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郭増建 《科学通报》1966,11(5):238-238
震中迁移是指破坏性地震按一定空间规律相继发生的现象。这种现象的研究对地震预报来说具有一定的意义。但这个问题很复杂,各地区的情况差別也很大。本文仅对甘肃省(中国最強烈的地震区之一)的短期地震迁移现象作一初步讨论。所谓短期迁移是地震相继发生的时间间隔较短,它远远不如地震的孕育时间长。  相似文献   

2.
郑剑东 《科学通报》1986,31(23):1815-1815
西藏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是当今世界上最高最年青的高原,也是我国最强烈的地震活动区之一。研究地震活动可以为地震预报,烈度区划等提供可靠的基础资料。对西藏高原地震活动的探讨,也是青藏高原地球动力学研究的一个窗口。  相似文献   

3.
蜀宁 《科学24小时》2011,(10):13-15
航母从工业时代走来,同人类一起迈入信息时代。在称霸海洋百年的历史中,最昂贵、最复杂、最庞大这三项桂冠始终归它所有,它同时也是最神秘的,一个个不为人知的秘密被这个浮动的海上城市所遮盖……  相似文献   

4.
2008年5月12日大地震时我正在卧龙。5月13日,我感觉是地震后最漫长、最恐怖的一天,我们不知道外面怎样,外面也不知道卧龙怎么样了。通信中断。余震频繁.天下着雨,绵延不绝,人人都冷得瑟瑟发抖。无论是核桃坪还是沙湾坝子都面临着垮山和泥石流的威胁。  相似文献   

5.
《大自然探索》2009,(3):5-5
一项新研究表明,2300年前,美国纽约市所在地区曾遭遇过一次陨星撞击,并引发巨型海啸。一般而言,地震活动最容易引发海啸,例如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灾难就是南海底地震引发的。不过,陨星撞击地球也能引发杀人巨浪。在美国纽约地区,过去几百万年来都没有发生过猛烈的火山爆发,而最近在取自哈德逊河(连接纽约市和新泽西州)的沉积物中却发现了陨星撞击过的迹象,  相似文献   

6.
地震的分形特征及R/S标度不变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娟 《自然杂志》2001,23(4):206-210
分形是研究复杂自然现象的有力工具之一。本文在统计分形概念基础上介绍了分形在地震学中的应用,对地震活动在时间和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的分形特征进行简单综述。通过对地震频度时间序列和时间间隔序列中存在的R/S标度不变性的分析,探讨了地震活动中的自仿射分形特性,并展望了R/S分析方法在地震活动性研究中的前景。  相似文献   

7.
马文会 《科学之友》2007,(19):26-27
人类的大脑是生命进化史中的一个顶峰,是世界上最复杂、最高级、最神奇的器官,但也是一个充满谜团的神秘王国。就像智力、意识、睡眠和其他更多的东西,都是人类至今也没有解开的谜团。[编者按]  相似文献   

8.
震惊全球的汶川大地震已经过去,医治灾民心理创伤迫在眉睫。在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中,最痛楚的受害者恐怕就是孩子。他们本身稚弱、敏感,不曾经历地震的可怕,甚至不曾听说过地震。这种灾难的突然发生,那一幕幕恐怖的场面、强烈的惊恐,以及失去亲人的悲恸,远超过了一个孩子心灵所能承栽的负荷。出现这样情况,往往和他们看到惨不忍睹的场景——最亲密的人死去有关,所以灾难之后必须对孩子进行及时、有效的心理危机干预。  相似文献   

9.
一个对环境有关怀的人,近年来,都不可避免地被体会种种“环境怪现状”,诸如“50年来最高温”、“60年来最大的降雪”、北方热而南方冷、频频的地震、海啸、洪水等等,此类报道时时见诸于新闻头版。这让那些对环境问题冷漠的人,也忍不住要问一句:我们的环境怎么了?  相似文献   

10.
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与地震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尽管几千年前人们就开始注意到地震前和地震时井、泉水的宏观异常现象,但在一些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在另一些地震前可能并不会出现;在一些地震前出现的异常现象,在另一些地区出现了,却并没有地震发生,这说明地下水异常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的目的在于获取地下水物理、化学等要素随时间变化的过程,为地下水异常和地震之间关系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地震地下水动态监测中诸如台网如何优化布设等科学技术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某些特定的地下水异常是否是地震前兆,地震地下水前兆与地震在时间、地点上对应关系的不确定性仍然是地震地下水研究和地震预测实践中最大的难题。  相似文献   

11.
地震ABC     
地震是怎么发生的?地震的破坏件和突发件给人类罩上了一层阴影。地震到底是怎么发生的?我国古代民间流传说,地底下有一条大鳌鱼,驮着大地,隔一段时间就要翻一翻身,于是大地就抖动起来。鳌鱼翻身就是地震了。17世纪日本也流传着一个神话:大鲶鱼往在地底下,背覆着日本的国土,当鲶鱼不高兴时,就将尾巴和鳍动一动,于是造成了地震。今天人们希望了解地震成因的科学解释。目前对这个问题有几种基于观测事实的解释。对于发生地震的某些根本性原因(如动能与必震条件)还有待探索。已有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绝大多数地震发生在地球员刚硬…  相似文献   

12.
石磊 《世界科学》2006,(12):9-10
在我们的头颅里面,有一个南亿万个微小的细胞组成的重约1.5公斤的器官。它使我们能够感知到周围的世界,让我们能够思维和说话,它就是人体最复杂的器官,地球上最复杂的东西——大脑。  相似文献   

13.
这是美国宇航局最近公布的两张卫星图片,显示四川汶川震区在地震发生前后的景观。小图拍摄于2003年2月19日,大图拍摄于2008年5月12日当天地震发生之后。在这两张假彩色图片中,红色代表植被,蓝灰色代表裸露的土地和建筑物,深蓝色代表河流。两张图片最明显的区别在于沿着山脊分布的大片裸露的土地,其中大部分是5月12日的大地震及以后的余震触发的山体崩塌造成的。  相似文献   

14.
地震大体可分为两类: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天然地震指地球自然运动引发的地震,包括构造运动、火山、塌陷、崩塌等引起的地震,灾难性的地震基本上都是构造运动引起的。人工地震指人为激发的地震,包括为探测地球内部而特别设计激发的地震和工业生产军事活动引发的地震。  相似文献   

15.
杨志根 《科学》2005,57(2):25-28
2004年12月26日北京时间上午8时58分.在印度洋近印尼苏门答腊岛西北端海域发生了里氏9.0级特大地震,数十分钟后地震引发的海啸席卷了南亚、东南亚十多个国家的沿海地区,夺走了20多万人的生命,这是近百年来地球上最严重的世纪大灾难之一。灾难过后人们再次醒悟,一个行之有效的全球性、区域性的海啸预警系统是多么重要。  相似文献   

16.
汤建新 《科学之友》2009,(4):150-152
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候,由于上下结构形式不同和各构件抗侧力体系抗震差异使得这类房屋的抗震性能较为复杂,结构刚度沿竖向分布也不连续,侧向变形也不均匀,易于发生在相对较薄弱的底层。文章按照相似原理,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了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17.
文章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某扩建机场网架屋面进行了结构动力特性及地震响应的分析研究。该屋盖结构形式复杂,各个方向的地震耦合作用明显。因此,文章重点分析了该网架结构的自振特性规律以及3个方向地震单独作用下,结构的位移、内力响应,为该工程的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世界科学》2006,(7):16-16
2006年5月27日早晨,太平洋岛国印度尼西亚中爪洼岛日惹地区突发里氏6.2级(另一说是5.9级)地震。这次可怕的地震使大量建筑物在很短时间内被夷为平地。震区有数百栋房屋局部或整体被毁,当地的大型综合商业设施也已经在地震中倒塌。日惹市及邻近地区的通讯、电力供应部分中断。地震还破坏了日惹机场的候机楼和跑道,机场被迫关闭。  相似文献   

19.
古老地动仪的复原之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地的大地震牵动了全世界人民的心,也更让人关注地震的预报。其实,中国的地震监测在古代即有。  相似文献   

20.
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发生地震时候,由于上下结构形式不同和各构件抗侧力体系抗震差异使得这类房屋的抗震性能较为复杂,结构刚度沿竖向分布也不连续,侧向变形也不均匀,易于发生在相对较薄弱的底层. 文章按照相似原理,通过模型试验分析了底层框架抗震墙结构的抗震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