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2.
歌德的《浮士德》是“一种生活的发现艺术”。通过阅读作品,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浮士德”形象还是“浮士德精神”,其最终的指向都是人的心灵世界,是人类追求和寻找精神家园的一种艺术化表达,浮士德的一生是寻找精神家园的一次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3.
《浮士德》是歌德以毕生精力创造出的融诗的巨大力量与哲学思想的无限深度为一体的杰作,是歌德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它凭借博大精深的思想价值及鲜明的艺术特征谱写了"一部灵魂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发展史"。  相似文献   

4.
许爱兵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3):47-48,50
继荷马史诗,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和他的悲剧之后西方文学的第四里程碑:歌德和他的《浮士德)。歌德的伟大:永远努力着,既内向又外向,天生的悟性,很高的资质和诗性的修养和冲动。歌德在政治与生活中的怯懦:思想进步,现实生活中却表现出一种市民的平庸。反映歌德现实生活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宗白华评论《浮士德》:近代人的圣经——《浮士德》:力求解决欧洲近代人所碰到的人生的全部问题,渴望获得生命最高价值的痛苦。浮士德的生命里程,冯至认为《浮士德》的主题在与自强不息;浮士德的两难命题。  相似文献   

5.
歌德的《浮士德》究竟是悲剧还是喜剧?这种争论至今没有停歇。其根底在于《浮士德》“以悲剧开始,而以歌剧告终”。人们则往往各置一端来证明其或悲或喜。其实,浮士德失明与否是全剧的关键情结。正是这一情结使得《浮士德》在其悲剧之旅中有了光明的结局。也正因为如此,使得该剧充满了“痛苦的神秘”,使得人们对其悲喜剧精神的理解与把握变得扑朔迷离。本文试从神话原型理论出发,来解读“失明”这一情节意象的原型意义,并且全面把握《浮士德》所真正表达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浮士德》是德国诗人歌德的杰作。作品中主要人物浮士德和梅非斯托的个性特征体现了能隐寓古今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思想;作品还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不同心态的淋漓尽致的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的揭示,和民间节会情景的描绘,向读者展示了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社会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浮士德》所体现的思想、文化、学术观点,能给我们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很好的教育和启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靡非斯特是歌德诗体剧《浮士德》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魔鬼的化身。从他身上看歌德在《浮士德》中的辨证艺术思想:他主观上作恶,客观上造善,对浮士德形象作了很好的补充;“恶”并非绝对的坏事;他既是社会罪恶的制造者,同时也是社会罪恶的揭露者。  相似文献   

8.
陈芸 《龙岩学院学报》2003,21(Z1):55-56
浮士德的永不满足、不断追求,不同于中国的"自强不息"精神,因为它不具备东方的乐观进取心态,却有绝望的悲剧意识;浮士德的拯救意识,也不同于基督教的拯救意识.基督教从原罪出发,拯救就是赎罪,最终引导人对神的绝对信仰;而歌德对人的自救是追求人的完美与神性的结合,因此它具有悲剧性,同时也具有审美性.  相似文献   

9.
主客二分是西方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而天人合一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导思想。《浮士德》和《西游记》,一西一中,有着各自文化土壤的痕迹。浮士德作为完整的人是主客二分的人物形象,而孙悟空作为半人半妖是天人合一的形象;《浮士德》中体现个体本位观念的故事情节有着主客二分的影子,而彰显集体本位观念的《西游记》体现了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观念具有很大的差异性,但两者并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具有互补性。  相似文献   

10.
原型是一种在文学中反复运用并因此成为约定性的文学象征或象征群,歌德的《浮士德》中潜藏了许多《圣经》原型,在主题意向、情节结构、人物类型等方面均有所表现,既继承了《圣经》中的原型,又有所发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11.
许思园先生以浮士德精神称论李白 ,认为其天才至上的思想、抛弃和超越的热情以及独步千载的影响力 ,与西方浮士德精神相通。但李白更是传统的、中国的 ,其对生命和谐的追求、功成身退的人生理念、融注在酒与月意象中的诗情 ,都是传统文化的体现 ,在李白身上有异质的因素 ,但总体上讲李白是传统文化渊源上的个性扩张。  相似文献   

12.
今年是歌德诞辰250周年。歌德的一生是紧张的思想探索和艺术探索的一生。倾歌德毕生之精力完成的力作《浮士德》,在世界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她总结了从艺复兴到启蒙运动300年间资产阶级所走过的道路,通过一个西方家喻户晓的人物浮士德的漫游,把这一过程形象化,并寓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作品中,歌德第一次在学中大力讴歌千百万人的劳动,千百万人的开创性事业,是一种巨大的历史性进步。在艺术上,作曲折地表达了“劳动是美”的美学观,把通过劳动建立的理性王国作为实现美的具体内容,然而歌德所歌颂的劳动,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脱离了阶级属性的劳动,因而不可能使千百万人“安居乐业”,带有强烈的乌托邦性质。从这个意义上讲,歌德是“未来的宗教预言家”。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知识分子形象的塑造这一角度出发,将张贤亮小说《绿化树》、《男人的一半是女人》的主人公章永Lin,与哥德笔下的浮士德作一粗略比较,认为章永Lin与浮士德一样,是很成功的知识分子形象。这种横向对比,粗信有助于人们加深对张贤亮小说的整体把握。  相似文献   

14.
<正>"一切理论都是灰色的,唯生命之树常青"。由于理论是对复杂现象的本质进行的抽象概括和总结,其中会有很多晦涩难懂的概念,所以后人在引用德国诗人歌德《浮士德》里的这句话时,往往想当然地只引用一半,部分程度上导致了对"理论"的误读,从而形成"理论是灰色的"的印象。  相似文献   

15.
《浮士德》是德国诗人歌德的杰作。作品中主要人物浮士德和梅非斯托的个性特征体现了能隐寓古今的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思想,作品还通过对不同阶层人物不同心态的淋漓尽致的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政治现象的提示,和民间节会情景的描绘,向读展示了艺复兴以来欧洲社会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历史、化和民俗。《俘士德》所体现的思想、化、学术观点,能给我们中国人特别是青年一代很好的教育和启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从对"文革"文化的批判、灵魂的异化和精神家园的寻找等三个角度来阐释叶弥小说中理智与情感的审美关照.  相似文献   

17.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认为,人的在世体验,主要是“烦”和“畏”两种状态。所谓“烦”和“畏”,就是作为此在的人对存在意义的不确定性和虚无性的一种根本性的感受,是一种不在家的感觉。众所周知,李白的诗歌既充满了乐观昂扬的少年精神,也充满了牢骚苦闷。但如果仔细分析李白诗歌的牢骚苦闷的内涵,就会发现这些苦闷并不仅仅来于政治的失意,更来自于他那颗追寻不到精神家园的心灵,亦即来自于他内心挥之不去的“烦”和“畏”。这使他的诗歌获得了厚重的深度,具有强大持久的艺术感染力与震撼力。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精神"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精神文明理论的最新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从文化视角,揭示了精神的多重含义,包括精神标识、精神追求、精神命脉三个方面.习近平深刻阐述了精神的纽带和动力作用.习近平高度重视精神问题的两个缘由,一是为了解决党员干部精神缺钙的需要,二是为了构建国民精神家园的需要.习近平"精神"思想具有战略性、系统性、求实性、创新性等几大特征,表明习近平"精神"思想极具特色、极为出彩,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陶诗在一定程度上源于《古诗十九首》。在语词接受上,陶渊明拟古而非泥古,创作上自成一格。在风貌特征上,陶诗自创高格,与"十九首"和而不同。陶渊明创作上所表现的生死观,是对"十九首"生死主题的回归与升华,同时也标志着文人在寻找精神家园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相似文献   

20.
寻找物种基因组中k-mer频数分布的特征,对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甲烷球菌、疟原虫(部分)等四个典型物种的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统计分析.引入"字"域、"频数"域的信息熵,并研究这两种信息熵与变量k之间的关系.发现它们之间具有很好的线性关系,并且"频数"域的信息熵与k的线性关系在物种间具有普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