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信息化日益发展,社会转型期矛盾纠纷集中爆发,"互联网+"时代下,网购等纠纷不断,同时,立案登记制变革引发案件量激增。各地司法机关在着力贯彻"依法治国"的理念下,紧随"互联网+审判"的时代步伐,积极探索庭审新模式来缓解审判压力及更好的司法为民。微信庭审与电子商务庭审成为庭审模式变革的"带头兵",以两种庭审模式优劣对比,挖掘传统庭审模式运行出现的困境,阐明"互联网+审判"庭审模式创新的基本路径,构建以遵循司法规律为主线,以便民服务为动力,以程序公正为基础的庭审模式探索。  相似文献   

2.
我国现行庭审制度还存在若干问题,需借鉴现代刑事诉讼模式及其发展趋势进行改革,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应当是以职权主义为主、当事入主义为辅的审判模式——混合审。  相似文献   

3.
我国刑事诉讼法修改后确立了以当中人主义为主要特征的庭审方式,但与当事人主义诉讼模式相伴而生的证据规则体系还远未建立,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庭审方式改革预期目标的实现,传闻证据排除规则是有关证据可采性方面的规则,其对正确地认定案件事实与准确地适用法律意义重大,本文首先对传闻证据排除规则的合理性进行了法理分析,然后考察了我国刑事诉讼有关传闻规立法规定,认为我国应当借鉴外国相关立法经验,确立传闻证据排除规则,以完善刑事审判的庭审方式。  相似文献   

4.
随着刑事庭审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民群众关于司法公正的呼声日渐趋高.司法的正义不仅是实体的正义,关键是通过程序的正义来实现实体的正义.量刑的公正,是现代法治社会对刑事审判工作的基本要求,而专门的量刑程序是确保量刑公正的重要途径.作者从建立与定罪程序相分离,赋予和保障控辩双方对量刑程序的参与权利,完善裁判文书中量刑理由的阐述等方面对专门的量刑程序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在对民事审判公正价值分析的基础上,围绕审判公正,指出了人民法院在审理过程中实现公正价值的五条路径:审判独立;审判公开;保障当事人平等的行使诉讼权利;客观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和正确适用法律;严格实行审判监督。  相似文献   

6.
我国1996年修订的刑事诉讼法目标之一就是建立以控审分离、控辩对抗为基点的新的庭审方式,而在我国建立完善的证据开示制度有利于辩护权得到保障,保障被告人的诉讼权利,有利于发现案件真实,保证案件的审判质量,实现诉讼公正和程序公开,有利于节省司法资源,提高诉讼效益。本文从多元视角透析并梳理证据开示制度相关理论,以求对证据法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针对庭审的虚置化倾向问题,从我国审问式庭审到控辩式庭审的演变谈起,对两种不同庭审模式的特点进行对比,对庭审虚置化的成因、特点作了说明,阐述了现行庭审模式下庭审虚置化的表现,论证了形成庭审虚置化的两大主因,应从设立独立的预审程序,取消庭前移送证据复印件制度。实行起诉讼状一本主义和证据展示制度等三个方面解决庭审虚置化。  相似文献   

8.
总辩护律师的阅卷权是辩护律师为全面了解案情,并充分地为犯罪嫌疑人行使辩护权的重要权利。充分保障辩护律师的阅卷权亦足实现庭审公正与效率的关键。我国新刑事诉讼法着重于庭审改革,防止法官先定后审,律师的阅卷权出现了,倒退的情况,严重地损害了犯罪嫌疑人辩护权,无法达到庭审公正与效率的实现。从完善辩护律师阅卷权的角度,提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证据展示制度,设立令状法官与“准上诉”程序,以对辩护律师阅卷杖加以保障。  相似文献   

9.
《潍坊学院学报》2017,(3):46-50
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核心是实现庭审实质化,因此充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及其辩护律师的辩护权,着力推进我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是题中应有之意。正确理解"以审判为中心"的内涵和意义,是改革和完善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前提和依据。尽管2012年《刑事诉讼法》对辩护制度作出较大修改和完善,强化了对辩护权的保障,但司法实践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结合我国《决定》和《意见》的文件精神,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背景下,改善律师执业环境,充分保障律师履职权利,健全和完善我国刑事法律援助制度,切实提高辩护质量,实现有效辩护,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刑事辩护制度的改革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张锋 《科技信息》2007,(17):243-243,239
证据开示是指庭审调查前诉讼双方当事人从对方获第三方处获取有关案件的信息和收集证据的程序。它是一种庭前的程序和机制,是诉讼一方在庭审前获取另一方与案件有关事实和信息,从而为审判做准备的诉讼制度。鉴于诉讼过程中对抗制度将导致诉讼双方交换证据的困难,诉讼中的证据开示问题,也就随之凸现出来。为保证法律的公正,提高诉讼的效力,就必须制定专门的证据开示制度来解决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1.
量刑是法院刑事审判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刑事诉讼程序的重要环节,在刑事审判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在刑事审判实践中,量刑失衡的现象相当普遍,严重干扰了司法的公正性,因此解决量刑失衡问题迫在眉睫。探讨量刑失衡现象的原因和防治对策,实现量刑均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审判前程序权利机制之透视--兼评迅速接受审判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诉讼民主化进程的深化,迅速接受审判原则已被许多国家的立法和国际刑事司法准则予以确认,然而,在我国该原则却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我国须顺应刑事诉讼法的发展趋势,确立并构建该原则实现所需的程序保障制度,以完善我国的人权保障机制。  相似文献   

13.
控辩平等对抗、法官居中裁判这是现代刑事诉讼结构的基本要求 ,检察院享有对法院审判活动的监督权 ,带来了诉讼理论和司法实践的混乱 ,对其进行理性的反思 ,有助于重构检法关系 ,推进审判制度的改革。  相似文献   

14.
在刑事审判方式改革的过程中,我们应重新认识刑事诉讼法的本质、价值和功能,合理设置审判格局,体现审判公开原则,实现司法公正。  相似文献   

15.
审判方式是指法官在当事人和诉讼参与人的参与下,按照法定的程序和规则审理案件的方式和方法,审判方式的合理设计和建构是确保其良性运转和确保公正和效率价值目标实现的根本手段和途径。我国当前的刑事审判方式既有对抗式的特征,又有审问式的色彩。随着社会的发展,应当进一步改革和完善我国的刑事审判方式。对于庭前审查程序可实行起诉书一本主义;扩大法官对证据调查和对拒不出庭证人的司法处分权;建立证据展示制度;赋予被告人以沉默权;培养法官当庭采纳证据的能力;建立严格的评议程序,采用不记名投票的方式确定被告人罪名及量刑。  相似文献   

16.
刑事诉讼证据是刑事诉讼的核心和灵魂,刑事诉讼在很大程度上围绕着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而展开。证据的收集、审查、判断以及采用,直接关系到罪名是否成立以及刑罚的适用,对被追诉主体而言,这是一个成为与被追诉主体命运甚至生死相关的问题。刑事诉讼证据庭前开示制度作为一项法律制度应包含证据开示的时间、地点、组织者、开示的证据材料范围、法院对证据开示的案件如何审理以及对未开示证据材料的处理等基本内容。  相似文献   

17.
Lawsuit     
林丽群 《科技信息》2013,(1):260-261
A lawsuit or "suit in law"is a civil action brought in a court of law in which a plaintiff, a party who claims to have incurred loss as a result of a defendant's actions, demands a legal or equitable remedy. The defendant is required to respond to the plaintiff's complaint. If the plaintiff is successful, judgment is in the plaintiff's favor, and a variety of court orders may be issued to enforce a right, award damages, or impose a temporary or permanent injunction to prevent an act or compel an act. A declaratory judgment may be issued to prevent future legal disputes. Although not as common, lawsuit may also refer to a criminal action, criminal proceeding, or criminal claim.  相似文献   

18.
由于网络诽谤犯罪具有隐秘性的特点,加上我国刑事立法将诽谤罪规定为"告诉才处理"的自诉案件,导致被害人追究网络诽谤者的刑事责任面临严重困难。作为对策,在刑事司法方面,人民法院应当对被害人难以获得的证据予以调取,公安机关应当对"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诽谤案件依法启动公诉程序。在刑事立法方面,应当赋予"告诉才处理"案件的被害人选择向人民法院或者公安机关告诉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死刑复核程序是把握犯罪人生命权的最后一道关口,因此意义重大。但我国现行的死刑复核程序弊端颇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道程序已经名存实亡。本文从改革死刑复核程序"秘密性"审理方式这个角度提出建议,力求实现公平与正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