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遥感技术的云台山立地分类及质量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依据森林生态学、地学规律和遥感图像解译原理,在处理过的卫星遥感照片上判读勾绘类型小班,采用数量化理论Ⅱ和排序法确定立地类型,经数量化方法Ⅰ进行精分类,将连云港云台山区森林立地划分为13个立地类型,样地的平均判对率为94.59%.同时利用模糊数学综合审评法对分类结果进行立地质量评定,分别立地类型计算出模糊综合评判值,分类精度为63.39%.经实地调查对立地分类与评价的结果进行验证,其精度满足生产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2.
森林立地分类研究评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本文对各具特色的森林立地分类途径,即非生物环境因子、植被和综合多因子(生态系统)途径的主要方法作了详细介绍和评价。在非生物环境因子途径中,分别讨论了气候、土壤和地形在森林立地分类中的作用,并对生活因子组合法、主导环境因子方法和土壤-立地研究方法作了重点评述;在植被途径中,阐述了植被在立地分类中的重要性和局限性,着重讨论了地位级与地位指数方法,美国西部的生境类型分类方法及苏卡乔夫的林型学说;在综合多因子途径中,论述了生态系统各组分在划分森林立地类型时的有效性和合理性,详细评述了巴登—符腾堡方法及其在美国发展形成的生态学立地分类方法和波格来勃涅克的林型学说。对我国曾采用的各种森林立地分类方法以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也结合在以上评述中作了详细介绍。通过以上各学派分类方法的比较,展望了未来森林立地分类研究的发展动态,并提出了目前急待解决的几个问题及其对策。  相似文献   

3.
以2012年福建省闽江上游城区—三明市三元区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本资料,基于GIS平台和Fragstrats软件,从研究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有林地森林类型和优势树种等3个尺度,对研究区内森林景观格局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类型景观中,斑块面积由大到小依次为有林地、非林地、未成林地、无立木林地、灌木林地、宜林地和疏林地;斑块边界密度和边界形状较为复杂,分布较为分散.在有林地中,从森林类型构成比例来看,以针叶纯林和竹类纯林为主,阔叶纯林和混交林比例较低.从优势树种构成来看,以杉类、松类和竹林类树种为主,且分布广泛,占绝对优势.研究区域森林景观斑块的空间结构复杂,斑块连接指数小,破碎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4.
安徽省长江以北刺槐的立地类型划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安徽长江以北刺槐标准地和解析木的资料为基础,采用综合多因子与主导因子相结合、多级序与逐级控制相联系、科学性与实用性兼备的原则与方法,对该地区刺槐产地进行了立地类型的划分。提出了以地貌、气候、局部地形、土类及土壤因子为主要依据的三级分类系统。共划分出2个刺槐立地类型区(6个立地类型亚区)、9个立地类型组、29个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5.
基于哑变量的湖南栎类天然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含林分类型或立地类型哑变量的栎类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为湖南栎类天然林林分断面积生长收获和预估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湖南省5个区域51块栎类天然混交林样地为研究对象,选取6个具有生物学意义的理论生长方程,构建含年龄、平均优势高及林分密度指标的林分断面积生长模型,比较不同理论生长方程与密度指标对栎类天然林断面积模型拟合效果的影响,从中筛选出拟合优度较高的模型作为构建哑变量模型的基础模型; 考虑混交林立地类型的差异与优势树种的聚集分布,划分林分类型与立地类型,并分别作为哑变量加入基础模型参数及其组合中,比较林分类型哑变量模型、立地类型哑变量模型与基础模型模拟效果的差异。【结果】以株树密度作为密度指标的断面积生长模型决定系数(R2)在0.47~0.51之间,P值均小于93%,以林分密度指数作为密度指标的断面积生长模型决定系数(R2)在0.85~0.92之间,P值均大于95%,说明密度指数模拟效果优于株树密度模拟效果,其中含年龄、平均优势高与林分密度指数的Schumacher模型决定系数最大(R2=0.924 2),模拟效果最优。以Schumacher模型作为基础模型,构建含林分类型或立地类型的哑变量的模型,基础模型、林分类型模型、立地类型模型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924 2、0.979 8、0.997 6,以立地类型作哑变量的模型要优于基础模型与林分类型模型。【结论】含哑变量模型可以有效解决天然混交林优势树种分布与立地类型差异对断面积预估的影响,提高建模的精度与模型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6.
以重庆梁平篌竹产区为研究对象,根据立地条件和篌竹生长状况,选定海拔、坡位、坡向、坡度、土层厚度、腐殖质层厚、有机质、全氮、水解氮作为立地调查因子,应用数量化理论和等级系数法对其中定性因子进行量化分析。对立地因子的主分量分析表明:篌竹立地条件分化主要受控于土壤肥力、土壤表层特征和立地形态3个主分量;运用层次聚类法对3个主分量进行聚类分析,可把篌竹立地划分为中下坡厚土少石型、上坡中土少石型、山脊贫瘠荒芜型和陡坡薄土多石型4个立地类型。在分析各立地类型特征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提出了不同的经营改造措施。  相似文献   

7.
地学信息图谱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研究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重要手段,但目前利用地学信息图谱进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研究多集中于土地利用类型转换、变化强度等方面,而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间分布格局的研究很少.生成土地覆被类型随纬度、经度、海拔高程以及1°×1°格网的空间信息图谱,通过图谱分析发现:在6种一级土地覆被类型中,森林、草地、荒漠随纬度变化起伏较大;农田、聚落、水体、湿地随纬度变化相对较小.随经度的增加,森林、农田面积百分比逐渐上升;草地、荒漠面积百分比逐渐下降;聚落、水体、湿地无明显变化.随海拔升高,农田、聚落面积百分比逐渐下降;水体、湿地面积百分比逐渐上升;草地面积百分比先上升后下降;森林、荒漠面积百分比的变化大致呈"M"型.从东南到西北,面积占优的土地覆被类型出现了从森林-农田为主向草地为主再到荒漠为主的变化和过渡;聚落在东部沿海地区面积占优;水体、湿地在全国范围内无明显变化规律.最后,从气候、地形等自然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形成我国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空间分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基于RS与GIS的西峡县森林资源时空动态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西峡县2个年份同一季节的遥感数据为研究对象,利用图形处理软件(ERDASIMAGINE)进行波段组合、图像增强、监督分类、矩阵分析和分类重编码,研究了河南省西峡县森林资源的时空变化。并且在此基础上利用GI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和遥感制图,从时空序列上分析了森林资源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从时间序列上看,1998~2002年西峡县阔叶林面积和针叶林面积有所增加,增加部分主要来源于退耕还林和荒地的植树造林;从空间序列上看,森林植被的变化主要集中于低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主要集中于道路和河流附近。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近年来喀斯特高原山区刺梨种植空间格局变化与地形土壤的影响,以盘州市为例,对影像采用目视解译、地学统计分析及实地调研等方法获取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特征,引入RS和GIS技术手段详细研究了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时空变化特征与地形因子、土壤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①受海拔、地貌类型和城市分布的影响,通过2017年和2019年的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两期监测数据,直观地看出盘州市刺梨种植主要在除中部以外区域的空间分布特征;②盘州市刺梨种植空间分布面积占比情况和种植面积增加区域的占比情况均与全市的坡度分类面积占比规律一致,其坡度类型占比最大为缓陡坡,2017年和2019年刺梨种植空间分布主要在缓陡坡类型,2019年相比较2017年在各个坡度等级种植面积均有增加,在缓陡坡类型刺梨种植增长量占比最大,刺梨种植面积占比主要分布在地形起伏度为70~200 m范围内;③盘州市的土壤pH平均值约为5.98,为适宜种植刺梨的微酸性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等含量主要为丰富和极丰富范围值,有效磷的含量较低,但土壤中各元素含量的丰富程度符合刺梨种植空间分布格局及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以2000,2003年陆地卫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通过遥感和GIS技术,据土壤调节植被指数和植被覆盖度结合土地覆盖/利用转移矩阵,剖析了黑河分水3年来额济纳地区土地覆盖类型的面积变化、空间变化、质量变化等特征,对分水前后额济纳绿洲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定量测算和对比.结果表明:水资源驱动下额济纳绿洲及其周边地区生态环境确有好转,各植被覆盖类型面积均有扩展,总计增长11.9%;植被覆盖度提高,盖度集中区间迁移趋向主要由[0.0,0.05]转换至[0.05,0.30],比例为13%;空间演变为绿洲外围的低覆盖度植被大量生长,绿洲三角洲枯败的荒漠河岸林植被恢复生机,大面积水域重现;河流廊道区恢复效果好于外围区域.  相似文献   

11.
以平武县植被图和野外调查资料为数据源,GIS技术为研究手段,在景观结构分析软件Fragstats支持下,利用相关景观指数对火溪河流域非保护区域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林地分布最广,是研究区的景观基质.冷杉林、草地分布海拔高,受干扰程度最小,聚集程度高,连接度高,破碎化程度低.耕地、聚居地受干扰频繁,聚集程度低,连通性差,破碎化程度最高.研究区景观格局呈现出平均斑块面积减小,景观类型趋于分散,优势景观类型消失,连接度降低,景观异质性、多样性、均匀度升高的特征.以大规模森林采伐为主的人类干扰是景观格局改  相似文献   

12.
以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为基础,以泰山林场二类资源清查小班矢量数据为依据,辅以局部人工样地调查,采用目视解译的方法完成了研究区内以树种为单位的森林植被分类,总结了泰山景区森林类型。在此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地形数据,定量分析了泰山景区森林植被的垂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研究区内共有8种优势树种(属),分别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 Carrière)、栎类(包括麻栎(Quercus acutissima Carruth.)和栓皮栎(Quercus variabilis Bl.))、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赤松(Pinus densiflora Sieb.et Zucc.)、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L.)Franco)、黑松(Pinus thunbergii Parl.)、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和五角枫(Acer elegantulum Fang et P.L.Chiu),其中油松、赤松、栎类(包括麻栎和栓皮栎)、刺槐构成的纯林占研究区植被总面积的64.11%;研究区包含了117种森林类型,以针叶纯林、阔叶纯林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植被总面积的49.96%、21.50%;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550~1 000 m,温性常绿针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 m以上,呈现出简单而显著的垂直分布规律。定量地分析了泰山景区森林植被的类型及其空间分布现状,对研究泰山景区森林生态系统结构、功能、植被分布与演替规律等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为满足自然资源发展规划的需求,本文基于山江海视角,以桂西南喀斯特区-北部湾海岸带为研究对象,采用地貌类型、地质类型、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要素构建了山江海地域系统关键带三级分类方案,运用空间叠置法对分类要素进行叠加和制图综合分析,并进行山江海地域系统关键带区划分类、制图和环境因子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可将桂西南喀斯特区-北部湾海岸带划分为38个一级单元、78个二级单元、111个三级单元。一级关键带分类中海拔山地-非碳酸盐岩区占据面积最大,为19.10%;二级分类中海拔山地-非碳酸盐岩区-红壤性土占据面积最大,为13.98%;三级分类中低海拔丘陵-非碳酸盐岩区-复盐基红黏土-针叶林-河渠占据面积最大,为15.21%。研究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关键带综合分类方案可体现区域特征中的差异和驱动因素,因此可为自然资源地表系统规划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可为国内外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GIS在土系数据库建立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闽东南漳浦部分地区为研究样区,在原土系划分的基础上,阐述了GIS在土壤基层分类中的应用。以GIS软件PC Arc/Info3.4、GIS Arcview3.1建立土壤基层分类的数据库,并借助此结果,进行土壤制图、基层分类单元的空间查询检索、面积自动量算,以及与样区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空间叠置分析。应用结果表明,GIS在土壤资源管理方面具有强大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聚类分析的风景林立地类型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无想寺国家森林公园为对象,对该森林公园内83个林班的17个立地因子进行了调查,应用主成分分析提取主导因子,再以主导因子为依据聚类划分立地类型。结果表明:以土壤厚度、坡向、凋落物厚度等8个因子为主导因子,可将该森林公园划分为薄土层中石砾厚凋落物、中土层轻石砾厚凋落物等8个立地类型。在立地类型划分基础上,探讨了立地质量对风景林构建的影响,并提出了适当间伐和增加林窗等林分结构调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了皖西大别山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特征,讨论了侵蚀强度与海拔、坡度、坡向等因子的关系.基于信息熵模型评价地形因子与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皖西大别山区2010年土壤侵蚀总量为1844.30×10~4t,平均侵蚀模数为1415.05t/km~2·a.区域以微度和轻度侵蚀为主,分别占总面积的52.95%和31.99%,侵蚀强度由东南至西北逐渐加剧.(2)坡度和海拔主导着区域内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分布.随着坡度和海拔增加,侵蚀强度不断加剧,强度侵蚀的面积比例增加,微度侵蚀的面积减少;在坡度15-25°区域、海拔200-500m区域的土壤侵蚀总量最大.坡向对土壤侵蚀强度的影响较小,土壤侵蚀强度在东南坡向较其它坡向略强.(3)地形因子与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强弱为:坡度海拔坡向.坡度是安徽省大别山区土壤侵蚀强度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17.
该文研究了贵阳市乌当区马背山森林在弃耕地干扰、道路干扰、工程废弃物干扰和火干扰等4种人为干扰作用下,植物多样性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域道路干扰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其次为弃耕地干扰和火干扰类型,工程废弃物干扰类型的物种多样性最低;工程废弃物干扰类型与道路干扰类型植物相似性最高,弃耕地干扰类型和工程废弃物干扰类型相似性最低.土壤结构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较大,土壤养分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不明显.各人为干扰的环境因素中,挖掘个数及面积、小路面积、岩石盖度与植物多样性和均匀度呈显著负相关,与生态优势度呈正相关.距林缘距离、枯落物盖度及高度、样地盖度等环境变量与植物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呈正相关,与生态优势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8.
以恩施州为研究区域,以Landsat TM遥感图像为主要信息源,以Erdas image和GIS软件作为信息处理工具,利用生态学软件Fragstats 4.2计算景观百分比、斑块类型面积、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对恩施州地区森林景观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恩施州以有林地为主,非林地、灌木林、宜林地和未成林零星分布,斑块分布聚集,斑块数目增多,形状较为复杂,人为干扰对森林景观的发展呈良性影响,且景观的结构合理.总体上,恩施州地区的景观异质性高,类型丰富,应继续保持森林景观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14年吉林省第八次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调查490块天然蒙古栎林样地。采用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方法对长白山区天然蒙古栎林立地类型进行划分。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立地因子对立地类型划分的影响顺序为坡向>坡位>坡度>土层厚度>海拔>腐殖质厚度。当聚类系数为0.668 3时,可将490块天然蒙古栎林样地划分为4类:Ⅰ类立地因子多为阴坡、中坡、陡坡、薄土;Ⅱ类立地因子多为半阴坡、上坡、斜坡、薄土;Ⅲ类立地因子多为阳坡或半阳坡、上坡、斜坡、中土;Ⅳ类立地因子多为阳坡、上坡、平缓坡、中土,最适合天然蒙古栎林生长的是Ⅲ类立地类型。  相似文献   

20.
草本是森林植被的重要组成部分,能维持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研究山东省南北长山岛的草本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选取32个样方进行草本植被及环境因子的调查,运用TWINSPAN等级划分法和CCA多元分析技术研究调查区域内草本的群丛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调查发现,研究区域内生长草本102种,隶属于35科85属.草本植被类型主要划分为狗尾草、艾、披针叶苔草、中华隐子草、荻5个典型群丛.采用向前引入法对环境因子进行逐步筛选,结果表明:海拔、坡度、土壤pH、灌木层盖度是影响南、北长山岛草本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