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体中,藻类、菌类等产生嗅味物质,当其浓度为ppt(ng/L)级时,人们就能够感觉到土腥与恶臭味道,严重污染了水体。探索富集、检测低浓度嗅味物质的方法成为困扰其研究的难题。本论文以5种嗅味物质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相徽莘取(SPME)方法对水样进行前期富集处理,然后利用气相色谱氢离子火焰检测器(FID)对其删定。结果显示5种嗅味物质的峰面积与浓度有较好的线性相关性;精确度较高;捡测限低;标准简单省时。本论文利用建立的方法,对我国南方S市四女自来水水厂备个工艺出水取样,进行嗅味物质分析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在各个水厂处理工艺中,均有嗅味物质检出,当原水嗅味物质浓度不是很高的情况下是可以保证水厂出水水质,臭氧一活性炭深度处理可以较好的去除嗅味物质。  相似文献   

2.
水样的嗅味检测方法主要分为感官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在介绍水中嗅味的来源、分类及检测方法的基础上,对感官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的优劣势进行了综合评价,最终结合实际给出推荐的嗅味检测方法,进而建议我国水质分析工作者积极借鉴国外嗅味检测技术及培训经验,发展符合国情的嗅味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3.
主要采用活性炭吸附法和高锰酸钾预氧化法对某运河水的致嗅物去除工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粉末活性炭最佳投加量是50mg/L,此条件活性炭吸附平衡时间为30min;高锰酸钾最佳投加量为3mg/L,这样有助于保持运河水体的平衡,避免对微生物产生影响;两种方法均能有效地去除水中的嗅味,使嗅阀值由42降至23以下,明显改善了水的嗅味问题。  相似文献   

4.
臭氧活性炭去除水中硫醇类致嗅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硫醇类物质是南方某江排洪时饮用水中嗅味的主要致嗅物质。以乙硫醇为典型致嗅物质,研究了臭氧活性炭对乙硫醇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臭氧活性炭对乙硫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中臭氧氧化是去除乙硫醇的关键工艺,活性炭发挥的作用有限;去除乙硫醇嗅味的适宜臭氧接触时间是15min,当水质变化不大时,完全氧化水中乙硫醇所需要的有效臭氧投加量(m g/L)为乙硫醇初始浓度(μg/L)的0.04倍。当进水乙硫醇浓度大于100μg/L时,需要增加适宜的预氧化处理,与臭氧活性炭联用才能有效去除水中硫醇类致嗅物质产生的嗅味。  相似文献   

5.
硫醇类物质是南方某江排洪时饮用水中嗅味的主要致嗅物质。以乙硫醇为典型致嗅物质,研究了臭氧活性炭对乙硫醇的去除特性。结果表明,臭氧活性炭对乙硫醇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其中臭氧氧化是去除乙硫醇的关键工艺,活性炭发挥的作用有限;去除乙硫醇嗅味的适宜臭氧接触时间是15 min,当水质变化不大时,完全氧化水中乙硫醇所需要的有效臭氧投加量(mg/L)为乙硫醇初始浓度(μg/L)的0.04倍。当进水乙硫醇浓度大于100μg/L时,需要增加适宜的预氧化处理,与臭氧活性炭联用才能有效去除水中硫醇类致嗅物质产生的嗅味。  相似文献   

6.
针对富营养化湖库水普遍存在的藻类、有机物污染及嗅味问题,以实验室模拟的含嗅味微污染水为试验水样,研究了混凝沉淀-生物粉末活性炭/浸没式超滤(BPAC/SUF)组合工艺对叶绿素a、有机物和嗅味污染物的去除效果及对膜污染的影响,探讨一种有效的含嗅味微污染水处理技术. 结果表明,混凝沉淀-BPAC/SUF组合工艺对叶绿素a的去除效果显著,平均去除率达95.5%;组合工艺可强化有机物的去除效果,对UV254、DOC和CODM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31.0%,30.4%和51.0%;对二甲基异冰片(2-MIB)和土臭素(GSM)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平均去除率为74.8%和75.1%,出水平均浓度均在嗅阈值以下;整个实验期间,跨膜压差仅增长了3.80 kPa,膜污染得到很好的缓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温度、pH、反应时间和含水率对剩余污泥蛋白质提取率及嗅味值的影响。方法 以污水厂剩余污泥为原料、氧化钙为药剂,采用联合加热的方法处置剩余污泥,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的方法来分析蛋白质提取率、嗅味值与各个反应条件之间的关系。结果 氧化钙-加热法提取剩余污泥蛋白质的最优工艺条件:pH为13,反应时间为4 h,温度为100℃,含水率为90%,蛋白质提取率为63.47%,嗅味值为6;氧化钙-加热法提取剩余污泥蛋白质各因素作用大小依次为:pH、反应时间、温度、含水率;各因素对嗅味值影响大小依次为:温度、pH、含水率、反应时间。结论 氧化钙-加热法有利于污泥水解反应的进行,但在碱性条件下温度过高会加剧美拉德反应,释放更多的恶臭物质而提高嗅味值,不利于提取剩余污泥中蛋白质。  相似文献   

8.
以天津市某净水厂生产用原水和调节池进口原水为试验原水进行混凝和吸附试验,通过在不同工艺点投加粉末活性炭,考察不同吸附时间下相关水质参数的变化规律,选择适宜的去除原水嗅味的粉末活性炭投加点和投加量。试验结果表明,在加聚合氯化铝前投加粉末活性炭对生产用原水嗅味的吸附去除效果最好,调节池进口原水投加15 mg/L粉末活性炭搅拌5 min后静置2 h对嗅味的处理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嗅味已成为世界各国饮用水中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本文着重评述了国内外在分析饮用水中嗅味物质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的技术研究的前沿和动态,对各种分析方法进行了介绍和比较,指出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HS-SPME-GC/MS)是分析饮用水中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冰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嗅味是反映饮用水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为此以二甲基异坎醇(2-MIB)和土臭素(GSM)为目标污染物,系统研究了臭氧氧化法对嗅味物质的去除效能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相较于曝气吹脱法和混凝沉淀法,臭氧氧化法是去除嗅味物质的有效方法。当臭氧浓度为2 mg/L时,经15 min反应,2-MIB和GSM去除率分别为75.1%和88.3%。2-MIB和GSM的去除率随着臭氧投量及溶液初始pH的升高而增加,随着其初始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叔丁醇对臭氧氧化法去除2-MIB和GSM抑制作用较大,表明在臭氧氧化过程中·OH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嗅味族》是莫言于2000年发表于《山花》第10期上的一部短篇小说。该小说围绕两条主线展开,一条是父母以及兄弟姐妹对于好汉的日常行为的嘲讽,另一条是好汉和于进宝一整夜在井底的传奇经历。同时,小说向读者展示了莫言笔下以嗅味族为核心的"桃花源"世界。这既是对于陶渊明"桃花源"的继承与改造,也是莫言自身对美好希望的寄托。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某运河水中的致嗅微生物,发现引起嗅味的微生物主要是颤藻类,同时还含有少量螺旋藻、鱼腥藻、微囊藻类,pH =5.5的时候有利于微囊藻生长.pH=7和8.5的时候有利于颤藻、螺旋藻的生长,明显碱性环境更有利于颤藻的生长.颤藻对水的致嗅作用是四种藻类中最明显的,喜欢在酸性环境下生长的微囊藻的致嗅作用最不明显.可以控制水体成偏酸性环境,延缓致嗅物的产生.致嗅微生物培养大约10天会达到一个峰值,培养前7天致嗅微生物会成指数的增长,随后放缓,达到一个极值.  相似文献   

13.
蜗牛     
蜗牛的舌头上长着许多类似牙齿的肉状物,上包角膜质,共有200列,每列128个,总数共有25,600只之多.它的食物是树皮、树叶、花卉、纸屑等.蜗牛怕冷,每年有六、七个月蛰伏在地下.蜗牛有两对触角,具备有看、听、嗅、辨味等多种功能.视觉和听觉较弱,嗅觉较灵.距离十五厘米的香瓜味,一嗅便知.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物理学角度上论述了氢键对有机分子的影响,并对有机分子的物理性质范畴(沸点,熔点,溶解度,嗅,味和生物活性)内,对氢键的踪迹进行了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15.
建立了固相微萃取前处理法测定水中致嗅味物质含量的方法。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固相微萃取条件,得到最优条件为:萃取时间50,min,萃取温度90,℃,解析时间4,min。通过该方法确定水中土臭素和甲基异莰醇-2的检出限分别为4.09,ng/L和4.37,ng/L,当检测范围为6.0~100.0,ng/L时,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和0.996;回收率均在90%,以上。通过正交实验优化了固相微萃取条件,使其简单化,数据清晰,符合地表水和生活饮用水中致嗅味物质的检测要求。  相似文献   

16.
正如运动可以强身一样,感官也是可以锻炼的。以下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视、听、嗅、味、触五种感觉器官的功能: 视觉视力好的标志是可以一眼  相似文献   

17.
在地表水处理中,微污染水是常规净水工艺中较难处理的水质.作者通过研究,在水处理实践中大胆试验,摸索出一个用活性炭去除水中色、嗅、味,用高锰酸钾预氧化去除藻类的工艺运行方案,达到了理想的处理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太湖原水中氨基酸氯化消毒后可能引发的嗅味问题,采用太湖某水厂滤后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O3/H2O2深度处理工艺对水中致嗅氨基酸的去除效果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滤后水中致嗅氨基酸占总游离氨基酸的81.6%,采用O3/H2O2工艺降解致嗅氨基酸的最佳投量为1.5 mg·L-1O3和0.06 mM H2O2,去除率91.28%,致嗅氨基酸浓度降至484.62ng·L-1,加氯消毒后几乎没有致嗅风险。水温10~30℃范围内,O3/H2O2对致嗅氨基酸的去除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大;pH=6~8范围内,去除率随p H的升高而增大。另外,该组合工艺较单独O3/H2O2对溴酸盐的生成也有明显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华乌塘鳢嗅觉器官的形态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态解剖、光镜观察表明:中华乌塘鳢(Bostrichthys sinensis Lacepede)具一对纺缍形嗅囊,由前、后鼻孔与外界相通,嗅上皮向嗅囊腔内突起形成10-16个初级嗅板,初级嗅板上有次级嗅板,可增大嗅上皮的表面积。嗅板由嗅上皮和中央髓两部分构成,中央髓主要由疏松结缔组织和毛细血管构成;嗅上皮排列于中央髓的两侧,由多层细胞组成。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表明:嗅上皮分为非感觉区和感觉区两部份,非感觉区位于嗅板边缘,较薄、较平滑,外缘高倍放大呈指纹状或块状结构;感觉区位于中央部位,呈连续分布,细胞种类多样,表层为纤毛非感觉细胞,中上层为纤毛感受细胞和柱状细胞,中下层为支持细胞,底层为基细胞。纤毛感受细胞为一种双极神经元,树突在上皮表面形成嗅结;轴突则穿过基膜,在固有层内集合成束,形成嗅神经纤维.终止于嗅叶。  相似文献   

20.
电子鼻在食品行业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子鼻是一种新颖的模拟人的嗅觉来分析、识别和检测复杂嗅味和挥发性成分的仪器 通过人的鼻子和电子鼻的类比 ,详细介绍了电子鼻的基本原理和组成 通过对电子鼻与气相色谱法的比较 ,了解电子鼻的应用领域 综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对其市场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