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解地震的空间分布规律,准确、及时掌握地震讯息,对云南地区2001至2014年地震数据进行了分析,探明了该区域断裂带与地震活动的相关性.研究表明,该地区有大约52.64%的地震发生在以20km为半径的断裂带缓冲区内,中强级以上地震主要发生在断裂带10km缓冲区内;地震活动主要集中在中甸大理地震带和小江地震带,且在两组断裂带交汇处地震发生频率很高.  相似文献   

2.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由其南东侧边界活动断裂即龙门山北东向活动断裂带,北侧边界活动断裂即西秦岭近东西向构造带的南缘活动断裂带,断块内部近南北向岷山隆起断裂带的岷江与虎牙断裂等活动断裂带组合,构成了本区由西向东逐渐收敛的平卧"A"字形活动构造体系.在该活动构造体系的控制和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下,川西北断块沿两侧边界活动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武都、文县-平武、青川"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沿东经104°线附近形成了一个近南北向展布、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统一强震活动带.而在该带的东、西两侧地区,地震活动则明显减弱.强震沿该带有规律地南、北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  相似文献   

3.
吉林省通化市呈南北狭长的地理环境,分布五条主要地震活动断裂带。自北向南有清密断裂、柳河地堑、样子哨-碱厂断裂、浑江断裂、鸭绿江断裂,其中浑江断裂带是吉林省地震较为活跃的地段,本文主要分析了浑江断裂带地震资料,认为未来通化市及浑江断裂带有发生4~5级地震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祁连-门源地区是中国大陆地震多发地区之一,近年来时有强震发生。本文依据甘肃地震台网近年来的观测结果,选取2013年-2015年ML≥1.5的地震定位结果,进行了震源深度部分布特征的提取,展示了该区域构造受力活动及内部能量物质汇集(释放)的基本态势,2015年门源西部的密集地震活动,可以认为是2016年1月门源Ms6.4级地震孕育过程中的前期反映。研究结果展示了近三年这一区域微震活动深度分布的基本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构造运动及发震机理提供一个参考。  相似文献   

5.
据史料记载,南北地震带N34°~N36°段为该断裂带最活跃的发震区段,同时也是国家重点防御区。甘肃省地震局天水中心地震台与兰州观象台承担本区域的地震监测工作,作者统计整理1980年1月1日-2018年5月1日N34°~N37°段发生的≤Ms6.0级地震,应用震源机制解反演该区域的地震应力场,结合GPS观测数据,对N34°~N36°段地震应力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南北地震带的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具有明显的分区特征,天水-兰州段受川滇地区的应力加载作用,同时也受到太平洋板块的推挤,其中P轴水平投影指示了活动块体的运动方向,N34°~N37°段应力状态为NEE-EW-NWW向的逆冲类型,该区域的GPS观测数据显示地壳的运动方向,在一定程度上也表明该结论的正确性。反演得到的应力状态基本上与各种类型地震的破裂方式比较吻合,也进一步验证反演结果的可靠性,可为地球动力学过程的模拟和活动断层滑动性质的厘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与逆冲-走滑作用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地震.作者以地表破裂为切入点,在映秀-北川断裂和彭灌断裂的关键部位,对断错山脊、洪积扇、河流阶地、边坡脊、断层陡坎、河道锴断、冲沟侧缘壁位错、小路位错、公路位错、公路拱曲、构造裂缝、断层偏转、擦痕、挤压脊、坡中槽等汶川地震所导致的地表破裂和断裂带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貌测量,标定了映秀-北川断裂带和彭灌断裂的垂向断距和水平断距,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带沿北东东向延伸,走向介于NE30°~50°之间,倾向北西,倾角介于30°~40°之间.其中北川-映秀断裂带的破裂带从映秀向北东延伸达180~190 km,属于单侧多点破裂型,以逆冲-右行走滑为特点,垂直位错为1.60~6.00 m,水平位错为0.20~6.50 m;彭灌断裂的地表破裂出露于彭州磁蜂场-绵竹汉旺之间,长度为30~40 km,以逆冲-右行走滑为特点,垂直位错为0.39~2.00 m之间,水平位错为0.20~0.70 m.表明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和右行走滑运动分量,逆冲运动分量略大于或等于右行走滑运动分量.根据历史地震和活动构造地貌的年龄测定资料,作者认为该区单条断裂的强震复发间隔在1~3ka.在此基础上,初步编制了龙门山地区的地质动力模型图,并认为下地壳物质在龙门山的近垂向挤出和垂向运动,导致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向东逆冲运动、龙门山构造带抬升和汶川特大地震.  相似文献   

7.
以宕昌县及其周边150km范围为研究对象,收集整理了研究区域内地震地质资料及地震活动性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地震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环境,表明该区域地震构造环境较复杂,属于断裂活动强烈区域,强震活动自1880年来有三个活跃期,弱震自1970年来有两个活跃期,在时间上与强震活动的后两个活跃期相对应,稍有滞后,弱震及强震活动规律均显示自1982年以来该区域处于地震活动的活跃期,并将在未来的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内呈持续活跃状态,正确认识区域内的地震活动水平与特点对该区域防震减灾事业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8.
深圳市区地处著名的莲花山断裂带西南段(即深圳断裂)之上,本文对深圳地铁9号线沿线区域地质构造特征、地层与岩性特征、断裂带活动与地震活动的相关资料进行研究和分析,对场区内主要的活动断层的活动性进行分析判断,并对所在工程场地的稳定性进行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9.
首先简要介绍了模糊分维的概念与确定方法.然后以郯-庐大断裂南段(北纬30°-40°)的地震活动时间,空间分布为基础,研究了这一区域受到地震影响的模糊时间,空间分维特征,并用模糊分维划分受到地震活动的高潮期和探索强震前的中长期测展学前兆异常指标.结果表明未来10年是呈上升趋势的时期,为受到地震活动影响的高潮期.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玉川断裂及邻近区域的地震进行处理,并从地震地质、震源机制、地震的时、空、强等地震活动性进行分析和多方面探讨,得出玉川断裂具有右旋走滑活动性质,地震活动类型以双震或震群型为主,断裂孕育的最大地震为6.3级左右,地震活动频度较低,是普渡河断裂带南段主体发震构造断裂.特别是通过对玉川断裂附近M_L3.0~4.5级地震和云南省M_S≥5.0级地震进行分析研究,得到了以玉川断裂为主体活动构造形成了一个地震窗,窗口范围为(102°14'E,24°29'N),(102°38'E,24°08'N),(102°47'E,24°17'N),(102°23'E,24°38'N)所围矩形区域内,当窗内发生M_L3.0~4.5级地震,对云南省及邻近地区(101°~104°E、21°~28°N)范围内中强地震的发生具有较好的中期地震预测预报意义.  相似文献   

11.
淮南矿区地质构造复杂,浅源地震频繁,为研究地震机制,以淮南煤田地形地质与开发布局图和淮南市地质构造图所确定的活动断裂为区域构造格架,考察了东经116°45′~117°15′,北纬32°30′~32°50′范围内的地震分布,介绍了区内主要控震褶皱与断裂构造的特征,分析了构造带与地震之间的联系,认为该区内,活动断层是致震主要因素,并勾画出了矿区三大地震区块,为今后指导淮南市抗震防震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陈强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11(30):7489-7493
云南省水电、矿藏资源丰富,但地处地震多发区,给资源开发带来一定难度。根据历史地震资料,在对云南省西部地区地震活动时间、空间分布特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地质构造的研究,分析了云南省西部地区地震构造基本特征,为今后水利水电、道路桥梁等工程的选址、设计、防震抗震作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地震在新疆苏约克泉华地球化学指标中的印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苏约克泉华位于地震高发的断裂带上,是研究地震信息的良好载体。通过U-Th定年标定时间,利用地震烈度信息和泉华中δ~(13)C、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进行比对用于研究地震在泉华沉积中的记录,结果表明不相容元素对地震烈度反映不明显,δ~(13)C(r=0.979)和MgO(r=1)含量与地震烈度具有正相关关系,Zn(r=-0.692)元素含量变化与地震烈度成负相关关系,以上三种地球化学指标可用与恢复地震信息。研究结果不仅表明苏约克泉华的内生热成因,而且也提供了一种提取区域地壳活动信息的方法,也为甄别区域古代有争议是否发生的地震提供了方法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丽  李皓珉 《中国西部科技》2011,10(11):33-33,32
通过对苏通大桥区域地质背景、基岩地质特征、构造特征、断裂活动性和地震活动的综合勘察和研究,获取了大量的基础性工程地质资料,对苏通大桥场区基岩地质提出了新认识并提出了四条控制性断裂带。基于上述认识,简析了有关桥场区断裂活动与地震作用的稳定性评价。  相似文献   

15.
罗凯  秦遂春 《甘孜科技》2003,24(1):32-35
甘孜州内地震断裂带发育,地震众多,地震预测方法也多种多样。笔者用古登堡公式和可公度数学模式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对州内鲜水河断裂带、金沙江断裂带和理塘-德巫断裂带上已经发生过的地震进行验证,结果证明该预测方法在鲜水河断裂带上对6.0-7.0级地震的预测和在金沙江断裂带上对5.5级左右中强震的预测与实际较为相符。为此用两种方法联合使用对2003年后甘孜州内地震作出预测,其预测结果有待今后实践检验。  相似文献   

16.
中国陆域近10年地震时空分布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陆域近10年4级以上地震震中的空间分布和季节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从1994年1月到2005年2月间的4级以上地震,共计966次。近10年的地震空间分布与中国陆域历史地震分布基本吻合。中国陆域地震活动与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及欧亚板块间的相互作用有关,与前者相关的地震位于青藏高原及其外围地区;与后者密切的地震活动集中在中国陆域南海,尤其是台湾省。同时地震活动多围绕断块的周围分布。地震震中较集中地分布在活动断裂带附近、断裂带密集分布地带以及大构造区域的边界地带。地震年际活动的季节统计分析表明,地震高峰期集中出现在春季和秋季,各年地震活动波动性最大,地震距平曲线与地球自转速度变化曲线协同,地球自转速度的季节性变化是影响地震活动的基本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试析地震与断裂的关系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浅源地震总是伴随断裂活动而发生的,已有资料证实地震确实是在已有断裂面附近密集发生,地震与地表现有的活动断裂带有密切的关系。为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确定未来可能发生地震的地段和强度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台中-晋江横向构造带是一条重要的断裂带,控制了福建地区新生代地壳变形和现今地壳运动的南北差异。研究表明,受该断裂带控制,形成福建现代地壳运动南北分区,地壳活动南强北弱、南升北降的特点;历史中强地震基本分布在断裂以南的东部和邻近海域地区,形成南部地震集中区;1999--2006年环境剪应力值高值区集中分布在台中-晋江横向构造带以南,也反映了南强北弱、南北分区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公元600年12月16日,在甘肃天水与陕西陇县一带,发生1次强烈地震,造成严重的震害及社会影响。长期以来,对公元600年秦陇地震的确切震级、震中位置、震中烈度的认识存在分歧,对该次地震的发震构造不甚明确。秦陇地区位于南北地震带的北段,在构造上处于鄂尔多斯块体西南缘与青藏块体东北部的祁连断褶带之间的过渡地带。对公元600年秦陇地震详细考证,对其发震构造进行探讨,对于评定秦陇地区的地震活动性、分析其未来地震危险性有重要意义。本文收集有关公元600年秦陇地震的相关史料及研究成果,发现一些新的可能与该次地震有关的佐证资料,通过史料考证及震害分析,推断公元600年秦陇地震震中应在天水陇县之间,更靠近陇县的陕西境内,震中烈度达IX度,震级6(3/4)级左右,本次地震极震区长轴方位大致与陇县-宝鸡断裂带相吻合。经过野外实地考察,综合分析认为,公元600年秦陇6(3/4)级地震的发震构造为固关-县功断裂带的八渡-龙尾段。  相似文献   

20.
根据分形理论在相关领域中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公元前1831年至公元1979年间中国东北区、华北区、华中区、华南区、西南区、内蒙古区、西北区、青藏区等8大自然区内地震活动的强度-频度关系对长时段中国地震资料的适用性和中国地震活动分维在空间上的变化情况,建立了中国震灾灾情的分形模型.研究结果表明:(1)根据现有长时段统计资料建立起来的中国地震强度-频度关系式是合理的;(2)中国震灾的分维为1.485 8,在中国的8大自然区中,以华中区地震活动分维值相对最大,为1.225 8,华南区地震活动分维值其次,为1.207 2,而以东北区地震活动分维值最小,仅为0.635 2;(3)震灾分维大小与不同区域地震数目之间并不能建立较好的联系,而是在总体上与我国东部地震带、台湾地震带、喜马拉雅地震带与西部地震带的空间分布(这些地震带地震活动较为强烈)是相对应的;(4)中国震灾灾情(死亡人数)的分形模型为lg N=0.632 6 lg r+3.839(式中r为标度,N为标度r之上的灾情出现频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