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当代美国文坛,对人性的分析最为精妙、对资本主义社会揭露最为深刻的当推索尔·贝娄.他敏锐的目光始终关注着当代社会、尤其是知识分子的命运.“在二次大战后的美国小说中,他的作品最深刻地、最令人信服地展现了现代都市人寻求自我本质的问题.”在贝娄大量的作品中,《赫索格》(1964)可说最为集中、尖锐地展现了当代西方世界的危机,尤其是知识分子的精神危机.  相似文献   

2.
《赫索格》是20世纪美国杰出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小说叙述了主人公赫索格五天内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苦难探求之旅。文章运用精神生态理论,从主人公赫索格精神的真空化、行为的无能化、存在的疏离化三个方面剖析主人公赫索格精神生态不平衡的成因以及他从异化到自我实现的精神探索。  相似文献   

3.
赵磊 《科技信息》2010,(12):134-134
《赫索格》是美国著名小说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主人公摩西·赫索格的人生危机。本文试从文化研究角度来阐释赫索格的"癫狂",认为这是文化身份认同危机的表现,而赫索格的三段婚姻分别对应他探寻自己真实文化身份旅程的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在其小说《赫索格》中,运用独特的艺术手法,再现了一位当代知识分子面对现代文明带来的困惑所进行的思考。小说主人公赫索格内心的困扰和忧虑与外在的行为方式、辐射式思维与人格中对立双方冲突相互对应,形成了该作品鲜明的特色。  相似文献   

5.
肖楠 《科技信息》2007,(5):57-58
《赫索格》是美国当代犹太作家索尔·贝娄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他采用了意识流手法,将主人公的信件、思想及电影蒙太奇式的回忆交织在一起,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受到沉重打击,精神处于崩溃边缘的中产阶级知识分子的苦闷与迷惘,追寻和探索。  相似文献   

6.
美国当代犹太作家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的又一位杰出作家。探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赫索格》中的主人公-赫索格摆脱异化的心路历程,意在启迪生活在赫索格式痛苦中的现代人要学会接受生活,热爱生活,并全身心地融入到有意义的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7.
美国当代犹太作家索尔·贝娄被认为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的又一位杰出作家.探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赫索格>中的主人公一赫索格摆脱异化的心路历程,意在启迪生活在赫索格式痛苦中的现代人要学会接受生活,热爱生活,并全身心地融入到有意义的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8.
小说《赫索格》中的两性关系具有重要的文化象征意义。小说同名主人公赫索格与众多女性的感情纠葛象征着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以及主人公赫索格对传统和现代两种文化的态度。首先,赫索格与戴西的离婚和马德琳的结合昭示着传统文化承受新文化的剧烈冲击。其次,赫索格和马德琳的惨烈婚姻关系象征着传统和现实的剧烈对抗。最后、与雷蒙娜的新恋情预示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融合。  相似文献   

9.
"流浪"是索尔·贝娄多部小说中的主题之一.其小说如《雨王汉德森》、《赫索格》除借用传统流浪汉小说模式--形体流浪表现小说主人公的流浪经历外,同时还转向现代流浪汉小说模式--精神流浪,以表现主人公内心世界的流浪意识.而且,贝娄小说中所体现出的流浪意识与犹太文化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犹太传统由此成为贝娄创作中不可或缺的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0.
美国当代犹太作家索尔&#183;贝娄被认为是继海明成和福克纳之后的又一位杰出作家。探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赫索格》中的主人公-赫索格摆脱异化的心路历程,意在启迪生活在赫索格式痛苦中的现代人要学会接受生活,热爱生活,并全身心地融入到有意义的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1.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2.
美国当代犹太作家索尔&#183;贝娄被认为是继海明威和福克纳之后的又一位杰出作家.探讨其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作品&lt;赫索格&gt;中的主人公-赫索格摆脱异化的心路历程,意在启迪生活在赫索格式痛苦中的现代人要学会接受生活,热爱生活,并全身心地融入到有意义的生活中去.  相似文献   

13.
《赫索格》的犹太性以人文主义为基础,以世界性为依归。犹太性和世界性恰似“一块硬币的两面”,不可分割,建构了《赫索格》特殊的文化品性。  相似文献   

14.
《赫索格》中占全书大半的书信记录是全书的焦点所在,通过分析作品中的上百封“没有地址”的、普通的、怪异的信,不仅可以使我们进一步了解“贝娄式写作风格”,而且能够让我们体会到作品中信在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和表达人物思想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靡非斯特是歌德诗体剧《浮士德》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魔鬼的化身。从他身上看歌德在《浮士德》中的辨证艺术思想:他主观上作恶,客观上造善,对浮士德形象作了很好的补充;“恶”并非绝对的坏事;他既是社会罪恶的制造者,同时也是社会罪恶的揭露者。  相似文献   

16.
运用女性主义文论的观点,对美国著名作家索尔.贝娄的小说《赫索格》中的两位典型的女性进行分析,反映了不同职业妇女的精神面貌与生活状况,以及她们自我的觉醒。  相似文献   

17.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8.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19.
犹太性是指犹太民族特有的文化品性和民族特质,它强调犹太文化的传统意义和价值,在小说<赫索格>中通过生活在西方主流文化中的犹太知识分子的生存体验,表现为边缘感、异化感、寻根性和寻本性.其核心--回归犹太传统文化,坚守生命成就了<赫索格>一书的犹太文化品格.这也说明,洞悉犹太性是了解<赫索格>的根本.  相似文献   

20.
歌德的《浮士德》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这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歇。其根底在于《浮士德》“以悲剧开始,而以歌剧告终”。人们则往往各置一端来证明其或悲或喜。其实,浮士德失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在其悲剧之旅中有了光明的结局。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该剧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悲喜剧精神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本文试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失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且全面把握《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