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唐代宗广德二年六月,杜甫就剑南节度使署参谋。这首诗是在严武幕府中写的。唐代幕府的生活十分枯燥、寂寞,人事关系比较复杂,杜甫很不习惯,诗写夜中独宿的凄凉景况,感慨战乱,反映了自己飘泊异乡,迫不得已的心情。  相似文献   

2.
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六月,杜甫被贬华州(今陕西华县)司功参军。这年冬他告假赴洛阳、巩县探亲,至乾元二年(759年)春,适逢唐军在邺城(今河南安阳市)打了败仗,史思明叛军进逼洛阳,他便离洛阳回华州任所。当时,贼势充斥,上下震恐,唐军除了退保东都洛阳,还在潼关一带抢修防御工事,以阻止叛军的西进,  相似文献   

3.
咏物而不滞于物--论初唐四杰咏物诗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梳理我国古代咏物诗的发展线索,明确初唐四杰的咏物诗在继承屈原《橘颂》以来早期咏物诗托物寄兴、遗形写神的传统精神和表现手法的同时,改变了齐梁宫体诗著题写物、因袭模拟的陋习,展现了鲜明的时代风貌和刚健活泼的诗风,并从精神气骨上对后世咏物诗产生影响,由此揭示其在文学史上继往开来的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4.
李白与杜甫,是学术界公认的唐代涛国中的“双子星座”。两人白天宝三年夏在梁园初识后(详见拙作《李杜初识时地探索》一文,载《四川师大学报》1987年1期),一见如故,即结下了“怜君如兄弟”的交往情谊,而且,这种情谊直到二人的晚年,都不曾有丝毫之破裂与损伤。但是,我们若从年龄的角度考察,知李白大杜甫十二岁,杜甫于李白本应称兄,  相似文献   

5.
杜甫流寓夔州时曾作《草阁》一诗。其尾联“泛舟惭小妇,飘泊损红颜”于古人多有歧见。辨析各家观点,“小妇”应为夔州撑船渡人的劳动妇女,“红颜”既指诗人自身容颜也指小妇容颜,“飘泊损红颜”是叹小妇也是自叹。“惭”的主体是诗人,对象是小妇或为小妇所代表的劳动人民。鉴于杜诗一贯的情怀,“惭”应来自济世之志和老而无为的现实间的矛盾。辨明此义,可窥见杜甫情感世界的一个侧面,即他对弱势人民的同情。  相似文献   

6.
杜甫《哀王孙》是一首反映安史之乱中唐皇室悲惨遭遇的诗篇。诗中流露出很明显地“忠君”思想,导致古今论者对此诗评价悬殊。如果我们能够超越诗中“忠君”思想的表层,就会发现杜甫在此诗中流露出的思想其实仍是他一贯的爱国爱民思想的流露。本诗“指陈时事,反思致用”的特质于我们认识那个特定时代有着不可忽视的“诗史”价值。今天的我们有必要对此诗重新认识,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7.
杜甫《缚鸡行》一诗历来备受关注。孙民先生《杜甫〈缚鸡行〉新识》(《文史知识》2010年第8期)一文称,该诗表达了杜甫遵守道家自然之道,维护既存生态链的主题。孙民先生的观点值得商榷。杜甫恰恰是通过对小奴缚鸡一件事的议论,表达了对既存的弱肉强食之现状的批判与反思,是其积极入世、关怀民生之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祢衡的《鹦鹉赋》以一只被禁闭的鹦鹉来表达自己在世俗生活中所受到的羁绊以及对无拘无束的自由生活的无限向往之情,他所开创的这种“笼中之鸟的哀鸣”的赋体风格,是对以前鸟类赋的突破,同时也开启了以后大量的类似之作。因此,祢衡的《鹦鹉赋》在鸟类赋的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般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边城》和《围城》在人文景象、爱情观念、生命意识三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边城》描绘的是一个乡土乌托邦、优美的爱情观和供奉人性的道德乌托邦,它是以营造"乌托邦"式的边城来呵护人性,以"美"的意象来供奉"善"人性,《围城》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混沌大都市、世俗的婚姻观念和亵渎人生的"围城"世界,它以"恶托邦"形式来考问人性,以"恶"的形式呼唤人性"美"的回归。  相似文献   

10.
赵云洁 《科技信息》2012,(18):170-170
古典诗词中吟咏秋天的作品很多,悲秋已经成为一种文学母题,杜甫的《登高》与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便是悲秋题材的诗歌,两位诗人都有漂泊异乡的苦楚,两首诗都有独特的造诣,本文即对其做比较赏析。  相似文献   

11.
周啸天旧体诗集《欣托居歌诗》有四个特点:一是货真价实,二是鲜活生动,三是洞明通透,四是开阔幽愤.中国新诗近百年的成绩不可低估,但问题亦令人堪忧.其中,缺乏中国古典文化的根基,不能不说是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不明加害人高空抛坠物侵权案件在现代城市时有发生,但《中华人们共和国侵权责任法》中"由可能侵权的建筑物使用人承担赔偿责任"的规定,侵犯了公民的自由和法律的可预见性。国家应通过积极的事前预防等措施来履行其对于公共安全的责任,而不应过分扩大侵权法的适用,使无辜的公民承担他们无力承担的责任。  相似文献   

13.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是杜甫的代表作,研究者一般是从它的思想内容的角度去认识的,忽略了它的艺术性.笔者认为,除了思想性之外,本诗在材料的选择和结构的安排上也极为讲究,有着相当高的艺术性.  相似文献   

14.
苏轼《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历来鉴赏者多关注于思想内容的解读,而对其艺术风格论述较少。该词在艺术方面最鲜明的特色一是意象脱俗,词境超拔,二是托物寄怀,寓意深远。这种高妙是词人人品学问的充分显现。  相似文献   

15.
长篇小说《麋骨之壤》是2018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波兰作家托卡尔丘克的代表作之一.该小说聚焦于动物保护主义者的凄厉诉求和悲惨命运,把犯罪谋杀故事的通俗性和生态叙事的先锋性融于一体,呼唤现代人生态意识的觉醒,超越物种歧视,与其他自然生命共生共荣.该小说题材独树一帜,构建了一种孤独个人反抗庸众的启蒙叙事,其互文和反讽手法增...  相似文献   

16.
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作品大部分来自他自身的经历,气势恢弘,风格粗犷,表现细腻,具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他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是他小说在写作方面、语言和技巧上的成就。本文通过对《永别了,武器》的分析,表现其独特的写作风格,从中分析了他的冰山文体式的简洁、含蓄、神秘的色彩和气氛所创造出的情境美学,采用了象征手法。文章还使文风服从作品主题和人物的需要,从而揭示了其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的小说以丰富多样而又极具意味的物象参与故事叙事,这在她的短篇名作《第一炉香》中颇为显著。该小说以人物服装作为推动叙事进程的纽带之物加以叙写;仙人掌、金刚石手镯等日常生活物件具有明显的象征人物内心变化的意味;月亮、住宅则预示人物的悲剧命运。不同的物象所具有的不同的叙事功能,形成了张爱玲小说显著的物叙事特征。  相似文献   

18.
精神损害赔偿已成为现代社会对公民人身权受到损害的一项重要救济方法,《侵权责任法》第22条也已吸纳了精神损害赔偿制,而该条存在主体适用范围过窄、客体仅限于"人身利益",排除了财产权、只能在侵权之诉中适用、"严重精神损害"规定欠妥等问题。我们应该增加法人和其他组织为请求权的主体,同时将客体增加"人格物"、将精神损害赔偿的请求权基础从侵权责任扩张到违约责任、完善"严重精神损害"的解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名利场》中夏泼小姐的衣服和金刚钻为例,剖析了19世纪英国作家萨克雷对物的对立功能、对人与物间的关系所作的深刻思考。萨克雷不仅看穿了名利场中物所表现出来的超越使用价值、突显物主(拥有者或使用者)身份地位的符号功能,他还看到了物的另一功能:它们往往会脱离主人的控制,去控告主人、威胁主人,甚至颠覆其身份地位。  相似文献   

20.
《活着的士兵》因记录南京大屠杀期间侵华日军的兽行而多受关注,作品中对日规、纸币、照片、戒指、身体和尸体等的物叙事,与小说人物、故事情节共同建构了作品内容独具的意义世界。小说中的物既是叙事的基本要素,也是中国被侵略的静默的见证人,共同向世界昭示着中国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悲惨一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