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浑(扌追)自撲”“举身自撲”二语词屡见于《敦煌变文集》,是唐五代的俗语词。这两个语词,早在六十年代就已引起专家学者的研究兴趣。《中国语文》1981年第4期刊登陈治文先生《“浑(扌追)自撲”校释》一文,把这两个语词都解释为“全身自己覆倒”。此后的有关研究变文语词的论文多承此说。笔者以为这个解释尚有可议之处,因此,不揣浅陋提出来就教于陈先生及诸方家。先议“浑(扌追)自撲。”  相似文献   

2.
唐圭璋先生所编《全金元词》,录词二百八十二家近七千三百首.金元词“受两宋影响,亦多可观”,但终为两宋词所掩,历代为人重视不够,选注者甚鲜.清人朱彝尊辑《词综》,仅选金元词十四家二十一首,殊觉过少.我等不揣浅陋,拟编写《金元名家词选注》一书.兹先选录从未为人注释过的金元山西作家词数首,略加疏解,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姚晓红 《科技信息》2009,(24):I0133-I0134
关于副词“都”有着几种不同的解释和定义。《现代汉语八百词》将它的意义分为三类:(1)表示总括全部;(2)甚至;(3)已经。本文认为,根据现代汉语副词的分类原则以及副词“都”的语法特征,应把“都”的语法意义分为三类,即范围副词、语气副词和时间副词。  相似文献   

4.
在《蕙风词话》及相关的论述中,词境是况周颐经常提到的问题.认为“静境”是词中很重要的境界,也是词的最高境界“穆境”的重要特征,常常以此作为词学的批评标准.况周颐强调的“静境”,一种是审美状态,一种是审美境界.“静境”的创造可以从内心及作品两方面来创造.  相似文献   

5.
何谓“党八股”?此词为何人所“发明”? 《(反对党八股)一文发表的由来》(载1989.9.23日《新闻出版报》)是这样谈的: ……五四运动后,“八股”已成为僵化、教条、呆板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6.
《文史知识》1991年第1期,傅易同志《“青春”为酒名说》一文,对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中“青春”一词提出新解,认为不能释为“春季”或“春天”,而应释为一种酒名,是唐代酒名“抛青春”之简称。对此见解,笔者不敢苟同,故略陈己见,与傅易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7.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挟泰山以超北海,语人日,‘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日,‘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其中“折枝”一词,历来各家注释各执一词,难成定论。笔者认为“折枝”应解释为“按摩搔痒”,其中“折”极有可能是“析”的误字。  相似文献   

8.
古代表示某人腰围若干围的“围”是个量词,但这一作为计度古人腰围长度的基准单位,古书中没有确定的解释。经笔者考证,东汉郑玄在《仪礼》注里以九寸为一围,比较适宜于做腰围的“围”的计度基准,可以经受春秋至南北朝时期各种例证的检验。  相似文献   

9.
“丛祠”解     
“丛祠”二字,见于《史记·陈涉世家》。原文是这样的:又间令吴广之次近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关于“丛祠”的意义,旧《辞海》释为“丛树中之神祠也”。新《辞海》释为:“建在荒野丛林中的神祠”。《史记选注》(王晓传等选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年北京第一版)注为  相似文献   

10.
《孟子·许行》一篇中,有“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一句。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课本注:“或,句中语气词。”对“或”字的词义不作任何解释,因此,把“莫之或欺”解为:“等于说没有人骗他。”《古代汉语》对“或”字的解释可能根据清代王引之的《经传释词》和近人杨树达的《词诠》。《释词》:“或,语助也。《诗·天保》曰:‘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言无尔承也。或,语助耳。笺言:‘或之言有也。’  相似文献   

11.
为什么文人总是难以摆脱鬼魅般的"穷酸"呢?《现代汉语词典》堂而皇之地解释这个词,就是专用来"讥讽文人"的"穷而迂腐"。范成大的《次韵和宗伟阅番乐》中也有这样的话:"洗净书生气味  相似文献   

12.
“夜游”对于苏轼来说,似乎是一种挥之不去的“情结”.这种“情结”贯穿于苏轼一生的诗、词、赋、文等不同文类之中,从中我们不仅可以窥见这位千古文豪坎坷经历的诗意解脱,而且还可以感悟他的作品千古旷达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数百年来,《金瓶梅》就被目为“大抵市诨之极秽者”(《味水轩日记》)的“淫书”.“五四”运动以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才基本上给它“平”了“反”,并给了它一个比较公正的“说法”:“她是一部很伟大的写实小说,赤裸裸的毫无忌惮地表现着中国社会的病态,表现着世纪末的最荒唐的一个堕落的社会的景。”(郑振铎《谈金瓶梅词话》)即便如此,也还有些好心的读者,作如是之想:把书中淫秽情节连同闺房媟语,市井骂语,通通芟除,岂不更好?曰:否.如此一来,“干净”倒是“干净”,但,因为书中没有了当时“社会的病态”、没有了“世纪末的最荒唐的一个堕落的社会的景”,它也就难以成其为《金瓶梅》了.出土的鼎彝,浑身土花锈斑,煞是“难看”,你若是用现代技术,将其全部除去或磨光,试想那还成其为出土文物吗?就《金》中的詈词骂语而言,那也是这部反映晚明市井生活的“世情书”,“风俗图”所不可或缺的“景”.短了骂詈,便成不的《金瓶梅》.它毕竟不是清代中叶写那钟鸣鼎食之家的“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一、“骂”、“詈”二宇考略及“骂大会”的定名 “骂”,“詈”二字,《说文解字》并收.《说文通训定声》解释二字的构成及含义说:“骂,从网,马声.”是个形声字.又引《释名》释其义云:“骂,迫也,以恶言被迫人也.”是  相似文献   

14.
在我国古代文藉里,特别是先秦,两汉时期的文藉里,有个常见的时间词“旦日”,历来被许多专家和学者释为“明日”。目前,我国的中学语文课本和大学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的教本及其参考书里,都毫无除外地把“旦日”注释为“明日”。如《先秦文学史参考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在近期热播的电视剧《春草》中,“麻头鬼”一词频频出现,令人印象深刻。本着对剧中人物命运的把握和人物关系的体察,笔者试由“鬼”入手,结合汉民族的原始精神信仰和逐渐转变的认知方式,解读“鬼”的双重民族文化内涵,继而分析词语“鬼”在语言中的实际应用,最后通过与相关词语的对比,阐明汉语“麻头鬼”一词的意旨及其在剧中的表现。  相似文献   

16.
对《庄子》中的“也”进行了穷尽式考察,发现其“也”在句中和句末,主要作用是表示语音停顿,同时根据所处位置不同,配合上下文表示判断、陈述、解释、说明、感叹、疑问等各种语气。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语气词。  相似文献   

17.
《汉语大字典》"通"字用法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汉语大字典》中大量使用“通”词条,这其中的“通”反映了我国文字发展及其使用过程中的两种现象,即“同音借用”现象与“同源通用”现象,前者所指的意义叫“用字通假义”,后者所指的意义叫“同源通用义”。两种现象有同有异,有本质区别;两种意义亦有本质区别。  相似文献   

18.
晋代杜预对“辅车”一词的错误训释流传甚广,影响至今。《辞源》、《汉语大词典》等大大小小的辞书,乃至一些学校的权威教材,如王力《古代汉语》等概莫例外。作对这一错误训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辅”之本义当为绑在两辐间的直木,并指出了现行辞书中释“辅”不妥之处。  相似文献   

19.
在东亚国家,“外国(人)”这个词具有比较复杂的含义.分析两篇小说《蚝痴》《新加坡人》,可以看到对待外国人两种不同的态度.《蚝痴》以东方和西方简单的二元对立为其基本思想框架,而在其中,东方内部他者的声音是很难听得到的.但是在《新加坡人》中,作家将很多他者的声音以很陌生的方式直接表现在文本中,以此保持他们的“他者性”.所有东方他者的声音都被还原为中华的声音的时候,我们内部的及周围的他者会失去他们自己的名字.“京子”叫什么名字?  相似文献   

20.
“屈戌”(一词新《辞源》作“屈戍”,释作:“门窗上的搭扣。”新《辞海》作“屈戌”,释作:“门窗上环纽、搭扣。”两部大型辞书,竟然不同,谁是谁非,实在很有必要作一番探讨。一、屈戌、屈膝和屈戍的关系“屈戌”一词最早出现在东晋陆翙的《邺中记》:“石虎作金银纽屈戌屏风。”“屈膝”一词最早见南朝梁简文帝《乌栖曲》之四:“织成屏风金屈膝,朱唇玉面灯前出。”明周祈在《名义考·物部》中说:“曲须为屈膝。李贺诗:‘屈膝铜铺锁阿甄。’盖门环双曰金铺,单曰屈膝,言如膝之屈也。古《乌栖曲》作‘屈戌’,李商隐作‘屈戍’,皆误。”他认为作“屈戌”误,应该作“屈膝”,因为其意为“如膝之屈也。”那么,“屈膝”该是整体,是后来误作“屈戌”,即“屈戌”是“屈膝”的别体。另外,他说“《乌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