明显的影响.采用铝板作阳极材料,铁板作阴极材料,在电流为75mA,电解时间为20min,极板间距为1cm,pH值为5的条件下,对三次采油废水电凝聚效果最好,废水中HPAM和含油量的去除率分别可达74.2%和96.0%.  相似文献   

16.
异位化学淋洗修复石油类污染土壤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异位化学淋洗修复石油类污染土壤的新技术做了较为全面的概述,介绍了异位化学淋洗的工艺特性,着重评述了异位化学淋洗的作用机理、淋洗试剂选配和影响因素,指出了异位化学淋洗修复石油类污染土壤时存在的问题和技术难点,并对其研究和应用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印染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印染废水由于色度高、水质变化大、生化性差等特点,是当前工业废水处理的难点和焦点之一。通过制备的固定化小球对模拟印染废水进行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对印染废水处理的最佳条件为:pH值7,进水浓度300 mg/L,停留时间16 h,COD和色率的平均去除率分别在90%和70%以上。  相似文献   

18.
采用野外大田试验,选择稻草秸秆厌氧发酵、稻草秸秆好氧发酵、氯化钾(KCl)和醋酸(HAc)对某地重金属污染农田进行化学淋洗,经过120 d的处理,试验结果表明:相比较原始土壤pH(4.78),4种淋洗剂对农田土壤pH影响均较小,KCl降低土壤pH的幅度最大(4.65),其次HAc(4.72),好氧发酵、厌氧发酵和空白pH值相近。比较4种淋洗剂对土壤中重金属(Cd、Pb、Cu和Zn)去除效果,KCl对土壤中重金属(Cd、Pb、Cu和Zn)去除效果最好其中,KCl对Cd的去除率是19.20%,对Pb的去除率是6.84%,对Cu的去除率是7.56%,对Zn的去除率是15.94%。HAc对土壤中重金属(Cd、Pb、Cu和Zn)去除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9.
处理含多环芳烃植物油的吸附剂筛选及其性能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循环利用植物油淋洗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应用吸附过程去除植物油中的多环芳烃.对10种吸附剂进行吸附柱和批处理筛选实验,评价了这些吸附剂的物理化学性质,从中筛选出最适合的吸附剂.动态吸附柱筛选实验表明,植物油中的多环芳烃在活性炭F400及F300上的吸附量最高,分别为55.39μg.g-1和23.82μg.g-1,说明吸附剂的粒径对吸附效果有重要影响,而多环芳烃在其他几种吸附剂上几乎没有吸附.批处理筛选实验表明,多环芳烃在两种活性炭上的吸附量仍然最多,分别为211.85μg.g-1和203.79μg.g-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