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最近,国际茶叶委员会有关专家对21世纪世界茶叶发展趋向进行了预测。专家们认为,今后世界茶叶将沿着以下5种类型发展。 1 营养保健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把饮茶作为一种嗜好,更希望通过饮茶达到保健目的。虽然茶叶本身就含有大量营养保健物质,但与现代保健饮品仍有一定的差距,所以营养保健型茶将是21世纪发展开发趋向。据预测,在下世纪初,抗癌茶、抗衰茶、健美茶、增智茶、减肥茶、防爱滋病茶等新型营养保健型茶将不断涌现,并为人类健康作出新贡献。  相似文献   

2.
高档化。欧美一些发达国家,重视对茶叶品质的要求,毛尖、龙井等一些优质高档产品受欢迎。保健化。“山楂茶”、“猕猴桃茶”等具有“防癌”作用的茶叶崭露头角,掺有中药益智安的“健脑茶”和“益寿茶”等日渐热销,就连茶叶护肤品也很抢手。食品化。“饮茶”向“吃茶”发展。如生果味茶,茶中混有苹果、芒果等生果味和玫瑰、茉莉等鲜花味,加适当的配料,能给人新鲜感且有一定的医疗价值。日本开发的茶叶糖果、点心和小食品、品种最多,产量最大。茶叶煮饭、茶面条、茶饺子、茶心巧克力、茶心面包、茶叶鸡蛋、茶片糕等均有相当大的市场。  相似文献   

3.
李媛 《科技信息》2011,(11):I0157-I0157,I0141
普洱茶是云南具有极高知名度的珍贵茶叶资源,加快实施普洱茶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是促进其快速发展的重要科技举措。本文从必要性、实施优势、面临的问题等方面分析了普洱茶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现状,并提出一些有一定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4.
正茶树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并通过古丝绸之路传播至世界各地,目前全世界已有50多个国家引种茶树。茶之所以广受欢迎,除了有迷人的香气和令人愉悦的滋味,还因为茶叶中含有许多对人们健康有益的特征性成分,诸如茶多酚、茶氨酸、咖啡因、茶多糖、维生素、芳香油和矿物质等。我国现存最早的中医医药典籍《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茶)而解之。"这说明了茶的神奇功效。  相似文献   

5.
茶叶功效成分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茶是最受人们欢迎的健康饮料之一,茶叶中含有茶蛋白、茶多酚、茶多糖、咖啡碱、茶叶皂甙等多种功效成分,具有降血糖、降血脂、降血压、抗血栓、增强机体免疫力、抗氧化、抗菌和抗辐射等生理功能,作为保健食品和药品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笔者对茶叶中主要功效成分的作用及其提取工艺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6.
用固相微萃取法分别从3种都匀毛尖茶鲜叶和4种成品茶中提取挥发性成分,用气质联用仪进行测定,结合Nist 2005和Wiley 275谱库鉴定各成分,用峰面积归一化法测定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表明,都匀毛尖茶挥发性成分主要是醇类、醛类和碳氢化合物.茶鲜叶和成品茶、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等级茶叶的挥发性成分有一定差异.结果可为进一步拓展都匀毛尖茶特征性香气物质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通过单因素实验,研究了铁观音茶梗作为一种新型吸附剂,将水体中毒性极强的重金属Cr(Ⅵ)还原为低毒性甚至无毒的Cr(Ⅲ)的去除效果。通过吸附等温模型和吸附动力学模型对试验参数进行拟合,并通过SEM、BET、FTIR、XPS等多种表征方法对吸附机理进行探讨。结果表明:茶梗粒径越大、投加量越多,pH≤11时,茶梗对Cr(Ⅵ)都有较高的去除率;且共存离子Ca(Ⅱ)和Ni(Ⅱ)对茶梗还原吸附Cr(Ⅵ)的影响很小。吸附过程较好地符合Freundlich吸附等温模型和准二级动力学模型。一定条件下,铁观音茶梗、普洱茶茶梗、甲醛改性茶梗对Cr(Ⅵ)的去除效果优于活性炭。表征结果证明茶梗主要通过还原吸附作用去除水中的Cr(Ⅵ),羟基、氨基和酰基等活性基团参与了Cr(Ⅵ)的还原吸附。  相似文献   

8.
毛尖茶是中国传统名茶之一,也是十大名茶之一。现代研究证明,毛尖含氨基酸、茶多酚类、咖啡碱、可溶性糖等,但目前对毛尖冲泡方式对黄酮浸出量影响的研究还少见。毛尖茶中有效成分的含量受地理环境、加工工艺、采摘季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日常的饮茶方式会影响人体对这类化合物的摄取。本文研究了毛尖的冲泡温度、冲泡时间、冲泡次数、冲泡水量等因素对黄酮浸出量的影响,可为科学饮用毛尖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L-茶氨酸是茶叶中特有的一种非蛋白氨基酸,是茶叶的主要功能成分,具有抗氧化、增强机体免疫、松弛神经紧张等生理活性作用,有益于机体健康。目前L-茶氨酸生理功效的评价也已成为现代医学和食品科学的研究热点,但其作用机制仍然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2014年L-茶氨酸已被新增为新型食品原料,但在国内市场上尚罕见以L-茶氨酸为主要原料的产品,其在新药、保健食品等方面的开发和利用更是远远不够。综述了L-茶氨酸对机体的抗氧化调节作用及其下调炎症因子、调控线粒体凋亡通路和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信号通路、减少促凋亡信号引起的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损伤等机理的研究进展,旨在为L-茶氨酸在相关领域的进一步研究和L-茶氨酸作为功能产品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石洁 《科技信息》2011,(29):164-164,122
都匀毛尖茶历史悠久,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但与之不相称的是其市场知名度和品牌规模远远不如其它几种名茶,究其原因与都匀毛尖茶的包装设计不佳有一定关系。本文对都匀毛尖茶的包装设计现状作了分析,指出其设计中的凸现问题,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1.
老年保健茶(又名老年茶)是上海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和上海电业职工医院协作研制的一种袋泡茶型饮料。它由多种食用真菌经提取再同茶叶以一定比例配合制成。经上海电业职工医院等单位两年多的临床观察,表明该茶有显著的降胆固醇及提高高密度脂蛋白的作用,长期服用对胸闷、老年斑、感  相似文献   

12.
健眼茶     
取柿叶2公斤,切成3毫米大小,蒸熟后揉捻,制成柿叶茶。另取番石榴果皮1公斤,切碎后按柿叶茶加工方法制成茶剂。再将番石榴果实冷冻干燥后粉碎到40目。将柿叶茶、番石榴果皮茶和番石榴果实粉以2∶1∶2的比例混合,即成眼荼。健眼茶每包2克,每日2次,每次1包,泡水喝。对长期从事计算机操作的人员的视力恢复有一定的效果。对糖尿病引起的白内障患者视力的提高亦有一定的效果,在10名受试者中,服用1个月后,显效者2人,有效者4人,无效者4人。  相似文献   

13.
《应用科技》1998,(11):43-43
酒醉这是人们熟知的,而对饭、茶、水、鱼、油、烟等也可使人产生“醉意”却知之者不多,因此更应引起重视。因为由食物引起的醉态,即所谓“食醉”,对人体健康甚为有害。茶醉短时间内喝下大量浓茶,经常有过敏、失眠、头痛、恶心、站立不稳、手足颤抖、工作效率下降等异常状况发生,这就是茶醉。茶醉的罪魁祸首是茶叶中所含的咖啡碱。严重的茶醉还可发生肌肉颤动,心律紊乱,甚至惊厥抽搐。南方人喜喝的“功夫茶”,茶叶浓烈酽苦,确有独到的消暑除渴功效,但一般不会一口气大量喝。下,多半仅用小盏浅酌一二杯而已,这。种小盏可以作为预…  相似文献   

14.
茶与文人有着不解之缘。宋代文人饮茶成风,并于宴饮赠和之间创作了相当数量的茶诗,这些茶诗同其他诗文一样或明或暗地反映了宋代的世风、士风和文风。一些有代表性的咏茶诗对宋代文人的生存状态、思想倾向、艺术特点等方面都有较深刻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中国是最早的产茶国,迄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茶在古代中国的对外交往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我的祖籍苏州就发现有商周时代的茶店遗址,唐朝陆羽著《茶经》一书,论述了茶的形状、品质、产地、采制、烹饮方法及其用具等。这是我国第一部关于茶的专著,在国内版行不绝,还流传到国外,被翻译成英法日朝等国的文字。《茶经》之后,我国著作、出版有关茶的书籍很多,约有一百余种。  相似文献   

16.
老鹰茶特色茶饮资源研究利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老鹰茶是西南地区特色古茶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老鹰茶中的总黄酮具有显著降血糖、血脂,抗菌、消炎等作用,对治疗2型糖尿病、酒精性肝损伤有独特疗效。本文通过对老鹰茶的原料植物资源、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和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老鹰茶特色茶饮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正站在纷繁复杂的直销圈里,子牛生物希望通过一张茶台一壶茶的最简单方式,将健康产品和健康生活带进干家万户,并成立一个传播中国式直销文化的典范企业。  相似文献   

18.
科普知识     
《石河子科技》2011,(2):68-69
<正>研究发现饮茶可防辐射日本的核泄漏事故发生以来,核辐射引发的健康问题持续升温,甚至很多人开始产生恐慌,大家都在关心有什么办法预防辐射?其实很多好的办法就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比如饮茶。茶作为日常饮料,对预防辐射损伤,提高人体抗辐射能力,增进人体健康等都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9.
茶多酚在祛蒜味牙膏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茶叶提取物茶多酚添加其他主要原料设计祛蒜味茶牙膏,通过正交试验及感官检验,建立模糊数学模型,得出最佳配方.结果袁明,此种含茶多酚牙膏能有效祛除口腔异味,在口感、泡沫量、黏稠度、安全性等方面表现良好,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革新与发明     
本机主要用于西湖龙井、旗枪等扁形茶叶的炒制。传统的西湖龙井、旗枪等扁形茶叶的炒制,均采用手工制作,不仅劳动强度大、工效低,而且危及工人的健康。本制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