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地球数据是地球科学创新的重要源泉—从地球科学谈科学数据共享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地球科学的科技活动产生地球数据,地球数据又是形成地球科学假说、模式和理论的根据。同时,当代人类活动包括经济活动、社会活动、日常生活和军事活动等等,越来越多地需要地球信息数据服务。 相似文献
2.
3.
科学危机可分为三种类型,即科学真理危机、科学价值危机和科学生存危机。海德格尔所关注的是科学价值危机,他对这种危机的批判与解决是要通过技术的本质揭示和“追问”来达到。他的观点和途径存在着根本性缺陷,目的也难以达到。 相似文献
4.
5.
计算机科学是研究计算机基础理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以及计算机应用技术的一门新兴学科。随着人工智能、因特网计算、普适计算、移动计算、网格计算、服务计算、云计算等创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计算机科学发展迅速,应用领域也不断拓广,已经渗透到人类社会的各个层面和角落,并且影响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如今,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人们更是离不开计算机,因为计算机在改变世界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 相似文献
6.
7.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人类发展的不竭动力,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创新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在这一思想指导下,我国涌现出了大批以创新为主的优秀科研团队,郑喜群教授所带领的齐齐哈尔大学玉米综合加工技术与转化研究创新团队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8.
9.
过去400年,世界5个科学中心分别在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形成并对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历史的发展轨迹表明文化振荡、社会变革、经济的快速增长、新型学科群的崛起和科学家的集体流动是科学中心形成的基本成因。在我国目前面临的许多社会发展问题中,科技创新政策、策略和人才队伍建设的保障措施优化是十分关键的环节,如何利用世界科学中心形成的契机提升我国的科技创新能力是我们应该认真对待的。 相似文献
10.
该文首先对西方科学哲学家托玛斯·库恩提出的“科学共同体”概念作了分析,然后讨论了“科学共同体”在近代西方(欧洲)的形成以及它的作用,同时对这一时期中国与西方的情况进行了比较,进而指明“科学共同体”未能于明末清初出现是中国科学技术在近代落后的内在原因之一,最后以中国科学技术在20世纪10~40年代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为例,得出“科学共同体”是将科学技术向前推进的有力杠杆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12.
2013年5月14—18日,全国科技名词委组织有关专家赴台出席海峡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学术会议。编纂《两岸科学与技术常用词典》是对第五届两岸经贸文化论坛所倡议的"两岸合编中华语文工具书"项目的具体实施。全国科技名词委受委托承办大陆方的词典编纂工作。台湾方的词典编纂工作由教育研究院来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13.
回望2013年,科技界可谓是万马奔腾,一日千里。为表彰在过去的一年中,对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做出卓越贡献的科技工作者,2014年1月10日,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人民大会堂拉开了帷幕。盛会当日,清华大学土木水利学院张建民教授领衔的团队完成的“大型结构与土体接触面力学试验系统研制及应用”项目在众多新技术发明中脱颖而出,摘得2013年度通用项目中唯独的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相似文献
14.
“中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在我国占有重要的基础性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科技必将越来越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同时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越来越取决于农业科技创新的程度,创新度越高,效益越显著,越能为农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提供强力支撑。”——以上是三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许旭明在接受采访时道出的对中国农业科研现状及发展前景的真知灼见。 相似文献
15.
生命的价值不是用长度来衡量,而是用深度来体现!同样是短暂而又漫长的几十年光阴,有些人过得庸庸碌碌、无所作为,而有些人却能将每分每秒都利用起来,或学习、或科研、或教学,总之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地走在科学创新之路上,用自己的汗水与执着来换取我国科学领域的无数创新成果。面对这些令人肃然起敬的优秀科技工作者, 相似文献
16.
2010年4s学会第35届年会反映了当前世界各国STS研究群体的概况以及STS研究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目前美国加州大学、挪威科技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美国康奈尔大学、日本东京大学构成了国际STS研究的重镇。STS研究越来越关注诸如科学技术与公共政策、公众参与科学事务、科学传播和社会风险评估之类的现实问题,多学科交叉研究已成为STS研究的主旋律,科技创新研究和亚洲科技与社会问题研究已演变成学界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7.
18.
19.
乡村建筑及其技术的现代转向,以其具体的、感性而鲜活的方式诠释着"传统"与"现代"间矛盾与冲突。作为长期乡村生存实践而累积的建筑技术传统,以其所具有的地方性、经验性认知方式及其显性的、公共性的物质方式,展现它的乡土的人文气息、生存智慧,以致沉淀为生存于此的人的集体记忆。技术化运用使得以乡土技术表现的乡村建筑迅速消亡,乡村建筑这一"活"的乡土技术文化及由此形成的集体记忆在现代技术作用下被肢解、毁坏,包含着乡土精神、乡愁慰藉的另一种人类生存智慧与传统将失去。因此,乡村建筑现代建构及技术选择应该通过乡村规划、建立乡土建筑保护和工匠培养等措施,赋予乡土建筑及技术更丰富的现代性内涵,并使之对接并呈现于现代乡村建筑建设中,实现科技文化多样意义上的乡土传统自信与现代智慧自觉的融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