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穆勒曾经预言女性在社会上的弱势地位将会按照“完美的平等”原则进行转换,英国女作家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在邪恶到高尚的道德谱系里同时创造了男性和女性两类人物,对穆勒预言进行了近乎完美的诠释。在这样的一个世界中,我们这些麻瓜,也应当为在现实社会中的男女平等进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2.
清朝的程晋芳,最早向世人传出《儒林外史》成书信息。程氏也是早期研究、宣传该书的唯一学者,为后人提供了该书的成书年代、成书过程、版本、卷数以及与“唐人小说”等原始信息,并最早预言《儒林外史》是不朽之作。  相似文献   

3.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第一篇白话小说,也是中围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它是“打倒孔家店”的第一声惊雷。小说主人公狂人第一次喊出了“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活在世上。”狂人虽狂,他却是个了不起的预言家。它的预言,今天已变成了光辉的现实。鲁迅创作小说,主张用白描手法写人。所谓“白描”,即或画眼睛,或写动作,或写对话,也就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只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就行。“我深信对于我的目的,这方法是适宜的。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狂人日记》的十几处“笑”的描写,即其白描手法之一。一、序言的“大笑”,反映了“大哥”骄横的狂态,吃人者的本相  相似文献   

4.
试论《国语》的预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预言是《国语》“语”体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表征了西周和春秋时期的社会政治文化,其形态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诬梦谣谶和贤达贵族的预见。诬梦谣谶有歌谣预言、祥瑞灾异预言、梦占预言、相术预言和卜筮预言;贤达贵族预见是《国语》预言的主体部分,它有时实际上是一种参政和议政形式,有时发挥着政治评价功能,有时它为宗族和家室的生存与重大抉择提供依据。《国语》的预言鲜明地体现了天道和人事相统一的宇宙观和对道德伦理的强调。  相似文献   

5.
卡夫卡在其小说《美国》中,借用主人公卡尔·罗斯曼无根的漂泊经历,准确地刻画并预言了属于人类的找寻自由,却注定被频频放逐的宿命。而对于命运的哲学思考,以及对于偶然性与必然性的辩证认识,也正是卡夫卡心中存在宿命感的体现。在卡夫卡眼里,于“寻找”和“发现”之间,也许唯有放弃寻找,才能最终发现人生的答案。  相似文献   

6.
一《金瓶梅》与《红楼梦》同是世情小说,都以家庭生活为题材。《金瓶梅》描写的是市井细民的日常生活琐事,涉及的人物虽有朝廷高官、巡抚状元,但更多的是行商坐贾、挑夫走卒、媒婆神汉、妓女老鸨、帮闲蔑片、三教九流之人,这样的内容和取材要求它大量使用各种民间语言。据统计《金瓶梅》有民间词语500多条,其中方言俗语347条、谚语121条、歇后语58条。例如:“妻大两,黄金日日长;妻大三,黄金积如山。”“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远亲不如近邻。”“家无主,屋倒竖。”“自古苍蝇不钻那没缝的蛋。”“自古做官不贫、…  相似文献   

7.
多年来,国内外评论界对当代美国著名作家约瑟夫·海勒(Jostph Heller)的《第二十二条军规》(Catch-22)的评论一直争论不休,褒贬不一。争论的焦点集中表现在它是一部现实主义的社会讽刺小说,还是一部反现实主义的虚构荒诞小说这个问题上。持否定态度的评论家认为,《第二十二条军规》是作者以存在主义的世界观和社会理论为其指导思想,“拼凑出早已存在于作家思想中的一幅虚构的荒诞的世界图象”,人物则是作者“捏造出各种存在主义的人物模式”。因此,它是一部反现实主义的“存在主义劝化小说”。持肯定意见的评论家则认为,《第二十二条军规》的荒诞的图象是作者“形象地、高度艺术性地把当代美国社会呈现在我们眼前”,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是“当今美国垄断资产阶级寡头政治和军事官僚的  相似文献   

8.
莫言的小说里总有一个个时代的印记。“计划生育”就是印在小说《爆炸》和《蛙》上的时代标签。《爆炸》是对一个社会问题的“自我”记录,《蛙》是对几个时代人文精神状况的深沉拷问。从《爆炸》到《蛙》,是从个体事件到社会事件,从个人存在到时代风貌的深化和延伸。  相似文献   

9.
季桂起的《中国小说创作模式的现代转型:论“五四”小说“心理化”的精神艺术世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版)以其独特的切入视角、全面的概括总结、深入精到的文本分析,把一段“心理化”的“五四”小说史呈现在读者面前,为现代小说研究开拓了一条新的“心理化”路径。  相似文献   

10.
“发愤”说和“忠义”说是李贽《水浒传》批评思想的集中体现。前强调小说应是“发愤之作”,“不愤则不作”,即现代所说的创作激情;后是对小说主的概括,肯定了梁山起义的正义性。李贽的《水浒传》批评思想及其艺术分析在当时的“小说界”影响很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古代现实主义小说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1.
红字“A”作为贯穿小说《红字》始终的一条红线,连结起小说中主要人物,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红字A对主角的象征意义也不断变化。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末,美国权威的《肿瘤与慢性病》将现代医学对恶性肿瘤治疗不力、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归咎成“四大难题”,并预言“四大难题”破解之日是癌症攻克之时。  相似文献   

13.
哈代小说的艺术模式(上)──“性格和环境小说”研究之四朱宝荣从《远离尘器》(1874年)到《无名的裘德》(1895年),“性格和环境小说”的创作历时二十余年。其间,哈代对生活的认识起了很大变化,思想的发展也有明显的轨迹。但我们在对这套小说的考察中,却...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文本的互文性特征入手对日本明治时期著名文学家坪内逍遥在《小说神髓》全书进行了整体细读,归纳和统计了该文本对其他文本引用和吸收的具体情况,对其中的主要互文性手法进行了分析,并对《小说神髓》有直接影响的外源性前文本以及作者完成书稿前撰写的相关论著等内源性前文本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小说神髓》是融合“和”、“汉”、“洋”多种文化背景中无数文本,对其进行歪曲、改编、模仿、借用、剪贴、拼凑,它的最后成书是作者坪内逍遥超越前辈作家、评论家以及超越自我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公羊串门》、《状元羊》、《好大一对羊》是当代三篇有代表性的以“羊”为题材的小说,三篇小说直面中国农村的现实.提出了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应有的方式方法和诚心。  相似文献   

16.
李敏 《科技信息》2012,(32):I0088-I0088
《白鸟》是三岛由纪夫的一部短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大小姐在骑马中发生的故事。但是在这个简单的故事情节中却包含了很多细腻的情感,特别是小说中多次出现的“白色”,可谓是串联小说感情的基线。通过对“白色”含义的深入分析,可以加深对该小说的理解,读出该小说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17.
国内研究哈代,注意力多集中在“性格和环境小说”方面,尤其聚焦于《德伯家的苔丝》(下称《苔丝》)与《无名的裘德》(下称《裘德》)两部小说上。这很自然,因为哈代以小说名世,虽然作为诗人和戏剧家,哈代也是出色的;而“性格和环境小说”,在哈代的全部小说创作中,无论是认识价值,还是审美价值,成就都是最高的;《苔丝》与《裘德》在“性格和环境小说中”中,又处于“金字塔塔尖”的地位。有人曾严格地称,哈代的所有小说,只有《苔丝》与《裘德》堪称批判现实主义作品。  相似文献   

18.
相思病在明代小说中出现频次很高。“相思病”是一个反映作者“情”观的疾病意象,其源遥在《诗经》,在《史记》中已经有相关医案记述,但对后代文学相思病书写影响甚微。固化成专有名词是在宋朝,而后在元杂剧、散曲中大量涌现,是宋元政治、社会和文化多重合力的结果。在其后的明代小说中,相思病书写有其范式和特征。相思病是患者个体身心紊乱的疾病显现,是一种“乱”象。  相似文献   

19.
《前沿科学》2013,(4):88-89
“一沙一世界”是英国诗人布莱克《天真的预言》中为人传颂的诗句。而美国亚利桑那州大学(UA)生态学和进化生物学系的科学家,在实际研究中提出并验证了“一树一森林”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中国古代小说自宋之后,就有文言、白话两条线索交互发展,相互吸收、相互渗透。因文言小说诞生与发展在先,故白话小说多受其影响。本文尝试以冯梦龙“三言”中的两篇代表作《蒋兴哥重会珍珠衫》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为例,来探究“三言”对同题材文言旧本的借鉴与改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