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3,(2)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建华、蔡克勤等最近在天津市蓟县长城系发现最古老的遗迹化石。这一发现,对我国上前寒武系的划分、对比及沉积环境的研究,以及探讨地球上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演化,都有极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4.
5.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5,(4)
1.3亿年前象鼻虫化石DNA的扩增和测序玻珀化石作为一种珍贵的收藏品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对其中栩栩如生的昆虫人们只能猜测它们在生物进化史中的位置。然而DNA测序和分离技术的发展,已彻底改变了这种状况。四千万年前的蜜蜂和白蚊琥珀化石材料的DNA已被成功... 相似文献
6.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15,(3)
<正>个体最大可达2米以上的奇虾,堪称巨无霸,是寒武纪攻击能力最强的食肉动物之一寒武纪的奇虾堪比侏罗纪之大奥——异特龙,白垩纪之苏——暴龙。同是霸王,于是寂寞。奇虾的寂寞并非端坐食物链金字塔端的高处不胜寒,而是漫漫深闺中无人识。古生物史上最离谱的重建奇虾的发现过程,是古生物史上最离谱的重建,那真是一段充满幽默、谬误、奋战不休、困惑不已以及接踵而来更大的错误、汇集其大成于一个不寻常的解决之道;使得从三个 相似文献
7.
刘先曙 《科技导报(北京)》1997,(3)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19H汗11H30H报道.南非的古生物学家在约翰内斯堡宣化分内1卜的南纳。马夸兰荒漠地区的一座金刚石矿井中.出/、意料地发现J-1800万年前的早期类人猿牙齿化石,这一发现引起JWe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曾在南I卜纳马夸H地1.4:-11作过的两位古生物学家.即法国[4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布里奇_·塞纳特和巴黎大学的马丁·皮先福德说.这种牙齿化厂以前以在东非发现过。因此.现在提出了一个新问题,即类人猿是万美的起源于东非、4年前.在纳米比亚也发现过V或类人猿的8种颚骨化石,但那是1300万年前的比人。过去,… 相似文献
8.
洪友崇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2,(3)
本文记述河北省阳源县泥河湾盆地第四纪泥河湾组—昆虫化石,这是我国第四纪昆虫化石的首次记录.经与类似化石相比,特征显著,系—新属,定为许氏蝽属.(Xujiea),分类上,隶属于始红蝽科. 相似文献
9.
根据设置在夏威夷的昴星望远镜的观测,科学家新发现了距地球127亿光年的星团,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距地球最远的星团。在已知的星团中,几十乃至一千多个星系密集在几百万光年到一千万光年的范围里。但是,在这次发现的星团中,星系的数量比较少,总体质量也非常小。所有这些疑问和众多新发现的事实一起呈现在科学家们的面前。 相似文献
10.
<正> 当前,地质古生物学界普遍认为,地球生物史上最早出现的后生动物是澳大利亚680Ma前的伊迪卡拉动物群,保存为印痕化石;此后直到距今590Ma的寒武系底界上才有硬壳生物的“爆发式”演化。但是随着材料的积累,这一框架性的结论日益从多方面受到质疑,成了既具重要意义又使人至感兴趣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等部门的资助下,以我国年青古生物学家、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袁训来为首的一个中美科学家研究组于2005年5月13日在美国Science杂志发表了“6亿年前的地衣”,这一重大发现标志着中美科学家在地球早期生命研究方面又取得重大进展.合作者是美国维吉尼亚工学院肖书海博士和堪萨斯大学T.Talyor. 相似文献
12.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位于天山东部的吐鲁衙衙地。由于地处亚洲腹地,远离海洋,这里夏季炎热、春旱干燥。鄯善县七克台镇是位于吐鲁番市以东约120千米的小镇,其南部就是绵延上百里的戈罐滩和邋迩闻名的库木塔格沙漠。在沙漠与七克台镇之间有一片横亘东西的低缓山峦,远远望去, 相似文献
13.
鱀豚总科(Platanistoidea)是一个衰落中的类群,现存的四个科各自生活在遥相隔离的地区。白鱀豚科(Lipotidae)生活在中国,鱀豚科(Platanistidae)分布于南亚次大陆。另两个科生活在南美,亚鱀豚科(Iniidae)生活在亚马逊和奥里诺科水系;海鱀豚科(Pontoporiidae)在中大西洋的南美沿岸海域。化石研究表明鱀豚类在中新世和上新世时曾广泛分 相似文献
14.
张景勇 《中国高校科技与产业化》2004,(3):19-19
“寒武纪大爆发”是一个令达尔都感到困惑的问题,在人们普遍认同达尔进化论的今天,全面揭示并合理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的真实面貌、探索众多动物门类起源的难题仍然摆在人们面前。 相似文献
15.
中元古代长城纪迹化石在宁夏贺兰山的发现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简要报道了宁夏兰山中古界长城系黄旗口组中发现的遗迹化石,并与有关非生物沉积构造进行了对比讨论。这些遗迹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后生动物起源及其演化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16.
淮北煤田早二叠世晚期下石盒子组树蕨类茎干印痕化石丰富,计有40余块。分属于蹄痕茎属(Caulopteris)、大痕木属(Megaphyton)及皱痕茎属(PtychoPteris),共3属9种;其中蹄痕茎属4种(包括2个新种,Cauloptrisyangzhuangensissp.nov.和Caulopterispsilocicatrixsp.nov.);大痕木属在国内尚属首次报道,仅见1种;皱痕茎属在国内亦属首次发现,鉴定有4个未定种。该类化石在本区以极大的丰度和良好的保存为特征,其发育显示该区早二叠世晚期热带雨林气候盛行。其次,说明树蕨类在其晚期发育中心已由欧美区移至华夏区。此外,该类在本区的发育是华夏植物地理区分化渐趋强烈的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17.
18.
19.
中元古代长城纪遗迹化石在宁夏贺兰山的发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简要报道了宁夏贺兰山中元古界长城系黄旗口组中发现的遗迹化石,并与有关非生物沉积构造进行了对比讨论。这些遗迹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后生动物起源及其演化提供了新的佐证。 相似文献
20.
戴蕃瑨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83,(3)
本文是作者结合自己的专业学习毛主席《实践论》的读书笔记。作者试图应用认识来源于实践的哲学原理,解释我国古代人民对生物有机体的认识过程,最先选中的植物是樗树,俗名臭椿。 臭椿是我国古代原产于华北的落叶乔木,经古代人民应用到生活里,最早的文字记载是《诗经》、《雅尔》、《庄子》等书,表明初先不过用作薪材,次乃作为药物,其间虽有人企图用作建筑、器具的木材,却使人失望,作为不中用被抛弃了。作药用的时间最久,唐代编入国家药典的新修本草(今称唐本草),以后相沿,都编进本草学书里。积时一千多年,在实践过程中,古代人民用之于医药,扩大了疗效;经过长期观察,已能识别花与树的雌雄性别。由于华北地域辽阔,生境不一,从对环境的适应而创造出田樗、山栲等地方别称,以示区别。所有这一切,表明从实践中加深了认识,由感性认识上升到初级阶段的理性认识。 认识运动不限于一时一地,甚至于不限于一个国家的人民。臭椿现已成为园林观赏,城市绿化,环境保护的树种。在森林科学中,它是盐碱地、沙滩优良树木之一。经过林产加工,臭椿的木纤维是造纸最好的原材料,用臭椿叶饲养野蚕,可以制成樗茧紬。人类通过生产实践,已逐步进入理性认识的高级阶段。 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还相互制约,对于臭椿作者曾举了一个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