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可装配性设计系统——IDFA(Integrated Design for Assembly)的研制情况.系统的可装配性评价建立在三维CAD系统的基础上,讨论了CAD与DFA的信息共享问题,可装配评价问题和可装配性重设计建议的实现方法等.  相似文献   

2.
基于产品的可制造性,构造了一个可在早期设计阶段进行材料选择分析、压铸可行性分析、结构工艺性评价的压铸件设计系统。该系统可使设计人员在压铸工艺和制造资源的约束下进行压铸件设计,并及时将评价结果反馈给设计者。采用实体造型技术、特征造型及特征识别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了压铸件产品模型。运用产生式规则、框架和过程相结合的知识表示方法对各种评价知识加以有效组织,及时提供设计指导,辅助改进不合理设计,有效地保证了压帮件设计的质量和效率。  相似文献   

3.
可重构性和可重构设计理论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为了获取市场竞争优势、增强竞争的核心能力,未来的制造企业应该显著地改进产品和制造系统的设计能力.探讨了企业迫切需要的可重构设计的概念、理论与方法.基于拓扑相似性给出了可重构性的定义,提出了既考虑最少功能要求,又考虑它们之间不可忽略的交互作用的广义独立公理,并给出基于广义独立公理的可重构设计的定理、推论和设计方程.最后,探讨了该理论在快速可重构制造系统设计中的应用,通过企业的成功应用证明了提出的可重构设计理论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4.
基于拆卸时间的产品拆卸性评价及改进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随然  陶璟  陈泓  尹凤福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2007,41(9):1475-1478,1483
提出了产品可拆卸性的评价指标和基于拆卸时间的拆卸性评价方法,讨论了连接方式与拆卸时间的关系,给出了评估的步骤和拆卸时间的计算公式,提出了不同于"面向拆卸的设计"的设计思想.以饮水机为例,用提出的评价方法进行了产品拆卸性评价,并依据评价结果对产品进行了部分改进设计,改进后拆卸效率提高了43%,零件数量减少了19%,证明了该方法的有用性和有效性.并且在拆卸性评估和再设计的基础上总结了改进设计的一般方法.  相似文献   

5.
郭霞  陈炳发 《科技信息》2012,(1):381-381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软件功能的实现大部分是通过用户界面来实现,所以对于用户而言,用户界面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软件本身。图标是软件用户界面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软件的整体设计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可重用性设计定义开始论述,同时阐明软件界面图标的特殊设计意义,进而对图标的可重用性设计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得出图标的可重用设计准则和设计流程,并通过实例验证了其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快速可重组制造系统的可诊断性设计原理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为保证快速可重组制造系统的工作质量 ,给出了其可诊断性的定义 ,在快速可重组制造系统结构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可诊断性的概率模型和矩阵模型 ,根据矩阵模型得出保证快速可重组制造系统具有完全可诊断性时系数矩阵应为满秩矩阵 ,并进行了论证。实践证明这个方法能快速地用于快速重组系统的可诊断性估计  相似文献   

7.
考虑相依回归系统yi=Ziβi+εiE(εi)=0,CoV(εi,εj)=σijIn,i,j=1,2{(1)这里yi为n×1观察向量,Zi为n×mi观察矩阵且满列秩,βi为mi×1的未知回归系数,εi为n×1随机误差向量,V=(σij)为二阶正定对称...  相似文献   

8.
产品可制造性及评价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研究了产品可制造性,提出了一种合理的产品可制造性评价体系。针对产品并行设计过程特点,提出一种分层递阶(三层七阶段)的产品可制造性评价策略。基于面向对象(O-O)技术,采用框架与规则混合方式表达可制造性评价知识,建立产品可制造性评价知识库。基于制造知识,对产品可制造性进行模糊综合评价,从而在产品设计过程的早期就考虑制造的因素,指导产品设计,减少设计的反复,使产品开发一次成功,从而缩短产品开发时间,降低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为实现产品设计与后续过程的并行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
可测试性设计中的功耗优化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降低测试期间的功耗是当前学术界和工业界新出现的一个研究领域。在可测试性设计中进行功耗优化的主要原因是数字系统在测试方式的功耗比在系统正常工作方式高很多。测试期间功耗引发成本增加,可靠性降低,成品率下降。首先介绍低功耗测试技术中的基本概念和功耗建模方法,分析测试过程中功耗升高的原因,对已有的几种主要的降低测试功耗方法进行详细分析,最后给出一种高性能微处理器的真速低功耗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10.
电子系统的设计必须考虑可测试性.论述减少测试数量和简化测试程序的方法,讨论测试设计中的扫描设计和边界扫描等问题  相似文献   

11.
总结了可制造性分析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采用面向对象技术,提出了用于可制造性分析的面向对象零件特征模型,在MDT软件基础上,建立了用于零件并行设计可制造性分析的原型系统。描述了特征建模、特征识别、工艺设计以及智能评价等相关技术和策略。  相似文献   

12.
面向对象的可制造性评价系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可制造性评价是实现产品并行设计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一个面向对象的可制造性评价系统,提出了基于优化工艺设计的可制造性评价策略,将优化工艺设计转化为一个目标规划问题。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基于约束检验的可制造性评价内容和提出了结构工艺性评价和加工可行性评价的分层评价树;研究了可制造性评价系统的信息需求及信息建模,系统知识组成及面向对象的知识表达。最后介绍了基于面向对象技术的系统实现过程和体系结构。  相似文献   

13.
郭建新 《科技资讯》2012,(25):58-59
介绍了煤粉(泥)实验室可浮性试验方法及其标准,对新疆一煤样进行了浮选试验,根据试验资料进行可浮性评定和浮选效果预测,为选煤厂设计提供了指导性资料,选择了合理浮选工艺流程和设备,试验资料对生产管理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可制造性设计(DFM)的定义和trilogy 5000软件开始,说明了印制电路板(PCB)板级DFM的必要性.简述了PCB板上元器件的选型所遵循的标准和Mark点的设立原则.详细叙述了焊盘的设计尺寸、PCB板层的设计规则、PCB设计的布局规范、PCB布线规范等几个PCB设计所涉及到的方面.另外,介绍了几种常见的SMT物理封装形式和元器件与定位孔的间距以及线与焊盘、线与过孔、过孔与焊盘的最小间距.  相似文献   

15.
以轨道生活圈建设为目标,梳理轨道站区可步行性影响因素,分别从站点本身的步行可达性、站区服务设施的步行可达性、服务设施配置水平3个方面构建地铁站区可步行性测度体系。选取北京28个轨道微中心站点为研究对象,运用ArcGIS空间分析法和步行指数法,从定量和定性2个角度,测度了站区1000 m范围内的可步行性,评价了地铁站区道路网络的通达性及设施配置的均衡性和可达性,并利用热力图验证了步行指数测度结果与实际活力区域的匹配度。提出了北京轨道微中心地区可步行性现状问题及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语言的模糊性与可译性限度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前者可能导致可译性障碍,也可能并无障碍。但语言的模糊性常常给英汉互译带来困难。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作者提出的一种可装配性评价的折方法——基于神经网络的评价方法AAE(Ar-tificia1 Neural Network-based Assembly Evaluation),分析了以往可装配评价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基于神经网络的可装配评价的原理、特点,并讨论了可装配评价的实现策略。  相似文献   

18.
郑诚 《科技信息》2013,(6):260-260
可制造性设计(Design For Manufacture,简称DFM)是电子制造企业加快产品产业化、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降低制造成本的有效途径,为充分提高效率,减少人为因素,当今的国内外大企业都借助于DFM软件来进行产品的PCB设计、裸板分析以及组装工艺的设计,最后形成产品的DFM报告,其数据内容成为企业产品数据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9.
可重组制造系统过程可诊断性的测度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可重组制造系统已被列入未来制造的第一位关键技术 ,它要求机床设备有可移动性 ,使这类系统运行性能保障比传统的要求更高。系统运行中的斜升效应 ,劣化效应和其它因素与效应的影响 ,使这类系统的运行性能在寿命期内呈现复杂的状况。为保证系统重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过程诊断技术成为实现重组的关键技术。根据现场研究的结果 ,定义了系统的过程质量缺陷和设备故障的可诊断性 ,并提出基于过程能力分散系数 Cps和 Cpe能力偏移系数的系统运行性能测度 ,评价和控制指标体系 ,并完成隐性故障的统计过程控制 (SPC)法验证  相似文献   

20.
论风格的可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篇论文研究了文学作品中的风格可译性.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的风格,风格是作者的独特个性通过一定形式的自然表现.这些表现形式在两种语言中是有对等面可循的,即该表现形式所需表达的效果--深层含义.正是因为任何语言的深层含义是对等的,因此风格是可译的.交际翻译是风格可译性的一大理论支持,它侧重于接受者接受的信息尽可能接近于原著读者从原文中获得的信息.最后,本文作者提出了几种翻译风格的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