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北宋中期 ,吏治腐败 ,社会危机加深。仁宗庆历年间任谏官的余靖 ,为官清正廉洁 ,忧国爱民 ,为后人所敬仰。他积极主张整顿吏治 ,改革朝政 ,为推行“庆历新政”做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2.
宋庠执政8年,政绩平平,但是没有触犯法律。包拯下决心弹劾这位宰相,不让他“肢固其位”。实际上是为“庆历新政”鸣不平。动摇执政大臣,包拯要担当很大风险,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任务。这场弹劾,再一次震动了朝野。  相似文献   

3.
北宋仁宗时期土地兼并严重 ,苛捐杂税繁多 ,人才选用不当 ,社会积弱积贫。余靖和李觏等思想家主张通过变革来缓和、解决社会矛盾。本文初步分析两者在经济和人才等方面变革思想的异同 ,对研究“庆历新政”及其他变革运动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
余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本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余靖在庆历新政中的主要活动及其对新政的积极贡献 ,并兼而论述了新政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5.
余靖是北宋“庆历新政”的政治改革家之一。他的《武溪集》、奏议和《续资治通鉴长编》,体现了他改革建议的主要内容、实施情况及其深远的影响,为评价余靖和“庆历新政”的历史地位提供了较为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6.
北宋庆历三、四年(1043——1044年)间,进行了有宋一朝第一次政治改革运动,史称“庆历新政”(以下称“新政”)。当时年仅三十多岁、风华正茂的欧阳修(1007——1072)是推行“新政”的重要成员,开始在政治舞台上崭露头角,显示出思想家、政治家的才华。这段历史,可说是他一生中最有光彩的部分。(一)欧阳修登第不久,就和日后主持“新政”的范仲淹(989—1052)建立了友谊。他前期的政治活动、文学活动都受到范仲淹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7.
范仲淹(989~1052 ),字希文.和包拯同朝,为北宋名臣,吴县(今属江苏)人,端拱二年(989)8月2日,范仲淹生于徐州,次年,父亲不幸逝世,随母亲改嫁而姓朱.范仲淹从小读书就十分刻苦,经过青少年时代的勤耕苦读,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中进士,历官广德军司理参军、秘书省校书郎、大理寺丞、太常博士等职,官宦生涯长达三十余年,他是宋初庆历新政运动的主要领导者,也是当时教育界、思想界、文化界的领军人物.著作后人合编为<范仲淹全集>.  相似文献   

8.
本文专论余靖两次乡居的诗文。余靖作为“庆历新政”的中坚 ,表现了优长的“应变”才干。他两次乡居的诗文 ,显示了突出的“应变”品格。这一文化品格 ,是余靖长存不息的灵魂  相似文献   

9.
周博 《当代地方科技》2009,(11):167-167
欧阳修早年积极参与庆历新政。但随着改革的失败,他的政治态度发生了改变,但也并未完全放弃改革主张。他任贤重才、德与“守道”标准,反映他不希望激进的改革;政策主张上则追求稳重,倘若政策出现了问题,就要恢复“祖宗之法”,反映了他后期政治态度的彷徨与矛盾之处。  相似文献   

10.
侬智高,北宋广源州人氏。庆历元年(1041年),侬智高在党犹州建"大历国",与交趾李朝相抗衡。同时,侬智高向宋朝请内附,以求获一职统摄诸部,抗击交趾掠夺,遭拒,遂在安德州建立"南天国",称仁惠皇帝,年号景瑞。其多  相似文献   

11.
余靖是“庆历新政”时期的“四谏”之一,是北宋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外交家、学者和诗人。本文记述了他一生两落三起的主要经历,考述了他的个人专著、参与编撰的重要典籍和《武溪集》流传的版本,详细介绍了现存《武溪集》及余靖奏议的内容和特点,对余靖的思想与诗文作出较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12.
苏轼一生在政治上经历庆历新政、熙宁变法、元更化、绍圣复辟等坎坎坷坷。屡遭术遣又几次超迁。最后险些横死天涯,这一切都是神哲二宗父子两人以及高太后这些最高效治者幕前幕后操纵的。本文作者以良史的胆识气魄对最高统治者玩弄南面之术,施展权力制衡手腕;挑起党派之争的阴谋和罪恶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对政治上失意而文才人品卓然的苏轼寄予了深切的同情。  相似文献   

13.
在扬州入仕的青年王安石十分崇尚范仲淹领导的庆历新政。皇祜二年(1050)秋,他在到临川省亲后返回鄞县途中,专门绕道杭州,拜见了当时担任杭州知州的前辈政治家范仲淹。这是北宋仁宗朝的两位大政治家仅有的一次见面,意义难以估量。这次会面的证据就是相关的三封书启,即《临川先生文集》所载《上范资政先状》、《上杭州范资政启》、《谢范资政启》三文。  相似文献   

14.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司法官员之一,包拯曾经树立了一个伟大的司法形象,对包拯的司法形象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给我们今天的司法道德建设以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5.
江休复是北宋著名文人,与欧阳修、梅尧臣等交游甚密,为庆历文人集团成员之一。其著作《江邻几杂志》史料价值较高。然其行年事迹少有专文考述。今据相关文献,详细考出江氏生平事迹,希望为江氏及北宋庆历文人集团研究提供资料。  相似文献   

16.
人殉,即用活人为死者殉葬,以卑者殉尊者。我国人殉制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人殉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代,汉至宋代逐渐式微,到了元明清时期又死灰复燃,犹以明朝为最。明太祖朱元璋首开人殉之制,历太祖、成祖、仁宗、宣宗和景帝五位皇帝,至英宗才被废止。明朝人殉制度的废除受当时社会思潮的影响,已有大势所趋之向且与明英宗有着紧密的联系。人殉制度的存在目的是为了维护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严格的等级制度,明朝人殉制度的废除是社会文明与等级制度冲突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龙图公案》是明代中期以后出现的一部蕃衍百则的短篇公案小说集。它的祖本即万历年间刊刻的《包孝肃公百家公案演义》,但标目和内容都有较大差异,编集者已不可考。名义上是记包拯断案的故事,实际上几乎都不是包拯的事,而是前朝公案小说及传说的集结,多来自笔记杂著、元代杂剧以及民间故事。  相似文献   

18.
文章就十三世达赖的新政措施做了探讨,认为十三世达赖的新政从巩固农奴主的政教合一的封建统治出发,加强了对广大农奴的控制;新政对西藏地方经济作了整顿和改革;新政把提倡教育放到很重要的地位;新政注重医药健康事业,这些主张在当时的西藏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由于受当时条件的局限,新政措施也有消极和不成熟的一面。  相似文献   

19.
本文阐述房地产新政出台的背景,分析房地产市场与资本市场对新政的反应以及对房地产市场未来的影响,提出开发商应对房地产新政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包拯是北宋著名的清官.他一生为官清正,廉洁无私,最忌官吏贪赃枉法.据说他初任枢密使副时,众吏上前请示他祖先的避讳,他说:吾无所讳,惟讳吏之有赃污者”.(1)今天,结合我们正在进行的整党和打击经济领域内的犯罪结动,介绍一下包拯廉洁奉公、反对官吏贪赃的史绩 也许不是多余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