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27年诗歌的概念是根据其内在运行逻辑而提出的.在这一时期中,颂歌不但一统了建国初期的诗坛,而且作为一种原则和精神渗透到后来的诗歌中,确立起本时期诗歌确定不移的基调。50年代中期崛起的政治抒情诗构成本时期的一段重要诗潮,它在强化诗的政治宣传鼓动效应中伴随政治理念的异化而蜕变为政治说教诗。生活抒情诗伸展了诗的叙事功能,但大多流于现实生活的机械描摹而缺乏情趣.虽然闻捷的《复仇的火焰》以其“史诗性”品格而被喻为“诗体小说”,但在叙事诗领域仍属凤毛麟角。蔡其矫特立独行的意象诗连接起上下时期的现代主义艺术探索;“七月诗人”在地层中的吟唱传达出另一种声音。“天安门诗歌”则以真实性的活力而开启了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现代诗风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从文在新诗坛由“革命期”向“建设期”过渡的时期开始现代诗写作。他的现代诗大多以“我”为主,更多地触及个体的城市生存体验。虽然他的诗在诗艺上略显简单,但他的这些诗歌为我们打开了沈从文作为文学大师的另一面风景。在大量的情诗之外,他还写了不少抒发个人命运感受、讴歌自然与生命、批判都市生活以及记录自己病中思情的诗歌。  相似文献   

3.
“体以代变”、“格以代降”是胡应麟在其诗学专著《诗薮》中提出的诗学发展观,所谓“体以代变”,是指中国诗歌的发展变化受时代的制约与影响,“格以代降”,是指诗格“一代不如一代”。这是一种精辟的文学史观,虽然承认诗文以代而变的必然趋势,但同时又深深地打上了崇古卑今的烙印。  相似文献   

4.
朦胧诗是20世纪70年代末崛起的一股诗歌潮流,它迥别于现代新诗而呈现出全新的美学追求:诗歌风格的“个性美”,诗歌精神的“人性美”,诗歌价值的“理性美”等发起了对经典政治诗学的挑战,重扬了以人的情思为核心的诗关理想规范。它是人道主义人性的复归,对过去痛苦时光的反叛,对人性失落的反拨,以“我”为中心,表达了新一代青年人的心灵感受。它是新时期文学觉醒的先声,建立起了新的美学原则,对整个新时期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从《诗经》起,文人就给诗歌定位“诗言志”。诗歌作为诗人抒发丰富感情的凭借,几千年来有着独特的,动人的魅力。冯至被鲁迅先生称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的诗虽然没有绚烂的色彩,狂欢的热情,奇特的形式,但其词思质朴晓畅,情绪真挚。这学期学习他的名篇《我是一条小河》  相似文献   

6.
朱光潜曾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最好从读诗入手。能欣赏诗,自然能欣赏小说、戏剧及其他种类文学。”德国学者尔格哈曼强调:“诗是人类的母语。”还有人说:“诗歌是语言的钻石,情感的轴。”下面是我对诗歌教学的一己之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至“戊戌维新“运动前后才在总体上有了剧变,“现代意识“方在此期逐渐确定.因此,中国新诗理论批评史应从1898年前后开端.黄遵宪的诗论较为系统,在反叛传统诗歌的基础上,他从诗歌的语言、形式和思想内容等诸方面提出了诗歌的革新主张,有些论述已呈现出现代白话诗的雏形.梁启超在论诗上比黄遵宪要大胆和急进.他提出的“三长“说涉及到诗歌内容和形式的革新,但“旧瓶装新酒“的诗界“革命“论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性.他对诗歌音乐性的提倡值得我们思考.  相似文献   

8.
有人在论述当代诗歌流派时说: “在诗歌领域,自从‘四人帮’被粉碎之后,出现了一种新的苗头,即以艾青,严辰、邹荻帆、邵燕祥为代表的诗人,正在写作一种把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诗篇,无以名之,暂时不妨叫做新型哲理诗。这种新型哲理诗,和五四时期以捕捉思想的火花为目的的小诗不同,这是一种敢于干预生活的现实主义哲理诗,我看有可能发展为一种新兴的诗歌流派。”(吴奔星《文学流派试论》)要将这几位诗人划归为一个流派,尚需看今后创作的发展,就现阶段论,他们之间风格上的距离较大。但这种论点毕竟概括他们在粉碎  相似文献   

9.
王夫之论《诗》完全打破了由《序》、《传》所开创的传统研究模式,以《诗经》为起点论及汉魏六朝及唐宋的诗歌,从个人的哲学、文学的观点出发,对《诗经》各篇加以引中发挥,论述内容由诗歌拓展到文学、政治、哲学等各个方面,尤其是对“诗情”进行了详尽独到的诠释,使得人们对《诗》中作品的价值有了一个更新、更全面的认识。  相似文献   

10.
清末民初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文化大转型时期,由“文言”(古代汉语)到“白话”(现代汉语)这一社会通用语言的巨变是这一时期的重大事件。白话是开启民智、启蒙大众的重要工具,白话运动是面向大众的政治、思想、宗教、文化等改革运动的产物,特别是外国传教运动和中国报业的勃兴都极大地促进了白话运动及新诗运动,催生了白话和新诗。新诗是多元发生的文体,不仅是政治改革和思想文化大变革的产物,更是语言大变革的产物。白话成为社会通用语言决定了平民文学及平民诗歌的主导地位。白话运动对白话诗运动及新诗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决定了新诗革命的激进方式和新诗的非艺术地抒发平民情感的功能和无定型诗体与固定诗家语的文体形态,彻底打破了古代汉诗源远流长的两大传统:诗要有体和诗要有“诗家语”。因此新诗革命既是诗的体式的革命,更是诗的语言的革命。  相似文献   

11.
先秦、两汉时期,“诗言志”理论占主导地位。西晋的陆机提出了“诗缘情”理论,打破了这一儒家正统文学观念的束缚,高度概括、总结了建安、西晋以后诗歌向抒情化、形式美方向发展的艺术规律。“诗缘情”理论的提出具有深厚的美学意义和崭新的审美思想,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主张,是针对齐梁颓靡诗风提出的,他认为齐梁诗缺乏深厚的社会内容,针对这一病根,提出”兴寄”,意欲将文学创作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利用文学干预社会,寄托政治理想。陈子昂的诗文革新主张,有着积极的入世精神,对盛唐以后的作家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强调文学作品对社会政治的干预,由于强调作品的社会内容,因此,虽然陈子昂一方面也在强调艺术的特殊本质,但另一方面却必然走向忽视文学艺术的独立性,将文学作为政治的附庸。  相似文献   

13.
过去对诗歌发展史的研究,忽视了诗歌发展中作为文学文本的“诗”与作为音乐形式的“歌”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中国诗歌发展的历史,并不是以脱离了音乐独立发展文学形式为基本趋势,而是在文学性的独立发展与向音乐性的回归这两极的振荡中前进的。  相似文献   

14.
<诗大序>即<毛诗序>首篇,是我国诗歌理论的第一篇专论,提出了儒家传统美学的基本范畴和若干美学原则,是中国传统主导美学思想的总论.本文拟从"经学"产生的历史背景、艺术的本质、诗的政教功用、诗的体裁和表现手法等几个方面阐述<诗大序>与汉代美学思想的内在渊源.着重论述<诗大序>的根本文学观--"美刺说"对后世文论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5.
“诗是表现人类创造力的一个工具,与音乐与美术是同等同性质的。”这是徐志摩在一九二六年《晨报副刊·诗镌》创刊时说的话。作为一个多产高质、才华横溢的诗人,徐志摩毕生都在理论与实践的探索中追寻着新诗的发展脉搏。他与闻一多从自然美与艺术美的关系入手,共同提出、倡导了诗歌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给画美,为在中国建立一种“创格的新诗”而孜孜以求,不遗余力。 诗歌的音乐美是徐志摩潜心研究的项目之一。他非常重视诗歌的音乐美,把音乐美放在诗歌“三美”的首要位置,对于音乐与诗歌的关系,他这样理解:“诗的真妙处不在它的字义里,却在它的不可捉摸的音节里。……我深信宇宙的底质,人生的底质……只有音乐,绝妙的音乐。天上的星,水里泅的乳白鸭,  相似文献   

16.
我与诗歌     
<正> 一个人的爱好是与自身素质、周围环境影响密切相关的。我喜欢并热爱诗歌,也是决定于此。“愤怒出诗人”、“激情和灵感是诗歌的摇篮”,也都说的是诗与诗人及环境的关系。 回忆我走过的诗歌道路,要回朔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我在安达一中读书时,就对文学、特别是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受了一位当时常有小说作品问世的语文老师的影响,他就是在我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一直培养支持我的杨云庆老师。在杨老师的培育带动下,当时的安达一中出现了一批文学爱好  相似文献   

17.
一、一个划时代的定义 在十八世纪末和十九世纪初,现实主义作为创作方法提出之后,许多作家、艺术家和文艺理论家都不断对它的特征进行总结和研究,较早使用“现实主义”这个名词的是十八世纪德国诗人席勒。他在《论素朴的诗与感伤的诗》里说;“如果现实主义者在他的政治倾向上把目的定在幸福上面,这就须使人民的道德精神方面的独立性有所牺牲,理想主义者则处在幸福的危机,把自己看着他的目的。”他又把现实主义文学称做“素朴的诗”,把浪漫主义文学称为“感伤的诗”。他认为“素朴的诗”的特点是“尽可能完美  相似文献   

18.
冯玉祥的泰山诗与其大多数诗歌作品一样,深受近代“新派诗”风的影响.它强烈地体现出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式的政治启蒙、道德启蒙、教育启蒙和科学文明启蒙精神,同时在诗歌形式上具有近代“新派诗”的通俗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美国社会因普遍对西方文明的忧虑而转向中国古老文明的热潮中,为了寻求突破,一部分美国诗人在自己的创作中接受和吸收了中国古典隐逸诗歌。虽然在这个过程中,美国诗人的本民族文化传统会影响、干扰、甚至是颠覆他们对中国诗歌和思想的接受和吸收,但不管怎样,隐逸诗最终成为美国诗歌的一部分,成就了中关诗坛的一段文学姻缘。  相似文献   

20.
全娟 《科技咨询导报》2014,(32):245-245
诗歌是中华文明5000年的精髓之一,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学形式。诗歌翻译一直是很重要且探讨不断的一个领域。美国诗人罗伯特&#183;弗罗斯特认为“诗乃翻译中失去的东西”,而许渊冲先生就针对诗歌翻译提出了“三美”理论,并坚持以诗体译诗体。此处弗罗斯特所指的“失去的东西”当然指的是“味”,因此该文试着基于以前学者的相关研究来探讨在诗歌翻译中,我们在“意”和“味”中,应如何权衡取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