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顾晓丹  张墩明 《科技信息》2011,(5):I0030-I0032
以十二烷基硫醇为分子量调节剂,在丁醇中进行丙烯酸酯溶液聚合,制备了水性涂料用丙烯酸树脂,讨论了十二烷基硫醇的用量对产物分子量等性能的影响。发现随着十二烷基硫醇用量的增加,得到的丙烯酸树脂分子量减小,玻璃化温度(Tg)影响不大。所得树脂用胺中和后得到自乳化乳液,发现十二烷基硫醇用量的增加,可使乳液粘度显著减小。所得乳液用氨基树脂加热固化,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2.
在共聚实验中,作者发现硫醇在室温下能引发丙烯腈和苯乙烯的共聚,并对其反应动力学,共降组成,共聚分子量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本文讨论了以叔十二烷基硫醇作为引发剂诱发丙烯酸乙酯的聚合,并对该聚合反应的动力学问题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4.
用失重法研究了溴化十二烷基苄基三甲胺对铁在盐酸溶液中的缓蚀作用.应用吸附理论和Sekine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发现溴化十二烷基苄基三甲胺自盐酸溶液中在铁表面产生了吸附作用,且基本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求得了吸附热.认为这种吸附是产生缓蚀作用的主要原因,讨论了吸附与缓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电解质溶液浓度对铜/硫醇自组装膜缓蚀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交流阻抗法首次研究了在不同浓度的NaCl和HCl溶液中十八-硫醇自组装置对铜电极的缓蚀行为。实验结果表明随NaCl和HCl溶液浓度的增加,十八-硫醇自组装膜对铜电极的缓蚀能力降低。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十二硫醇作为相对分子质量调节剂于10℃下进行了氯丁二烯乳液聚合,研究了友醇浓度,加入方式,补加量以及单体转化率对氯丁橡胶相对分子质量及其分布,支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硫醇分批加入方式,在较高单体转化率下仍能得以相对分子质量分布均匀,支化程度较低的聚合物。  相似文献   

7.
含铜氧化铝对煤油中硫醇的吸附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油乳法制备了含铜氧化铝吸附剂.经筛选,获得一种含铜氧化铝,当煤油中硫醇起始浓度为456.9mg/L时,它对煤油中硫醇的吸附容量达到226mg/g.含铜氧化铝对煤油中硫醇的吸附动力学遵循准二级反应动力学模型,也可用Lagergren一级吸附速率方程描述.二级反应速率常数k2的数值范围为3.86×10-5~43.64×10-5g·mg-1·min-1,并随硫醇起始浓度的增加而减少.一级吸附速率常数k1的数值为6.00×10-3~14.28×10-3min-1,并随硫醇起始浓度增加而增加.由二级速率方程计算出的吸附平衡吸附量qec与实验确定的平衡吸附量qee之间的误差在7%以内.吸附等温线既遵从Langmuir方程,也可用Freundlich方程拟合.由Langmuir方程计算的单层最大吸附量q0为222.2mg/g.  相似文献   

8.
用失重法研究了溴化十二烷基苄基三甲胺对铁在盐酸溶液中的缓蚀作用,应用吸附理论和Sekine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发现溴化十二烷基苄基三甲胺自盐酸溶液中在铁表面产生了吸附作用,且基本服从Langmuir吸附等温式,求得了吸附热,认为这种吸附是产生缓蚀作用的主要原因,讨论了吸附与缓蚀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针对现行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发了十二烷基吗啉合成新工艺,对相的反转,碱性添加物,反应机理,溶剂配比,加料方式等工艺的研究,取得了满意的结果。该优化工艺已成功应用于工业生产。  相似文献   

10.
B-et-B自组装膜对铜的缓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首次合成了B-et-B,用交流阻抗的方法探索了成膜条件对铜缓蚀效率的影响,实验发现HNO3法处理铜电极能够提高膜的质量;随着成膜时间的增长、成膜液浓度的增大,缓蚀效率增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失重法、极化曲线、电镜扫描和XPS能谱分析等方法对苯并三氮唑(BTA)及其复合缓蚀剂对海水中紫铜的缓蚀性能及缓蚀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BTA浓度达到150mg·L^-1时,缓蚀率大于90%;BTA与柠檬酸钠复配后,缓蚀率有了很大提高,当BTA浓度为2mg·L^-1,柠檬酸钠浓度为20mg·L^-1时,缓蚀率达到96.0%,腐蚀速率为0.01014mm/a,缓蚀剂成本大大降低。极化曲线试验结果表明,PGA缓蚀剂在海水中为阴极型缓蚀剂,BTA与柠檬酸钠复合缓蚀剂为混合型缓蚀剂。对添加了缓蚀剂的海水中的紫铜表面进行的扫描电镜测试及XPS能谱分析的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了BTA和柠檬酸钠缓蚀剂的紫铜表面光滑,基本没有腐蚀;且在试片表面形成了缓蚀剂各组分均参与成膜的非水溶性保护层,有效的抑制了紫铜在海水中的溶解腐蚀。  相似文献   

12.
采用失重法、极化曲线、电镜扫描和XPS能谱分析等方法对苯并三氮唑(BTA)及其复合缓蚀剂对海水中紫铜的缓蚀性能及缓蚀机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单独使用BTA浓度达到150mg·L-1时,缓蚀率大于90%;BTA与柠檬酸钠复配后,缓蚀率有了很大提高,当BTA浓度为2mg·L-1,柠檬酸钠浓度为20mg·L-1时,缓蚀率达到96.0%,腐蚀速率为0.01014mm/a,缓蚀剂成本大大降低。极化曲线试验结果表明,BTA缓蚀剂在海水中为阴极型缓蚀剂,BTA与柠檬酸钠复合缓蚀剂为混合型缓蚀剂。对添加了缓蚀剂的海水中的紫铜表面进行的扫描电镜测试及XPS能谱分析的实验结果表明:添加了BTA和柠檬酸钠缓蚀剂的紫铜表面光滑,基本没有腐蚀;且在试片表面形成了缓蚀剂各组分均参与成膜的非水溶性保护层,有效的抑制了紫铜在海水中的溶解腐蚀。  相似文献   

13.
钱建华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3):642-643,653
合成了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席夫碱,在铜片表面制备了席夫碱的自组装分子膜.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分析了席夫碱自组装膜对铜片的缓蚀效果,利用金相显微镜观察1 mol/L HCl腐蚀后铜片表面形貌.结果表明:双水杨醛缩邻苯二胺席夫碱对铜有一定的缓蚀效果,自组装膜在1 mol/L的盐酸溶液中缓蚀效率达到85.3%.自组装膜的缓蚀效率与浓度有关,浓度高的自组装膜对铜片的缓蚀作用明显高于低浓度的自组装膜.  相似文献   

14.
铜在大气中的腐蚀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综述了铜在不同大气气氛中的腐蚀情况,分别介绍了铜在含有硫酸铵[(NH4)2SO4]、硫酸氢铵(NH4HSO4)、二氧化硫(SO2)、臭氧(O3)、氯化钠(NaCl)的大气中的腐蚀速率、腐蚀产物及腐蚀机理。表明当(NH4)2SO4微粒存在时,可能形成铜绿中的碱式硫酸铜。铜在含SO2+O3的潮湿大气中腐蚀很快,加入少量NaCl,会使腐蚀速率显著减少;加入大量NaCl,会使腐蚀速率增加。  相似文献   

15.
采用失重法、电化学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考察了 0 .5 mol/ L HCl溶液中 2 -巯基苯并咪唑 (MBI)和 1 -苯基 -5 -巯基 -四氮唑 (PMTA)对铜的缓蚀作用。MBI和 PMTA的加入使铜的自腐蚀电位正移 ,对铜电极的阳极腐蚀过程存在抑制作用。两者复配使用增强了对铜电极的阳极和阴极电化学过程的抑制作用 ,提高了铜电极膜电阻 ,从而具有较好的缓蚀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6.
采用电化学方法测定糠醛在盐酸溶液中对20#碳钢的缓蚀作用,研究了不同温度、不同盐酸浓度和糠醛浓度等因素对糠醛缓蚀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5%的盐酸溶液中,30℃条件下,20#碳钢的腐蚀电位为0.498 V,腐蚀电流密度为2.5 mA/cm2,糠醛的最佳用量为0.5%,缓蚀率可达75%,说明糠醛具有较强的缓蚀性能.温度对它的影响不大,温度范围较宽,并且还发现糠醛与乌洛托品复配缓蚀效果增强.  相似文献   

17.
利用循环伏安法和阶跃电位法研究铜微电极在HCl和H2SO4溶液中的点腐蚀行为结果表明,Cu在HCl和H2SO4溶液中腐蚀机理不同。Cl^-对Cu氧化膜具有破坏作用。Cu在0.1mol/L H2SO4溶液中的I-t曲线的初始部分呈性关系,为动力学控制。  相似文献   

18.
对植酸和植酸钙、镁、钠盐对铜在合成家庭饮用水中的缓蚀作用进行了研究,采用失重法,用ICP-AES分析腐蚀液中的离子浓度.结果表明植酸钙、植酸镁有很好的缓蚀作用,缓蚀率可分别达到93.7%和92.2%.同时用XPS对腐蚀样片的表面进行分析.讨论了表面膜的形成及缓蚀机理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铜在H2SO4溶液以及酸性NaCl介质中的腐蚀行为,现场获得了表征电化学过程的椭圆偏振光谱特征。采用椭圆偏振参量Δ值的变化研究了铜电极在不同介质中的电化学过程,Δ值的大小及其变化规律不仅能反映电极表面的电化学反应过程而且能灵敏地反映出表面膜结构和状态变化的信息。根据椭圆偏振光谱特征并结合循环伏安实验结果初步探讨了铜在酸性NaCl介质中腐蚀的机理。  相似文献   

20.
采用电化学、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等实验方法研究了1-羟基苯并三氮唑(BTAOH)和钼酸钠(Na2Mo O4)复配后对铜在ASTM D 1384模拟大气腐蚀溶液中的缓蚀协同作用.电化学实验结果表明:BTAOH与Na2Mo O4在50 mg·L-1的质量浓度条件下,以2∶1复配使用能够显著提高铜在模拟大气腐蚀溶液中的电荷转移电阻,降低腐蚀电流密度,缓蚀率达到90.7%;铜在模拟大气腐蚀溶液中的腐蚀产物呈聚集柱状堆砌在表面,而在含有缓蚀剂的溶液中表面平整致密,且疏水性增强,接触角显著增大至91.8°.X射线光电子能谱结果显示Na2Mo O4与铜表面作用后形成Mo O3和Mo O2,两种氧化物填充在BTAOH形成的表面膜的缝隙中,提高了膜的致密性,对铜产生良好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