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拟态环境是由大众传播媒介制造的媒介现实。目前,学界对拟态环境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拟态环境的传播主体---媒介事件以及媒介人物。本文研究重点是广告传播拟态作用机制的两个命题:广告主体的意识形态灌输以及广告客体之“沉默的螺旋”,并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拟态作用机制对社会大众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传媒产品的二次销售概念告诉媒介从业人员,媒介产品必须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牢固树立品牌意识,强大媒介品牌经营,形成整体品牌形象,从而使其媒介特征得到最有效的识别,保证新闻媒介能够正常运行,甚至适当盈利,促进新闻媒介的进一步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7,(6):115-118
大众生活在传播媒体所营造的拟态环境里,媒介营造的拟态环境成为阅读推广的客观环境,研究拟态环境下如何开展阅读推广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当前研究阅读推广的文章还没有从该角度分析过。本文分析了拟态环境下阅读推广的利弊,并运用拟态环境相关理论,从树立权威形象、把关人、媒介事件三个角度分析了如何开展阅读推广。  相似文献   

4.
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理论。这一理论在新闻传播史上极具理论价值,揭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功能,又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思想渊源,同时对于我国开展好舆论引导工作也颇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事实的客观性就内在地蕴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事实是表征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和运动的具体状态、现实环节的概念”这一界说就内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因为人的主体性活动本身就是“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论事实的客观性》实际上区分了事实的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并着重分析了其认识论意义,指出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是具体的、历史的、进入主体现实的求是活动范围的事物及其情况。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理解事实的主体性。笔者的观点是:不能把事实的主体性归结为事实“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意识和断定”、“是人所把握的一种知识形式”。  相似文献   

6.
韩胜利 《甘肃科技》2014,30(24):83-84
事件传媒的研究视点从媒介的思考角度出发,从传媒资源、信息资源分析,事件传媒是现代社会的重要资源。因此,要充分发挥事件的媒介作用。当前必须注意对这种媒介类型的研究,准确地把握事件媒介的特点,对事件媒介的研究不是目的,真正的目的是如何利用事件媒介为社会服务,利用事件媒介,解决当前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7.
艺术因其集中地折射了人类生命活动的特征而具有本体论的内涵 ,对艺术的本体论研究是艺术研究的首要课题。艺术的本体论研究 ,是从人类存在的终极意义探讨艺术活动的意义。具体说来 ,有两个方面 ,一是考察艺术活动的本体意义 ,即艺术何以为人所需 ,是否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展开 ,是否是人类生命的必然活动等 ;一是考察艺术活动的根本特征 ,艺术的特征性何在 ,怎样显示本体存在等问题。人是二重性的存在 ,一方面是感性的、受动性的 ,一方面是精神性的、能动的。艺术形象既是客体对象的再现 ,也是主体欲望的外射 ,并借这种外射实现主体的自我同一性 ,得到代偿性满足 ,缓解日常现实的紧张感 ,使机体得到积极的休息。更重要的是 ,艺术是人类理想性、超越性在现实里的表现 ,艺术是对现实的批判 ,它克服了现实认识和现实价值的局限 ,使人获得自由的意识 ,通过对现实人生缺陷的解释和现实世界的批判 ,使人产生对现实人生的批判意识 ,引导人们追求更加美好的人生。这便是艺术作为人类不可或缺的生命活动方式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
大众媒介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校园媒介作为大众媒介的组成部分,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它从一定程度上左右着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以及个体政治社会化,也影响着德性的培养.值得注意的是,我们身受影响而不“自知”.因此,关注和研究校园传媒的育人功能,自觉运用校园传媒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发展服务,是一重要的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电视这种大众传播媒介的负面影响: 一、电视的保真性使人们下意识地将 “电视环境”等同于现实环境, 从而阻隔了人与现实的真实交流; 二、电视接受心理上的轻松感降低着人们的理解力, 瓦解着人们的耐性, 从而使人疏远印刷品, 变成思想的懒汉; 三、电视作为时髦形成和传播的温床, 极易将人的兴趣导向肤浅的时尚追求。文章最后指出, 要兴利除弊地发挥电视的作用, 首先要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 其次要注意其内容的导向  相似文献   

10.
写作,作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一种工具,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与人的心理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因为任何文章都是“一定的社会生活在人类头脑的反映的产物”,“人类心理是孕育一切科学与艺术的母胎”。没有人的心理活动,就不可能进行写作。探讨写作心理,实际上是对人的自身能力的一种自我认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消楚地意识到:人类在加深自我认识的基础上,凭借人的意志力,完全可以有效地控制主体的意识活动的系统,自觉调节各种心理功能之间的相互联  相似文献   

11.
研究文学信息生产的历史发生与现实生成是现代传媒文化语境为文学理论研究提出的现实要求。实用功利目的在人类意识中处于支配地位时,不能形成审美意识,不具备生产文学信息的基础。只有在人类意识可以进入非功利状态的历史和现实条件形成之后,文学信息生产才可能在历史上发生,才能够在现实中生成。  相似文献   

12.
从武汉城市圈农村地区媒介使用情况来看,农村受众在媒介接触方面逐渐从单一走向多元,地方电视媒体在功能实现上明显滞后于农民的媒介观念,媒介所营造的拟态环境也与城市圈的社会现实不符,其公信力有待提高。有鉴于此,地方电视媒体应以信息传播为主体,整合多媒体信息传播渠道,并建立城市圈信息交换机制和交流平台。  相似文献   

13.
从古至今,媒介一直是艺术生产力中的重要因素。在信息社会向纵深发展的21世纪,构成当代艺术生产力形态之一的“媒介艺术生产力”已经应运而生。媒介艺术生产实践中的作为艺术生产基础性物质力量和原动力的生产力形态就是媒介艺术生产力。媒介艺术生产力以当代新科技、新媒介催生出来的新型施动性媒介为生产工具,以高科技载体媒介及其设施为其他生产资料,以当代媒介带来的“拟态环境”或“信息环境”为重要生产对象,以当代高新媒介技术为主要生产技术,以当代媒介建构的艺术创造力、表现力为艺术生产者的主要生产能力。开展媒介艺术生产力研究对丰富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和艺术生产力理论,促进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论的当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媒介艺术生产力;艺术生产;媒介生产工具;媒介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4.
美国新闻工作者李普曼在<舆论学>一书中提出了"拟态环境"理论.这一理论在新闻传播史上极具理论价值,揭示了大众传播媒介的隐性功能,又是议程设置理论的思想渊源,同时对于我国开展好舆论引导工作也颇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电视与电子网络这两种媒介在文艺产业化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具体说来,传媒主要在三个方面影响并推进着文艺的产业化:媒介文化使作家、艺术家变成了流行文学家和艺术家,因此他们的创作自觉地具有市场意识,朝向大众,追求读者效应;媒介文化也培育出了大众文化、商业文艺的消费者,这是文学艺术产业化道路拓宽的一个根本保证;媒介参与营销是文艺大众化产业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自主学习;是指学习主体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对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具有自觉的意识和反应的学习方式。现在,有的学生十分听话,一切顺从老师和家长,学习成绩优良,在周围人的眼里绝对是乖孩子。但是他们只能按老师和家长的安排行动,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和主张。这样学生缺乏对学习和生活作出自己选择的能力,也放弃了对自己活动的对象和过程进行“支配和控制的权利”。这种学生的学习是“他主”的、被动的。  相似文献   

17.
对圆的认识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是从天上掉下来的吗?不是。是自己头脑里固有的吗?不是。人的正确思想,只能从社会实践中来,只能从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人们对圆的认识,也决不是什么“圣人”头脑里固有的,天上掉下来的,圆的概念是人类通过实践活动,从现实世界中抽象、概括出来的。人们对它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的推动下,不断地进行深化的。其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 ,媒介竞争愈演愈烈 ,传统媒体面临多重挑战。传媒发展的历史是共存与共荣 ,传媒生存的现实是转换与异化 ,传媒进化的趋势是竞合与重构。明确媒介生存状态和发展态势 ,才能推进媒介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由物质派生的。同时又认为意识对于物质有巨大的能动作用。这种作用的表现,第一,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第二,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意识的这种能动作用,正如列宁说的:“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列宁全集》第38卷第228页)。毛泽东同志说过:“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一切根据和符合于客观事实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一切根据于正确的思想的做或行动,是正确的行动,我们必须发扬这种自觉的能动性…  相似文献   

20.
感知世界的肉体感官媒介正在被网络媒介所取代,网络对外部世界的中介化程度越来越强;极端情况下客观现实的真假问题,也需要符号来证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被悄悄置换为“网络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网络中介压迫之下,身体直接感知世界的方式渐渐弱化,发展到最后,人类甚至可能拒绝接触客观现实,在“宅”中以网络为媒介作用于人的快乐脑区,直接寻找生存的“终极幸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